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知识点复习(含答案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制作烟花常加入镁粉,原因是镁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
B .木炭在氧气中能燃烧,所以氧气具有可燃性
C .巴黎圣母院失火,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实验时,氯酸钾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加热,发现产生氧气的速率加快,原因是高锰酸钾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A
解析:A
A 、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在制作的烟花的时候需要加入镁粉。

故A 正确;
B 、木炭在空气中能够燃烧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

故B 错误;
C 、水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C 错误;
D 、因为高猛酸钾加热的时候会分解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在氯酸钾中加入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速率加快,是因为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具有催化作用,不是高锰酸钾。

故D 错误。

故选A 。

2.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在发展锂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学者。

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可表示为22Li MnO LiMnO .+=已知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
B .2MnO 是反应的催化剂
C .2LiMnO 为新型的氧化物
D .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A 解析:A
A 、锂电池使用时,释放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 、由反应的原理:22Li MnO LiMnO +=可知,二氧化锰是反应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 、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LiMnO 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 、2LiMnO 中锂元素化合价为1+,二氧化锰和2LiMnO 中锰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价、3+价,反应后锰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能量变化、氧化物的特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 .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C
解析:C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伴随着能力的变化,但不一定有放热现象,故选项错误;
B.在化学反应中不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如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故选项错误;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故选项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太阳能,故选项错误;故选C
4.分析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MnO2加速了KClO3的分解,所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燃烧都会发光放热,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
D.木炭在纯氧燃烧比空气中剧烈,所以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都比空气中剧烈D
解析:D
【解析】
A、MnO2加速了KClO3的分解,所以催化剂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该说法不正确,因为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符合题意;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不带电的粒子还有中子,不符合题意;
C、燃烧都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燃烧,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的变化不是燃烧,不符合题意;
D. 木炭在纯氧燃烧比空气中剧烈,所以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都比空气中剧烈。

因为物质在纯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的接触面积要大,反应要剧烈,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图为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实验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乙实验通过A烧杯中酚酞变红,可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丙实验塑料瓶变瘪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丁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C
解析:C
A、甲实验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乙实验通过A烧杯中酚酞变红,可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丙实验中盖上瓶盖振荡后软塑料瓶变瘪,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可证明二氧化碳
能与水反应;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丁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住宅着火,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作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隔绝空气或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气体C
解析:C
A、可燃物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自身属性,不能降低;故选项错误。

B、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并没有隔绝空气或氧气;故选项错误。

C、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使可燃物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效果;故选项正确。

D、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不能分解出不助燃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C。

7.推理是常用的化学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
B.甲、乙两物质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甲、乙两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相同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D.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都显负价A
解析:A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正确;
B、甲、乙两物质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甲乙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甲、乙两物质的元素组成不一定相同,错误;
C、能量不一定由化学反应提供,可以由风能、水能等提供,故错误;
D、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都显负价,如在氢氧化钠中氢元素显+1价,故错误。

故选:A。

8.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
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C
解析:C
A、一氧化碳、氧气和甲烷在水中都难溶解,现象相同,无法区别氢气和氧气,故A错误;
B、一氧化碳、氧气、和甲烷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现象相同,故B错误;
C、一氧化碳能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燃着的火柴在氧气中燃烧的更旺,燃着的火柴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甲烷都具有可燃性,燃烧产物都有水,干冷的烧杯内壁都会出现水雾,现象不相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和甲烷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都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相同,不可以鉴别。

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做物质的鉴别题时,首先要知道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的试剂要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进行鉴别。

9.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比较两种果汁中维生素C 含量的多少。

实验过程中有以下条件①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②两个胶头滴管的规格③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④烧杯中溶液的体积;以上条件中必需控制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C
解析:C
为了比较两种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以上条件中必需控制的是: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两个胶头滴管的规格(保证每滴体积相等),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和烧杯中溶液的体积(保证淀粉﹣碘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故选C。

