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题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红军在娄山关与蒋军进行了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0. 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忆秦娥·娄山关》属于小令。
B.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
“沁园春”“忆秦娥”是词牌,“长沙”“娄山关”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
C. 《忆秦娥》里“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喇叭声咽”中“咽”的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D. 《沁园春》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赋”。
E. 《忆秦娥》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
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11. 结合原文,对比两首词景物特点的不同。
【答案】10. AC 11. 第一首词景物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第二首词景物苍凉沉郁。
第一首词用红、绿、白等色彩的景物构成画面,具丰富感,“击”“翔”等动词的使用很有力量,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活力。
第二首词西风、霜、晨月、苍山、残阳等意象,色调暗淡低沉,画面苍凉沉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
王之道
半年不踏轩车路。
仿佛过、长桥去。
贴水行云风送度。
两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尝游处。
黄鹂休叹青春暮。
出谷迁乔旧家句。
天意从人还许诉。
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
【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进士,因触怒秦桧而沦废20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作者故地重游,对眼前景物感到格外亲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昨天。
B. 长桥、流水、高柳、修竹等系列典型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幽静的优美的意境
C. 本词“黄鹂休叹青春暮”中“青春”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含义相同。
D. “出谷迁乔”是用典,本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飞上高大的乔木,后比喻地位上升。
16. 有些诗词不仅饱含诗情,还暗含哲理。
请简要分析“凝寒和气,沈阴霁色,大旱滂沱雨”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15. A 16. ①严寒会退去,温暖会来临;阴云会散天会晴;久旱之后必有雨。
②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困难坎坷终成过去,光明必会到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③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③长安:这里代指当时的都城汴京。
11.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 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 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 “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12. 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以乐景衬哀情,描写汴京元宵夜晚的繁盛景象,以表现愁苦的心境。
B. 本词直抒胸臆。
“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奈的内心。
C. 本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D. 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答案】11. A 12. D
阅读下面这唐首诗,完成各题。
晚晴①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②,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睛。
并③添高阁迥,微注④小窗明。
越乌⑤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注]①开成三年,李商隐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泥潭,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
宣宗继立,他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
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②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③并;更。
④微注: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⑤越乌:南方的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事情,即清和的初夏,深居简出的诗人凭高远眺城外的曲城。
B. 颈联写诗人看到了在远处的楼阁。
近处夕阳柔和的余晖透过小窗,带来了一线光明。
C. 尾联写雨后天晴的傍晚,越鸟的巢穴干了,归飞越鸟体态尤显轻盈。
“越鸟”有自况的意味。
D. 全诗写景细致而生动。
诗人把对人生际遇、自身命运的联想融人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
15.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来分别赏析诗歌颔联的上句和下句。
【答案】14. B 15. ①上句触景生情。
幽僻处的小草得到天公的怜惜特为之放晴。
诗人由“幽草”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及政治遭遇,流露出对目前得到郑亚信任的满足与珍惜之情。
②下句借景抒情。
晚晴美景虽然短暂,但也值得人去珍惜。
“晚晴”暗指目前诗人的幸遇,“重”则表达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3.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4.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案】13. BC 14. 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4. 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
此时已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如雾,尽皆浣去,一澄如洗。
B. “渐霜风”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
当此之际,秋意更深,雨洗暮空,凉风忽至,关河肃杀凋零之气已浓,残阳照着高楼,一片冷落之景象。
“紧”字突出了雨后傍晚的江边寒风渐冷渐急。
C. “是处”两句,由苍莽悲壮转到细致沉思,由俯察而转至仰观,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景象。
“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D. “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15. 下片中,词人抒发了什么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答案】14. C 15. 抒发了词人的羁旅之悲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在抒情方式上,词人直抒胸臆,巧妙的是词人善于推己及人。
本是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得更为曲折动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归①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②复乌啼。
客子③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④风凄凄。
南渡桂水⑤缺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⑥。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⑦。
【注】①此诗为杜甫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自夔州出峡,寓居公安时所作。
②击柝:打更。
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③客子:杜甫自称。
④捣练:用木杵捶平绢帛,以便缝制寒衣。
⑤桂水:在湖南郴县,位于公安之南。
⑥鼓鼙:指战争。
⑦杖藜:拄着手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黄”字在此处用作动词,即“染黄”意,既写出了秋霜之酷寒,也展现了由梧桐黄叶点染的秋景,颇见锤炼功力。
B. 首联首句着眼于视觉感受,一句中用三个表颜色的字,见安插顿放之妙;第二句重在表现听觉感受,“击柝”暗示入夜已深。
C. 颔联写深夜归来时的所见所闻,突出了寒冷、凄凉的感受。
深秋夜晚的月光给人清冷之感,飒飒寒风中捣练声声,引人生悲。
D. 整首诗紧扣“暮归”,前两联写暮归的景色,后两联转入抒情,结构严谨。
全诗纯粹写实,以“复”起,以“还”结,卒章显志,章法井然。
15.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留滞他乡,有乡难回的漂泊之悲。
流落公安,南渡、北归均难成行,徒闻催人乡思的砧杵声声传来,益增漂泊之悲。
②年事已高,偃蹇不遇的失意心情。
诗人年过半百,老大无成,壮志无着,失意之心顿起。
③对四方多难、征战不休的忧国情怀。
鼓鼙声声暗示了征战不休的动乱时代背景,思之忧心。
④意绪萧索,百无聊赖的烦闷之感。
家愁国恨萦心,乌啼、凄风、砧声盈耳,诗人却被时势拘囚于此,百无聊赖。
⑤年老体衰的伤感。
年事已高,流落公安,体弱多病,只能杖藜而行,足见处境之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