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欣赏
名作赏析季羡林《黄昏》
名作赏析季羡林《黄昏》说起黄昏,你会想起什么?是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或者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是下午放学后往天上看晚霞的时光?还是学校广播站经常放的陈奕迅的《夕阳无限好》?辞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个桂冠的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下一篇名为《黄昏》的优美散文,书写他对黄昏的观察和感受。
闲话休题,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笔下的黄昏吧~赏析黄昏(节选)文/季羡林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
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
他们知道:夜来了。
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
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下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文章的首段,就提出了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承接这个问题,作者就描写了人们对黄昏熟视无睹的情况:“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
”所以,此处是用了反问的手法,作者自己提出疑问,问而不答,但事实上,答案已经蕴含在对人们的奔忙和茫然的描写之中。
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答案是,没有。
这部分的语言也很精彩,作者运用了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
季羡林散文《听雨》赏析
季羡林散文《听雨》赏析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
他是“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登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
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
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
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梁叶。
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早,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
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
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
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
水当然是不缺的。
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季羡林《夹竹桃》赏析
季羡林《夹竹桃》赏析【1、季羡林《夹竹桃》原文】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是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
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了。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风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海、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止于此。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黄昏有大美——季羡林先生散文《黄昏》赏析
黄昏有大美——季羡林先生散文《黄昏》赏析季羡林先生是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黄昏》令人印象深刻。
在这篇文章中,他记录下了他在伊芙大街上漫步的黄昏景色,把古老的城市历史和自然美景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文章开头很有诗意,以天际中升起的夕阳作为一个广阔的画面,把作者的感觉和这个城市的现实相融合。
在文章中,季羡林先生写道:“当太阳落下的瞬间,伊芙大街的景色将化作一幅黄色的梦幻画卷,均匀而柔和。
”通过这段话,作者用自然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让读者想象着伊芙大街漫步的古老气息,融合着温柔而柔和的夕阳煦色。
在随后的每一段描述中,季羡林先生都在用他独特的文字勾勒出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景色,比如“古老的街街巷巷中,建筑物紧凑而低矮,把时光凝固在这个黄昏里”“过马路时,我被道路两边的树木包围着”等。
这段描述不仅让人想象出伊芙大街的古老气息,还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感受,让读者感受到“古老的街街巷巷”里笼罩着的古老文化气息,以及“过马路时”环绕在身边的生机勃勃的绿意。
山水组成的城市景观也被季羡林先生描绘了出来:“在那个延伸的空间里,树木像一幅山水画,把远处的山脉和湖泊印入眼底,照亮了那一带晴空下的黄昏”。
这段描述营造出一种夕晚时分,大自然在朦胧的灯光中似乎在诉说一种奇特的美,让人仿佛置身在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散文《黄昏》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用抒情的文字和深情的背景音乐来描绘黄昏时分的特殊氛围。
季羡林先生写道:“夜晚近了,那窄街上的节奏也变得异常柔和,像一支背景音乐伴着慢慢响起,慢慢长久。
它包围着这一带的夕阳,带给人们沉静与宁静,让人们放松心情,感受这温柔而宁静的黄昏。
”《黄昏》的这段描述让人联想起古老的旧时代,仿佛古色古香的背景音乐在夜晚的夕阳里沐浴过,把安宁的气氛渗入到伊芙大街的每一个角落。
结尾,季羡林先生又回到了他最初的感受,把它融入他对城市景观和夕阳的思考之中:“黄昏既有大美,也有伤感,曾经的时光一步步老去,但它仍然可以让我们想起一个曾经温馨而柔和的夜晚,一个让我们终身难忘的夜晚。
语文赏析--二月兰(季羡林)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 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 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 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 这个样子。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
他在解释写自传原因时说:“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 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 天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他的散文创作也是 基于同样的“经验共享”的目的。
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 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 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先生将对亲人 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而且,先生 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而 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 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 鼻青脸肿”时,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 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 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 然!
