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分子梭

合集下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合成方法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合成方法学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科研热词 血管平滑肌细胞 系统评价 稳定性 烯醇 方法学 基因芯片 基因分型 合成 原代培养 卫生经济学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兔 互变异构 主动脉 nat2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1年 科研热词 集成化 蛋白质功能 自发单层分散 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结构功能体系 微流控 多层软蚀刻 单细胞分析 分子工程学 分子多孔网络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研热词 血细胞涂片 流式细胞分选与分析 模拟研究 干细胞扩增 嵌段共聚物 小分子 多取代二乙烯基酮 因子分析元分析 因子分析 单个hsc培养 刷状共聚物 六元环 元分析 三阶段整合模型 p18 diels-alder反应 click化学 [5 1]环合反应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骆沁沁20914133摘要: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微生物作为催化剂,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具有燃料来源广泛、反应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本文简述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主要是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高活性微生物的选用。

最后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进展Abstract: Microbial fuel cell is a device converting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 ctrical energy directly with the microbial-catalysts,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abundant fuel resource, mild reaction and good biology consistence. After the principl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 introduced briefly, the research progress was reviewed. Researching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 and high-activity microbial are the new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microbial fuel cell. At last, the prospects of microbial fuel cell were described.Key words: microbial fuel cell, principles, the 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近些年来,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的使用量逐年大量递增,据国内外学者统计,化石燃料的储备量仅能提供全球未来250年的能源使用,这引起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整理)作为分子开关的环糊精包结物材料

(整理)作为分子开关的环糊精包结物材料

作为分子开关的环糊精包结物材料5.1刺激响应性的环糊精包结物概述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通过非共价键连接所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由于通常具有很好地刺激响应行为,如力学响应性、电场响应性、磁响应性、光致响应性、温度响应性、pH 响应性等,因而也特别适合作为具有人工智能的智能材料来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环糊精包结物材料在分子开关(分子导线)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狭义上的开关仅是控制电路通断的装置,但实际上,本章中的许多分子被冠以开关之名,却和电路并无关系。

因此,需要首先明确分子开关的定义,目前科学家们一般把拥有下列三种功能的分子或分子体系定义为分子开关:1.能通过自身状态的变化,控制电路的通断。

(最原始的开关定义)2.能通过自身两种状态(on & off)的互相转变,以达到记录信息流(0 和1)的作用。

(微电子学中拓宽了的开关定义)3.一长串装置中的某一个关键部分,可通过自身状态的二重变化(如激活与失活),来控制一个复杂多步进程的开始和终止。

(生命科学中抽象的开关定义)对应上述三种分子开关的定义,尽管实际中的各种分子开关种类繁多,所发挥作用的机制也不相同,但其中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适或局部普适的原理[1]。

1. 分子内共轭体系的形成:这是分子开关控制电路通断的典型原理。

由于大Π键中的电子能在整个离域体系中运动,因此许多分子内具有大共轭体系的物质分子具有导电能力。

这类分子开关往往在常态下具有两个或多个分立的共轭体系,无导电能力。

一旦受到某种外加条件的影响(如光照),分子内发生局部变化,使分立的共轭体系相连形成贯穿整个分子的共轭体系,从而具备导电性。

此类分子符合分子开关的第一项定义。

2. 开关分子或分子体系必须具有双稳态(或多稳态)结构,在外加条件的影响下,分子可以从一种稳态结构转化为另一种稳态结构,且当引起变化的外界条件消失后,分子能够自发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即:稳态之间的互变必须是可逆并可循环进行的。

分子动力学von_mises_解释说明

分子动力学von_mises_解释说明

分子动力学von mises 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分子动力学中的von Mises解释说明,并着重介绍分子动力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以及与实验的对比与验证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动力学模拟方法和Von Mises解释说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材料的力学性质、界面和缺陷行为,提高新材料设计与优化方法的效率。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分子动力学、分子动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分子动力学与实验的对比与验证技术以及结论与展望。

每个部分将详细介绍相关领域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给读者提供关于分子动力学和von Mises解释说明的全面了解。

通过介绍该领域在材料科学中广泛应用的具体案例,并对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验证,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分子动力学方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巨大潜力,并了解未来机器学习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启发,促进分子动力学在材料科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2. 分子动力学:2.1 基本原理:分子动力学是一种计算方法,用于模拟原子和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轨迹。

它基于牛顿力学定律和统计物理学的原理,通过求解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方程来描述系统的演化过程。

在分子动力学中,系统中的每个粒子(如原子)都被视为一个质点,并根据其质量、位置和速度来描述。

通过定义势能函数,可以计算出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然后使用数值积分方法,如Verlet算法或Leapfrog算法,来求解Newton第二定律的微分方程。

通过不断更新各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模拟出系统随时间演化的情况。

2.2 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需要确定体系中原子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所遵循的势能函数。

