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永久的悔》选段阅读三附答案

合集下载

季羡林散文《永久的悔》

季羡林散文《永久的悔》

季羡林散文《永久的悔》季羡林散文《永久的悔》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於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後悔之事,那是俯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兄弟三个,孤苦伶盯,无依无靠。

最小的叔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於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日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麽一来,竟然寻上了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後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大在清末民初,九叔在东三省用口袋里剩下的最後五角钱,买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灾奖券,中了奖。

兄弟俩商量,要“富贵而归故乡”,回家扬一下眉,吐一下气。

於是把钱运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里,乡里的事由父亲一手张罗。

他用荒唐离奇的价钱,买了砖瓦,盖了房子。

又用荒唐离奇的价钱,置了一块带一口水井的田地。

一时兴会淋漓,真正扬眉吐气了。

可惜好景不长,我父亲又用荒唐离奇的方式,仿佛宋江一祥,豁达大度,招待四方朋友。

转瞬间,盖成的瓦房又拆了卖砖、卖瓦。

有水井的田地也改变了主人。

全家又回归到原来的信况。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降生到人间来的。

母亲当然亲身经历了这个巨大的变化。

可惜,当我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我只有几岁,告诉我,我也不懂。

所以,我们家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仅是昙花一现,我到现在也不完全明白。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内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内阅读附答案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内阅读附答案①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②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母亲的娘家姓赵,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所以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③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④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

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

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之一。

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

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我们家住在村外。

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

⑤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

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

为了奖励我,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

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⑥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⑦“白的”、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

永久的悔(有答案)

永久的悔(有答案)

2. 永久的悔(有答案)班别:姓名:学号:时间:2014、2、21主备人:彭静审核人:梁健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记文中疑难字词的字音、词义。

2、理清课文“设疑——叙事——思母”的线索,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本文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至爱深情的语言。

4、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预习案【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精通12国语言,被誉为“国宝”。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曾获鲁迅文学奖。

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了解背景】本文写于1944年,是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请而写的。

当时作者虽已年近九十,但是季老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

在几个小时之内创作而成。

可见对于自己没有迎养母亲在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久的痛。

本文通过回忆过去穷困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并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家乡,更不该离开母亲!这个“悔”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熟记)【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迎.( yíng ).....手可得懵.( měng )......懵懂懂....) .唾.( tuò )......养盈眶.( kuàng ).......简陋.( lòu2、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答案略)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背井离乡:3、名句背诵默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永久的悔(有答案)

永久的悔(有答案)

2. 永久的悔(有答案)班别:姓名:学号:时间:2014、2、21主备人:彭静审核人:梁健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记文中疑难字词的字音、词义。

2、理清课文“设疑——叙事——思母”的线索,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体会本文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至爱深情的语言。

4、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预习案【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是当代语言学家,精通12国语言,被誉为“国宝”。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曾获鲁迅文学奖。

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了解背景】本文写于1944年,是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请而写的。

当时作者虽已年近九十,但是季老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

在几个小时之内创作而成。

可见对于自己没有迎养母亲在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久的痛。

本文通过回忆过去穷困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并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家乡,更不该离开母亲!这个“悔”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熟记)【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迎.( yíng ).....手可得懵.( měng )......懵懂懂....) .唾.( tuò )......养盈眶.( kuàng ).......简陋.( lòu2、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答案略)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背井离乡:3、名句背诵默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永久的悔》

2.《永久的悔》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 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 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 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 已的心情。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作者“永久的悔”是: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是“永久的悔”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试仔细阅读全文,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 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
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母亲: 第4段写母亲家境贫寒,不识字,没出 过远门。 第7段写母亲把好吃的都留给“我”, 从来不尝一口。 第9段写母亲不曾有过笑容,热切地盼 望儿子归来。
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 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 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 产生的自责、悔恨。
阅读本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 们感受到作者因再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 悔恨的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 “吃”的经历。这样是否离题了?
不离题,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 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 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 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之苦写 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 苦,就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 的程度就越深。

(4)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 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 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体会句子蕴含的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 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母亲很少出门,一辈子都在家 操劳,更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 爱。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 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 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 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永久的悔》

《永久的悔》

(2)最感人的事例:
母亲给“我”吃月饼。
最感人的细节是: 当“我”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 吃月饼时,并没有注意,母亲 是否也在吃。 这个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 疼爱之情。
最感人的话语: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 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单的话里面含着无尽的辛酸 和悲伤,还有那深切的思儿之情。 引用这句话表现作者后悔不该离 母亲的心情。
母亲很少出门,一辈子都在家
操劳,更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 爱。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
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 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 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2)写出母亲为了子女,宁可 自己挨饿,也舍不得吃好一 点的东西,体现了作者对母 亲的感激之情。
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ī 俩liǎ 赖以lài 倾注qīng 够呛qiàng 轮廓kuò 唾手tuò 伶仃lí ngdīng 简陋lòu 缩回suō 懵懂měng
3.词语解释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 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 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便是母亲的召唤。
——但丁
永久的悔
---季羡林
季羡林 ,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 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 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 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 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 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 的终身教授。自谦“杂家”, 但杂而不失精,杂中有重点。

