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季羡林散文篇11、《清塘荷韵》: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2、《夹竹桃》: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缘分与命运》: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
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
但又必须“听天命”。
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
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4、《八十述怀》: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散文经典: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散文经典:季羡林《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是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散文经典作品。
这篇文章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做人和处世之道的深刻见解和独到观点。
文章首先从人生的意义出发,提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和善良,以及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季羡林先生强调了人生应有的目标和追求:“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活到生命的终点,除了个人的幸福以外,还要有所贡献”,并认为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于能够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其次,季羡林先生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对待困难的态度。
他坦言自己在人生中也曾遇到过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奋斗。
他认为困难是人生中必然会遇到的,而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季羡林先生还谈到了处世之道,他认为与人相处要心胸广阔,宽容待人;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要善于倾听和交流,与人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他还强调了真诚、诚信和谦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最后,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呼吁年轻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
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抱有高尚的志向,追求真理和善良,为社会作出贡献。
《做人与处世》这篇散文经典作品,以季羡林先生独特的思考和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
这篇文章鼓励人们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追求真理和善良,以及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
它不仅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散文作品,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南,帮助人们更好地真实而有意义地生活。
季羡林散文四篇

季羡林散文四篇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季羡林(JiXianlin,1911-2009),他以其文学成就融汇中西,著名的散文作品有《倚天屠龙记》、《望海潮》等。
其创作的散文十分优美,为中国散文文学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将分析其中的四篇散文,希望以此来加强对季羡林文学功能的理解。
第一篇散文是《青春》,讲述了年轻人对青春的理解和向往。
散文以“春天,在我们这里,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季节”为开头,表达了生活中的青春、活力和希望,以及未来的想象。
文中提及:“当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一个更加进取的自己,一个充满梦想的自己。
”,从最后一句中可以看出,青春是给予梦想的跳板,而青春时期理应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季节。
文中提到“内心强烈地渴望去探索,去改变,去征服”,表明了青春时期人们勇往直前的勇气,他们勇敢直面世界,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热情。
对青春时期的想象也使文章变得苍茫。
第二篇散文是《夏花》,主题是夏花的美丽。
文章以“夏日的灿烂和芬芳,体现了自然的美丽”开篇,而且文中充满了淡淡的浪漫。
文中提及:“夏花,把偶尔的沉默消失在了清新的芳香中,让人沉醉在心灵深处;夏花,把寻寻觅觅的温柔埋葬在了我们脚下,让我们心安理得。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不仅仅是一种欣赏夏花的美丽,而是对它的心灵的深刻的感受,它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芬芳,让人沉醉其中。
第三篇散文是《秋雨》,文章以“秋雨,低沉而淡淡的”为开头,表达了对秋雨的感悟。
这篇文章最具特点的是把大自然美景中的秋雨细节渲染得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秋雨,洒下凝重而温柔的真挚,心如细雨,把宁静带入了四面八方;秋雨,柔美而凉凉的润泽,细润如雾,把温暖带入了凝重的空气间。
”文中还提及:“太阳的温暖不必担心,秋雨的悠远不必迷恋,每一如雨的悄悄,也许只是多年的坚持和心酸的抉择。
”这表明,季羡林以此暗示我们,生活中需要坚持和选择,秋雨可以是一种承载也可以是一种淡忘。
季羡林散文代表作

季羡林散文代表作季羡林,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他被称为“近代中国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出生于1899年9月7日,在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下成长,他也接受了俄国的文化熏陶,受美国的思想启发。
季羡林的文学成就在清末民初崛起,他的文学作品充满哲思,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的智慧,他的散文代表作可谓不少,在此综述其中的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一、《冬日记》冬日记是季羡林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用来反映冬天的雪飘时刻,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用大量的写实主义色彩来描绘冬天,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冬天的脚步,以及雪花的温柔,也把读者带到一个梦幻的神秘世界,在细节的描绘中,季羡林让读者可以诠释真实的美好,人们真心的可以感受到冬日的美,这也是季羡林散文心灵的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他生动的温暖。
二、《赞美生活》赞美生活是季羡林另外一篇有深度的文章,用来反映生活中的景色。
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在赞美生活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渴望,他写道:“生活如此美丽,阳光洒满大地,枝叶舒展,花开绚烂,微风轻轻摩挲,清澈见底的湖面飘荡着春意,这是一派和谐的景象。
”这篇文章让人真心的可以感受到季羡林有温柔的情怀,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三、《梦的归宿》梦的归宿是季羡林的另一首作品,结合了他的文艺传统,深入到梦境的深处,把梦境当成一个真实世界,季羡林将梦境中的一幅幅幻境描绘出来,季羡林写道:“而梦中的我,仿佛一个身处另一个世界的人,永远也无法返回,只能匆匆地挥手,目送它在远方消失,仿佛一个梦,一个梦幻,暂时远离现实。
”这篇文章让人仿佛进入到一个似梦非梦的世界,让人深深感受到季羡林的笔触,也让人们沉浸到梦境的深处。
以上三篇文章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他运用形象化、典型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分别以冬日、生活美好以及梦境等主题描绘了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传递出美好的信息,也把季羡林的思想成就反映出来,他的文学成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肯定,作品永远流传世世代代,持续影响着我们。
《季羡林散文精选》