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 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 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 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 季”。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
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黄昏》抒情散文鉴赏:季羡林【原文】: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未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年,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
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
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它来了。
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
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
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呵,他他却茫然。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
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走了。
黄昏走了。
走到那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那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
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
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
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像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
再往北,在白茫茫的朦胧灰白的天边上,分不清那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
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
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琤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
季羡林《二月兰》赏析(3篇)
季羡林《二月兰》赏析(3篇)季羡林《二月兰》赏析原文: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且冲云霄,连宇宙都份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
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
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竞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生山开始的。
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
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
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
二月兰一“怒”,份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是花们好象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
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
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
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馈就有了悲欢。
人自已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
如果花真“语”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
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
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
当婉如还活着的时侯,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支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我的小猫虎子和味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他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优秀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
《优秀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季羡林在他的散文中揭示了历史与自我生命的真实。
下面是第一我整理的季羡林的美丽散文精选,盼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爱。
季羡林的美丽散文精选篇一:马缨花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晰,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凉爽蔽体。
从房子的气概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
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
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
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设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信任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急不泰然的时候。
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剧烈。
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
那时候常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
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辨别不出来。
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常常来往的伴侣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
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
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肯定在大门口向工友一再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士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
季羡林绝美散文欣赏雾
季羡林绝美散文欣赏雾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一塌瓜子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季羡林乳白色的雾气在空中晕染开,远方的景色变得模糊缥缈。
也许很多人并不在意雾,也不喜欢雾。
雾迷住了人的眼睛,迷住了道路,迷住了灿烂的阳光。
然而,正是这种朦胧的美,为季羡林先生所喜爱,雾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不再清晰明辨,于是我们可以去幻想一个不存在的天地,去构建一个神秘的世界,天马行空,任幻想驰骋天际。
