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散文艺术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原创版)目录1.季羡林的简介和散文特点2.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季羡林托物言志散文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季羡林简介及散文特点季羡林,原名季振宇,字羡林,山东聊城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生于 1911 年,逝世于 2010 年,一生创作丰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散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二、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主题和表现手法1.主题: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主要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主题,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抒发对生活、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更有对社会的批判和关注。
2.表现手法:季羡林在托物言志散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排比等,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绘,把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散文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
三、季羡林托物言志散文的价值和影响1.价值: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对当代人的生活、人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2.影响: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许多散文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文学瑰宝。
总结: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近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不断掀起了季羡林的散文热潮。
季羡林的散文以其语朴情醇的风格与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尊重。
季羡林,字义化,号彩台,北宋贵宁人,曾任贺州司徒,晚年在洪州任教,属文宗布衣,清代,主要以散文著称于诗坛,被称为“散文圣人”。
他的散文禀承古今之长,既保留渊源,又融中古之大成,以“文章以意合,言词以情结”为宗旨,以“语朴情醇”为特色,以“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为原则,“大而不失其细,既能够抒发个人情感又糅合出文章的完整性”(《唐宋名家杂文》),被誉为“散文之冠”。
季羡林所创作的散文拥有高雅深刻的抒发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散文风格之一。
季羡林把古典文言文中的精髓收集起来,以一种贯通古今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才气凌厉,抑扬顿挫,结构谨严,情景优美。
”(《中国文言文传统研究》)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至今仍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朴情醇”的特色。
他融汇文章中的感情、思想和社会背景丰富多变,将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其反映出的是令人倾倒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种具有丰富的的情感的山水诗意。
“精准的言论,清新的风格,层层深入的思维,深沉的情感,古老的思想,洋溢的活力,无一不体现了季羡林的‘语朴情醇’。
”(《散文的表现力》)语朴情醇的文字,才能折服读者,引领读者走进散文的海洋,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深处,而这也正是季羡林才能脱颖而出的地方。
此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无比深沉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取材于传统文化,不但坚持古典文化的思想,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深的认同,在他的散文中拙劣不堪的表达古代文化思想,充满了古代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山水同一渊”、“衣食之外的思想”等,这些思想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书写具有语朴情醇的特色,既反映出古代文化中的思想,又具有自然美景的情感,使他的散文创作成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风格,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李白《山居秋暝》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季羡林,一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华夏传统文学大家,以“清淡、简洁而又不失其灵动、细腻、深邃”的语言风格在散文领域中留下了深远而又细腻的印记。
其文学思想文字语言风格,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季羡林散文语言的清新、细腻季羡林在散文语言中的巧妙体现,主要有他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思,以及他对语言精炼的倾向。
季羡林的文字清新细腻,简洁明快,不失高雅,从而体现出他的文学风格。
首先,在季羡林文字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在散文语言中可见一斑,他对词语选择、句式构思等有着精湛的把握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字的美感。
如其《晚泊西湖》一文中,其“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西湖之南,片片烟影”一句便突出表达出远航慢行的感觉,描绘出远处烟影的壮观景象,情景交融,具有唯美的艺术魅力。
其次,季羡林的语言质朴精炼,构思清新细腻。
他总能以最精炼的语言概写出一个故事的精彩绝妙之处,就如《风吹乔木》中,“风吹乔木,茏茏如烟;扑扑如雨,落落若雪”一句,非但优美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风景,更无形中将风的威力表达的淋漓尽致。
此外,他还有意置身其中叙述的方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如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描绘出的江水不断与海洋的交融,更展现出大自然的道理,展现大宇宙的永恒。
二、季羡林散文表达文学思想的深厚内涵季羡林散文语言,除了表现出艺术上的深厚丰富外,更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
他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深深洞悉自然之美,表达出其对大自然的认知,拥抱放松,感悟宇宙的美好。
