论文〈追求真实的课堂-感悟语文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求真实的课堂,感悟语文的真谛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景致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课堂,它应当是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它不可能近乎完美、滴水不漏,应当允许偏差的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样的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记得一次教研组开展“同上一堂课”的活动,两位平行班的老师上的是相同的内容《二泉映月》,但是上课的班级却进行了交换,这无疑是一次尝试。
结果两堂课下来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和启示。
两位年轻的教师走下讲台时,都是一副疲惫的样子。
别说是他们了,就连我们这些在后面听课的老师,心里也压抑得很。
听到下课的铃声,仿佛是听到了赦免令,都情不自禁地吁了口长气。
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在课后的讨论中认真阅览了两位老师的教案,觉得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两位老师都精心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那怎么会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如此冷淡呢?一位老师的话引起了我的思索。
他说:“平时上课,同学们发言都很热烈的,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一点都不配合,可能是太紧张了。
”他一说完,我就在想,平时上课时,都是学生在配合着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吗?那我们的学生真是太可悲了,太可怜了。
他们坐在课堂上就是为了迎合老师所谓的教学吗?他们因此“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他们心里想的是老师需要我讲什么?而不是我需要表达什么?他们提出的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是摸着老师的心理、脾气,照着老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
今天,换了一个老师,大家就“偷懒”了,他们也许是累了吧,再也不愿意为了迎合老师而表现自己了。
因此课堂沉闷得几乎让人窒息。
后来教科室的吕主任说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今天课堂的情况大家都已经看到了,两位老师的教案都写得不错,问题出在哪儿呢?就出在我们心里只有我们自己的教案,而没有我们的学生,所以当我们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出现偏差时,我们乱了手脚,硬要拉着学生往我们设计的路上走,强扭的瓜不甜啊。
我们要感谢这两堂课,因为它是真实的,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真实,不错,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一次去兄弟学校听课,我早早就来到了听课地点,看看没有人,就想先去看看老同学。
在老同学那里,我看到了一份详尽的教案,这不是今天要听的课吗?我拿过来仔细阅读,发现这份教案里连学生的回答都已经写好了。
我的同学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们教研组内部的教案,发给大家的教案在会场里。
我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结果那堂课上的特别顺利,一个环节与下一个环节之间衔接也非常自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与老师所预设的不差分毫。
课后,老师们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实话确实也没有什么好挑剔的。
可是我的心里总是觉得别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后来我一直思索着,我想也许就是缺了点真实吧。
我们可以看到有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按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师生,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特别是公开课因为时间紧,承载的内容又多,老师关注的
更是自己的教案有没有完成。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平时上课时,对于课堂生成的问题,只要巧妙引导,往往会发觉“别有洞天”,虽然可能课前希望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可是课堂却因为“意外”而充满生机。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它是真正属于我和学生的课堂。
可是,一到上公开课,我却常常怕出现“意外”,怕因为意外而完不成任务,当学生的反应与我的预设出现偏差时,心里就十分急燥,只想着如何迅速解决这个和“教案”无关的话题。
现在想想,真的有点可笑,我们上公开课到底是为了谁?我们始终没有去想这个问题,我们想的最多的是怎样把一堂“完美”的课呈现给大家,期望得到老师们的认可。
是的,我们追求“完美”,但我想我们更要追求教学的本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需求,我们的视线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变成我们教学的践行。
力求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学”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还课堂以真实。
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心中装着的是谁,是学生?是自己?还是听课的老师?在于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感受了多少?收获了多少?还是自己的教案、自己的“预设”完成了多少?
记忆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那是一节普通的语文课,上的内容是一首小诗《请求》,讲的是一个孩子请求妈妈放开手,让自己去经历困难和挫折,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胜利。
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想做作业差不多,可是看到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讨论中,我就想顺势拓展,期望内化语言,培养品格:“和诗中的我相比,你缺点什么?”半分钟的思索之后,教室里以从未有过的热烈程度举起了一只只手,我欣喜万分,竟像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课一样,让大家开起了小火车。
火车启动了:“我觉得自己缺点自信,有时明明会做,可就是不敢,总怕自己做不好。
”“我缺点毅力,爸爸让我练字,开始几张还挺好的,可到后面几张,就坚持不下去了,没有恒心,老被爸爸骂。
”我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
“我跟诗中的“我”相比,缺了点胆量,他敢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可我心里的想法却从来不敢跟爸爸妈妈提,我挺佩服他的。
““我觉得自己缺点勇气,缺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做什么事情总怕难,遇到难题就害怕,最好谁能帮我。
”“我——我——”这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差,字写得最难看,个子最小的一个男孩叫陈小飞。
他怯生生的,不知说什么好。
大概过了30秒钟,他抬抬头,看了看我,又迅速低下,犹豫了片刻,终于又开口了:“我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也不知道缺点什么。
”说完又弓着腰,低下了头。
教室里刚刚还热烘烘的气氛一下子冷了下来。
教室里静得出奇。
我微笑的脸僵硬得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表情。
我先示意他坐下,环视了一下教室,每一张脸都注视着我。
我咽了一下口水,不知道如何开口,仿佛站在讲台上的已不是往日那个滔滔不绝的我了。
思索了一会儿,我轻轻地问大家:“同学们,你们觉得陈小飞同学缺点什么?”教室里依然沉默。
也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终于有手举了起来。
最先发言的是班里平时话最多的赵蒙:“我觉得陈小飞缺点自信,他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他很遵守纪律,也很大方,无论跟他借什么,他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们,我有时就做不到。
”
小组长于珊珊说:“我觉得他缺了点恒心。
每次回家作业,他开头几个字写得挺好的,可写着写着,就越写越差。
其实只要他有恒心是能写好的。
”
这时,班长景好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陈小飞最缺的是鼓励。
”“是啊,是啊。
”同学
们小声附和着,互相之间谈论着。
“他其实很想学好的。
”“他只要努力一点,肯定行的。
”“从今天开始咱们帮助他吧。
”——陈小飞已经趴在桌上泣不成声了。
我站在讲台上,望着一张张真诚的脸,听着一个个友善的声音,我被感动了,被我的学生感动了。
我拍拍陈小飞抽泣的肩膀,动情地说:“是啊,小飞最缺的是鼓励,是老师的鼓励,是我们大家的鼓励。
老师会和你们一起把鼓励送给他,同时也送给所有的同学。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我感到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很近很近。
原本计划好的作业任务没有完成,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课堂因为这个“意外”而洋溢着浓浓的情意。
我想这堂课对孩子们来说是意义深刻的。
因为它是真实的,它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里。
我们的课堂应是充满人性关怀的课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下关爱的种子。
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都只是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我觉得那是比授业、解惑更重要的“爱的教育”,在这里孩子们感悟到了许多超出课堂以外的东西。
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在这种另类的场景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时,我们要用真实自然的态度迎接它的到来。
关注生命,关注过程,且是不经粉饰的真实的过程,这是我所追求的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如果失去了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
就像一位特级教师所说的“掌声雷动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
是啊,新课程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最高教学境界,还课堂一份宁静和真实,让课堂因为真实而精彩。
投稿人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224131
电子邮箱:xuxuemei3888532@
作者简介:
徐雪梅,女,199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同年分配到江苏省大丰市大桥镇中心小学任教,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分管学校语文教学工作。
在工作中,本人勇于探索,努力做到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面向全体学生,把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历年来连续被评为市级、镇级“先进教师”“优秀辅导员”等光荣称号。
辅导学生作文方面曾多次获得“全国青少年作文辅导奖”以及省、市级作文辅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