《雾》文/季羡林浓雾又升起来了。
近几天以来,我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开窗子,欣赏外面的大雾。
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为什么现在忽然喜欢起来了呢?这其中有一点因缘。
前天在飞机上,当飞临西藏上空时,机组人员说,加德满都现在正弥漫着浓雾,能见度只有一百米,飞机降落怕有困难,加德满都方面让我们飞得慢一点。
我当时一方面有点担心,害怕如果浓雾不消,我们将降落何方?另一方面,我还有点好奇:加德满都也会有浓雾吗?但是,浓雾还是消了,我们的飞机按时降落在尼泊尔首都机场,场上阳光普照。
因此,我就对雾产生了好奇心和兴趣。
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
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
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
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
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
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
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
季羡林《石榴花》散文鉴赏
季羡林的《石榴花》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以石榴花为载体,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对石榴花的细致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宁静。
一、情感表达丰富季羡林的《石榴花》情感表达丰富,他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在文章中,他通过对石榴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色彩变化等方面的描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语言优美季羡林的《石榴花》语言优美,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石榴花的美丽与生机。
在文章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石榴花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思想深刻季羡林的《石榴花》思想深刻,他通过石榴花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在文章中,他提到“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意义却是永恒的”,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思想深刻的表达让人深思。
四、结构紧凑季羡林的《石榴花》结构紧凑,整篇文章围绕着石榴花展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在文章中,他先是对石榴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让人感受到季羡林对文学的深厚功底。
综上所述,季羡林的《石榴花》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意的散文。
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和思考,季羡林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篇文章情感表达丰富、语言优美、思想深刻、结构紧凑,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导语: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散文《二月兰》原文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赏析:与季羡林先生比邻而居,交往甚深的乐黛云教授说:“先生在90年代的作品中,《二月兰》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
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
但它的不平凡之处是以多取胜,随着春风的召唤,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夺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势。
季老观察到从他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整个燕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特别是遇到大年,二月兰仿佛发了狂的怒放。
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大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
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在这里,季老著一“怒”字,二月兰也境界全出了。
一切景物皆情语。
季老赌物思人,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他将对亲人的浓浓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
季老回忆道: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着一把小铲,带一个黑色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
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里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
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还在开花,她离开时,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角处。
......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篇一」永久的悔季羡林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是我永久的悔。
小时候,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
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
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黄的),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
“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
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
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
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
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
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
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
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己经是如获至宝了。
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
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
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
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
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馋。
