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和个体差异,以便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二)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描述了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任务。
例如,在学龄期,儿童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他们会感到勤奋,否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在情感发展方面,儿童逐渐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发展出同理心。
社会性发展包括形成自我概念、建立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规范等。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他通过狗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正强化会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强调学习是对整体情境的顿悟。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地探索知识。
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认为新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考研重点笔记(各校通用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知识汇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范围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范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就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
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第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例如,作为科学学科,应当有自己的核心概念体系或范畴群,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及一系列反映自己学科特性的概念和范畴,使其作为独立科学学科成为可能。
又如,具有科学的方法也是对科学学科的要求。
科学的方法论要求研究者能通过搜集资料,发现事物的规律,并据此提出假说或推出一般原则,并能从这些假说或推论出发,演绎出某些结论,这些结论可通过观察被证实,从而导致假说的成立和理论的建立。
显然,学校教育心理的研究方法合乎上述原则。
第二,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这正是它的一般的“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区别点。
因此,将其称为“教育心理学”,较之也想突出该特点而命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或“教与育的心理学”来说,更为贴切和明确。
第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第四,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但只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
正因为具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其核心理论,教育心理学才可能同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普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才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
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五要素三过程学生 X 教师 X 教学内容 X 教学媒体 X 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提出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分别对应学生心理状态注意、期待、探究、行动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确立(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初创发展成熟完善初创时期: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弗洛伊德、斯金纳、杜威、维果斯基、廖世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完善时期:特点——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的研究更重实际、派别融合、认知行为、东西融合4.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差异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直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动态性形式运算阶段(11-16):具有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存在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受历史、活动、社会交往的制约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特点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形成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个性化“最近发展区”的提出内化学说:内化就是个体把外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皮亚杰认为教学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就是在解决不同阶段的认知冲突中形成的信任-怀疑(0-1.5)自主-羞怯(1.5-3)主动-愧疚(3-6/7)勤奋-自卑(6/7-11)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30)精力充沛-颓废迟疑(30-60)完美无缺-悲观失望(60-)(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用“道德故事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阶段六水平前习俗水平(0-9):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以行为的功用与相互满足为准则习俗水平(9-15):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后习俗水平(1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科尔伯格的: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和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道德两难问题提供了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4.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智力、人格、认知方式、性别(1)智力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皮尔曼: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论吉尔福特:操作、内容、产品三维智力结构论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2)人格人格类型差异与人格特质差异教育启示: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认知方式赫尔曼·威特金: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杰罗姆·卡根:冲动型与审思型(4)性别差异扬长避短学习及其理论解释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所联接的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规则学习——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会规则地解决问题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相似性)与分化(差异性)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形成——系统脱敏疗法高级条件作用华生对其发展:S-R刺激反应学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教育应用:可以解释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进行基本的简单的学习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学生的恐惧(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一定的联结可以通过试误而建立,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箱”实验;应答性行为(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与操作性行为(随意反应)主要规律:学习的实质是操(R)作-强化(S)的过程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区别在于厌恶刺激是否在反应之前),都是消极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惩罚与消退程序教学与矫正:采用塑造与连续接近原则多用正强化,少用惩罚行为分化(知觉刺激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与泛化(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观个体行为环境学习与表现:人所知道的要比所表现的多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攻击反应学习的经典实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观察学习的教育应用——榜样与表扬3.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完形-顿悟说(区别桑代克的试误说)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认知-接受说加涅:认知-指导说(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代表人物:苛勒主要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以意识为中介(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经典实验: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实验主要内容: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识,从而形成认知地图;学习的结果是S-O-R的过程,O为中间变量(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发现学习(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者要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意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认知同化理论:下位学习、并列学习、上位学习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先行组织者策略(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执行控制与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化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
教育心理学笔记记忆要点概要
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教育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2. 1877年俄国卡普捷列夫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其《教育心理学》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工作疲劳,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4.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部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的综合化与跨学科化;2.研究领域的纵深化;3. 日趋重视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4.个别差异问题及个人化教学仍将继续受到重视。
四、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的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五、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基础。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六、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6-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技能:同化、顺化和平衡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整理(完全版)第一章:合格的老师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教育教学、人格素质和教育信念。
教师的教学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知识结构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组成。
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实践性知识: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设计能力(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的能力)、操作能力(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监控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成功的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活动为监控对象,不断积极主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反馈调控的能力,[监控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和任务指向))、反思能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概念教学:概念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1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概念原型2 利用变式,排除非本质干扰 3 正反例比较,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4及时正确反馈,促进概念获得。
运用概念中巩固概念。
编码系统: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或类别。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并帮助形成清晰的新编码系统。
可以1 合理运用定势2 调整学生的动机水平3 编码方式的指导 4 布置多样化的练习。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并获得智力的最大发展。
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什么都要使学生掌握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智力发展三阶段:动作性、映象性、符号性表征。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心理学考研笔记(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中分化出来的二级学科,它的主要对象是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的应用,具体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是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的需要,它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育理论的探索和教学实践的指导。