常见的势能函数包括Lennard-Jones势、Coulomb势、键角势等。

这些势能函数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选择和调整。

分子电子学

分子电子学

分子电子学邵建新一、什么是分子电子学分子电子学(molecular electronics),是指用有机功能材料的分子构筑电子线路的各种元器件,如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分子晶体管等,并测量和解析这些分子尺度元器件的电特性或光特性的一门学科。

20世纪是无机半导体的世纪,21世纪将是有机分子电子学的世纪。

科学家们根据摩尔定律预测,无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极限。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技术要求器件和系统向“更小”“更快”“更冷”的方向发展。

“更小”指器件和电路的尺寸更小,“更快”指响应和操作速度更快,“更冷”指单个器件的功耗更小。

但近年来,人们在向“更小”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

以硅集成电路为例,国际上已能生产最小线宽为130纳米的电路,但在进一步发展到线宽小于100纳米以下的电路(即所谓“纳米电子器件”)时就会遇到两大困难,一是由于这一尺寸无法使用光刻技术,因为它已远远小于光刻技术中所用光束的波长,而且掩膜和硅片的平整度及两者的平行度也成为工艺方面的瓶颈;二是工艺设备和研发的投资可能远远大于回报,因为根据摩尔第二定律,这种成本随器件尺寸的减小呈指数增长。

如果能在一个有机分子的区域内实现对电子运动的控制,使分子聚集体构成有特殊功能的器件———分子器件,则完全有望突破摩尔定律,极大地提高电路的集成度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因此,科学家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分子电子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二、分子电子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分子电子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分子器件和分子材料。

分子器件主要研究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分子存储器、分子电路、分子电子芯片等,与传统的固体电子器件相比,分子器件具有很多优点。

分子电子芯片的尺寸比目前的硅芯片小3个数量级;一个同样体积的分子芯片具有比通常芯片高出几百万倍的计算能力;在不明显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由于集成度的提高,计算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通过自组装方式构造分子器件,可成功解决有机功能分子与界面的接触问题及界面接触导致的测量误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超分子识别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超分子识别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2011年 科研热词 超分子化学 分子识别 阴离子识别 杯芳烃 大环化合物 合成 主体 高放废物 高放废液 铁氰化钾 金属离子分离 酰腙 超分子识别材料 超分子识别 超分子 识别性能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荧光囊泡传感器 荧光分子传感器 苯硼酸 腙 联吡啶环蕃 缔合常数 纳米胶囊 糖基 糖 离子印迹 硅基载体 石英晶体微天平 痕最检测 电化学存储和释放 甲醇 溶剂萃取 氨基酸 氢键作用 氢键 模糊识别 杯[4]芳烃冠醚 有机污染物 放射化学 应用 多蝶烯 多环芳烃 发热元素 双亲化合物 卟啉 单晶体结构 分离 冠醚 共晶 传感器 伏安法 推荐指数 3 3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阴离子识别 黄酮醇 酚羟基 蛋白质 荧光探针分子 荧光发射光谱 自组装 联吡啶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穴番 电化学 甲烷 氢键 天然药物抑制剂 基质金属蛋白酶 受体 分子识别和机理 分子识别 准聚轮烷 侧臂冠醚 主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功能性聚合物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功能性聚合物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功能性 3 醛基粉体材料 1 配位聚合物 1 连接子化学 1 超支化 1 蛋白氧化 1 膜吸附剂 1 肝素 1 肉制品 1 聚芳酯 1 聚合物十二醇复合乳胶粒 1 聚合物-缀合物体系 1 聚乙烯醇 1 聚乙烯 1 结构优化 1 素水性 1 磁性微球 1 相容性 1 界面缩聚 1 特性 1 活性聚合 1 树脂填充 1 晶体结构 1 星形臂 1 星形聚合物 1 多功能性 1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1 固定化学 1 品质 1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1 受阻胺光稳定剂 1 双酚酸酯 1 双酚酸 1 十二醇聚合物质量比 1 包覆率 1 功能聚合物 1 功能缀合分子 1 功能性材料 1 分离筛选鉴定一体化技术 1 分子烙印技术 1 催化活性 1 亲水性环氧聚合物 1 乳液聚合 1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1 中药有效成分 1 中空纤维膜 1 三维生物芯片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科研热词 肉蛋白 氧化 机制 品质 功能性 金属纳米粒子 配位聚合物 表面性质 表征 药物载体 荧光性 荧光 聚酰亚胺 聚电解质多层膜 聚合物薄膜 聚乙烯基吡啶 联萘类聚吡啶 耐高温聚合物 纳米复合材料 碳氢稠环芳烃聚合物 电化学聚合 环氧侧基 溶剂 海因 氧杂环丁烷 构象变化 晶体结构 手性离子探针 微成型 开环聚合 导电性 复合膜 图案 合成 可溶性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功能侧基 分子逻辑门 分子梭 全氟丁基磺酰胺 光驱动 偶联 一价铜 wittig反应 2-甲基吡嗪-5-羧酸