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
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
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
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
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
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
到了灾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于肉类,吃的回忆似乎是一片空白。
我老娘(外婆)家隔壁是一家卖煮牛肉的作坊。
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汇总一篇
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汇总一篇季羡林散文《黄昏》赏析 1导语: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但是,.季羡林先生的黄昏,竟是这样美。
曾经读过不少描写黄昏的诗文,读过茅盾笔下那气势雄浑的黄昏,也读过何其芳笔下那寂寞惆怅的黄昏,还读过诗人勃洛克那缠绵悱恻的黄昏。
;惟独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略带伤感的咏叹,在头脑中还留下些许印象。
然而,前不久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黄昏》,我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茫然地__在电脑旁,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知道自己是被季先生那瑰丽的想象所打动,还是被文中那轻梦般的黄昏所折服。
总之,我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漫漫长夜的起点。
但在季先生的笔下,黄昏却是神秘的,是平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
”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
——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
还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人们为何总是缺少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呢?也许这正是作家区别于一般人的地方吧!“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 借用王国维的话来形容季先生的散文是再恰当不过了,阅世浅,性情真也许是季老散文动人心灵的原因之所在。
初读《黄昏》,你会觉得文章与其他写黄昏的散文无别样之感;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其实它极具条理性。
文章按逻辑顺序行文,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读者在读后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熨贴之感。
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话题;通过第3,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文章的线索,认真读完这一段,你便会对文章结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赏析
季羡林散文《二月兰》赏析托物言志,咏物抒怀,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写文、歌诗、填词惯用的手法。
在这里,“物”作为载体,寄寓着仕途维艰之人的激愤和无奈;寄寓着热血慷慨之士的雄心和抱复;寄寓着跋涉异乡之子的惆怅和辛酸,还寄寓着愤世嫉俗者的逍遥和洒脱……而对花草的歌咏,尤其是对“梅”“兰”“菊”“竹”的歌咏,千百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名言佳句,更是浩如烟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对梅花的赞颂,寄寓着他乐居小园,“不须檀板黄金樽”的志趣;“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是唐·李世民《芳兰》对兰草的歌咏,抒发了他志得意满的情怀;“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是清·秋瑾《菊》中的赞叹,展现了她不媚世俗,无惧黑恶的气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清·郑板桥《竹石》中对竹的咏叹,鲜明了他孤傲、耿介的处世观。
翻开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对“梅”“兰”“菊”“竹”特质的品评,随处可见对“荷”“松”“牡丹”“枫叶”风骨的描写,但是,对花中的“灰姑娘”“二月兰”的讴歌,或许是孤陋寡闻,我却没有找到一首。
初识二月兰,还是读了季羡林的《二月兰》之后。
始读季羡林的《二月兰》,我被季老笔下的二月兰深深地震撼了。
在文中,季老极尽赞美之能事,对二月兰的长势,进行了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了.”“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伟丈夫!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对“我的二月兰”的爱怜和情结,源于对婶婶“老祖”和女儿“婉如”逝去的追忆和思念,源于对家庭曾经的祥和、温馨的不再,源于“十年浩劫”,“是非颠倒,人妖难分”“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非人摧残。
(精选)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已整理)
梁实秋先生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妇母的爱,是神圣的。” 特别在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曾几何时, 先是人欲横行,斗争哲学深深撕裂了人伦之爱;后是物欲横行,认钱
母亲的心中应该是怀过希望的,希望将来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可最后带给她的是绝望,是后悔:“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 何也不会放他走的!”作为孝子的季羡林,早就立下誓愿:“一旦大 学毕业,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可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永 远永远地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怎么不令人肝肠寸断 呢!母亲的早逝。使季先生心中留下了永久的悔。(参考我
全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孩提时代吃的东西。载可任意编辑
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呢?原因并不复杂,民以食为天,穷人家一直过 着吃不饱的日子,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对关于吃的东西,留下的印 象最深,为吃饱肚子,想方设法,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更深层的意义 是写到自己偶尔也有几次吃到稍微好一点的东西,但大多是母亲从牙 缝里省下来,留给他吃的。文中提到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第2页共2页
不认人,再次给人伦蒙上阴影。父子反目,母子反目,夫妻反目的时 看得多了,但这终究是乌云遮望月。看现在每到清明,扫墓的人摩肩 擦踵,割不断的还是人间真情。
