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豫剧祥符调与桑派艺术研究
论豫剧祥符调的历史变迁与创新之路

岭南 师范 学院 学报 J OUR NAL O F L I NGNAN NOR MAL UNI V E RS I TY
O c t . 2 0 1 6 Vo 1 . 3 7 No . 5
论豫剧祥符调 的历史变迁 与创 新之路
1 3 6
岭 南师 范学 院学报 ( 哲 学社会 科 学)
第3 7卷
有嫩 , 即周 宪王 , 是 当 时 颇 负 盛 名 的 杂 剧 作 家, 他 将 毕 生 的 精 力 都 投 入 到 戏 剧 中。 朱 有
至 更广 阔 的地 方 , 而坚守在开封的艺人们 , 不 畏 日寇 , 铁 骨铮 铮 , 宁死不 为侵 略者 演戏 , 成 为 后代 人 学 习 的楷 模 。在 1 9 4 5年 抗 战 胜 利 后, 大 批 祥 符 调 以及 其 他 豫 剧 艺 人 , 重 聚 开
王 晓 玲
( 河 南大 学 河 南地 方戏研 究所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摘 要 : 祥 符调 发 源于 河南开封 , 经过 三 百年 的孕 育 发展 , 成 为梆 子腔 系 中的 重要 一 支 即河 南梆 子 的母 调 , 其后衍 生 为豫 东调 、 豫 西调 、 沙河调 等分 支 , 并 涌现 出以“ 六 大名旦” 为杰 出代表 的
子声腔 , 也 因 此 而 得 名 祥 符 调 。作 为 河 南 梆 子 腔 的主 流 , 祥 符 调 历 史 悠 久 。 北 宋 王 朝 终
结 了五代 战 乱 , 百 姓 生 活 安定 , 娱 乐 文 化 生 活 逐 渐 繁 盛起 来 。“ 其 踪 迹 可 追 溯 到 唱 彻 于 北 宋 都城 勾 栏 瓦 舍 之 间 的诸 宫调 。 由诸 宫调 发 展 而 来 的金 元 北 曲可视 为梆 子 声 腔 的 不祧 之
浅析豫剧祥符调

浅析豫剧的艺术特色班级:经管学院经济学123班学号:1120660085 姓名:张旭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继承、改革和创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现在它是我国紧次于京剧的最大的地方剧种。
豫剧在清代后期已成为河南的一个主要剧种,在相当广泛的地区流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起初最早有记载豫剧的演唱活动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称为“梆子戏”,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是在黄河、淮河流域,而且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豫剧团的分布,如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四川、甘肃、台湾、青海、新疆等。
一、豫剧的认识和分析豫剧的原名有河南梆子、高调、河南讴、靠山吼等称谓。
关于豫剧的起源,大致有三:一个是起源于河南民间一说。
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徐珂所编的(清裨类钞·戏剧)“土梆戏”中。
而后来,1934年张履谦的(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一书中,否定梆子腔是秦腔的说法,认为河南梆子是劳动人民发起的。
二是起源于秦腔、山陕梆子一说。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很多研究人士提出所有梆子戏剧种,都是由秦腔演变而来的,当然豫剧也不例外。
这一说法可见于1930年,齐如山的(中国戏剧源自西北)一文;范紫东(法曲之源流),欧阳予倩(秦腔)一文,王镇南(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1962年冯纪汉(向优秀传统学习)等。
三是起源于“弦索”一说。
“弦索”,是指流行在中原一带的一种戏曲声腔,就是认为豫剧是由弦索戏曲直接演变而来。
这一说法的文献有1960年,王基笑、赵籍身的(豫剧史考)一文,还有1981年,张鹏的专著,(豫剧源流新探)等。
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吸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
到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开封的相国寺先后建立了四个河南梆子的剧场。
豫剧流派

豫剧流派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
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
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细分大致如下:代表1.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2.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3.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4.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5.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
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陈派古朴典雅、常派激昂奔放,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
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流派大全行当代表剧目常香玉常派青衣、花旦《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等陈素真陈派青衣、花旦《宇宙峰》、《三上轿》、《洛阳桥》、《女贞花》、《春秋配》《三拂袖》等崔兰田崔派青衣、花旦《桃花庵》、《三上轿》、《秦香莲》等马金凤马派帅旦、老旦《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阎立品阎派闺门旦、刀马旦《秦雪梅》、《游龟山》、《西厢记》等桑振君桑派青衣、花旦《白莲花》、《桃花庵》、《对绣鞋》等张岫云张派花旦、老旦《杨金花夺印》《平辽东》、《阴阳河》等宋桂玲宋派花旦《抬花轿》、《八件衣》、《蝴蝶杯》等王秀兰王派花旦、青衣《王金豆借粮》、《风雪配》安金凤安派青衣《白莲花》、《铡美案》、《斩岳云》等唐玉成唐派红脸《反徐州》、《杨河堂》、《闯幽州》等唐喜成唐派红脸《洛阳令》、《三哭殿》、《辕门斩子》等李斯忠李派黑脸《下陈州》、《司马矛告状》等牛得草牛派官丑《十八扯》、《七品芝麻官》、《卷席筒》高兴旺高派文丑《卷席筒》、《推磨》、《喝面叶》等王素君王派小生《必正与妙常》、《小二姐做梦》等王敬先王派刀马旦《梁红玉》、《涤耻血》、《三拂袖》等赵义庭赵派小生《南阳关》、《八郎探母》、《贩马记》等刘法印刘派武生《黄鹤楼》、《提寇》、《八大锤》等刘忠河刘派红脸《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溅乌纱》艺术特点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浅析豫剧流派祥符调的历史发展

