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https://img.taocdn.com/s3/m/7975650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6.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最全最细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应用性。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要实现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另一方面,也将它划分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
在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和反思。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学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创建(20世纪20年代以前)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心理学化”德国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后被发展为“五段教学法”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a3e022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3.png)
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
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bca85a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e.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要点1.学习理论:学习是认知和行为的变化,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学习是通过环境的激励和惩罚来形成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思维过程,侧重于理解和记忆;社会认知理论则关注观察学习和模仿的影响。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经典的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者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4.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
它研究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归属感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帮助理解学生间的关系、合作学习和学校氛围等因素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5.教育评估:教育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教育政策等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各种测量工具和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和态度,从而提供改进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依据。
6.教育心理学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材料,提供恰当的反馈和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7.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
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解决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改善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评估等多个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e676a9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行为的改变,并强调通过刺激-响应机制来塑造行为。
重点研究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并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重点研究注意力、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
3.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注重观察学习和模仿。
重点研究观察学习、模型角色和自我效能。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重点研究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发展。
2.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为维果茨基和布鲁纳。
重点研究社会化和情感发展。
3.个体差异与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差异对发展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为贝洛斯基和埃里克森。
重点研究个体差异、身份认同和学业决策。
三、学习策略1.组织与选择策略:帮助学生将学习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结构,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方法。
2.目标与计划策略: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
3.监控与调节策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展,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并采取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四、教学评估与测验1.教学评估: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改进教学过程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测验与评测:使用测验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效果。
五、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1.学习障碍:指学生在一些学科领域或学习方面存在明显困难的情况,可能是由认知、语言、学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所导致。
2.特殊教育:为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六、情绪与动机1.情绪与学习:情绪对学习有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创设积极的情绪氛围。
2.动机与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教育者应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自主学习机会。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eab6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6d.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描述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3.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关注力的能力。
了解知觉和注意力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智力和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测试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理解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
6.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7.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记忆是保存和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8.教育评估和测量:教育评估和测量是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水平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9.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0.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特殊教育是为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和教育服务的领域。
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bd10dd1240c844769eaeeb2.png)
心理学概论1、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1.1个体心理系统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万分。
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3)心理学把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重点)。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1.2个体心理与行动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1.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2.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唯理论(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尔)和经验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
2.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ce51e9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0.png)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c9a89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c.png)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92a8c9941ea76e58fa0499.png)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f5d94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4.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eeb50b1cc175527072208cd.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37a499e2bd960591c67795.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笔记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着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1a2610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be0107d0d233d4b14e69b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到第四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c51c2ae770bf78a652954cf.png)
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理解)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理解)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识记)(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识记)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dbe806650e52ea551898b6.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1867-1869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0be0107d0d233d4b14e69bf.png)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一、教育与学校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㈠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㈡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三、教学与课:㈠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㈡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㈢有效教学的指标: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㈠学生及学生群体: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㈡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㈢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①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②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③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二、教师心理:㈠教师角色: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①教员;②学生模仿的榜样;③课堂管理者;④办事员;⑤团队活动领导者;⑥公共关系人员;⑦学习与学习者;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⑨父母;⑩权威人物。
㈡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㈢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①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②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③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④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㈣课堂上的”讲台效应”: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
㈤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㈥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①课堂教学能力;②组织班集体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
㈦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①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②理解学生。
(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③与学生的有效交际;④理解自己。
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理想的;最不欢迎的:㈨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㈩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①是一种正式交往;②是一种代际交往;③是一对多式交往;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③角色地位障碍;④交往技能障碍;⑤课堂结构障碍;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①学会认知;②学会做事;③学会生存。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①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②发展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独自运用各种题材;④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⑤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一、教师的责任:现代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1.对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2.对教师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要有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想像力)。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1.教师更多的是作一名向导和顾问;2.并非全部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专业化:①不但要胜任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即专业能力)。
②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典范(即职业道德)。
人性化:立足全面育人的需求,形成更具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爱护、关心、体贴)。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一、有关概念和背景:教学过程:指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标群体系: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作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也称行为目标)。
泰勒,当今学习(或行为)目标之父。
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㈠启动功能;㈡导向功能;㈢激励功能:激励作用=效价×期望;㈣聚合功能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①价值性标准:指目标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②可能性标准;③低耗性标准;④丰富性标准;⑤就高性标准。
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马杰,1962年,《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提出学习目标三要素:㈠说明具体的行为;(做什么)。
㈡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怎么做)。
㈢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做得如何)。
改进的学习目标描述:(A,B,C,D模式学习目标)。
①明确教学对象;(Audience)。
②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ehaviour)。
③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onditions)。
④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egree)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㈠对象与行为描述:行为的描述应具有可观察特点;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短语。
㈡条件的表述: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为当时所处的环境等因素。
包括:①环境;②人;③设备;④时间;⑤信息;⑥问题的明确性。
㈢标准的表述:标准是指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标准要具有可测性)。
六、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般将教学目标分类为:认知的情感的、心因动作的㈠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1.知识(了解、对信息的回忆);2.理解(用自己语言解释信息);3.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4.分析(分解知识,找出之间的联系)5.统合(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整体);6.评审(根据一定标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