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提升巩固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同步提升练习
第二单元
5黄河颂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气魄.()山巅.()澎湃
..()() 浩荡.()
浊.流() 哺.育() 扮.演() 屏障.()
2.找出并改正下面句中的错别字。
(1)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起我们民族的屏嶂。
改为
(2)啊!黄河!/你一泄万丈,浩浩荡荡……改为
(3)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原。
改为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D.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4.(梧州中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上游来水减小,西江梧州站水位于18日8时回落到大约11.39米左右。
B.按照市政府要求,梧州市将加快健全和建立生态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C.学生自主选学选考将成为2015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D.梧州市承办第十三届区运会的各个体育场馆都在加快改善建设及改造进度。
5.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拟人)
6.对诗《黄河颂》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2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
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7.某班级开展了“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开场篇】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个本次活动的开场白。
(2)【环保篇】活动中同学们展示了下列图片。
(黄河山东滨州段几近断流)(一村民跪求不要再建工厂,还他们草原) (黄河受污染,鱼类大量死亡)
同学们倡议开展“拯救母亲河”活动,其中一个行动是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拟写一条标语,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
同学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请你把你的作品也告诉大家吧。
张立人:黄河母亲在哭泣,中华儿女齐救娘。
王明远:保护黄河,珍爱生命。
李倾城:心系黄河,共建家园。
你的作品:
(3)【文化篇】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在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02拓展阅读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8.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
9.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2)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可从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方面入手。
)
6最后一课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hǎo()叟chà()异qí()祷jiè()尺惩.罚() 踱.步() 哽.咽() 膝.头()
2.选词填空。
(1)想起这些,我多么(痛心懊悔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2)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庄严严肃肃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柔和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4)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谢意敬意敬爱)。
3.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放学了,——你们走吧。
”()
(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
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3)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6.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爱国”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两句诗词名句。
例句: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写:
7.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我爱汉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汉字魅力】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你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思、芽、愁”中任选一个字造句。
示例:意——心上支撑着一枚太阳,思想就不再流浪。
林——两棵树手挽手,站成绿色的风景。
(2)【成语竞猜】成语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根据下列图片猜出相应的成语。
①②③
(3)【汉语运用】学校食堂的菜品公示栏上有如下内容,其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委婉、幽默地给食堂师傅提出来,请他改正正。
今日菜品
素菜2元;炒白菜、城罗卜……
晕菜4元;青椒肉丝、木耳肉片……
(4)【汉语弘扬】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内容。
“人民网”2016年10月11日电记者11日从湖南师范大学获悉,以“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将于10月31日在湖南师范大学举行。
届时,将有来自81个国家96个海外预赛区的400多名师生来华参加决赛。
比赛将考验选手们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知道、口语表达能力、才艺及学习能力,通过综合评分产生多个个人奖项和团体奖项,优胜者将获得由孔子学院总部和国家汉办提供的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奖励。
同时,比赛期间选手们还将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
02课内精读
阅读“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至结尾,完成下面的题目。
8.选段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9.“我”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10.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11.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应怎样理解“放学了,——你们走吧”这句话?
03拓展阅读
(原创)
远去的风琴声
刘心武
①1950年冬,我随父母从四川迁来北京,插班进了公立的隆福寺小学。
母亲带我去报到那天,刚进校门,就听见音乐教室里传出风琴的声音,母亲颔首微笑,她认为风琴伴着童声齐唱的地方,才是正经的小学校。
②那时候学生还不称教课的为老师,而是称先生。
有天放学我就随口说起:“‘小嘴先生’教我们唱《二月里来》啦!”我觉得那首歌很好听:“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只盼着今年收成好,多打些五谷交公粮……”我在城市里长大,想象不出“种田忙”是什么景象,更不懂什么是“交公粮”,正想跟妈妈问个明白,妈妈却先批评我:“不许给先生取外号!”我就辩解:“又不是我给取的!同学们背地里都这么叫她,她嘴巴就是特别小嘛!”妈妈说:“我记得她姓因,你就该当面背地都叫她因先生!”我就笑了:“咦吔!妈
妈,你也咬不准人家那个姓啊!她姓英,不姓因!”我们四川人,分不清韵母in和ing,一般都只发in的音,另外,也分不清声母l和n,一般只发l的音。
母亲虽然早年曾在北京生活过,但毕竟母语是四川话,我们全家到北京以后在家里也是讲四川话,这就使得我们的普通话虽然都讲得不错,但一遇到有这两个韵母和声母的字眼,还是难免露怯。