功能大分子金属轮烷和索烃的研究进展

功能大分子金属轮烷和索烃的研究进展

功能大分子金属轮烷和索烃的研究进展隋锡娜 鲁晓明3(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 北京 10003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005)2006211217收稿,2007202213接受摘 要 金属轮烷和金属索烃是通过在轮烷和索烃中引入金属离子或金属配合物而制得的,它们不仅结构特殊,而且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受到化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金属轮烷和金属索烃在分子机器、分子开关、仿生物质、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金属轮烷 金属索烃 分子机器Progress in Study of Functional Supermolecular Metal 2complexedR otaxanes and C atenanesSui X ina Lu X iaoming 3(Departmennt of Chemistry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Abstract Metal 2com plexed rotaxanes and catenanes are synthesized by introducing metal ions or metal com plexes intorotaxanes and catenanes.They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s of chemists due to their speci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etal 2com plexed rotaxanes and catenanes used as m olecular machines ,m oleculars witches ,artifical biologic meterials ,m olecular materials etc.is reviewed an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inthis field is prospected.K ey w ords Metal 2com plexed rotaxanes ,Metal 2com plexed catenanes ,M olecular machine超分子化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化学领域里研究的热点。

2016诺奖-化学

2016诺奖-化学

如果说Jean-Pierre Sauvage是在分子机器领域跨出了第一步的话,这第二大步就是Sir J. Fraser Stoddart迈出的。1991年,Stoddart教授合成了第一个轮烷分子梭(molecular shuttle)。首先线型分子上含有两个相同富电子位点,开环的分子上含有缺电子基团,因 此,在环闭合时,它就穿在了线型分子上形成[2]轮烷([2]rotaxane)。在加热条件下, 大环分子可以在线型分子上的两个位点之间来回穿梭,两端的大位阻基团可以防止环状 分子脱离线型分子,并保证了不错的产率,其中大环可以在室温条件下沿着两个位点来 回穿梭2000多次(J. Am. Chem. Soc., 1991, 113, 5131-5133)。
[3]catenane、三叶结、所罗门结。图片来源: JACS; Angew. Chem. Int. Ed.
Sauvage发现通过控制一价铜离子的除去和添加,可以调控环分子之间的距离。 1994年,又发现当索烃中一个环含有不对称的两个配位位点时(一个含有三个吡啶 环、一个含有菲罗琳),通过控制铜离子的价态,可以研究一个环绕着另外一个环旋 转的现象(下图)(J. Am. Chem. Soc., 1994, 116, 9399-9400)。这便是非生物分 子机器的第一个雏形,这也为他今年获得诺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之后,该组便开始利用轮烷来构筑各种分子机器,诸如分子电梯、分子肌肉等等。 下图便是该组设计的分子电梯,他们巧妙的构筑了一个三维立体轮烷,红色为含有三个 冠醚的主体分子,蓝色和灰色代表了含有三个线型分子的客体,每个线型分子含有两个 接受位点:一个铵基,另一个为双吡啶。在酸性条件下,由于【N+-H - -O】氢键比 【C-H - -O】作用强很多,冠醚环会落在铵基上;而碱性条件下,强的【N+-H - -O】 氢键被摧毁,所以冠醚环会移动到双吡啶上。因此,通过调节酸碱性,冠醚环可以上下 两层移动大约0.7 nm的距离,这一过程所需要的力大约是200 pN (Science, 2004, 303, 1845-18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荧光分子开关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荧光分子开关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转移性癌细胞 1 荧光传感器 1 细胞骨架 1 细胞迁移 1 细胞基底牵张力 1 稀土配合物 1 杯芳烃 1 发光材料 1 分子开关 1 光性能 1 sirna 1 1-钙调蛋白结合蛋白(1-cad)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衍生物 荧光性能 席夫碱 固相合成 光致变色 非线性光学性质 铁 酸碱响应 荧光开关 溶剂变色 开关 密度泛函理论 发光 双自由基 分子逻辑门 光异构化 8-萘酰亚胺 5-磺基水杨酸 1,8-萘酰亚胺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荧光开关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温敏性 温度开关 极性敏感荧光 双二芳烯 分子识别 分子内能量传递 光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2014年 科研热词 超分辨荧光成像 荧光分子开关 病毒复制 慢病毒 复制和转录激活蛋白 卡波氏肉瘤病毒 六芳基联咪唑 全息成像 光致变色 三苯基自由基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科研热词 分子逻辑门 蒽 荧光开关 荧光分子开关 荧光 分子梭 分子基逻辑材料 分子器件 光驱动 l-精氨酸 cu2+