《季羡林散文精选》【篇一:《季羡林散文精选》】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资深教授季羡林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一代大师季羡林走了。
带走了大师的,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
这些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为整个民族的发展指明方向。
就像孔夫子、胡适这些人虽然没有像现在这些留下几十万字或是几百万字的,但他们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民族这就是他们在乃至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季老:您的离去叫我悲痛万分!每当看到您的举手投足,都使我心潮涌动。
您就像我的恩师,每当度到您的我都感到字字传神。
我们来世是师徒!我们选取了季老的部分以使哀悼:1、马缨花(1):有很长的一段,我孤零零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马缨花(2):然而使我深深地的却仍然是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3、二月兰(1):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4、二月兰(2):对于我这样的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
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
在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5、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最值得的花6、幽径悲剧: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7、清塘荷韵: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的,我的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8、听雨: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季羡林经典散文(通用7篇)

季羡林经典散文(通用7篇)季羡林赞“代沟”代沟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然而,根据我个人的感觉,好像是“自古已然,于今为烈”。
倘若有人要问:“你对代沟抱什么态度呢?”答曰:“坚决拥护,竭诚赞美!”试想一想:如果没有代沟,青年人和老年人完全一模一样,人类的进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再往上回溯一下,如果在猴子中间没有代沟,所有的猴子都只能用四条腿在地上爬行,哪一只也决不允许站立起来,哪一只也决不允许使用工具劳动,其中一类猴子如何能转变成人呢?从语言方面来讲,如果不允许青年们创造一些新词,我们的语言如何能进步呢?孔老夫子说的话如果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这种情况你能想象吗?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变化,世界新知识日新月异,如果不允许创造新词儿,那么,语言就不能表达新概念、新事物,语言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这种情况是可取的吗?总之,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它标志着变化,它标志着进步,它标志着社会演化,它标志着人类前进。
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总是要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还要存在。
因此,我赞美代沟,用满腔热忱来赞美代沟。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人生》季羡林散文

