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
《季羡林自传(节选)》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季羡林自传(节选)》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季羡林自传(节选)我于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后,从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机会回国;在瑞士Fribourg住了几个月,于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经法国马赛和越南西贡,又经香港,回到祖国。
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个夏天和半个秋天。
当时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津浦铁路中断,我有家难归。
当时我已经由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和文学院院长汤锡予(用彤)先生接受,来北大任教。
在上海和南京住的时候,我一点收入都没有。
我在上海卖了一块从瑞士带回来的自动化的Omega金表。
这在当时国内是十分珍贵、万分难得的宝物。
但因为受了点骗,只卖了十两黄金。
我将此钱的一部分换成了法币,寄回济南家中。
家中经济早已破产,靠摆小摊,卖炒花生、香烟、最便宜的糖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糊口。
对于此事,我内疚于心久矣。
只是阻于战火,被困异域。
家中盼我归来,如大旱之望云霓。
现在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我焉能不首先想到家庭! 家中的双亲——叔父和婶母,妻、儿正在嗷嗷待哺哩。
剩下的金子就供我在南京和上海吃饭之用。
我于一九四六年深秋从上海乘船北上,先到秦皇岛,再转火车,到了一别十一年的故都北京。
从山海关到北京的铁路由美军武装守护,尚能通车。
到车站去迎接我们的有阴法鲁教授等老朋友。
我们终于到了北大的红楼。
我暂时被安排在这里住下。
按北大当时的规定,国外归来的留学生,不管拿到什么学位,最高只能定为副教授。
清华大学没有副教授这个职称,与之相当的是专任讲师。
至少要等上几年,看你的教书成绩和学术水平,如够格,即升为正教授。
我能进入北大,已感莫大光荣,焉敢再巴蛇吞象有什么非分之想! 第二天,我以副教授的身份晋谒汤用彤先生。
汤先生是佛学大师,暗想在他领导下工作是一种幸福。
我曾多次提到,在印度学领域内,我的兴趣主要在印度古代及中世佛典梵文上,特别是在“混合梵文”上。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季羡林散文一、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幽径悲剧季羡林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
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
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
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
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
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
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
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
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
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
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
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
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
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
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季羡林《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清塘荷韵》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塘荷韵季羡林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季羡林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一、季羡林篇:(一)个人成就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散文随笔《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三)人物评价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温家宝评)[14]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
”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四)美文精读1、忘季羡林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初级中学议阅读题及答案-.doc

季羡林《走运与倒霉》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①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
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ﻪﻭ②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
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ﻪ③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
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ﻪ④吾辈小民,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着吃、喝、拉、撒、睡;操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
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
高兴之余,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
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
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ﻭ⑤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
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ﻪ古烁今的杰作。
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
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ﻭ⑦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
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ﻪﻭ10.下面对原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ﻭ A.“状元宰相”在文中指:达官贵人、位高权重、生活过于顺利的人ﻪﻭB.“一而二二而一”在文中的意思是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
高考语文总复习 散文阅读配套专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项训练五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01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月考)。
1.回忆雨僧先生季羡林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
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
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
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
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
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
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义,而且是充满了敬意。
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
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
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
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
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
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
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
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