分子材料的彩色碎片——偶氮苯合成进展

分子材料的彩色碎片——偶氮苯合成进展

OH
驱 动下的可逆 顺反 异 构化 使得 偶 氮苯 成 为调 节不 同基 团相 对运动 的首 选 。例 如 , 一个含 有偶 氮苯基 团的分子能 够控 制 与偶氮 基 团 以非共 价 键结 合 的
互 补基团 的相对运 动。在生 物系 统 中, 光 响应 的偶

COa 。 0 C
剂等。偶氮化合物在 电子和药物传递方面也有重 要应用 。此外 , 偶氮苯在 非线性 光学 、 光存储 介质 、
化学传感 器 、 液晶、 光 化学 分 子开 关 、 分子梭、 碳 纳 米管等研 究领 域都 具 有潜 在 应用 。芳香 族 偶 氮化
合物具有 较高的化学稳 定性 和热稳 定性 , 偶 氮键有 两种容 易转换 的构 型并 且 不会 造成 不 可逆 的分子 改变, 这 些特点决定这类 化合 具有 广泛 的应用 。光
2 0 1 3年 0 2月 第4 0卷 第 1 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2 7 5 X . 2 0 1 3 . 0 1 . 0 0 7
云 南 化 工
Yu n n a n C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族 化合 物 的偶 合 ) , M i l l s 反应 ( 亚硝 基与 苯胺衍 生 物 的反 应 ) 和 Wa l l a c h反 应 ( 在 酸性 介 质 中将 氧化 偶 氮 苯
转换成 4 - 羟基取代偶氮苯衍生物) 。近年来 , 其它的一些合成方法也有报道。本文综述了近期报道的关于 偶氮苯的合成方法包括最新报道的合成方法以及它们的反应机理。
2 0 1 3年 第 1期
张 瑞林 等 : 分 子 材 料 的 彩 色碎 片— — 偶 氮苯 合 成 进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能量存储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能量存储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科研热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canberra距离 荧光光谱 纹理图像 检索率 钥孔戚血蓝蛋白 轮廓波变换 能量 紫外吸收光谱 离散余弦变换 检索系统 检索时间 数据压缩 对地观测卫星 同步荧光光谱 黏滑 频谱 非对称混合电池/混合电容器 静电放电 零电压转换 随机行走 量化 过电压抑制 边界效应 轻量级ca 软实时 跟踪性能极限 计算开销 视频编码 血流模型 虚拟节点 虚拟环境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荧光 芦丁钐配合物 自动均流 自供能 脂肪组织 脂肪存储 能量有效 能量效率 能量收获 能量均衡 能流通量 肥胖 肠道菌群 肌肉性静水骨骼 耦合电压 网络控制系统 缓冲区 结构 纹理图像检索系统
查询 机理 机械设计 数据压缩 数据中心 数值模拟 数值仿真 支撑技术 成像调度 延时 工业监测 岩石 对地观测卫星 容迟网络 实体认证 存储 失稳 多路径 多线性映射 多径路由 城市边界层 地理位置 启发式搜索 吞吐量 同质异能态 同相供电 受限空间 反照率 双能量源存储系统 压电陶瓷 压电发电装置 区域查询 动力机理 功耗 光存储 信任组 传感器网络 优化控制 二级 主动悬架 三江平原 sybil攻击 srs:eu,sm r-tree k混合态 cache bwt bubblegeocast b-lzw算法 aodv 协议 ad hoc网络

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

最后
我们应该叹服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的伟大。 其实,每一个小细胞,小病毒,都是大自然所制 造出的最完美的机器! 而我们人类,则可能是所有的生命机器中,制造 最成功的之一! 我们应该懂得去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LOGO
在环芳上
Supramolecular Science: Where It Is and Where It Is Going . 1999.5~6
光驱动分子马达
分子钳
分子钳机器的(a)原理(b)工作状态
Nature, 2006, 440: 512
电驱动分子马达
环的旋转
Acc.Chem.Res,1998,31:611
光驱动分子马达
第二代光驱动分子旋转马达
第一代与第二代旋转马达结构对比
光驱动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在表面上的固化-在纳米金颗粒表面
原理示意
圆二色光谱表征的不同旋转状态
光驱动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在表面上的固化-在石英表面
光驱动分子马达
分子活塞
a 从外面加
入光敏剂
b 光敏剂连在
准轮烷的线上
c 光敏剂连
分子马达与分子机器
预防四班 seal star
LOGO
Seals:聂秀泉, 李春雨,陈秋, 张欣雨,闫赛芳, 毛亚洲,张志宏, 陈雅婷,谢洋, 简俊帆。
Abstract
1 2 3 4
背景——生物分子马达 分子机器类型 分子马达的优点 前景及展望
细胞中的分子马达
分子马达: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蛋白质大分子。 特性:既具有酶的活性又具有运动活性的蛋白质。
电驱动分子马达
环的移动
分子弹簧
Acc. Chem. Res. 2001, 34, 445.