首先,他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理性之美,主要表现在他思想上的审美宽容,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理解,他在文字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放松的心境。
如他著名的《野游》一文,“每见一江水,如新发见一洞天,每听一江风,如重聆一百古”,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了他把大自然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他对平凡的一切的审美的理解。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
思想深刻、文字优美而著称。
下面是对季羡林散文的深度
解读:
1. 主题与思想:季羡林的散文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理、
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多个领域。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
思考,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对传统文化
的思考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2. 文字表达:季羡林的散文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他善于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文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他的散文常常采用寓言、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
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3. 文化与历史: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
化和历史,他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以批判的眼
光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
化的珍视和传承的呼吁。
4. 社会问题: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也关注了社会问题,他
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对社会不公、人性
的扭曲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
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
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以思想深刻、文字优美为特点,通过对生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的深度解读。
季羡林的散文艺术及其内涵
希望。不久后她收到儿子战友寄来的一封信, 我” 让“ 帮读信, 信 烂盛行的海棠花引起了他思乡思国的感情, 他那由于漂泊异国 中说她儿子在战场战死了,我” “ 不忍让可怜的老人伤心, 没有告 多年有家不能回而产生强烈的思念祖国、 思念家乡的感情通过 诉老人实情。季羡林对这位老人的同情与怜悯, 饱含在文字中。 眼前的海棠花来展现, 叙述中使情与景完美地结合起来, 写得真
摘 要 : 羡林 从 1 开始 散 文 创 作 , 十 年 笔 耕 不 辍 , 季 7岁 几 出版 多本 散 文 集 。 他 的散 文 以抒 情 和 叙 事居 多 , 忆 往 事 , 说 师 友 , 物 抒 情 , 回 叙 绘 感时言志等, 更有 谈 人 生 、 感悟 、 治 学 、 读 书 的 文 章 。 他 的散 文语 言 平 淡 , 情 真 挚 , 味 丰 富 , 构 巧 妙 , 朴 无 华 而 又 感 人 肺 腑 , 话 说 聊 感 韵 结 质 直
第 1 1卷 第 8期 21 0 1年 8月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Yii ie st o r a bn Unv riy o
Vo _ ,№ 8 l 11 Au u t g s ,2 1 0 1
季羡林 的散 文艺术及其 内涵
谭 芳
( 西 师 范 大学 文学 院 , 西 桂 林 5 1 0 ) 广 广 40 4
的性格特点。 从那时起他对生活的体验就十分细腻, 同情和关切 誉, 什么地位, 什么幸福, 什么尊荣, 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即使 身边的人的疾苦。他为人和善, 对朋友十分真诚, 与他周围的人 她一个字也不识 , 即使整天吃‘ 红的’ ̄ 3 我们从字里行间中可 oC8 31 相处和谐融洽, 相互之间感情深厚。他善于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录 以感到季羡林对母亲离开的深切悲伤痛和无限悔恨。作为一个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
季羡林的散文语言风格采用抒情诗性,深沉雅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散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性和有议论性,而是直抵人心吧,像灵光乍现一般,渗入到丰富的情感层次之中。
季羡林笔下的自然景观饱满和愉悦,令人欣赏;而山林中繁华静谧、希望弥足珍贵的生活感悟也涌入心底。
所有描述,都蕴含深远的思想,古今启示,体现出精微而绵长的文思。
只要读季羡林的散文,就能感受他的笔触无穷的力量。
他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字眼及充满力量的句节,把文字调节得完美,表达得精彩自然。
他的文笔犹如清澈的湖水,在一阵阵涟漪中,将生活的悠远神态展示得无比精细而确切。
再提一句,季羡林的散文语言风格非常雅致,用词多数贴切典雅,即使气味浓重的酒,经他的加工也变成了美味的佳酿。
读他的文章,总会让人体会到豁达恢宏的情怀,真正的生活体验从他的笔触淋漓而出。
季羡林的散文
季羡林的散文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季羡林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他的文字流畅自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张力。
他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文化传承、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
季羡林认为,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与世界连接起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多以自然、生命和人性为主题,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例如,他在《梦中的旅程》中写道:“在梦中,我像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空中,感受着自由和快乐。
这种自由和快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
”这句话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季羡林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珍视。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社会现实等问题,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关注。