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
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
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
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夹竹桃——季羡林 阅读练习及答案

夹竹桃——季羡林①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②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③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④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⑤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作者:季羡林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一、填空:⒈季羡林,当代著名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 ___________”。
他的散文,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
⒉季羡林在《读书治学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春归燕园》中季羡林引用了____________国浪漫诗人____________的两句诗____________,表达春天还会来临的思想。
⒋季羡林的散文集《____________》获1998年全国新闻一等奖。
⒌季羡林认为,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______,他的散文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他的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描写“____________”出发。
⒍季羡林在《___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⒎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日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⒏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绰号:____________ 《三个小女孩》⒐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⒑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题:⒈季羡林是哪省人?()(1)山东(2)山西(3)南京(4)北京⒉季羡林散文中提到的“Wala”是什么?《Wala》()(1)一条狗(2)一个人(3)一只猫(4)一只鹦鹉⒊季羡林作品《春满香园》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1)上海(2)南京(3)北京(4)山东⒋季羡林作品《难忘的一家人》中普拉萨德是哪里人?()(1)东京(2)哥廷根(3)巴基斯坦(4)印度⒌季羡林作品《枸杞树》一文中写提的是哪儿的枸杞树?()(1)山东(2)上海(3)南京(4)北平⒍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1)《春满香园》(2)《春归燕园》(3)《故乡》(4)《火车上观日出》⒎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1)云南(2)昆明(3)广州(4)桂林⒏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1)杜甫(2)陆游(3)李白(4)王安石⒐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1)聘书(2)工资(3)课表(4)大字报⒑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1)“拖尸”(2)“入水”(3)“撞墙”(4)“军训”三、判断题:⒈《忆章用》一文中,章用是季羡林的好朋友,也叫俊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选集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
⒈季羡林,当代著名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专家。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 ______________”。
他的散文,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失_________。
⒉季羡林在《读书治学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春归燕园》中季羡林引用了_______国浪漫诗人_________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春天还会来临的思想。
⒋季羡林的散文集《___________》获1998年全国新闻一等奖。
⒌季羡林认为,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________,他的散文是他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他的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从描写“____________”出发。
⒍季羡林在《__________》文中提及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但在黎明前从未到天安门广场上看过清洁工人劳动的场景。
⒎季羡林是一位坚定而忠诚的爱国者,2004年3月,93岁的季美林通过《人民ri报》寄语全国的中小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⒏因为季羡林是个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的人,所以友人送他一个
绰号:___________《三个小女孩》
⒐季羡林在《黄昏》一文中引用李商隐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叹黄昏不能久留。
⒑季羡林在《佛教圣迹巡礼》中提到中国唐代商僧玄奘九死一生到印度,回国后完成的名著《___________》,给当时的印度留下极其着实的记载。
二、选择题:
⒈季羡林是哪省人?()
(1)山东(2)山西(3)南京(4)北京
⒉季羡林散文中提到的“Wala”是什么?《Wala》()
(1)一条狗(2)一个人(3)一只猫(4)一只鹦鹉
⒊季羡林作品《春满香园》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1)上海(2)南京(3)北京(4)山东
⒋季羡林作品《难忘的一家人》中普拉sa德是哪里人?()
(1)东京(2)哥廷根(3)巴基斯坦(4)印度
⒌季羡林作品《枸杞树》一文中写提的是哪儿的枸杞树?()
(1)山东(2)上海(3)南京(4)北平
⒍下面哪篇文章不是季羡林的作品:()
(1)《春满香园》(2)《春归燕园》(3)《故乡》(4)《火车上观日出》
⒎季羡林作品《春城忆广田》中的春城指的是:()
(1)云南(2)昆明(3)广州(4)桂林
⒏季羡林在《西谛先生》中提及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谁的诗句?()
(1)杜甫(2)陆游(3)李白(4)王安石
⒐季羡林在《那提心吊胆的一年》中提及教员休息常互问“你拿到了没有?”指的是什么?()
(1)聘书(2)工资(3)课表(4)大字报
⒑季羡林在《梦萦水木清华》中用八个字概括了当时清华的校风,“清新,活泼,民主,向上”,新生入学要过的第一关正是清华校风“清新活泼”的体现,这一关是什么?()
(1)“拖尸”(2)“入水”(3)“撞墙”(4)“军训”
三、判断题:
⒈《忆章用》一文中,章用是季羡林的好朋友,也叫俊之。
《忆章用》()
⒉季羡林在哥廷根生活了十年,所以认为那里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重返哥廷根》()
⒊在火车上观日出,季羡林的感受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
《火车上观日出》()
⒋季羡林在《年》一文中没有写过年时的情景。
《年》()
⒌季羡林特别爱黎明前的北京,主要原因是在黎明前没有哪里会找他开会,自己可以静下心拿起笔“文思”。
《黎明前北京》()
⒍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季羡林童年生活的写照,他小时连电影也没看过。
《我的童年》()
⒎季羡林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
《登庐山》()
⒏季羡林认为代沟标志着变化,标志着进步,标志着人类前进,因此他赞美代沟。
《赞代沟》()
⒐季羡林散文结构追求的是起头与结尾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起头就必须立刻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
()⒑季羡林是佛学家,研究佛教,但从来不相信什么生死轮回,再世转生。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⒈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学界泰斗;质朴;典雅;率真;睿智
⒉读书,治学,写作。
⒊英国、雪莱、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⒋《清塘荷韵》
⒌真实、身边琐事
⒍《黎明前北京》
⒎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⒏铁皮暖瓶。
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⒑《大唐西域记》
二、选择题:
⒈(1)⒉(2)⒊(3)⒋(4)⒌(4)⒍(3)⒎(2)⒏(1)⒐(1)⒑(1)
三、判断题: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⒎√ ⒏√ ⒐√ 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