发光的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

发光的基本物理过程及现象
位形坐标对应的吸收谱
吸收谱的宽度取决于基态 和激发态抛物线最低值的 差值R。
如果R=0,则吸收为线谱。这 种跃迁叫做零振动跃迁或零声子跃 迁 R越大,吸收谱越宽 吸收谱越宽,R越大
耦合:电子与晶格振动相 互作用。R反映了耦合的 强度。
R=0,弱耦合 位形坐标对应的吸收谱 R>0,中等耦合 R>>0,强耦合
Ket ∝< ψ i|H| ψf > = < ψ i|He| ψf > + < ψ i|Hc| ψf >
He —— 代表电子交换的相互作用,当D与A的HOMO‐HOMO 或 LUMO‐LUMO 重叠时,可导致电子在不同轨道之间的跳跃。这种电子交换作用需要电子 云的重叠,即D与A的“相互接触”。 Hc —— 代表库仑相互作用,是一种远程的共振相互作用。即当一个分子的 电子在HOMO与LUMO之间跳跃时。可引起另一个分子的共振,可使另一分 子的电子在HOMO与LUMO之间跳跃。D与A之间的共振不需要彼此接触,其 间没有发生轨道重叠。这种远程相互作用的机制称为共振机制或诱导偶极 机制。
cdexter理论etkje其中k与轨道相互作用有关r给体与受体间的边界距离l给体与受体的范德华半径之和et与受体的吸光特性无关介质黏度显著影响能量转移的进行能量转移强烈依赖于分子的扩散能量转移过程遵守wigner自旋守恒规则体系的始态与终态的电子自旋角动量之和守恒如d特点e实例无辐射机制通过化学键的能量转移da075nm不是fster理论计算的r002nm也显然不是dexter机理da075nm此时ketda115nm时的250倍这与fster理论及dexter机理均不相符他们认为这种能量转移是通过化学键实现的verhoeven?note分子内的能量转移不仅依赖于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还依赖于分子的结构电子组态eg

分子机器的发展历史

分子机器的发展历史

分子机器的发展历史作者:朱达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科学的发展往往遵循着理解自然、模拟自然、超越自然的规律。

对于分子机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样如此,生物学家们研究自然界中生物体系的运行发现了生物大分子机器发挥的巨大作用及其运转的基本原理。

在此研究基础上,化学家们希望通过化学的方法,人工合成制造出同样性能优异的小分子机器来模拟生物大分子机器,最终希望能有超越自然的分子机器被发明出来造福人类。

关键词:分子机器;发展史那么人工合成小分子机器的研究是怎样开始的呢?首先源于一个设想。

1959年,理查德·费曼(Richard P.Feymann,1918~1988,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美国物理协会上做了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展望了极小尺度操作和控制物体的相关问题和其特殊的科学意义。

也就是在这篇报告中提出了“分子机器”的概念和设想。

然而分子机器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如何制造这样的机器,费曼并未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不过有了这样的猜想,已经足以引起化学家们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发展,分子机器神秘的面纱终究被一点点揭开。

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弗雷泽·斯托达特(Fraser Stoddart)给分子机器的定义是:在合适的外界刺激下能够执行像机器一样的运动的分子组装体。

作为一种超分子体系,分子机器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都较弱,即使有合适的外界刺激,也很难形成有效的运动轨道,即很难形成分子内的相对运动,也就无法实现机器的功能。

解决这一矛盾主要得益于基于机械键的互锁分子组装体的出现,这些组装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索烃和轮烷。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用模型搭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同年机械互锁分子的概念被提出。

20世纪60年代这些分子终于被合成分离出来,但是普遍面临合成难度大、产率低的困境。

直到1983年,法国路易斯巴斯特大学教授让-皮埃尔·索瓦日(Jean-Pierre Sauvage)领导的研究小组用金属模板法高效地合成了索烃,此后分子机器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篇章。

光响应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偏振驱动和可逆驱动

光响应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偏振驱动和可逆驱动

研究背景优势:在快速增长的刺激响应材料领域,光响应聚合物凭借其固有的非接触式控制以及可用于定制材料响应的大量光源和化合物等几个有利特性而占据重要地位。

线偏振可见光照射时会发生定向的各向异性变形不足:变形通常是塑性的,倾向于以累积方式施加到材料上控制变形方向和可逆性在光响应软致动器中也至关重要解决方案设计一种基于无定形偶氮聚合物纳米/微粒的各向同性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以高密度嵌入软橡胶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基体中。

