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把握 细致描摹——叶圣陶《苏州园林》说明方法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
·学术
2020年7月语文教学通讯
July,2020第1106卷
第7期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ol.1106No.7
秦敏亚
(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江苏苏州215600)
———叶圣陶《苏州园林》
说明方法剖析总体把握细致描摹
摘要:《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从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五个方面剖析叶圣陶《苏州园林》所用说明方法,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园林美景,使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说明方法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摹状貌
作诠释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20)07-0073-03
DOI:10.13525/ki.bclt.202007024
作者简介:秦敏亚(1979—),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经典重读
《苏州园林》是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创作的一篇说明文。

文章以苏州园林为说明对象,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色及细节作了详细的介绍。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

为了向读者充分地展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特色,作者不仅采用了总分总的叙述结构,同时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摹状貌及作诠释等,不同说明方法的运用使得作者的叙述有条不紊,
秩序井然。

一、作比较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当中,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进行了介绍,并将苏州园林的布局特征与其他地方的园林进行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总体的概括与介绍,指出各类型建筑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对称。

我国大部分建筑都十分讲究对称,无论是宫殿还是普通的民居,左右两边的布局基本相同,但苏州园林却全然不同,不仅不讲究对称,而且有意避开这一点,只注重自然之美。

作者以大部分的建筑与苏州园林进行对比,尽可能展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一面,从而让读者初步了解苏州园林的大致特征,进而在脑海中形成大概的印象,同时也为后面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再如介绍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时,作者同样运用了作比较的手法:“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在我国大部分建筑当中,花草树木的修剪都十分讲求“整齐一致”,园中树木的外形以宝塔形或者以直立为美,宝塔一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虽然也颇具美感,但这种美是公式化的、冰冷的、没有情感的,看上去既单调又乏味,而苏州园林中的树木,“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两相对比,二者的差别更为显著,前者显得古板僵硬,而后者则给人一种轻松自然之感,
让人倍觉亲切。

在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时,作者又将其与北京的园林进行对比:“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
73
绘。

”色彩上的对比使得苏州园林的形象更为清晰,同时也深化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的认知和感受。

作者正是通过运用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在详细说明事物特征的同时让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举例子
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描述和介绍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座园子,而是“苏州园林”这一类建筑,而要想以较短的篇幅完成对“苏州园林”的介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描述时,作者删繁就简、撮取精华、简明扼要地进行了介绍。

以作品的第二自然段为例,作者重点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共同特征:“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固然很美,但如何才能体现这种美,甚至让从未去过苏州园林的读者也充分体会到这种美呢?为了证实这一说法,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手法,以游客的感受为例,来说明苏州园林设计师们的成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再如“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作者所举事例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布局,甚至是一花一草、一块山石、一片池沼,都是为了给人一种“如在画图中”的感受,这正是所有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作者所举之事例并非出于主观臆断,而是采用第三者的观感,或者是客观的事物,在佐证事实的同时避免了主观情感的干扰,使得文章所述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的运用,一方面使得说明对象的特征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强化了读者的感受,让读者充分地体会到了苏州园林之美。

三、打比方
苏州园林原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在观赏时虽然能够获得相应的审美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主观的,要想用语言进一步描述,还需要作者运用一定的技巧。

为了形象地描绘和展现这种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作者用“图案画”来比喻对称的建筑,以“美术画”比喻园林,充分体现了普通建筑与园林之间的区别。

普通建筑注重工整,人为雕凿的色彩较浓,缺乏情致,给人的感觉过于刻板严肃,不利于人们放松心情,而园林则讲求自然之神韵,形式更为丰富多变,而人类的天性亲近自然,不愿意受到束缚,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人的心态更容易保持平和,也更容易感受到自然之美,这也正是园林艺术的功能之一。

作者正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凸显苏州园林给人的特殊感受。

再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作者以“珠光宝气”来形容花朵盛开时的情形,既体现了花朵繁盛的状貌,也体现了花朵色彩之明丽,让人读来眼前一亮,仿佛觉得一丛丛花儿就在眼前盛开,芬芳的花香扑鼻而来。