③“小嘴先生”,现在回忆起来,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的嘴,是名副其实的樱桃小口,有趣的是她偏会唱歌,唱的时候小嘴张得圆圆的,声音非常嘹亮。
她总是踏着踏板按着风琴教我们唱歌,不时扭过头来望望我们,这时我就特别注意到,她那张小嘴真的很厉害,发出的声音往往会压倒全班同学的合唱。
④她有时候会让某个学生站起来独唱,不一定是把整首歌唱全,多半会让你唱几个音节,通过纠正你的唱法,来教会大家把歌唱好。
上到六年级的时候,有次她就点我的名,让我唱《快乐的节日》。
那首歌第一句是“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着我们”。
我站起来,闭紧嘴,就是不唱。
“小嘴先生”就问:“你为什么不唱啊?”我说:“要唱我就唱《我们的田野》。
”“小嘴先生”更惊讶:“那又为什么呢?”有个同学就故意学舌:“小了在前面带路!”他就知道我发不好“鸟”的音。
“小嘴先生”明白了,微笑地看着我,对我说:“不要慌。
不要怕。
要敢张口。
要敢咬字。
对了,老早我就教过你,叫我英先生,不要叫我因先生,跟着我说:(她吐字用力而且很慢)因为、英雄、印刷、影子……这次,再跟我说,小鸟、了解、列宁、树林……”
⑤我心理抗拒,咬嘴唇,“小嘴先生”却一点不生我的气,对我说:“好的,刘心武同学,欢迎你唱《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那首歌的歌词:“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直到后面才有一句里出现“雄鹰”,绝少in、ing和l、n的困扰,我就唱得格外舒畅,唱到第三句后,“小嘴老师”就去按风琴伴奏,后来又示意同学们合唱,唱完了,她对大家说:“今天刘心武唱得真好,我们都为他鼓掌吧!”《我们的田野》成为那时段我最喜欢的歌曲。
⑥1984年,那时我已经成为一个作家,应邀到联邦德国(西德)访问,我带去了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如意》的录影带,我所参加的那个活动允许我另带一部中国电影放映给大家看,我毫不犹豫地从电影局借出了谢飞导演的《我们的田野》,那是部表现中国“知青”命运的电影,以我们童年时代熟悉的歌曲《我们的田野》的旋律贯穿始终。
我所带去的两部电影录影带投影放映时,观众不多,但映后反响都不俗。
就在放映《我们的田野》过程中,我忽然忆起忘记很久的“小嘴先生”,耳边响起她循循善诱的声音——“跟着我说:因为、英雄、印刷、影子……再跟我说:小鸟、了解、列宁、树林……”在异国他乡,那幻听勾起我浓酽的乡愁。
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学校象征之一,仍是风琴伴奏下童声齐唱的音韵。
1985年我回四川,在一个翠竹掩映的山村留宿了一夜,跟一位什么都教的山村教师同室而眠。
那一夜我睡不踏实,是因为不适应,他却为什么也辗转反侧、失眠许久呢?原来,第二天,会有一架风琴运到学校来,而他,兴奋之余,却又惶恐,因为他一直都是吹口琴教学生唱歌,并不会按风琴,他曾来回走一百多里去县城,在新华书店里,买到一本教授风琴演奏法的书,书已经几乎被他翻烂,但毕竟还要在实物上实践,才能真地演奏成功啊!
⑧那天午前,山下一阵“嘿呦嘿呦”的号子声,只见那老师和队里的几位壮汉,正把用麻袋片裹妥的一架风琴,顺着弯成几折的石梯坎,往上面小学校抬来,那矮黑精壮的老师,满头满身全被汗水打湿,但是一双眼睛里,抑制不住快乐的光芒。
第二天下午我离开的时候,教室里传来老师按着风琴带领学生齐唱《大海啊,故乡》,节奏不那么准确,每一句师生耐心地唱过重来,当我走出很远,还能听见他们那质朴的歌声。
⑨现在小学校的音乐教室里,钢琴已经取代风琴多年了。
岁月会流逝,生命会衰老,立式风琴会式微,远去的风琴声难以复制,但那以真善美熏陶人心灵的师德,却是永恒的光亮。
12.文章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梳理文章线索】
13.第②段中交代四川人的发音特点,有什么作用?【探究写法技巧】
1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15.在作者眼里,“小嘴先生”的师德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文章内容】
16.有人认为插叙在“我”四川一小学的事情与文章关系不大,应当删去。
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感悟主旨,拓展延伸】
04写作创新
17.本文多处运用环境描写,突出“最后一课”的不同寻常,使文章曲折有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请你来写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注意运用环境描写。
【课文片段在线】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写法分析】这是对上课之前环境的描写,作者围绕一个“静”字,与往日喧闹的气氛截然不同,突出今天的不寻常,暗示又“出了事”,渲染出最后一课“庄严肃穆”的气氛。
运用环境描写,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目的明确,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二是要具体生动,能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三是要抓住特征,写出符合事情发生时刻的景物。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主要作用有: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升华文章的主题等。
【典型例题】“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请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占领的社会背景,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技法点睛】解题时首先要看社会环境描写出现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社会环境描写开头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出现在中间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出现在结尾则升华文章的主题等。
其次要从环境的冷暖色调上考虑环境描写和气氛、人物、中心思想的关系。
答题格式:交代(渲染)了……揭示……(主题)。
【习题链接】见“课内精读”T8。
7土地的誓言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山涧.()默契.()田垄.() 挚.痛() 亘.古()
镐.头() 污huì() 泛làn() 怪dàn() 斑lán()
háo()鸣lán()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
..的热爱。
()
(2)狐仙姑深夜的谰语
..。
()
(3)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
() 3.下列句子朗读不太顺口,请稍加修改,使之通顺。
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土地黑黑的,红玉的脸庞,眼睛似黑玉,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5.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他们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感和对故土的深深眷念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6.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
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
在沸腾的操场里,,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在教室的课桌上,。
7.(孝感中考)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
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之际,学校九年级学生进行了以“了解地名普查,弘扬地名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是学习小组成员之一,请参照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地名普查成果,可以促进地名规范,还可以用来编纂出版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类工具书,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材料二:在湖北,有“荆州”“赤壁”“襄阳”这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名;有“仙桃”“鹤峰”“云梦”这些画面感强、使人浮想联翩的地名;还有“鹦鹉洲”“莫愁湖”“古琴台”这些充满诗意、令人神往的地名。
其实,不少很美的地名是在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美化而来,如“叫花子村”改名为“娇花村”。
(1)请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归纳地名普查工作有哪几方面意义。