浅析豫剧流派祥符调的历史发展作者:李倩倩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0期摘要:祥符调的发源地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和新乡一带,由于在北宋年间开封被称为祥符县,祥符调也由此得名。
祥符调被大家广泛认为是最正宗的豫剧流派之一,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正宗的传统豫剧唱腔。
作为新一代的继承者,我们应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自觉弘扬祥符调的传统精髓。
关键词:豫剧;祥符调;历史众所周知,河南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一,而祥符调绝对可称得上是豫剧艺术的代表。
每每传播到一个新的地区都会与当地特有的语音和方言相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新的风格,再加上与其他唱腔艺术的融合,随之自成流派。
在豫剧的四大声腔中的“祥符调”被我们当世公认为豫剧的源头所在。
如今,河南豫剧己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也将取得新的成就。
一、早期祥符调的发展“样符调”由祥符县得名,而如今的开封也就是北宋真宗年间的祥符县,所以说当今的开封便是“祥符调”的发展中心。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从中便知公元1100年左右就已经产生了供人们娱乐生活需要的“瓦肆勾栏”。
瓦子内艺人的表演丰富多样,其中戏剧方面有小杂剧、影戏、杂扮、傀儡戏等。
北宋时期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
1271年,北宋灭亡,金人占据中原,在此之后又出现了金院本。
所谓”院本”,是娼妓居住的”行院”中伎艺人演出的剧目。
1127年,北宋灭亡之后宋氏南迁,南宋定都应天,北宋杂剧也随着皇室与灾民传入南方,久而久之,便与闽、浙一带的”永嘉杂剧”在一定出程度上进一步融合,由此产生新的元素与风格。
随后又吸收了元杂剧中的精华,使其变得更加成熟。
在融合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剧目如被誉为四大南戏中的《拜月亭记》、《荆钗记》和《白兔记》都被开封戏曲借鉴而发展,另外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孟姜女》、《朱买臣》、《赵氏孤儿》等。
2022年豫剧研究报告

2022年豫剧研究报告2022年豫剧研究报告2019年9月,豫剧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是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一种地方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研究报告将介绍2022年豫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目前,对于豫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研究:对于豫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揭示了豫剧的渊源和形成过程。
2.剧目研究:对于豫剧的经典剧目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探究了其艺术特色和表演技巧。
3.表演艺术研究:对于豫剧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包括唱腔、身段、化妆和服饰等方面的探讨。
4.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豫剧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发展趋势2022年,豫剧的研究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继续深入挖掘历史文献材料,对于豫剧的渊源和历史变迁进行更为详尽的考察,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2.注重对豫剧经典剧目的再挖掘,整理和修复尚未公开演出或研究的剧目,推动经典剧目在现代舞台上的再次演绎。
3.研究表演技巧和演员培养,探索如何保持豫剧优秀的表演艺术传统,并为新一代豫剧演员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4.推动豫剧与其他戏曲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表演艺术和创作手法,提升豫剧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
5.加强豫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豫剧的传统技艺和演出形式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
三、结论2022年的豫剧研究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这一传统艺术的历史渊源、剧目特点和表演艺术等方面,并致力于推动豫剧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豫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够为豫剧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促进豫剧的研究与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戏剧璀璨的明星豫剧祥符调

中国戏剧璀璨的明星豫剧祥符调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艺术学研究中国戏剧璀璨的明星———豫剧祥符调王晓丹(新乡学院音乐表演系,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有着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根基,在明清两代勃兴繁衍。
