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ee0d15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e.png)
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生字注音拗 S 窜cu m 觅mi 跪gu i 云霄yun xi 卫倘若t①g ru o 鉴赏ji n sh 山g啄食zhu6 sh i和蔼he 4 恭敬gmg j ing 质朴zh i p u 博学b6 xu e渊博yu m b o 倜傥t it①g 淋漓l in l i盔甲ku甲a 绅士sh n sh i确凿qu6z co人迹罕至r <!n j i h n zh i 人声鼎沸r n sh mg d ing f d二、词语解释确凿:确实。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敛:收拢。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沸,水开。
拗:弯曲,弯转。
倜傥:洒脱,不拘束。
三、重点内容解析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 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
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
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3、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4、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 一8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f3774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e.png)
一、《祝福》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二、《小杨递信》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三、《张灯结彩迎新年》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四、《智者的证言》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五、《荷塘月色》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六、《去年元夜时》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七、《草》
1.内容梗概
2.人物形象与特点
3.描述技巧与手法
4.主题与思想
八、常用修辞手法及例句解析
1.比喻
2.拟人
3.夸张
4.人称倒装
5.插入语
九、常用修辞手法的运用
1.判断文章中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
2.分析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十、作文技巧与要点
1.文章结构与布局
2.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
3.发扬思考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可以根据提纲进行详细的复习和总结,对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特点、描述技巧与手法、主题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同时也要关注常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作文技巧和要点的掌握。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和总结,可以加深对第三单元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159710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8.png)
第三单元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人教部编版 初一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期末考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 初一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期末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381572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2.png)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期末考点汇总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怀念童年时在百草园里玩耍的美好时光,但现实是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
使用“确凿”和“似乎”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感情和记忆的不确定性。
1、在“轻捷的叫XXX从XXX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窜”表达了叫天子的敏捷和儿童对他的羡慕之情。
2、第二段描写了各种景物的特点,通过色彩、形状、声音、味道等多个角度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
3、本段景物描写的顺序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以及由整体到局部、由动物到植物。
4、本段通过味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写了各种景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加生动。
5、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的声音。
②“伏”体现了黄蜂的肥胖特点,不能换成“趴”。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使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覆盆子的形状。
6、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作者通过描写百草园的美丽和自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并与后文的三味书屋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封建教育对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阻碍。
8、作者将吃了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的说法赋予了神话色彩,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9、使用“不必说”和“也不必说”的句式,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10、课文详细描述了捕鸟的时间、地点、工具、条件、方法和收获。
11、捕鸟的动词包括扫、支、撒、系、牵、拉等,生动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无中心句:《窃读记》描写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窃读书籍的经历,表达了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
关联词语:例如、而、然而、但是、可是等。
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作者运用逗号、分号、冒号等标点符号,使文章表达更加准确、清晰。
重点句:1.“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一本书。
”2.“我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我的心灵在黑暗中找到了出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ad26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f.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知青故事。
该单元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青春之血》、《心碎的信》、《早熟的心》、《风雪夜归人》和《悬崖上的早晨》。
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青春之血》讲述了知青员王珍华在内蒙古大漠戈壁上干农活的故事。
这个部分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1.知青:知青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农村和农场劳动的城市青年。
他们通常来自城市的中学,接受高级职业教育。
2.艰苦劳动:知青们在农村进行了艰苦的农田劳动。
他们要面对炎炎夏日的高温,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高。
3.集体生活:知青们在劳动队的集体中生活,共同吃住,相互帮助。
在此期间,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二部分《心碎的信》是关于知青黄金波在知青大队长的威胁下写作业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知青大队长:知青大队长是全体知青的代表,有权对知青进行日常管理。
在这个故事中,知青大队长滥用了他的权力。
2.权力的滥用:知青大队长以权力为工具,威胁和欺压知青们,违背了为广大知青服务的本意。
3.勇气与正义:黄金波最终通过勇敢的举动,让知青大队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早熟的心》是关于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触动下开始思考人生的故事。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思考人生:知青段红在知青大队长的言语触动下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成长问题。