作为心理学科——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使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纵深发展作为教育学科——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去设计、改革、优化教育模式,以提高教育水平,加速人才培养(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的思想: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记忆三定律(相似律、相对律、邻近律)洛克:白板说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920)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心命名的专著,这时期形成了学习理论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1920—1960)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1960—1980)西方教育心理重视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并兴盛,发展出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思潮出现(4)深化拓展时期(1980—)教育心理体系发展越发完善,研究越发深入,视角越发综合,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影响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①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②在研究领域上日益纵深发展③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④研究国际化、本土化⑤越发综合化和跨学科化二、学习及其类型(一)学习的含义广义: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的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狭义: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1、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行为经验的过程3、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二)学习的作用学习是个体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学习是人类社会或个体进化和发展的推进器;(三)学习的分类1.学习主体分类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可将学习分为:动物学习:消极、直接经验、第一信号系统人类学习:积极、间接经验、第二信号系统机器学习2.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根据学习的简繁程度提出八类学习,而后又修整为六类:①信号学习:学习对于某种信号作出特定反应,也即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反应)②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情景—反应—强化)③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连锁学习④言语联想学习:以语言为单位的连锁学习⑤辨别学习: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作出相应的反应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的反应具体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了解概念之间关系,学习概念间的联合定义概念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组合去解决问题3.奥苏泊尔的学习性质分类奥苏泊尔根据两个互相独立的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①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讲授者将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仅需“被动”接受这些知识发现学习:讲授者不直接把学习内容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②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即死记硬背的学习,学生并没有理解新知识的含义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4.学习结果分类(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不受学科限制的五种结果:①言语信息:以言语陈述的形式存储于学习者记忆中的有关事物和组织化了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归纳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错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五要素① 学生——学习的主体要素(其集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 教师——授课中起重点作用(授课过程的主导)③ 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大纲、教材、课程④ 授课媒体——授课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⑤ 授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授课设施及空间部署)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 授课过程——教师组织授课的过程③ 讨论/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授课前对授课方案见效的展望和评判;授课中对授课的监察和剖析;授课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 1903 年初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 1867-1869 年初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确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确实定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 1877 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初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归纳一、心理发展的见解(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色: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温序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一、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物质前提2.环境:社会,家庭,教育3.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二、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三、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基本概念图式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是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顺应是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待定刺激的过程。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儿童认知最初处于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中。
当面临新异刺激时,产生了不平衡。
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化或顺应,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恢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考研)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概念1.学科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
(狭义)学校情景.2.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教育学)(二)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三)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图)1.五大要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敬业精神、教学风格、专业成长等•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媒介:实物、文字、图片、动画等•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2。
三种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过程(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
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 2. 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遵循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两条线索:•1。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2。
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特点: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标志: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人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1877年,卡普捷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学》)(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总论一.概念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习与教学的内容学生(从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教育心理学能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20c20前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独立标志西方基础发展时期成热时期完善时期20c80后布~纳总结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五.研究方法观察法(方便易行)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少年期与青年期(有空看看)11、12~14、1514、15~17、18(三).1。
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知识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早期某短暂时期,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后减小或没有。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瑞士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到青春期: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可逆)形式运算阶段11(二)。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苏联维果斯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与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与资料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国庆班教育心理学讲义一精简版教育心理学考研犬纲分析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两人任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三大功能:描述与测量;解释与说明;预测与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1)古代思想起源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柏拉图:知识即回忆。
亚里士多德: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2)近代思想起源十七世纪,洛克提出白板说。
十七世纪,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儿童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
十八世纪中叶,卢梭出版《爱弥尔》,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
十八、十九世纪,裴斯塔洛齐倡导教育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艾宾浩斯研究学习与记忆。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
(2)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3)成熟时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认知学习理论逐渐进入了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发展起了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心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潮一人本主义。
(4)深化拓展时期(八十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研究越来越深入,视角越来越综合。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概扌舌为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 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理
四、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社会性发展 发
2、亲社会行为√ 展
3、攻击行为 与
4、同伴关系 教
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1、认知风格(即认识方式、认知类型)√ 育
2、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补充: 1、守恒√ 2、学生的认知差异有哪些表现?为此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3、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
2