例如,他在《文化的力量》中写道:“文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句话充满了对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传承的呼吁,体现了季羡林对文化的重视和对社会进步的期望。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人性、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他在《人生的意义》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而这种美好和幸福,不是来自于金钱和权力,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这句话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尊重,体现了季羡林对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作品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人性、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季羡林散文代表作
季羡林散文代表作季羡林,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他被称为“近代中国思想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出生于1899年9月7日,在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下成长,他也接受了俄国的文化熏陶,受美国的思想启发。
季羡林的文学成就在清末民初崛起,他的文学作品充满哲思,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他的智慧,他的散文代表作可谓不少,在此综述其中的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一、《冬日记》冬日记是季羡林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用来反映冬天的雪飘时刻,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用大量的写实主义色彩来描绘冬天,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冬天的脚步,以及雪花的温柔,也把读者带到一个梦幻的神秘世界,在细节的描绘中,季羡林让读者可以诠释真实的美好,人们真心的可以感受到冬日的美,这也是季羡林散文心灵的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他生动的温暖。
二、《赞美生活》赞美生活是季羡林另外一篇有深度的文章,用来反映生活中的景色。
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在赞美生活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渴望,他写道:“生活如此美丽,阳光洒满大地,枝叶舒展,花开绚烂,微风轻轻摩挲,清澈见底的湖面飘荡着春意,这是一派和谐的景象。
”这篇文章让人真心的可以感受到季羡林有温柔的情怀,让人们真正的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三、《梦的归宿》梦的归宿是季羡林的另一首作品,结合了他的文艺传统,深入到梦境的深处,把梦境当成一个真实世界,季羡林将梦境中的一幅幅幻境描绘出来,季羡林写道:“而梦中的我,仿佛一个身处另一个世界的人,永远也无法返回,只能匆匆地挥手,目送它在远方消失,仿佛一个梦,一个梦幻,暂时远离现实。
”这篇文章让人仿佛进入到一个似梦非梦的世界,让人深深感受到季羡林的笔触,也让人们沉浸到梦境的深处。
以上三篇文章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他运用形象化、典型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分别以冬日、生活美好以及梦境等主题描绘了自己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传递出美好的信息,也把季羡林的思想成就反映出来,他的文学成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肯定,作品永远流传世世代代,持续影响着我们。
名家名篇:老狗(季羡林)
名家名篇:老狗(季羡林)
名家名篇:老狗(季羡林)
《老狗》是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简要分析和总结。
内容概述
散文《老狗》以作者眼中的一只老狗为主线,展现了它与主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文章通过对老狗的特点、行为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老狗的深沉感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文章特点
1. 真情实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老狗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对它的外貌、行为还是对它的情感都充满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感受。
2. 描述细致:作者对老狗的特点和行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如老狗的毛发、眼神、叫声等,使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形象感受到老
狗的形象和气息。
3. 反思人生:通过对老狗的描述,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老狗的爱
和怀念,还引发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
短暂的感慨。
主题意义
散文《老狗》通过对老狗与主人的感情交流展示了人与动物之
间的独特纽带,引发了读者对于亲情、友情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它
让人们重新审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发共鸣,引
导人们更加关注动物权益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总之,散文《老狗》以真情实感的笔触描绘了一只老狗的形象
和主人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对生命和人与动物的关系的思考,引
发了读者对生命和感情的深刻思考。
季羡林散文特点
季羡林散文特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特点呀。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那真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你想想看,那文字就如同一位亲切的长辈在和你拉家常,平平淡淡却又韵味十足。
他的文字特别质朴,就好像是老家门口那棵老槐树,虽然不华丽,但却让人感觉特别踏实。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这多厉害呀!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不用什么花哨的招式,简简单单一招就能制敌。
还有啊,季先生的散文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关怀。
他能从一只小猫、一朵小花中发现美好,然后用他的笔把这些美好传递给我们。