她开始思考未来的道路和选择。
2.成长与独立:在农村知青的生活中,知青们都经历了成长和独立。
他们学会了照顾自己和处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3.道德与人性:知青大队长在这个故事中代表了一种消极的道德观。
而知青段红则通过对知青大队长的行为的触动,思考人性和道德。
第四部分《风雪夜归人》是以知青赵德民归乡过年的故事为背景的。
以下是该部分的知识点:1.归乡过年:知青赵德民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了农历新年回家探亲。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2.家乡变化:赵德民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1b4c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d.png)
第三单元主要是讲述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并介绍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展示了古代诗人在充实自己内心世界、抒发情感的过程中的创作风采。
以下是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一、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1.古代诗歌一般由诗句组成,每句中的字数是有规定的,称为诗句的“字数”。
常见的有五言和七言,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古代诗歌重视“押韵”,同一句诗的末字或词的末字用相同的声母或韵母,称为“押韵”。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平仄押韵、通文押韵等。
3.古代诗歌追求简练、形象,善于使用象征和借景抒发情感。
二、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1.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诗歌创作主要在诗人身处的环境、景物和事件中展开,如《登鹳雀楼》中的楼台所见、所感。
2.古代诗歌的生活情感:古代诗歌大多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疑惑和追求。
三、古代诗歌的创作形式1.“咏物诗”:对自然界的景物进行赞美和描写,如《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3.“山水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以及人们在其间生活的乐趣,如《山行》、《春晓》等。
4.“抒情诗”: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等。
四、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1.“形象”的运用:通过描写细节,创造生动形象,使读者对作品产生直观的感受。
2.“联想”的使用:使用“象征”和“借景”等手法,通过一个形象暗示或引申出另一个形象。
3.“意境”的营造:通过描写、比喻、联想等手法,让读者产生深沉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古代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古代诗歌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2.古代诗歌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如诗歌的韵律、形式和表达方式等。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整理,包括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创作形式、创作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诗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1f53f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e9.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第三单元主要围绕着语言的规范化、语感训练和作文指导展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一、语言规范化在语文学习中,准确使用语言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单元中,学生需要了解规范语言的意义、方法和标准。
具体来说,规范语言包括语音、语调、用词、三字经、成语、俗语等方面。
其中,语音、语调是非常基础的部分,它涉及到正确的读音和语音声调。
例如,“ㄠ”和“翁”、“ㄦ”和“儿”、“ㄜ”和“而”等等,在语音上有非常微妙的不同之处,需要学生掌握。
另外,在用词、三字经、成语、俗语方面,需要学生注意使用地域、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判断和选择。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和阅读不同文献资料,可以增加对规范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二、语感训练语感训练是一项很重要的文学素养,它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感受、领悟其中的文学意境、表达方式及美学效果。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中,需要学生借助于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和锤炼自己的语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素养,课本中设置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阅读材料,如《离骚》、《鹦鹉朝凤》、《小杨担水》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欣赏,并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美学特征,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更增强了语感的磨练,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严谨、优美。
三、作文指导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对作文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首先,学生需要学会审题和构思,包括确定文体、文体要求、作者意图等等。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文体,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等。
在写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文采述评、逻辑条理、语言规范等方面。
总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主要涉及到语言规范化、语感训练和作文指导等方面,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2578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b.png)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一、知识结构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常识作者XXX,原名XXX,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XXX”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XXX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研究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糊口。
可分为四层: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XXX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念书的经历。
可分为五层: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
引见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暴露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上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分,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0f5ba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d.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鲁迅及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杂文 《二心集》,小说 《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朝花夕拾》,该散文集最初在《莽草》上发表时名为《旧事重提》。
2. 《朝花夕拾》概述《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共12篇文章,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该书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回忆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二、课文内容理解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旨: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重要词句: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鉴赏:鉴定和欣赏。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关键情节: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充满了乐景 (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也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并且其中也有乐趣,如课间休息时的各种活动。