在以线性极化照射时,偶氮聚合物颗粒沿极化方向将其各向异性应变传递到整个基体,从而产生受控变形。

在连续的辐照步骤中,未交联的无定形偶氮聚合物预期的累积变形被更可逆的行为所取代,这种行为来自颗粒与周围弹性基质的相互作用。

白露偶氮聚合物微畴在线偏振激光照射下发生变形,导致PDMS上的偶氮-SEBS 层沿偏振方向整体拉伸沉积在PDMS层上的偶氮-SEBS膜,(b)自立式偶氮-SEBS膜;(c)偶氮聚合物微畴在线偏振激光照射下发生变形,导致PDMS上的偶氮-SEBS层沿偏振方向整体拉伸;(d)独立式偶氮-SEBS膜的不均匀拉伸和相应的弯曲,这是由通过膜的吸收光梯度引起的。

SEBS和PDMS在现实世界中都是半透明/透明的材料。

平面基板变形为了定量表征偶氮-SEBS复合材料的拉伸,在薄涂层(厚度3-20 μm)上装饰有周期性的微柱标记图案,以实现精确的变形跟踪。

在傅里叶空间中分析了辐照区域内的变形。

在每个照明步骤中检测和跟踪圆柱形标记的六边形图案的倒易晶格峰。

研究发现,这种仅关注晶格空间谐波中光诱导变化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独立于小的横向和面外样品漂移,以及在许多重复照明步骤中收集的图像中产生的微小对比度变化。

不同的照明条件和样品精细结构变化的激光功率和照明步进时间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尝试通过改变照明参数来改变后者。

对于渐近值ε1,∞和ε2,∞,变化激光功率和照明步长时的结果如图所示。

发现这两个值都依赖于照明阶跃剂量,而不是辐照强度,并遵循相同的亚线性趋势。

W18O49

W18O49

溶解在 50 mL 正丙醇溶液中ꎬ磁力搅拌到 WCl6 的粉
末全部消失ꎬ此时观察到溶液呈现黄绿色ꎮ 将前驱
体溶液移入 100 mL 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ꎬ在
加热炉中 180℃ 反应 24h 后移出炉外冷却至室温ꎬ将
冷却好的样品从 100 ml 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
移入到离心管内加入去离子水洗三次ꎬ然后将离心
MI Shixinꎬ MU Hongxuꎬ YANG Lujuanꎬ WANG Jianhaoꎬ WU Pengweiꎬ
ZHANG Xianhuaꎬ LIU Ziweiꎬ ZHUNG Yanli
(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ꎬ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ꎬ Harbin 150080ꎬ China)
有全光谱响应的 W18 O49 / BiOI 复合材料ꎬ探讨复合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ꎮ
题的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受到了高度的重视ꎬ期待完
1 实 验
和 K Honda [1] 提出纯的 TiO2 材料在日光照射条件下
1 1 W18 O49 / BiOI 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成高效率治理污水的效果ꎮ 自 1972 年ꎬA Fujishima
第 28 卷 第 1 期
2023 年 2 月
哈 尔 滨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18 O49 / BiOI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Vol 28 No 1
Feb 2023
的带隙宽度分别约为 1 97eV 和3 06eVꎬ理论上可形成异质结ꎬ有助于加速电子转移速率ꎬ有效降低了电子和空穴

纳米超分子化学

纳米超分子化学
大环组分哑铃型组分引入两个相同的识别位点若两个识别位点结构不同轮烷会以两种不同的状态存在以化学电化学光化学手段加以控制滑动塞入法索烃索烃分子梭中一个大环组分带有两个不同的识别位点通过记忆方式控制索烃的动态变化过程
纳米超分子化学
从合成受体到功能组装体
分子组装的基本方法
• 方法一:将简单的人工合成分子受体通 过金属软连接和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构 筑纳米尺度的分子组装体系。
索烃
• 两个大环单元组成的内索式体系 • 索烃分子梭中一个大环组分带有两个不 同的识别位点,通过记忆方式控制索烃 的动态变化过程。
基于准轮环的分子机器
• 自由的环状主体和线状客体 • 产生类似旋入和旋出的运动方式 • 依靠氢键N-H···O和C-H···O或C-H···O和 π电子给予体/ π电子接受体的相互作 用 • 碱可以破坏氢键,酸可以恢复
纳米组装体的应用
• 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分子算盘,分子 轴承,分子齿轮
纳米超分子化学
• 纳米超分子的构筑:将尺寸相对较小的 超分子结构但愿通过金属配位软连接或 主-客体间的非共价弱相互作用形成有规 则的二维、三维的纳米结构,而超分子 材料的功能则存在于这种组装之中。
分子机器
• 机器:应用机械力使一组部件协同作用以完成 某一确定功能的装置。 • 特征:使机器运转的能源种类;部件的运动类 型;监控运转的方式;任意重复和建立一个循 环过程的可能性;完成一个循环的时间;机器 的功能
• 分子机器:组成部分有相对大的运动。 • 运动对应着化学反应的发生 • 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是可逆的 • 运转的能源最好是:光和电
分子机器的化学构件
• 基于轮烷和索烃的分子机器 • 分子梭 • 轮烷:大环组分,哑铃型组分,引入两 个相同的识别位点, • 大环沿哑铃组分的线性部分前后往复动