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把那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变得闪闪发光。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呀!你说,我们每天都经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可我们咋就没发现这些美好呢?季先生的散文也很有深度呢!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能让你琢磨半天,然后恍然大悟。
这就像挖宝藏一样,你得慢慢去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宝贝。
比如说他写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哎呀,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他还特别善于讲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人生。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旅行,经历了各种奇妙的事情。
而且哦,季先生的散文读起来一点也不累。
不像有些文章,读起来让人头疼。
他的文章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让你感觉特别舒服。
这难道不神奇吗?你说,我们能从季先生的散文中学到啥呢?是不是要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不是要学会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是不是要像他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关怀?反正我觉得呀,季先生的散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一份宁静和温暖。
你们说呢?大家都去读一读季先生的散文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的!。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原文】: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未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年,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它来了。
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呵,他他却茫然。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走了。
黄昏走了。
走到那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那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
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
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
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像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
再往北,在白茫茫的朦胧灰白的天边上,分不清那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
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
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琤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季羡林散文的审美内涵分析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6季羡林散文的审美内涵分析曹 跃【摘 要】季羡林,国宝级学界泰斗。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的散文,率真而又不乏睿智,质朴又不失典雅。
天然真挚,幽默风趣。
朴素严谨中,又蕴有舒雅缓慢的格调。
在散文大家中,别具一格。
既有哲理的深刻,又有梵学的思想,在平淡静美的文字中,展示出淳厚平易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季羡林 散文 审美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属于典型的学者型散文内格。
集才、情、史、识于一体,处处彰显大家风范。
散文是先生的心灵纪元,也是道德展示。
从家庭小事到国家大事,可谓包罗万象。
从自己,到人生,到身边的一切发生的事物,内容丰富,涉及广泛的。
挑战了一直以来散文观念。
他的作品,没有大工匠气息,全属信笔拈来,随性而谈。
从不讲究文章结构和下笔章法。
甚至不去注意字句的雕琢,整篇文章,流露出的,是自然和真实。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和温暖,闪烁着智者的过人智慧和光芒。
一、格调风趣幽默我国的老一辈作家,大都经历过风风雨雨,在季老的人生际遇中,尤为突出与不同。
面对逆境,处之泰然。
烦恼忧愁,对他来说,不过身后一缕青烟。
所以,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着一种对生命参悟透彻的真谛幽默。
他的散文,如高山之晶莹冰雪,超凡脱俗。
又如香花飞舞,馥郁芬芳。
诙谐幽默的笔风,让人在品读之中忘却烦恼,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净化情感更加纯粹美好。
季老的散文风格,充满着可爱调皮的活泼幽默。
为了写好《糖史》,他枯坐半天,累翻双眼去搜集资料,最后一无所获时,只好拖着双腿回家。
就是这样经过长期苦练,他能敏锐地捕捉生活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他将自己这个过程,戏称为练火眼金睛。
季老将这种日积月累的苦心经营学习,当成人生中最有乐趣的事,这种幽默的调侃方式,在其他作家那里,几乎是体会不到的。
而这种季式幽默,也成了季羡林散文的一大特色。
写文章,要讲究立意要新颖,季羡林对于文章所说的新意,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
他认为很多作家,都不是主动去写文章,那些说废话。
季羡林散文审美内涵探析
季羡林散文审美内涵探析摘要:季羡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散文作品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文坛中的上乘之作。
在笔者看来,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可以被看作是其作品的审美内涵的主要表现关键词:季羡林;散文;艺术特征;审美价值季羡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对《史记》、六朝�文、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吸收的基础上所建理论的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是季羡林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从学术界对季羡林这一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季羡林的代表性作品的赏析、对季羡林某些散文集的感悟和对其散文作品的语言风格的研究,是学者对季羡林及季羡林作品进行探究的主要表现。
《梦是一定能圆的――读季羡林的》《松间沙路净无泥――读季羡林》《碧波千顷澄如练――简论季羡林散文的语言艺术》和《季羡林老的散文观》等作品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对季羡林及季羡林作品进行研究的典型例证。