2. 其他课文简述《狗·猫·鼠》:清算猫的罪行,通过猫和鼠的秉性、行为来比喻某些人。
《阿长与 〈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
《二十四孝图》: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
三、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1. 修辞手法拟人: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8fad60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e.png)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一、知识结构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常识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原名___,字豫才。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他1918年首次使用笔名“___”,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还写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二)文章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作者回忆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美好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文章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由此可知文章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根据题目,文章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2.描述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3.讲述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4.描述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1.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2.描述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3.讲述不能提课外问题的情况。
4.描述不能去后园玩的情况。
5.描述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句话中使用了“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生动地描绘了捕鸟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不能改为括号内的字。
因为“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而“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同样,“云雀”和“飞”也分别表现了轻捷的叫天子从___窜向云霄的情景。
本文主要介绍了___和《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论语》中的十二章内容,包括___的教诲和弟子们的言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e63ae15284ac850ac02425d.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知识点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第1自然段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似乎”、“确凿”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起使用是否矛盾?为什么?)答:①似乎:不确定,好像;确凿:确实,实在,表示肯定。
②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5.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第2自然段6.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①||②③④⑤⑥⑦7.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有无限的趣味8.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乐园9.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0.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51e35961ed9ad51f11df21c.png)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一)介绍:本篇文章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接听杂文》等。
(二)重点字词确凿:确实。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jié):轻快敏捷。
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现在写作“臃肿”。
攒(cuán ):凑在一块儿。
敛:收拢。
人迹罕(hǎn)至: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书塾:就是私塾。
无从:没有门径(做某事)。
消释:溶解。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就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戒尺:旧时教师用来责罚学生(打手心)的长条形木板。
人声鼎沸(dǐng fèi):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沸,水开蝉蜕(chán tuì):蝉幼虫变成成虫时候脱下的壳拗(ǎo)确凿(quèzáo)菜畦(cài qí)蟋蟀(xīshuài)脑髓(nǎo suǐ)油蛉(líng)秕(bǐ)谷(三)问题梳理1.你从课文的标题中能看出什么?①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②文章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的;③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①百草园中的景物充满生趣;②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③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鲜明的对比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请概括指出本文的三处对比,并说明其作用。
三处对比:①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对比②书屋和书屋后小园对比;③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
对比作用:①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②同时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部编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部编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25f82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a.png)
部编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XXX是浙江绍兴人,XXX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评论家,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篇小说《狂人日记》以及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读一读,写一写”:攒(cuán)指凑集,聚拢(ǎo)指集中,确凿(què záo)指确实,菜畦(cài qí)指种菜的田地,轻捷(qīng jié)指轻盈敏捷,蟋蟀(xī shuài)是一种昆虫,脑髓(nǎo suǐ)指大脑的髓质,相宜(xiāng yí)指相配合适,书塾(shū shú)指私塾,XXX(fāng zhèng)指方正刚直,博学(bó xué)指博大精深,蝉蜕(chán tuì)指蝉的蜕皮,人迹罕至(rén XXX XXX)指很少有人到达,人声鼎沸(rén shēng dǐng fèi)指人声嘈杂喧闹。
三、题解:1.从课文的标题可以看出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分别记叙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经历。
文章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顺序来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经历极为怀念。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文中可以看出景物充满生趣,美女蛇的传说充满惊险、神秘,冬日的捕鸟带来游戏的乐趣。
3.本文的写作特色是鲜明的对比,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书屋和书屋后小园的对比,以及先生读书和儿童偷偷做游戏的对比。