文章从豫剧祥符调的发源、传承、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祥符调;发源;艺术特色;艺术之美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133-03收稿日期:2012-10-22作者简介:王晓丹,女,河南获嘉人,新乡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4种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豫剧”。
豫剧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22个省区,观众覆盖面达8亿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已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有着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根基,她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粗犷、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的风格。
一、祥符调的由来提到豫剧,就不能不提祥符调;提到祥符调,就不能不提新乡市封丘县的清河集。
清河集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由于清河集当时隶属于祥符县(即今开封县、封丘县一部分),所以发源于此的剧种被称为豫剧祥符调。
几百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戏剧薪火相传,戏剧名家辈出,光耀菊坛。
一曲民间歌谣唱得好: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第九十九道就在咱封丘县/封丘县土地长盐碱/还出了一百八十台小窝班/大弦戏,唱黑脸/坠子梆子响连天/祥符调,好婉转/凄切哀痛二夹弦/唱出生死与离别/唱出忠良与权奸/唱出了名角儿一大班/延德、金玉、大鳖妞/素真、立品、小火鞭/《秦雪梅》、《包青天》/《西厢记》、《窦娥冤》/《打金枝》、《白蛇传》/唱红了乡,唱红了县/唱红了咱万里黄河岸/东到江苏南徐州/西到关中大平原/北到沧州邯郸府/南到信阳、驻马店/……歌谣唱出了封丘的地理、民风,戏班数量、戏剧种类、菊坛名伶、演唱剧目以及戏班活动的范围。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

豫剧五大音乐流派1.祥符调。
是标准的中州正韵,是豫剧的母调。
风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委婉明丽。
代表人物: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2.豫西调(西府调)。
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王二顺、李树建。
3.豫东调。
慷慨、激昂。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特点,男声则挺拔、昂奋。
代表人物:“红脸王”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刘忠河。
4.沙河调。
活泼婉转,激昂嘹亮。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
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代表人物:梁振起、刘发印、唐喜成、安金凤。
5.现代调。
建国后,杨兰春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形成的新唱腔。
通俗易懂、类似民族音乐,欢畅明快。
代表剧目:豫剧绝对经典现代戏《朝阳沟》。
艺术家风格流派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
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五大名旦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古朴典雅、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
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其他旦角及生、净、丑行的卓越艺术家也开创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豫剧流派大全《风雨故园》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在几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朱安大致经历了喜悦、企盼、等待、失望、绝望这五个阶段。
鲁迅携许广平走后一场,朱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不幸的,她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悲剧性人物。
豫剧现代戏《风雨故园》,是以鲁迅先生和原配夫人朱安的不幸婚姻为素材而创作的。
剧中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
“该剧最后一个唱段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朱安的反思、绝望、醒悟均在此唱段中予以体现。
我在演唱过程中细心琢磨力度、音色明晦、节奏顿挫、色彩对比、情绪张弛等诸多变化,力求充分展示人物情感上的波澜。
”汪荃珍说。
多年积蓄的痛苦要宣泄,因此必须要有夸张的肢体动作来作为感情的爆发支点。
千年一戏祥符调

千年一戏祥符调作者:张德卿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年第08期豫剧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传承和发展的历程中,能够为各阶层观者所接受,既有草台班子走街串巷,把戏送到市井百姓和乡野村夫的家门口;又有名角大家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演出,台下观者不乏达官贵人、各界名流。
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完善,豫剧最终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原文化的名片,是河南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说豫剧,就不能不提祥符调。
资料显示,祥符调在北宋时期成形,元明时期不断发展,到清代形成比较完善的、风格明显的剧种。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在豫剧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开封是祥符调的摇篮祥符调雏形成型于北宋时期,有政治和地域的因素。