从近几年的研究现状来看,季羡林散文的美学精神、创作思想和美学特征等问题开始引发了学者的关注一、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1.感情真挚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角度来看,感情的真挚性可以被看做是文学作品中灵魂要素。
从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来看,《石林颂》《游天池》和《火车上观日出》等文章让读者见到了许多风景旖旎的景象,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深夜来访的客人》和《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等文章则对普通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展示,在这些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季羡林对普通百姓之间的友好感情,这种真挚的情谊,就是让其散文的艺术美感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2.选材广泛,以小见大从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来看,利用身边琐事,对散文的精髓进行展示,是其散文的艺术特征的一种表现。
在《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一文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在德国期间偶然获得的一个塑料盒为引子,展示了自己在德国、瑞士、日本和印度期间的经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塑料盒已经成为了季羡林先生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种见证,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盒子背后感受到日耳曼民族的伟大与真诚二、季羡林散文的审美特色1.散文中的颜色之美在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对色彩的描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
摘要:
一、季羡林简介
二、季羡林的散文特点
1.真实情感的流露
2.深刻的哲理思考
3.丰富的文化内涵
4.优美的文学风格
三、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品
1.《荷塘月色》
2.《春》
3.《故乡的眼睛》
四、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
1.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五、如何欣赏季羡林的散文
1.关注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
2.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3.学习作品中的文学技巧和风格
4.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正文:
季羡林,原名季羡林,字希逋,山东临清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散文家。
他生于1911年,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匠”。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有真实情感的流露,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优美的文学风格。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以其真实、自然、质朴的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荷塘月色》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通过对荷塘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又如《春》,通过对春天景象的赞美,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再如《故乡的眼睛》,以作者童年时光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季羡林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季羡林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
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季羡林《石榴花》散文鉴赏
季羡林的《石榴花》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以石榴花为载体,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石榴花的细致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一、情感表达丰富季羡林的《石榴花》情感表达丰富,他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石榴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色彩变化等方面的描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语言优美季羡林的《石榴花》语言优美,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石榴花的美丽与生机。
在文章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石榴花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思想深刻季羡林的《石榴花》思想深刻,他通过石榴花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在文章中,他提到“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意义却是永恒的”,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思想深刻的表达让人深思。
四、结构紧凑季羡林的《石榴花》结构紧凑,整篇文章围绕着石榴花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文章中,他先是对石榴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让人感受到季羡林对文学的深厚功底。
综上所述,季羡林的《石榴花》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散文。
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和思考,季羡林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情感表达丰富、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结构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
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引导语:《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的散文名篇,写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的赏析文章。
赏析:(一)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