再如描绘苏州园林的门窗时,作者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作者以“图案”来形容苏州园林的门窗,既显示了其工艺的精湛,又体现了其精巧别致的美感。

由此可见,作者运用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来表达苏州园林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将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在丰富读者体验、开阔读者视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修养。

四、摹状貌
在描绘苏州园林的具体细节时,作者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对池沼与河道边沿的样貌,作者作了非常细致的描摹,重点体现其自然之态。

除此之外,作者还留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节,苏州园林在处理池沼及河道边沿时,会以常见的石头及花草来点缀,尽可能减少人工雕凿的成分,使得园林的景色更加浑然天成。

再如“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作者细致描摹了苏州园林中树木的样貌,重点体现植物种类的丰富,以及不同植物高低错落带来的视觉体验,在展现事物特征的同时,还间接地表达了事物带给人的感受。


74
2020.7
·学术
古以来,中国人十分尊崇“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这种理念无论是在饮食、文学还是建筑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符合这一理念的事物才是美的,才具有观赏价值。

对园林而言同样如此,如果一座园林只有冰冷的建筑,而缺少富有生命气息的植物,那么它不管多么华丽也无法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唯有与生气并存,美的设计才会产生强烈的美感。

显然,苏州园林的设计师们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非常积极地进行了实践。

正因为苏州园林的设计师们在树和花的栽种和剪裁上煞费苦心,才使得园子里的花草一年四季看上去都生机盎然,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影响园子的景致,而这样的景致为苏州园林所独有,是其他地方见不到的。

作者不仅看得全,看得清,同时还看得细,虽然全文是总写苏州园林,但是作者不仅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对其细部的相似之处也把握得十分到位,在介绍苏州园林整体概况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细节作了详尽的说明及刻画,而类似的细节描摹不仅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也使作者的叙述更加引人入胜。

除此之外,细节部分的摹画同样也体现了苏州园林精致典雅、如在画中的特色。

五、作诠释
为了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还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比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一段是关于苏州园林中假山的详细介绍。

作者采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详细说明苏州园林假山的不同之处: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并非纯粹以奇石、怪石、异石堆叠而成,而是十分注重外观造型,还会搭配竹子、花木等植物,颇富自然意趣,令人观之忘俗。

再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在内部建筑上,苏州园林也与其他园林不同,十分注重景致的层次感,对建筑的墙壁也采用相应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回廊两边则基本不会设置其他东西,看似有分界,实则浑然一体,不管站在园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尽情地欣赏园中美景。

由此可见,苏州园林
的设计师们非常注重体现园林的美感,无论是花木还是山石,其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美”,甚至连建筑物的墙上也着意雕刻了许多精美的图案,作了专门的镂空处理,再配上一道道走廊,看似将整个园子分隔为不同的区域,实则浑然一体,站在此处可以望见彼处,站在彼处,也可以看见此处,使得景中有景,诸景相连,在展示苏州园林这一特点时,作者采用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八个字,形象地对其作了诠释,相当精到地为读者展现了苏州园林与众不同的一面。

再如“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对世界上大多数建筑物而言,门和窗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功能、样式大都相似,相比于其他建筑,苏州园林的门窗同样也有着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做工精致,雕镂花纹,于简朴之中亦显出别致,使门窗与整个院子、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

在解释说明事物之时,作者既抓住了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细作阐述,同时还融入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观感,在加深读者感悟的同时,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知,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叶圣陶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深谙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他创作的《苏州园林》一文,既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和美学知识,同时还体现了一定的个性特征。

在说明事物时,他总是那样循循善诱,擅长以精简的语言、生动的手法去描写和刻画,根据自己的感受细细阐述,从而将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事无巨细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熏陶与教育。

他笔下的苏州园林,雅致、清新,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学习文章时,我们一方面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园林美景,另一方面还可以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月娥.在星辉斑斓的“园林”中放歌——
—也读《苏州园林》之美[J].语文教学通讯,2019(2B).
[2]孙娟娟.《苏州园林》一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分析[J].语文建设,2018(20).
[3]李耀伟,奚遥.怎样阅读说明性文章[J].中国教师,2018(4).
(编辑:李小叶)
75
2020.7·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