季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就是写了自己对母亲的热爱、思念、 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整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这一股“气” 也令读者不可抗御,让我们看到一代学人是以何种态度怀念自己母亲 的,他讲到自己的身世,讲到母亲的家世,穷苦到什么程度,一个六 岁的孩子“说不清楚”,“反正吃的极坏,这个是我懂的”。据季先 生回忆: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 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 “白的”与我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 与我们的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 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
季羡林散文优美句子及赏析
季羡林散文优美句子及赏析1. 季羡林散文《听雨》摘抄赏析1、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赏析:从常理角度看,作者研究学问、写作文章需要安静的环境,雨声应该是讨厌的;为下文写作者听雨不烦反乐作铺垫,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快乐。
2、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作者与蒋捷两人年龄不同,听雨的心境也不同。
蒋捷是中年听雨就谈“悲欢离合总无情”,作者已到望九之年听雨却“兴高采烈”。
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听雨的喜悦,表现他心系农民的情怀。
3、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
赏析:作者听雨并不是像古代文人那样追求雅致(或借雨抒发个人情感),而是为麦田久旱后喜逢甘霖感到高兴,他想到的是“俗事”。
表现他心系农民的情怀。
4、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
赏析:用贴切的拟人和叠词描绘事物的情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表达出作者对雨的喜爱。
5、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脑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
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久久不停。
赏析:这里体现了作者关心农事的情怀。
作为一代大儒,作者关注民生,心系农民,心忧天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老当益壮,年近九旬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着高尚的精神追求。
扩展资料:中国现代作家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季羡林散文《春归燕园》、《春满燕园》原文及感受
季羡林散⽂《春归燕园》、《春满燕园》原⽂及感受季羡林散⽂《春归燕园》、《春满燕园》原⽂及感受【季羡林散⽂《春归燕园》原⽂】 凌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我⾛到⼤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
我看到许多男⼥⼤孩⼦,有的⽿朵上戴着⽿机,⼿⾥拿着收⾳机和⼀本什么书;有的只在⼿⾥拿着⼀本书,都是凝神潜虑,⽬不斜视,嘴⾥喃喃地朗诵什么外语。
初升的太阳在长满黄叶的银杏树顶上抹上了⼀缕淡红。
我们这些早晨⼋九点钟的太阳,⾯对着那⼀轮真正的太阳。
我只感觉到满眼⾦光,却分不清这⾦光究竟是从哪⾥来的了。
黄昏时分,在⼣阳的残照中,我⼜⾛到⼤图书馆前草坪附近去散步。
我看到的仍然是那⼀些男⼥⼤孩⼦。
他们仍然戴着⽿机,⼿⾥拿着收⾳机和书,嘴⾥喃喃地跟着念。
⼣阳的余晖从另外⼀个⽅向在银杏树顶上的黄叶上抹上了⼀缕淡红。
此时,我们这些早晨⼋九点钟的太阳,同西⼭的落⽇⽐起来,反⽽显得光芒万丈。
眼前的情景对我是多么熟悉然⽽⼜是多么陌⽣啊! ⼗多年以前,我曾在这风景如画的燕园⾥看到过类似的情景。
当时我曾满怀激情地歌颂过春满燕园。
虽然时序已经是春末夏初时节,但是在我的感觉中却仍然是三春盛时,花似锦。
我曾幻想把这春天永远留在燕园内,“留得春光过四时”,让它成为⼀个永恒的春天。
然⽽我的幻想却落了空。
跟着来的不是永恒的春天,⽽是三九严冬的天⽓。
虽然⼤⾃然仍然然不动,星换⽃移,每年⼀度,在冬天之后⼀定来⼀个春天,燕园仍然是⼀年⼀度百花争妍,万紫千红。
然⽽对我们住在燕园⾥的⼈来说,却是“镇⽇寻春不见春”,宛如处在⼀⽚荒漠之中。
不但没有什么永恒的春天,连刹那间春天的感觉也消逝得⽆影⽆踪了。
当时我惟⼀的慰藉就是英国浪漫诗⼈雪莱的两句诗: 既然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 我坚决相信,春天还会来临的。
雪莱的话终于应验了,春天终于来临了。
美丽的燕园⼜焕发出青春的光辉。
我在这⾥终于⼜听到了琅琅的书声。
⽽且在这琅琅的书声中我还听到了⼗多年前没有听到的东西,听到了⼀些崭新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赏析
文章条理清晰,衔接流畅,一气呵成。文章开篇用“有几个人觉到黄昏 的存在呢?”的问句引出下文;通过第3段和第8段的自然过渡和衔接, 一卷黄昏来去图便悄然展示在我们面前;最后一段再次理清了文章的线 索,点明了中心。文章着重描写了黄昏来和去的情形。作者展开了他天 马行空的想象,运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 图。 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昏的美丽;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 手法用黑夜的漫长衬托出黄昏的短暂。还应用了著名诗句作为点睛之笔, 让人眼前一亮。还多次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采用了首尾呼应,点明、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作者还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感受到的美丽而不免凄凉的黄昏,感悟到黄昏 的脚步匆匆。 最后作者在对黄昏足迹的想象和对人生的感悟中结束,更带有对人生的 一份感悟,一份薄薄的伤感。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是黑暗的序幕、 是漫漫长夜的起点。在季羡林的笔下,黄昏是神秘的,是平 凡无奇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 他们便有个黄昏。”黄昏天天与人们打着交道;然而,它却 是十分美丽迷人的:“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 话; …… 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 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 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可叹人们为何不能发现它的 美呢?我们不就正好是将美丽的黄昏关在门外的那些人吗? 黄昏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还 是罗丹说得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睛。”
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吗?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 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 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 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样做。我(自然也还有别人)适 逢其会地常常这样做而已。常常在夏天里,我坐在很矮的小凳上,看墙 角里渐渐暗了起来,四周的白墙也布上了一层淡淡的黑影。在幽暗里, 夜来香的花香一阵阵地沁入我的心里。天空里飞着蝙蝠。檐角上的蜘蛛 网,映着灰白的天空,在朦胧里,还可以数出网上的线条和粘在上面的 蚊子和苍蝇的尸体。在不经意的时候蓦地再一抬头,暗灰的天空里已经 嵌上闪着眼的小星了。在冬天,天井里满铺着白雪。我蜷伏在屋里。当 我看到白的窗纸渐渐灰了起来,炉子里在白天里看不出颜色来的火焰渐 渐红起来、亮起来的时候。我也会知道:这是黄昏了。我从风门的缝里 望出去:灰白的天空,灰白的盖着雪的屋顶。半弯惨淡的凉月印在天上, 虽然有点儿凄凉,但仍然掩不了黄昏的美丽。这时,连常常坐在天井里 等着它来临的人也不得不蜷伏在屋里。只剩了灰蒙的雪色伴了它在冷清 的门外,这幻变的朦胧的世界造给谁看呢?黄昏不觉得寂寞吗?