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
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
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
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
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
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
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
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
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
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
名家季羡林的优美散文 优美名家散文
名家季羡林的优美散文优美名家散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季羡林散文创作时间长,数量多,精品也不少。
其散文是诗意与思美的结合,具有感情真挚纯美,文风朴实优美自然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家季羡林的优美散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名家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篇一:赋得永久的悔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
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
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既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喜悦与忧伤并驾,失望与希望齐飞,我的经历可谓多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
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她手下的小喽罗们曾两次窜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地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
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这一句话并没有夸大,他说的是实情。
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最小的一叔送了人。
我父亲和九叔饿得没有办法,只好到别人家的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兄弟俩被逼背井离乡,盲流到济南去谋生。
此时他俩也不过十几二十岁。
在举目无亲的大城市里,必然是经过千辛万苦,九叔在济南落住了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的散文艺术——读《季羡林散文选集》有感“智者勇,忍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这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辞说的正是季羡林先生。
季羡林是闻名中外的大学者,他所从事的是最繁重的中亚古代语言和佛经翻译工作,被世人冠以“国学大师”、“泰斗”诸如此类的称号。
然而季先生绝非追求功名利禄之辈,在外人看来是卓越非凡的研究成果面前,他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平凡的心。
季先生在自己七十年的自传中这样总结道:“总起来看,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
”然而“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经历”却很不平凡。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平县,当时家道中落,形同贫农。
他六岁离家,到济南去投奔叔父。
在私塾里念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
以后接着上小学,转学的时候,因为人是一个“螺”字,老师垂青,从高小开始念起。
由于报考的中学考英语,而他当时又恰好在高小读书时业余自学了一点英语,帮他考过了。
他所投奔的叔父对他寄予极大期望,要求也特别严格,有时还亲自讲授。
他的教育对季羡林的影响极大。
上中学时的课程有国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等,于现在相差无几。
课外他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济公传》等等。
高中时,在胡也频、董秋芳等老师的引导栽培下,季羡林阅读了大量的古籍旧书,也熟读了陶渊明、李白、王维等大家的作品。
高中毕业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在大学时他获益最大的两门课都不是正课,而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和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
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
他来到曾经培养出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城哥廷根。
在哥廷根大学,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苦读不辍。
然而让他倍受煎熬的是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
在散文《海棠花》里,他曾写道:“祖国有时来入梦,是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正因为当时看到海棠花令他触景生情——浓重的乡情:“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她呀!”1946年,季羡林回到阔别十余年的祖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印度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他有大量的多国文字翻译作品,其中成就最大并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的首应推他翻译的二百多万字的梵文学作品。
季羡林以他卓越的研究成就,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为中国学术界和北京大学赢得了声誉。
季羡林是一位独具一格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严肃执着的艺术追求。
他在《朗润集》的自序里自谦地说道:“至于我自己写的散文,那只能算是一些习作。
”他能坚持散文创作数十年不间断,主要是由于他对散文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爱好。
他自己把坚持几十年写东西这种锲而不舍归因于“旧习惯势力”。
在创作中,他坚持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绝不写废话。
在生活平静的情况下,他常常是一年半载写不出一篇东西来。
没有灵感,就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不想写。
否则,这样勉强动笔,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味同嚼蜡,满篇八股。