季羡林《永久的悔》

季羡林《永久的悔》

唾手可得 tuò 无缘 yuán 够呛 qiàng 懵懵懂懂 měng 寄人篱下 lí 模糊 mó
轮廓 kuò
耕耘 gēng yún 白面馍馍 mó
(1)悔什么? (2)为什么悔? (3)为什么说是“永久”的悔? (4)悔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 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
主要著作
散文集《天竺心影》
《朗润集》 《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
感动中国颁奖词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 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 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 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 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预习检验
u 立锥 zhuī 简陋 lò ng dīng 伶仃 lí
的缘由。
1、(3-5)概述家庭的具体情况。 2、(6-8)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3、(9)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
三、(10-11)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 中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 生 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 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 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 已的心情。
游 子 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默默地投洒清辉;母爱是连绵起 伏的山峦,绵延伸展;母爱悔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出 生于农民之家,1930年考入清华 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 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 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 言学家。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语文版.doc

相关课外阅读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永久的悔》相关课外阅读(新
版)语文版
一、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三、写作背景
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接近90岁高龄,应《光明日报》记住邀请,写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散文。

此文记叙的是他童年时代的生活,他的母亲死于他上大学期间。

未能对母亲尽孝成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成年后却无从尽孝。

因为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所以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

《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赋得永久的悔》赏析本文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

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

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原文季羡林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

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于是我父亲就回到了故乡,说是农民,但又无田可耕。

又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从济南有时寄点钱回家,父亲赖以生活。

不知怎么一来,竟然寻(读若xin)上了媳妇,她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

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

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

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

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北京大学那一位“老佛爷”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就有这样一位母亲。

后来我听说,我们家确实也“阔”过一阵。

2永久的悔1

2永久的悔1

是文章叙事的线索,双线并行。
永久的悔
季羡林
4.语句品析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母亲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
上,都贡献给了这个家和子女。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
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作者“永久的悔”和复杂 的感情的一项是 ( C ) A.离开家乡,离开母亲,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迎养 母亲的誓愿。 B.深切怀念母亲,觉得对不起母亲,无法报答母亲的 养育之恩。 C.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D.母亲死后,永远失去了尽孝的机会。
下列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购物场所俯拾皆是。 B.谁都不愿意过寄人篱下的日子。 C.要达到理想的境界,都需要付出,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唾手可 得就获得成功。 D.中组部即将出台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办法,要及时做好政策的贯 彻执行,让“懒猫型”干部无立锥之地。
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红的”,令人心酸。
3.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
概括其大意。
1.作者说“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与本文的中心 “永久的悔”有什么关系? 2.“永久的悔”和作者幼年时家境的贫困有什么联系? 3.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起一种铺垫、衬托的作用,更显示出这种“永久的悔”在作者心 目中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
2、作者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是为了说明母亲所受的磨难,母亲
生活的艰辛。而作者当时竟然没有理解母亲,年幼时不懂事,没有

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导语: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1911-2009),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赋得永久的悔》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佳作,一经发表,广为流传,并且获得了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梁实秋先生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妇母的爱,是神圣的。

”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曾几何时,先是人欲横行,斗争哲学深深撕裂了人伦之爱;后是物欲横行,认钱不认人,再次给人伦蒙上阴影。

父子反目,母子反目,夫妻反目的时看得多了,但这终究是乌云遮望月。

看现在每到清明,扫墓的人摩肩擦踵,割不断的还是人间真情。

季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就是写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

整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这一股“气”也令读者不可抗御,让我们看到一代学人是以何种态度怀念自己母亲的`,他讲到自己的身世,讲到母亲的家世,穷苦到什么程度,一个六岁的孩子“说不清楚”,“反正吃的极坏,这个是我懂的”。

据季先生回忆: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家无缘。

“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的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全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孩提时代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呢?原因并不复杂,民以食为天,穷人家一直过着吃不饱的日子,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对关于吃的东西,留下的印象最深,为吃饱肚子,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

赋得永久的悔答案

赋得永久的悔答案

赋得永久的悔答案1.在下面一段话空格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的山水名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描写名川大山的杂言歌行。

这些诗气势豪放,想象,用仙境和幻境构筑壮丽的理想世界,了诗人超然世外的情致。

A耳熟能详奇特孕育B脍炙人口怪异孕育C耳熟能详怪异寄托D脍炙人口奇特寄托正确答案D解析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们都很称赞;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怪异:奇异。