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李商隐的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诗人不正慨叹黄昏的不能久留吗?它也真的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 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 走 了,真的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 的更清楚。我也不能抓住黄昏的尾巴,问它到底。但是,推想起来,从北方来的 应该到南方去的罢。谁说不是到南方去的呢?我看到它怎样走的了。——漫过了 南墙;漫过了南边那座小山,那片树林;漫过了美丽的南国。一直到辽旷的非洲。 非洲有耸峭的峻岭;岭上有深邃的永古苍暗的大森林。再想下去,森林里有老虎。 老虎?黄昏来了,在白天里只呈露着淡绿的暗光的眼睛该亮起来了罢。像不像两 盏灯呢?森林里还该有莽苍葳蕤的野草,比人高。草里有狮子,有大蚊子,有大 蜘蛛,也该有蝙蝠,比平常的蝙蝠大。夕阳的余晖从树叶的稀薄处,透过了架在 树枝上的蜘蛛网,漏了进来,一条条灿烂的金光,照耀得全林子里都发着棕红色, 合了草底下毒蛇吐出来的毒气,幻成五色绚烂的彩雾。也该有萤火虫罢。现在一 闪一闪地亮起来了,也该有花,但似乎不应该是夜来香或晚香玉。是什么呢?是 一切毒艳的恶之花。在毒气里,不只应该产生恶之花吗?这花的香慢慢融入棕红 色的空气里,融入绚烂的彩雾里。搅乱成一团,滚成一团暖烘烘的热气。然而, 不久这热气就给微明的夜色消溶了。只剩一闪一闪的萤火虫,现在渐渐地更亮了。 老虎的眼睛更像两盏灯了,在静默里瞅着暗灰的天空里才露面的星星。
文章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 的日色 。”写出了黄昏的平淡无奇,唤起了读者心里的共鸣。 “关在门外的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 洋跑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夜 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长 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 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段话富有哲理,是文章的中心。让我明白了一个 道理:人总是不珍惜现在永远的,往往要到失去了,才学会珍惜。但有些东西失 去了,就永远失去了,留下了遗憾。 “夜来了,慢慢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日光的夜,流动着暗香的夜——只是夜, 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 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这一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漫漫长夜来衬托黄昏 的短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文章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优美语段,不妨拈,在这里,黄昏仍然要走的。再走到哪里去呢?这却真的没人知道 了。——随了淡白的稀疏的冷月的清光爬上暗沉沉的天空里去吗?随了 眨着眼的小星爬上了天河吗?压在蝙蝠的翅膀上钻进了屋檐吗?随了西 天的晕红消溶在远山的后面吗?这又有谁能明白地知道呢?我们知道的, 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 梦。 走了。——现在,现在我再有什么可问呢?等候明天吗?明天来了, 又明天,又明天。当人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 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又仿佛有什么东 西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又渴望着梦的来临。把门关上了。关在门外的 仍然是黄昏,当他们再伸头出来找的时候,黄昏早已走了。从北冰洋跑 了来,一过路,到非洲森林里去了。再到,再到哪里,谁知道呢?然而, 夜来了:漫漫的漆黑的夜,闪着星光和月光的夜,浮动着暗香的夜…… 只是夜,长长的夜,夜永远也不完,黄昏呢?——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 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 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吗?东方是太阳出 的地方。从西方吗?西方不正亮着红霞吗?从南方吗?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 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 我们可以在想像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 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 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吗?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 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 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融入琮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 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 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 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像: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 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 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 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 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季羡林散文欣赏
黄昏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 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 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感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早晨,当 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 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 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 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 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 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 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 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屋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 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 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 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 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 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 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流动。它带来 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吗?却并不, 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 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黏黏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 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 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 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 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 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 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