正是他这种没有真情实感绝不动笔的态度,使他的散文朴实真切,既涤尽铅华,而又包含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季羡林的散文从题材上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描写是从身边琐事出发的。
在作者的散文中,黄昏、梦、极平凡的人物这样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的题材被描写得美好而活灵活现。
作者在《黄昏》一文中这样问道:“有几个人觉到过黄昏的存在呢?”是啊,黄昏是一日的终点,每天在同样的时刻必然要上演。
有数不清的天,有数不清的黄昏。
多得到人们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在作者的想象中,黄昏从北方来,到南方去,转瞬即逝。
“当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黄昏也就到了,而忙碌的人们却把它关在门外,留下了“漫长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
”他所记叙的身边琐碎的小事,却不单单描述这些小事本身,而是往往具有“小中见大,小中有大”的精神觉悟和真挚情怀。
《香橼》一文开头便描绘了作者书桌上摆着的一只大香橼,“半黄半绿,黄绿相间,耀目争辉。
”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散发出阵阵清香,闪着点点淡淡的光芒,驱除作者的疲倦,振奋了精神。
看到这,作者对这只香橼体态状貌的描写可谓告一段落了。
第二段便调转笔锋写起了这只香橼的故乡,即它的产地,云南思茅。
思茅以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蛮烟瘴雨之乡,是名副其实的“江南瘴疠地”。
当地也流行一些俗语:“要下思茅坝,先把老婆嫁”,“只见娘怀胎,不见儿上街”等等。
而如今作者在思茅见到的情况大不一样了:风景优美,瓜果蔬菜繁荣昌盛,犹如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就在这思茅的今昔对比之间,作者流露了他对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今天的人民幸福生活的乐园的欣喜欢悦。
作者从一只小小的香橼着笔,继而往大处写了其产地思茅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便不难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欢欣鼓舞。
又如作者此类题材的另一篇佳作《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写的是作者在公共汽车上无意中看到一位乡下来的老妇人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并为之深深吸引。
他看到了“一张饱经风霜,布满了皱纹的脸”,“一双合山慈祥的眼睛”和“银丝般的白发”,然而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双长满老茧的手。
由所见的这双手,他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曾经照顾自己的王妈和另外一位人民公社的老大娘的同样的手,她们的手伴随着作者的成长,作者通过这一双双手的回忆,表达了对车上老妇人的,肃然起敬,更抒发了对无数哺育过自己的劳动人民的深深感激。
季羡林的散文,尤其是他早期的作品大多透露出青年的特有的朦胧诗意般的意境,同时又饱含着深刻的思维,细致的揣摩,精致的描绘。
像《黄昏》《寂寞》《年》都是具有此种特点的文章。
它们通篇是想象之辞,通篇是作者的精神和心理的世界的描绘。
要知道,在这样的精神世界中游览要比在现实风景中要来得迷离、奇幻、有趣。
读这些文章,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的细腻,对景物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运用,状物写景同抑郁低徊的情调、同略带伤感的心理融为一体,然而用词却轻盈活泼,意境朦胧优美。
在《黄昏》中作者对黄昏的来去作了追根溯源的议论,这些议论无不凸显出作者美丽的想象和丰富的精神思辨:黄昏走了。
走到哪里去了呢? ——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着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
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来的地方。
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
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
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北端,是北冰洋和北极,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
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那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
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这段描写给了我们以富于理性思辨的印象,给了我们以天马行空之想象的印象。
作者在用他的精神力量来探究黄昏的来路:东方?西方?南方?都不是。
因而黄昏只有从北方来,而朦胧灰白的黄昏正也符合北极白茫茫的灰白的景象。
在《寂寞》一文中作者对寂寞的描绘让人感同身受,让人仿佛看到寂寞像条毒蛇死死地缠着作者,而作者却似拼了命地逃,能逃到哪儿才能停止脚步?寂寞在后面死死地追着……在图书馆,寥寥几个看书的错落地坐着,但却怎么也不像人,像木乃伊,像僵尸,像翻着白眼的死鱼。
寂寞来袭时,一切都被找上了阴影。
在宿舍里,作者躺在床上,寂寞就在四周跳动。
这不是宿舍,是坟墓,墓外是过路人脚下踢出来的跫跫的足音。
作者的思维世界可谓是神奇多彩,简单的寂寞在作者笔下却有如此变幻,抽象的寂寞在作者笔下却如此具体可触。
在季羡林的散文中,还能体味到精彩的修辞表现手法。
修辞的用法虽不能像作者的思想一样贯穿全文,但文章中散落的那些比喻拟人之类的好句子,在阅读时碰到了却一样令人内心欣喜,甚觉可爱。
在《年》中,有一句话描写白天和黑夜:“就这样,白天接着黑夜,黑夜接着白天;一明一暗地滚下去,相玉盘上的珍珠。
……”白天、黑夜,白天、黑夜,……永远不断地交替下去,作者把白天和黑夜比作白珍珠和黑珍珠,看似很突兀,说不出道理,但既然成了珍珠就自然有了滚动之势,于是便“一明一暗地滚动下去”,日子也就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此时便领会到这个比喻的恰当贴切,正是因为要日夜交替滚动才有了这珍珠的比喻。
而在《黄昏》中有一句描写黄昏景致的句子:“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神来之笔正是这个“驮”字。
于是联想到小学时候学过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雪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半山腰上卧了点雪。
”只记得当时老师教我们说这“卧”字是一点睛之笔,此处的拟人是如何的精妙。
由于那时尚且幼小,只顾着老师说自己记,对其真正的含义并没有领会,而如今读到季先生的这个“驮”字,再回想“卧”字,只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是点睛之笔,出彩之处啊。
一个“驮”字既显暮鸦身披落日余晖归巢时的祥和安定,又略带些沉重感,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压在心头。
这就是我眼中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朴实而又不失诗意,简单而又不失内涵。
在他认真的做人做事态度的影响下,我想我们也可以做到季老先生所说的那样:“生当盛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活许多年,多做许多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