一、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心理发展的内涵(名词解释):①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 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② 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简答/论述) 1、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发育成熟水平直接影响着认知发展,是认知发展 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3)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 (4)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发展的新建构 3、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来获得经验,主要是凭 借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 的事物。凭借这种表象思维,儿童能进行绘画、象征性的活动,尚未获得“守恒” 的概念。 (3)具体运用阶段(7-11 岁):依靠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 群集运算,但其思维不能离开具体思维的支持。出现“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儿童已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 式进行,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符号的意义。思维已接近成熟水平。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2)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3)提供活动和让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4)创设最佳的难度: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 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2011 年、2014 年北师大名词 解释) ①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 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 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 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②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简答/论述) 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 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1、婴儿期(0-1.5 岁):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 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任务包括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过程以及教学与管理心理等方面。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认知能力表现。
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则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二)人格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值得关注。
他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冲突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学龄期(6-12 岁),儿童面临着勤奋对自卑的冲突,他们需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就来建立自信;而在青春期(12-18 岁),则面临着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需要探索自我身份和角色定位。
三、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通过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的反复配对,形成条件反射。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出现,强化是增加行为发生频率的关键。
3、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强调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理解和顿悟。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来促进知识的掌握。
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五要素三过程学生 X 教师 X 教学内容 X 教学媒体 X 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学者提出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分别对应学生心理状态注意、期待、探究、行动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在教育工作中最早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标志着西方教育心理学独立学科体系的确立(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年代 20世纪5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初创发展成熟完善初创时期: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弗洛伊德、斯金纳、杜威、维果斯基、廖世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
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完善时期:特点——主体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的研究更重实际、派别融合、认知行为、东西融合4.教育心理学研究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的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测量以及个别化教学研究继续受到重视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活动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到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差异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获得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直觉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守恒”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多维性、可逆性、动态性形式运算阶段(11-16):具有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存在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受历史、活动、社会交往的制约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特点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形成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个性化“最近发展区”的提出内化学说:内化就是个体把外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3)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皮亚杰认为教学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发展就是在解决不同阶段的认知冲突中形成的信任-怀疑(0-1.5)自主-羞怯(1.5-3)主动-愧疚(3-6/7)勤奋-自卑(6/7-11)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30)精力充沛-颓废迟疑(30-60)完美无缺-悲观失望(60-)(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用“道德故事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阶段六水平前习俗水平(0-9):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以行为的功用与相互满足为准则习俗水平(9-15):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好孩子取向)、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后习俗水平(15-):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3)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科尔伯格的: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和特点,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道德两难问题提供了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4.心理发展差异与教育——智力、人格、认知方式、性别(1)智力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皮尔曼: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论吉尔福特:操作、内容、产品三维智力结构论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2)人格人格类型差异与人格特质差异教育启示: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认知方式赫尔曼·威特金: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杰罗姆·卡根:冲动型与审思型(4)性别差异扬长避短学习及其理论解释1.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言语联想学习——由言语单位所联接的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规则学习——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会规则地解决问题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相似性)与分化(差异性)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形成——系统脱敏疗法高级条件作用华生对其发展:S-R刺激反应学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教育应用:可以解释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进行基本的简单的学习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学生的恐惧(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经典实验:饿猫开迷箱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一定的联结可以通过试误而建立,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斯金纳箱”实验;应答性行为(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与操作性行为(随意反应)主要规律:学习的实质是操(R)作-强化(S)的过程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区别在于厌恶刺激是否在反应之前),都是消极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惩罚与消退程序教学与矫正:采用塑造与连续接近原则多用正强化,少用惩罚行为分化(知觉刺激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与泛化(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3)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交互作用观个体行为环境学习与表现:人所知道的要比所表现的多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攻击反应学习的经典实验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观察学习的教育应用——榜样与表扬3.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完形-顿悟说(区别桑代克的试误说)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认知-接受说加涅:认知-指导说(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说代表人物:苛勒主要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以意识为中介(2)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经典实验: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实验主要内容: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识,从而形成认知地图;学习的结果是S-O-R的过程,O为中间变量(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换、评价三个过程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发现学习(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者要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者具有潜在的意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发生相互作用;认知同化理论:下位学习、并列学习、上位学习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先行组织者策略(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执行控制与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结构,它们可以激化或改变信息流的加工。
前者起调节作用,后者起学习定向作用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层级说外部条件——教学设计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4. 建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社会(学)上的建构主义女权、毛、希特勒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皮亚杰、冯、维果斯基、布朗维特罗克、斯皮罗(1)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特菲为代表激进建构主义两条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而被动地被个体所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这种建构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②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为代表①坚持生成作用是理解中的一个基本认知过程;②人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同先前经验相结合,主动的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并建构信息认知灵活理论斯皮罗代表提出随机通达教学(2)社会建构主义鲍尔斯费尔德和库伯自上而下的知识和自下而上的知识(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个体之外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动性(4)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5)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抛锚式教学、合作学习、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内在学习论、患者中心疗法(2)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学习观学习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学习方式: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全神贯注、主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教学观:学习的促进者(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保持乐观的态度重视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将其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缺失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求自由学习理论:罗杰斯以“患者中心疗法”为依据(3)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人们在追求成功时的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倾向(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的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成就归因理论代表人物:韦纳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三维度理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自我效能感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强化)和先天因素的影响强化分为替代强化、直接强化、自我强化结果期望: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测效能期望: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