细胞的生命活动

细胞的生命活动

蛋白聚糖
一类高度糖 基化的蛋白
(一)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3.膜蛋白的功能
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的识别
细胞的粘连
附着于细胞骨架
(一)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3.膜蛋白的功能
寡糖 凝集素
内皮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识别内皮细胞表面凝集素的糖链
(三)生物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1、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是动态结构:膜脂的流动性, 膜蛋白的运动性 ①膜脂的流动性: 主要指脂分子的侧向运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脂分子本身的性质,特别是脂肪酸链长度和不饱 和性大小。
含羞草叶片合闭涉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打开引起膨压的变化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 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称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协同转运
② 藕联转运蛋白 (ATP间接提供能量)
① ATP驱动泵
③ 光驱动泵 (细菌细胞中)
食物分子
生物大分子
降解途径
合成途径
生物合成的基本分子
(1)生物氧化——细胞主要的获能方式
生物氧化: 糖、脂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细胞内氧化 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生物氧化又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是一个放能反应, 细胞利用的就是该反应释放出的能量。
细胞呼吸与气体交换密切相关 细胞呼吸必须有氧参加,否则,就不能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 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6CO2+ 6H2O +能量
还原动力如NADH
动物细胞生物氧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1. 糖酵解: 1 分子葡萄糖分解为 2 分子丙酮酸,并产生 2 分子 ATP 和 2 分子 NADH,大部分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2. 丙酮酸的氧化: 丙酮酸被氧化为乙酰辅酶A(在线粒体内) 3. 柠檬酸循环: 乙酰辅酶A被氧化,产生1分子GTP,3分子NADH和1分子 FADH2(在线粒体),并释放2分子CO2 。 4. 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 形成水和AT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2008年4月,收修改稿:2008年5月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 o.50673025,20802019)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N o.2006C B806205)资助33通讯联系人 e 2mail :tianhe @光驱动分子梭3马 骧 王巧纯 田 禾33(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 上海200237)摘 要 分子梭在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信息存储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是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综述了光驱动分子梭的研究进展:重点举例介绍了荧光光谱识别法和圆二色光谱识别法这两种识别光驱动分子梭位置状态的方法;阐述了构建光驱动轮烷分子梭的新型方法学,包括光驱动环糊精[2]轮烷和[1]轮烷分子梭的定向合成,举例介绍了光间接驱动的轮烷分子梭,以及光驱动[3]轮烷型分子梭和分子梭聚合物;举例说明了光驱动分子梭的功能性应用:用光驱动分子梭来模拟分子水平的逻辑门,研究光驱动分子梭体系中的能量传递机理,以及非溶液态的光驱动分子梭;对分子梭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 分子梭 光驱动 荧光 分子逻辑门中图分类号:O641.3;O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 (2009)0120106210Photo 2Driven Molecular ShuttlesMa Xiang Wang Qiaochun Tian He33(K 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Institute of Fine Chemicals ,East ChinaU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M olecular shuttle ,a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construct m otors and machines of nano 2size dimension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areas such as nano 2structured functional materials ,m olecular switches ,m olecular logic gates ,mem ory devices ,and s o on.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in photo 2driven m olecular shuttles is introduced.C o 2conformational identifications of m olecular shuttles ,like using fluorescence spectra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are mainly generalized.The methodology to construct novel photo 2driven m olecular shuttles ,like the unidirectional synthesis of cyclodextrin [2]rotaxane and [1]rotaxane ,rotaxane shuttles driven by light indirectly ,[3]rotaxane shuttle and polyrotaxane ,is elaborated.The potential functionality of m olecular machine in such areas as m olecular logic gates ,the energy trans fer of m olecular shuttle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 olecular shuttles in non 2s olution media are review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 olecular machine is prospected.K ey w ords m olecular shuttles ;photo 2driven ;fluorescences ;m olecular logic gateContents1 Introduction2 Process in photo 2driven m olecular shuttles2.1 C o 2con formational identification of photo 2drivenm olecular shuttles 2.2 N ovelmethodologytoconstructphoto 2drivenrotaxane shuttles2.3 Functionality of photo 2driven m olecular shuttles 3 Prospect1 引言分子机器(m olecular machine )[1—8]是由几个不连续的分子单元组装而成的功能体,其各个组成单元第21卷第1期2009年1月化 学 进 展PROG RESS I N CHE MISTRYV ol.21N o.1 Jan.,2009之间可以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

分子机器在分子开关、分子逻辑门、信息存储、医药运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甚至可能会引发一场计算机领域的革命。

分子梭(m olecular shuttle)作为分子机器的一种主要类型,实际上是一个轮烷(rotaxane)结构体系,由一个环状分子和一个线型分子组成,线型分子贯穿环状分子的内腔,并且线型分子的两端连有大的阻挡基团,可以防止环状分子脱离线型分子。