《人生》季羡林散文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
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
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
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导语: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以下是整理的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赏析:与季羡林先生比邻而居,交往甚深的乐黛云教授说:“先生在90年代的作品中,《二月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
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但它的不平凡之处是以多取胜,随着春风的召唤,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夺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势。
季老观察到从他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整个燕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特别是遇到大年,二月兰仿佛发了狂的怒放。
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大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
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在这里,季老著一“怒”字,二月兰也境界全出了。
世事是善变的',某某某开始,在季老倒霉的日子里。
是非不分,人妖颠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季老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有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他打招呼,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在这艰难时世,季老回忆道: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
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
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
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
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群力小学王国庆
我很寡闻,仅仅知道季羡林是是位国学大师,通晓几科现今没有几人只晓的语言,说道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便是的他译著。
我没有读过这篇著作,对这位大师的敬仰是一篇小小的散文《二月花》开始的,读罢抚卷心中泪潸潸,起卷再读,感动竟不能自己。
就想着要多多拜读这位大家的散文,《季羡林散文》就这样摆到了我面前。
其实之前读过一部他的散文集子叫《季羡林私人史》,现在这部文集有几篇是和它重复的,可重新编选落户篇章的左右邻舍不同读起来感觉也有了变化。
就像《留德十年》和《牛棚杂记》在一起,一外一中竟都是身如他乡,留学德国是季先生读书的十年,牛棚的十年恰好是读人的时间。
在德国异乡季先生经历了二战、思乡之苦,笔下的是腰板挺直的教授、凄清中的温暖;牛棚的记忆是死有余辜、颤抖、凄凉、灵魂。
空间有了跨度,从远在异域国度到国内首都,时间也有了飞逝的感觉。
我们从读书到读人,又是什么样的历程?我没有什么高度不能去看时代社会的变迁给我们的滋养和折磨。
异乡的陌生人最终患难成了朋友,熟知的友伴冷漠竟能拳脚相加,时代的记忆但愿不再是年轮一圈圈的画着版图,企盼它能永铸于无人知晓的天边,只是不知道这能不能成为有一个童话故事。
慨叹之后我试图去回味,五味翻搅后惭愧的竟然说不了什么有哲思的话语,内心只有感谢今天的盛世太平。
《老猫》是我很喜欢的一篇,在《二月花》里季先生就提到过虎
子和咪咪,在这里算是传记了。
悉数讲了虎子的一生和咪咪的故事,怎样的人能有此番心怀?“好久没有听到咪噢换小猫的声音,现在又听到了,我心里漾起了一丝丝的甜意。
这大大减轻了我对老咪咪的怀念。
”我很浅薄不敢去想,在我眼中小动物是可爱的却也是可怜的,人们自私的善意圈养生灵给它们以养尊处优一生,它们失去的我们人类万万不敢丢失的东西。
果其然的善待生灵自有个人方式,我算是胆小的人不敢去正视他们的眼睛;另一种算是亵渎生命吧,一小玩意的心态宝贝物宠,这也是我痛恨饲养小动物的缘由;兴许这样的方式最好,如老友善待身边的小畜,彼一生伴我一生,我一生伴你一世。
少有的善待,更是一种心怀的微笑。
望着虎子和咪咪的身影,季先生在一九九二年81岁的时候在对猫儿说,在对自己说,在对我们说,老人的寂寞是一种顺其自然,自有理论,学习一下猫儿的善终,耄耋之年豁达人生观叫人唏嘘不已。
我们手里真的都一个棒子么?谁又在等我们接手?我们鬓染霜飞的时候是不是茫然的竟不如猫儿?我愚钝的也不敢去想。
读季先生的散文就像读他的传记,看到了先生的读书、求学、牛棚、复出等等。
《表的喜剧》《幽径悲剧》一大一小,大是说这世界就如同异国的柏林一切都支撑了一副有魔力的网,你我他都深深地陷在这里。
我们都在这海里漂浮,都在找一个比我们自己还要渺小的表。
小小幽径是燕园一条极其幽径的地方,古藤罗在文革中惨遭诛伐,“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季先生的说道“我
这样一个没出息的人……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绝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这些偶然的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
”《表的喜剧》写在24岁求学的时候,写《幽静悲剧》的时候季先生已经81岁。
人从渺小到古藤罗的渺小,渺小的人诛伐沧桑的藤萝,让幽径演绎了一个悲剧。
也许我们都在走着一条长长的幽径,在路上我们一天天的觉得人的渺小,茫然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找寻什么,狂妄的间隙就会伸出愚氓之手去毁掉在我们自私的眼中更渺小的藤萝。
我们会幡然悔悟么?会的。
我想这条路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在走。
季先生说这是一个性格的偶然造成的十字架,他会一直背下去,我们会有一天忘却我们都在背负着各色的十字架,也会有一天想起我们背上都背负着同样的十字架。
说有能说表的喜剧你没有遇到?幽径的悲剧不是你造成的?
《季羡林散文》里没有收编我最喜欢的作品,那是82岁的时候季先生写的《二月花》,从小小的花儿写到了古人东坡,写到了老祖,写到了婉如,写到了德化,写到了红卫兵,写到了与其不可接触者,有写到了新老朋友,当然更写到了老猫。
什么叫悲和欢?“二月花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人世同命运相交,不计较远近,不计较大小,不计较多少,当是不易,多舛人生,无人能例外。
一种心态、一种气度在二月花丛间奔跑的老猫勾勒,远远地一位古稀老人季先生在含笑望着。
我读这本散文集就想到了最近在背的《离骚》中的一句话“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人的一生就该是不断反省的一生,知
道自己的长处更该对自己的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在书背面有句这样的话“美文与花照相得益彰”,当是推介书目的话吧,这话对也不对。
美文曲调高雅,已久绕梁,花照变成了点缀,倾慕地给了更多真实刻板。
读书赋予的难得心境便得感怀拜读季先生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