这些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己愉快生活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四、句子:1.“似乎”和“确凿”并不矛盾。
由于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是百草园留给“我”太多的快乐,因此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园。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c5ce22af1ffc4fff47ac42.png)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一、知识结构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可分为四层: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为五层: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5b36e76c66137ef061932.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与复习知识要点一:字词积累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 斑蝥( ) 倜傥( )( )敛( ) 脑髓( ) 桑椹( ) 宿儒( )盔甲( ) 拗( ) 秕谷( ) 锡箔( )( )蝉蜕( ) 鼎沸( ) 攒在一起( ) 人迹罕至( )绽开( ) 搓捻( ) 疲倦( ) 小心翼翼( )惭愧( ) 觅食( ) 繁衍( ) 花团锦簇( )预兆( ) 迁徙( ) 企盼( ) 落英缤纷( )穿梭( ) 煎熬( ) 冥思( ) 不可名状(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àn( )赏书shú( ) 和ǎi( ) lún( )语三xǐng( )吾身学而不思则wǎng( ),思而不学则dài( ) 不亦yuè( )乎不yùn( ) 不yújǔ( )( )一dān( )食qūgōng( )( ) 而zhěn(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峨眉山月半轮秋( )(6)夜发清溪向三峡( )(7)岐王宅里寻常见( )4.下列加粗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迹罕至(稀少)觅食(寻找)B.敛进(收拢,收缩)鉴赏(鉴定)C.人声鼎沸(开水)拗(弯曲)D.攒成(打结,拴)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知识要点二:语言运用5.下列加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B.在众目睽睽之下,一向害羞的她脸一下子红了。
C.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小心翼翼地对爸爸说他想星期六到公园去玩,但还是遭到爸爸的反对。
6.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百草园的春天在那时是我的乐园。
B.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很害怕。
C.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a09b1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d.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刚进入初中的学习生涯,同学们应该如何更加快速的适应学习环境,更加的快速上手七年级语文。
今天在这里分享了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朗润yùn水涨zhǎng嫩nèn宛wǎn转应和hè撑chēng伞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niàng)酝酿鸟(cháo)巢披(suō)蓑戴(lì)笠抖(sǒu)擞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
(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着zhuó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宽敞chǎng贮zhù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92b5b1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2.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ǎn)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三、课文内容把握: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384233a8956bec0875e336.png)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总结(含思维导图、知识要点及答案)思维导图(一)知识导图(二)能力导图知能要点(一)知识要点【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
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再塑生命的人》作者,国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1.脑髓.( )2.蝉蜕.( )3.锡箔.( )4.倜傥..( )( ) 5.敛.( )6.拗.过去( )7.秕.谷( )8.人声鼎.沸( )9.皂荚.树( )10.攒.成( )11.宿.儒( ) 12.书塾.( ) 13.jì()上14.确záo()15.mì()食16.菜qí() 17.云xiāo() 18.轻jié() 19.jiàn()赏20.cuàn()向21.kuī()甲22.lín lí()( ) 23.东方shuò()24.和ǎi() 25.星xiù()26.搓捻.( ) 27.混.为一谈( ) 28.给.予( )29.感kǎi()30.jié()然不同31.花团jǐn cù()( ) 32.zhàn()开33.qǐ()盼34.争zhí() 35.ào mì()( ) 36.激dàng()37.疲倦不kān()38.不求shèn()解39.小心yì yì()( )【词语理解】1.铁如意,指挥(洒脱;不拘束)。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⑦《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⑧《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家。
二、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或写法。
朗润(rùn)酝酿(niàng)黄晕(yùn)宛转(wǎn)嘹亮(liáo)烘托(hōng)
响晴(xiǎng)发髻(jì)水藻(zǎo)镶边(xiāng)贮蓄(zhù)澄清(chéng)
欣欣然(xīn)蓝汪汪(wāng)芊芊(qiān)黛青(dài)主宰(zǎi)磅礴(páng)
挑着(tiǎo)匍匐(pú)澹澹(dàn)肥硕(shuò)栖息(qī)鳊鱼(biǎn)
乌桕(jìù)寥廓(liáo)枯涸(hé)清冽(liè)梦寐(mèi)碣石(jié)竦峙(sǒng)(zhì)
繁花嫩叶呼朋引伴抖擞精神花枝招展春华秋实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芊芊细草轻飞曼舞
三、课文内容把握:
①《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赞美春天的活力,从而激励人们在打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②《济南的冬天》抓住“温情”这一特点,紧扣“山”和“水”,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抒发了作者赞美济南,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③《夏感》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夏日里大自然的景象和人们生活、劳作的情状。
④《秋天》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四、本单元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1、掌握写景的技巧:
①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春》紧紧抓住“新”、“美”、“力”来描写景物。
②写景要有合理的顺序。
《春》中的“春花图”,从“树上”、“花下”“遍地”几个词语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写景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条理清晰。
③写景要五官齐放。
《春》中的“春风图”从嗅觉、触觉、听觉的几个角度来描写春风。
④写景要讲究虚实、动静结合。
“春花图”中由“春花”联想到“秋实”;“春草图”中由静态的春草写到草地上孩子们的嬉戏,动
静结合、相映成趣。
⑤写景要讲究修辞。
⑥写景要讲究生动、形象。
2、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
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可以具体到词语的揣摩,要从字面义、内涵义、情感义三个方面进行。
五、应背诵的诗文提示:
1、《春》需要熟练背诵。
如:
①“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古诗四首中:
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古诗中四季:
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附录:
作文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①具有真情实感,内容真实感人。
②找个好线索,有个好开头,做个好铺垫,写个好结尾。
③刻画一个好镜头。
(细节描写)
④开头点题,引人入胜;结尾扣题,回味无穷。
⑤层次清晰,结构合理;首尾照应,一气呵成。
⑥典雅脱俗,避免“另类”;讲究格式,力求新颖。
⑦贴近生活,书写成长;紧跟现实,直击热点。
⑧书写认真,规范美观;切忌怪异,“稳”字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