在外界特定刺激的作用下,环状分子可以在两个阻挡基团之间沿着线型分子做活塞式运动。

分子梭的输入是通过以下反应进行的:(1)能引起共价超分子结构中—N N—,—C N—和—C C—双键发生异构化的反应;(2)能引起形成或破坏分子间的作用键(包括氢键)的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3)能引起形成或破坏超分子体系中配位键的形成与断裂的金属2配体反应。

能使发生以上各种反应来驱动分子梭发生运动的能量输入方式有很多种,如化学驱动(包括酸碱驱动[9]、氢键作用[10—12]和配位作用[13]等),电化学驱动[14—16]和光化学驱动等。

由于操纵化学驱动型分子梭运动会使体系中产生化学废物,同时制备相应分子器件时也会有很多麻烦,研究者现在趋向于采用在分子梭工作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副产物的电化学和光化学控制型分子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光控型分子梭用光作为输入信号,具有很多优点如:光束容易控制,不产生废弃物;光束的截面积很小,有利于缩小器件的体积;响应速度快。

典型的光驱动分子梭体系中,客体分子通常含有偶氮苯、乙烯双键和二苯乙烯等单元,用不同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使这些单元发生可逆的异构化反应,从而来推动被包结的主体大环分子发生可逆的线形运动。

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如Anders on[17]、田禾[2]等报道的基于环糊精和偶氮苯(或二苯乙烯)的分子梭体系,以及Leigh[3]、李玉良[18]等报道的基于环酰胺和富马酰胺的分子梭体系等。

本文在结合本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在光驱动分子梭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对光驱动分子梭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2 光驱动分子梭的研究进展211 光驱动分子梭位置状态的识别方法要实现分子梭体系的各种功能并最终达到应用的目的,就必须对分子梭的位置状态进行表征和识别。

分子梭本身因构型变化而产生的运动是微弱的,这就需要发展各种手段和方法对这种微弱的变化进行检测。

识别和检测分子梭位置状态方法和手段有:核磁共振法(NMR)[19—21]、紫外2可见吸收光谱(UV2Vis)[22—24]、循环伏安法(C V)[25—27]、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28,29]和圆二色性法(C D)[31]等。

这里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性法。

21111 荧光光谱法如果分子梭体系中包含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单元,并且含有荧光团,一旦分子梭产生动作,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那么给体和受体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或者电荷转移激发态也会受到影响,则荧光团的发光性能也会发生改变。

这样就可以通过分子梭体系荧光信号的变化来识别其运动的位置状态。

图1 荧光信号识别的可锁的分子梭[28]Fig.1 Lockable m olecular shuttle with fluorescence addresses[28]田禾等[28]报道了通过荧光信号识别的可锁的分子梭,首先提出“以荧光表征分子梭运动状态”的设想。

如图1所示,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环糊精上的仲羟基与异酞酸的两个羧基之间形成氢键, 335nm紫外光照射该化合物的水溶液并不能使二苯乙烯单元发生异构化,该分子处于“锁定”状态;在碱性条件下,环糊精上的仲羟基与异酞酸的两个羧基之间的氢键作用被破坏,分子处于“解锁”状态, 335nm紫外光照射其水溶液使该体系中二苯乙烯单元由反式变为顺式,同时推动环糊精由二苯乙烯单元移动到联苯单元上。

由于环糊精对萘酰亚胺荧光团处亚甲基的刚性化作用,萘酰亚胺“stopper”525nm・71・第1期马 骧等 光驱动分子梭处的荧光发射峰增强了63%。

用280nm 紫外光照射可以使该体系复原。

Leigh 等[29]报道了具有荧光信号的环酰胺分子梭。

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子设计的原理是:在这个分子梭体系中涉及了一个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当体系的构型发生变化时,电子给体和受体之间的电荷转移过程将会收到影响;如果将电子给体或者受体变为一个荧光团,那么它的发光性能将会随着分子梭的开关过程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图中的轮烷体系中,光致富马酰胺单元中的乙烯双键发生异构化,引发了环酰胺在分子轴上的大范围移动,由富马酰胺识别点移动到双甘氨肽识别点上,由于大环上的吡啶盐导致蒽荧光团的荧光猝灭。

值得注意的是,该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用肉眼来识别(200∶1)。

图2 荧光信号识别的分子梭[29]Fig.2 M olecular shuttle with fluorescence addresses[29]曲大辉、田禾等[30]还报道了用双荧光波长识别的环糊精分子梭(图3)。

其中哑铃状客体分子采用偶氮苯单元两端分别接上两个发黄绿光和蓝光的荧光团,偶氮苯单元在不同频率波长光照射发生光致异构时会驱动环糊精沿棒状物发生线性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