规范地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美化地名。
(2)某同学在活动中设计了以下图表,猜想了几个地名的来历,介绍了地名中的文化知识。
请认真阅读,继续猜想,将空处补充完整。
02拓展阅读
踩着祖国的泥土
陈鲁民
①的确,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孩子一生下来就能踩在祖国的泥土上是无比幸福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离开祖国的泥土,我们就成了无根浮萍。
②因而,屈原无论怎样被贬损、排斥、放逐,都不肯离开祖国的泥土,到别处去“高就
..”,虽然那个时候,朝秦暮楚是很常见的事,他却下定决心:“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自己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鬼,“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因而,在外漂泊几十年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湖南湘潭祭祖,在巨鱼村祭拜
曾祖父宋文炳的坟墓时,依习俗取下祖坟上的一抔土,作为纪念。
④当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有一些相信外国月亮圆,崇尚外国土地香的人。
如今,我们有为报效祖国而出国留学的莘莘学子
....,也有千方百计想到国外捞金发财的出国迷,还有不少明星、名流争先恐后跑到外国去生孩子,她们除了迷信国外医疗技术、炫耀自己与众不同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踩到的第一脚泥土是外国土地。
虽说这也是她们的自由,可是一个连孩子都要跑到外国去生的人,她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泥土上的父老乡亲还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吗?
8.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高就:
(2)莘莘学子:
9.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祖国的泥土更可贵”?
10.选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爱国的情怀?你能否再举一例呢?
11.请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12.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有很多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国诗篇,请写出关于爱国的名句。
(不少于两句)
8木兰诗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可汗
..()()机杼.()燕.山() 朔.气() 金柝.() 胡骑.()
傍.地走() 鞍鞯.() 理云bìn() pèi()头雄cí() 阿zǐ()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
(2)惟.闻女叹息()
(3)出郭.相扶将()
(4)木兰不用
..尚书郎()
(5)朔.气传金柝()
(6)策勋
..十二转()
(7)军书十二卷
...()
(8)赏赐百千强.()
3.分别写出下列加点词正确的意义。
(1)将军
..()
..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2)不闻机杼
..()
..声()万里赴戎机
4.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紧张气氛,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对偶,突出战事紧急)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2)写木兰经历持久战争、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
(3)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4)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7.同格中学七年级(2)班准备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设计方案】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简要的方案。
(2)【拟写对联】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围绕“爱国”主题,对出上联。
上联:,;
下联:立大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3)【探究信息】阅读下面一则材料,从中探究出主要信息。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也是文艺创作的房屋追求。
坚持唯物史观,不管历史条件发生什么变化,凡是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贡献的英雄,都应得到尊敬、受到颂扬,被人民牢记、由文艺书写。
02课内精读
阅读“归来见天子”至结尾,完成下面的题目。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愿为市鞍.马()
(2)出郭相扶将
..()
(3)著.我旧时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10.请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划两处)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1.选文共4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概括前两个层次的故事情节。
第一层(第①段):
第二层(第②~③段):
第三层(第④段):以双兔为喻,赞美木兰的才智。
1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13.联系全诗,简要评价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03拓展阅读
新木兰辞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
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
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
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
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
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
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
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
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
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
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
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
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
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
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
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
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
开我公司门,坐我电脑旁。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
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
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这首《新木兰辞》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5.作为一个硕士生,在家乡无用武之地,只能离别家乡,闯荡异乡,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在用工制度上存在怎样的弊端?
16.倒数第二段“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
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
”两句中,你能揣测一下“女士”和“男士”的心态分别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