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的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如其人”的辨析
摘要:文学创作过程包含文学创作、文学传递和文学接受的过程,而这之中又隐含着复杂的“人文”关系。

即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而历来对“文”、“人”之复杂关系的研究又众说纷纭。

笔者所理解的“文如其人”并非“文等同于人”,而是“文似其人”或者说强调的是“文中有我”。

这里的“我”当然指的是创作角度的作者和鉴赏角度的读者两个我。

而“文如其人”自然指的也就是“作者与文本”之间的似和“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似了。

这也是分析文、人关系的两条不同途径。

总之,无论是从创作角度。

还是从鉴赏角度来谈,笔者认为“文如其人”的说法大体上还是成立的。

关键词:文如其人;创作;作者;鉴赏;文本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过程的完成并非以文本创作的完成为标志,它还包含着文学的传递和文学的接受过程,并以文学接受过程的完成为标志的。

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中,又隐含者复杂的“人与文”的关系。

而这些复杂的“人与文”的关系又有许多文人对之做过研究且众说纷纭,各抒己见。

笔者是赞同“文如其人”这种说法的。

“文如其人”这一观点是由法国的布丰提出的。

我的“文如其人”强调的并不是“文”等同于“人”,而是“文”似其”人”,或者可以理解为“文中有我”,这里的“我”指的是“作者”和“读者”两个我,那么这个“文中有我”就可以理解成“文中有作者”和“文中有读者”了,这是我论证“文如其人”的两个角度。

即从创作角
度和鉴赏两个角度讲的。

首先从创作角度讲,我谈的“文如其人”指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思想、世界观、创作目的及意图对文本主题确立的影响,还有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及生活范围对文本创作所选取的素材,所提取-、加工的题材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影响;还有作者的人品对文品的影响,作者的风格对文格的影响等。

因此,我认为,在艺术的创作中,作家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一般就决定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及其观点倾向,即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与作品所表现的显示的真实是一致的。

另外,“文如其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另一层表现就是,作家的身份,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范围以及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文本的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品中的角色。

可能像“自己”,像自己的“朋友”,像自己的“熟人”。

鲁迅的作品,无论是阿q,还是祥林嫂,都因为他在创作时,是根据“社会上的存在”,根据当前的人和事物“撮合”和“抒写”出来的。

除此之外,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其身份地位及世界观,又无时无刻不在其文本中打上深深的烙印,这也是使文学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的身份地位以及世界观和他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也是在文本的题材,以及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打下了深深烙印的。

再次,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又影响着作品的风格,
即“文格”似“人格”,作家的风格主要包括作家的秉性,以及审美情趣喜好,而文格则主要包括文本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

以及表达方式。

最后,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文品似人品”也是“文如其人”的重要体现。

这是“文如其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论述。

下面就从另一个角度,即鉴赏角度论述一下“文如其人”。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讲“文如其人”指的是读者通过文学鉴赏,从文中找到那个“我”,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共鸣”。

下面我就具体的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一下我所理解的“文如其人”。

从文学鉴赏角度谈“文如其人”,是指读者和文本之“似”。

一部作品,其文本意义是由作者确立的。

任何一部文本都有作者确立主题的指向性和固定性,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被读者接受了的文本就是一部“读者的”文本了。

它的确能反映读者的“色彩”,此乃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似”。

可见,这是文学鉴赏过程中,从读者群喜好文本的角度来谈“文如其人”,从而反映出文本是影射读者的一面镜子,这是反映“读者与文本之似”的一种表现,下面就谈一下读者与文本之似的另一种表现。

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的“文如其人”的含义,即由于读者的审美述评和审美情趣等主观性的差异。

从而导致对作品的阐释和理解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性: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王子是波浪式的,不定型的,而不同时代或时期的读者使他有了多种确定性:伊
丽莎白时代是疯狂复仇的哈姆雷特,感伤主义时代是压抑痛苦哈姆雷特。

是浪漫主义时代是理智沉溺于哲学幻想的哈姆雷特,二十世纪多种批评流派又使他成为“灵魂发病者”,以及身兼“灾难的根源和代天行政的使者”两种身份的哈姆雷特等等。

这是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与理解的差异性而造成的,到处都体现了“文如其人”,文学鉴赏过程中,文本也是反映读者的一面镜子。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创作角度来讲,也就是从“人到文”的途径来说,还是从鉴赏角度来讲,即由“文到人”的角度来谈,我认为“文如其人”的这种艺术观点还是成立的。

可见。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复杂的“人与文”的关系中。

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还是文学鉴赏过程中抽出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智慧,去给你所谓的“文与人”的关系下一个确切的定位,不仅利于我们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无疑还会大大利于我们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