寄托: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因素又扩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B.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常常倾注颇多心力在一两个字上,这一两个字常常使诗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产生出来。

C好电影生命力很强,其故事情节具有可延展创新的空间,这就是《蜘蛛侠》《蝙蝠侠》等侠类电影可以续拍的原因。

D科研工作者用水缸作为青蒿素的提取容器,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防止地接触到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他们的安康受到影响。

正确答案C解析A项,“扩大”与“程度”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D项,中途易辙,最后一个分句暗中改换了主语,导致承前省略主语不当。

3.以下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承受师长邀请:感谢您的美意,定去舍下候教!B称赞对方作品:拜读您的大作,鄙人获益匪浅!C祝贺开张大吉:祝贵公司生意兴隆,财源广进!D初见单位同事:这是我的手机号码,请您惠存!正确答案A解析(A、犹舍间。

谦称自己家的客气话:舍下简陋得很。

候教,敬候指教。

请柬上常用的套语。

B、拜读,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

D、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4.以下诗句中,没有使用比较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A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023年最新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18篇

2023年最新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18篇

2023年最新的《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18篇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篇一: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今天又读了《中国最美的散文集》之《赋得永久的悔》这一篇文章。

季羡林先是风趣的挑了一下这个听起来有些八股味道的题目,然后大致的叙述了一下他一生的经历(从出生到八十多岁的生平经历过的地方。

)原来季羡林老人家一生里最最后悔的事情竟然是;他离开了了他的家乡,离开了他的亲生母亲而去了遥远的地方“ 发扬光大” 了。

如今的我们大概是都觉得季羡林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了,文学水平提高了,当然也出名了,发财了。

这样有什么不好的呢?!但是其实季羡林的内心也是极为痛苦地!丧母之痛!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季羡林老人家幼年的时候家里是非常穷的!唯一“阔”的一阵还是在作者还未出生的时候,作者的九叔买了一张奖券竟然也幸运的中奖了!也理所应当的分给了自己的兄弟(季羡林的父亲)一笔钱,可季羡林的父亲却没有拿这笔钱用于投资,却欢欢喜喜的办了一桌宴席!!钱便又“挥霍”完了,季羡林的家里又是变得“一贫如洗”了。

季羡林只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写到了关于吃的东西,例如:“白的”(麦子面饼子)——当时最好的食品;“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最差的是“红的”(红高粱面饼子)。

由于家庭条件,季羡林从小就只能吃又苦又涩的“红的”。

儿时的季羡林只在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出了家庭,所以所知道的儿时的记忆大多都是吃的东西,而对于只有六岁的他来讲,对于母亲的记忆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季羡林大学毕业以前可怜的他只回家了2回,只见到过母亲一次面,且只有短短几天的时间又离开了。

第二次便是回家给母亲奔丧了。

所以季羡林是十分后悔当初离开家的,他自己宁愿一辈子只吃“红的”,也不愿意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啊!难以割舍的对母亲的思念与追悼。

所以离开母亲,乃是季羡林老人家一生中最最后悔的事情了!篇二: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给予你的并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永久的悔》选段阅读及答案

《永久的悔》选段阅读及答案

《永久的悔》选段阅读及答案《永久的悔》选段阅读及答案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永久的悔》思考与练习以及扩展阅读

《永久的悔》思考与练习以及扩展阅读

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面红色字的字音。

立锥zhuī唾手tuò俩liǎ伶仃língdīng 赖以lài 简陋lòu倾注qīng 缩回suō够呛qiàng 面糕gāo 懵懂měng 轮廓kuò2.多音字┏ jǐ济南┏ yān 咽喉┏sāng奔丧济┫咽┫ yàn下咽丧┫┗ jì救济┗ yè呜咽┗sàng丧失3.词语解释【望九】接近九十。

望:(年龄)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4.下列词语注释有误的一项是()A.望九:接近十九。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B.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在别人的篱笆下过日子,说明生活贫困。

C.迎养:接(某人)到家里来赡养。

盈眶:充满了眼眶。

D.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

5.按课文内容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过作者回忆____________ 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 _____》,这首诗的内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 _________。

6.文学常识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2)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2)

一、季羡林篇:(一)个人成就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三)人物评价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

”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1、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悔答案

悔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1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

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

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

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4、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

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

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三、1、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

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不离题,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现主题。

通过回忆自己“吃的”经历,写出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吃,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

第二课时一、(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

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

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

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

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永久的悔》选段阅读三附答案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

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我在她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作者立下了怎样的誓愿,实现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你认为文中“难解”和“易解”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无尽的思念与后悔。

2.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于母亲的记忆很模糊。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