开封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河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尤其是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形成了中国较早的城市模式,这时期的开封,商业发达,市民阶层迅速崛起,与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娱乐休闲活动场所也应运而生。
祥符调也就在这个时期有了最初的形态。
“祥符”,源自公元1008年。
这一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元年,作为首都东京附属城郭的开封县,改名为祥符县。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作为供人们娱乐生活需要的“瓦肆勾栏”便应运而生,大的勾栏可容数千观众。
祥符调的滥觞,即是诞生于瓦肆勾栏之间的唱腔唱调,那时候的戏,被后世称为梆子戏。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中元节,勾栏瓦肆乐人从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五连续上演《目连救母》杂剧八天,而且“观者倍增”。
由此可见这剧目是多么吸引人。
当时上演的剧目,就是祥符调的雏形。
文脉绵延千年不断河南大学地方戏曲研究所所长张大新研究祥符调音韵时发现,到元代的1324年,一位叫周德清的文人,根据中原语音的特点,编纂《中原音韵》一书,全书共分十九个韵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豫剧祥符调与桑派艺术研究
作者:宋凤丽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2期
中国豫剧是中原戏曲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种,也是中国戏曲大观园中的最为重要的地方戏。
因为剧团数量、从业人数、流布地域、观众数量、艺术影响力在中国戏曲艺术百花园中名列第一,又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戏曲剧种。
在三百多年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历史。
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形成了多路流派。
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沙河调”,以濮阳为中心的“高调”。
豫剧因“祥符调”而形成是没有争议的史实。
其源远流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我国最大的地方戏,其受众群体广泛,深受包括新疆,西藏,台湾在内以及全国各省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京剧的鼎盛,周边各路梆子的兴盛,为豫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时代环境。
祥符调的艺术品位得到迅速提高,确立了自己的艺术程式,前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中国豫剧祥符调表演艺术大师、表演艺术大家。
比如:以丑角行当著称的李德奎、高兴旺、牛得草,以旦角著称的马双枝、王润枝、司凤英、陈素真、阎立品、桑振君、关灵凤、宋桂玲、吴碧波,以生角著称的陈玉亭、黄儒秀、唐喜成,还有汴京三王——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等等。
正是在这些几代豫剧祥符调的表演大师、表演艺术大家们的努力下,在现代豫剧编导大师樊粹庭的现代豫剧革新运动下,豫剧祥符调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在豫剧五大地域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又称豫北调)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地位,也被称为了豫剧的母调。
目前来看,在豫剧祥符调中,形成了以演员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为特征的流派艺术:陈(素真)派、阎(立品)、桑(振君)派,以及唐(喜成)派、牛(得草)派、王(素君)派。
單从豫剧祥符调的旦行来说,也就是陈派、阎派、桑派三大流派,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流派传承人最多,观众呼声最为强烈。
也正是由于豫剧祥符调三大旦角流派艺术的诞生,从而促进了粗犷豪放、乡土气息浓郁的豫剧,从田间地头、乡村草台走进了城市剧院,完成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变革和质的飞跃,也让豫剧艺术变得俗中见雅、质朴中呈现出了细腻婉约的特点,也让粗野的豫剧逐渐走向了成熟、完善、完整、完备,具有较高的审美特质和美学品格,也让豫剧从地方戏走向了全国,传播到了全国甚至海外,也为豫剧艺术在当代走向世界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没有当年豫剧祥符调的兴起,就没有今日中国豫剧的重要位置,就没有今日中国豫剧较为成熟、较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演出剧目。
那么,在豫剧祥符调的研究中,中国豫剧的桑派艺术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然后还要提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今后豫剧桑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用于指导今后中国豫剧祥符调的传承与发展,用于指导今后中国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桑派艺术与陈派艺术、阎派艺术,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桑派艺术,是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桑振君先生所创立的,在中国豫剧的百花园中盛开得十分鲜艳,令人瞩目。
桑派的声腔特点主要就是巧与美,并且非常细腻、委婉、缠绵、跌宕,宛若一股清泉缓缓流淌,穿过莲花丛,轻轻地触碰在池中的石头之上,那么优美迷人,那么百听不厌。
桑派的表演特点,十分注重从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出发,将程式化的动作与生活化的真实感融为一体,又与唱腔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塑造人物、传递人物的情感、情趣、品性、喜好来服务,牢牢地抓住观众的视觉、听觉、感觉,形成强大的气场,与观众一起完成艺术角色的创造和艺术审美的创造。
桑振君大师,缘何能够创立独树一帜的桑派艺术呢?我想,这与她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她自己能够设计音乐唱腔和表演动作,正是由于这种创造能力,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豫剧表演大师和一个重要的豫剧旦角流派艺术。
例如,她将小时候所学的河南坠子的演唱特点融入到豫剧的演唱中,形成了一种新颖别致的演唱特色。
她能够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来设计出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年纪、情感的声腔艺术,因此具有独一性。
她的戏路特别宽广,小旦、花旦、闺门、青衣都是特别好,古典戏、现代戏都能演出彩,一生大约演出了70多个剧目,还能教学,还能排戏。
这就是桑振君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宗师,成为豫剧祥符调代表性人物的关键之所长在。
研究桑振君,就是在研究豫剧祥符调。
研究豫剧祥符调,绝对然不开桑振君。
下边,具体来谈谈桑振君与她的桑派艺术。
桑振君(1928年12月27日出生,卒于2004年7月9日)幼时从母亲学唱河南坠子。
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使她14岁就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
桑派是豫剧表演艺术家桑振君创立的豫剧旦角艺术流派。
桑派是豫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很小的时候,桑振君跟随唱坠子的母亲辗转于各个不同演出场合,耳濡目染了坠子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并把这些方法和技巧创造的融入豫剧的演唱中,同时学习与吸收前辈的精华,与其他姊妹艺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立百句不竭的演唱方式和"偷、闪、滑、抢、离调"技巧。
形成独具一格桑派艺术。
如《秦雪梅观文》、《桃花庵》、《对绣鞋》、《投衙》等以唱功为主的代表剧目,几十句或上百句的唱词,几个字乃至几十个字的句子,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轻若潺潺流水,快若珠落玉盘,清新悦耳,与众不同。
桑振君善于刻画人物,从容大气,无论唱腔还是表演,都能做到含蓄、节制,收放得当,没有粗野的行腔,没有过分夸张的动作,端庄、雅丽、严谨、精致。
在豫剧声腔中,桑振君将河南坠子这门曲艺艺术融入吸收到豫剧之中,使得豫剧的旋律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大人民大众中就已经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享有很高的声望。
桑派名剧《白莲花》在1956年河南省豫剧流派汇演中一举夺得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来回一等奖。
成为流派汇演中唯一夺取四个一等奖的剧目。
1958年和1959年毛泽东主席两次来河南都点名观看桑振君表演的《打金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振兴民族戏曲、繁荣发展戏曲文化提升到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讲话为引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密集出台。
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开封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制定了实施办法。
旨在鼓励传统剧目能够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桑派艺术对豫剧的突出贡献和自成一派的显著标志是声腔艺术。
桑派艺术丰富了豫剧的音乐领域,拓宽了豫剧的旋律和演唱技巧。
是在繼承豫剧祥符调的基础上、借鉴豫剧沙河调旋律、又将河南坠子演唱技巧与其他姊妹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桑振君早期的拿手好戏《绣对鞋》、《秦雪梅观文》、《桃花庵》、《投衙》等多是以唱功为主的剧目,一经她的口唱出,准能绘声绘色、尽巧尽美地将感情表达无遗。
桑振君从不甘于墨守陈规,总是根据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规定情境的认定,琢磨出更加准确、生动、优美的唱段。
长期的艺术实践,她创造性的演唱技巧,给人以委婉细腻、字乖韵巧、声情并茂的审美感受。
她的演唱绘形摹境,令人神往;错落跌宕,令人神怡;以情传声,令人神动;如珠落玉盘,如风拂春朵,摇曳多姿;形成了俏丽精巧,高雅优美的豫剧桑派艺术。
桑振君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升华为艺术。
使得桑派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又深受大众喜爱。
桑振君不仅在自己的表演上注重把生活细节引入表演程式,也避免了表演程式的迂腐、僵化。
使得祥符调浴于俗而出于俗,贴近民众,提升趣味。
以高雅的格调和精美的艺术,奠定了豫剧桑派的艺术精神。
桑振君创造性的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创新。
她打破了祥符调的高音域行腔,将豫东、豫西揉为一体,扩大了唱腔的音域,加大了音程的跳宕幅度,时而低吟如诉,时而奇突高挑,不但把祥符调的嘹亮、华丽、委婉、多变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创造了桑派独特的柔美、典雅。
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
在豫剧兴盛发展的历史时空中长期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体现着豫剧粗犷诚朴的地域文化品格,蒸腾出黄河儿女坦荡朴实、乐观豪迈的精神品质,也蕴含着厚重平和、质朴健朗的礼乐文化特质。
而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豫剧桑派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则是当下振兴豫剧艺术的有效途径。
衷心祝愿豫剧桑派艺术和豫剧祥符调艺术在新时代能够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