10.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
C.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化合物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B
解析:B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只有分子还有原子和离子;故选项错误;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一定含有氧元素正确;故选项正确;
C、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还可能是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但人类利用的能量不一定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
C.凡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D
解析:D
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氧气、高锰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但是氧气、高锰酸钾都不属于氧化物。

故选项错误;
B、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以在氯气中燃烧,故选项错误;
C、该气体如果能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就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项错误;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例如氧元素可以组成氧气、臭氧等单质。

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现有下列类推:①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④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B
解析:B
①根据元素周期表可得,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错误;
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以是电子,正确;
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8,错误;
④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发生改变的是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含量不变,正确;
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以防混入空气量达到爆炸极限,发生爆炸,正确;
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正确;
故B选项符合题意。

13.小杰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通过查资料得知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则他的下列制取方案可以用这套装置制取的是()
(1)用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
(2)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制取氧气;
(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A.(2)(4)B.(1)(3)(4)C.(1)(2)(4)D.(1)(2)A
解析:A
(1)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不能用该装置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故不正确;
(2)氧气不易溶于水,铁锈固体可用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可以用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故正确;
(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需要加热制取氧气,故不正确;
(4)锌片和稀硫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14.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水通电
氢气+氧气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C
解析:C
A、通过图示可以观察出,该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循环体系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化学能又变成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循环体系中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反应条件为光分解催化剂和光照,不是通电分解,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能源作为人类理想中的能源,大量使用还需解决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运输和储存问题,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光分解催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5.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清洁能源,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炒菜时油锅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提高木材的着火点
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增大灶具进风口D
解析:D
【分析】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这三要素。

A、石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等污染性气体,不是清洁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故A不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的小,会浮在水面,水起不到灭火的作用,故B不正确;
C、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故C不
正确;
D、锅底出现黑色,那是碳C,说明没有完全燃烧,所以应该调大进风口,是参与燃烧的氧气更多,使得燃烧更充分,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6.家用厨房中的许多物质及发生的变化都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请你来回答以下问题:
(1)利用活性炭的_____性,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2)天然气是城市家庭的主要生活燃料,为防止天然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家中安装报警器,请写出天然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小亮告诉妈妈,构成食盐的阴离子是_______(用符号表示)。

(4)“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薪:指柴火)包含的灭火原理是______吸附
CH4+2O2CO2+2H2OCl-移走可燃物
解析:吸附CH4+2O2点燃
CO2+2H2O Cl-移走可燃物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将红糖脱色变成白糖。

(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点燃
CO2+2H2O 。

(3)食盐的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带负电荷的离子是阴离子,构成食盐的阴离子是氯离子,其符号为Cl-。

(4)“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薪:指柴火)包含的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17.我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_____ (填字母序号)
A 新材料的研制
B “神十一”飞天轨道的设定
C 新药品的合成
D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①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_____ 能和 _____ 能,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 。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_____ (用字母序号表示,下同),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 _____
A 发现耀眼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生成白色固体
②举出一个储存能量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_____ 。

(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①世界万物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子构成。

如水由 _____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_____ .构成。

②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_____ ,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

B热光镁+氧气氧化镁CA蓄电池充电水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排列
解析:B 热光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 C A 蓄电池充电水分子 2个氢原子和1个
氧原子排列
(1)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
A 新材料的研制与化学有关;
B “神十一”飞天轨道的设定与化学无关;
C 新药品的合成与化学有关
D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化学有关
故选B。

(2)①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C 生成白色固体;
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A 发现耀眼白光
②举出一个储存能量的化学变化的例子:蓄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①世界万物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了构成。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了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②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

18.观赏家乡美景,感受家乡巨变。

2019年7月30日至8月28日省文博会在美丽的甘南举行。

(1)文博会上空飘浮着巨大的气球,为了安全,气球内充入的气体是________(填字母);
a 氧气
b 空气
c 氢气
d 氦气
(2)文博会的主展馆中应用了下列技术,其中能有效实现“节能环保”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用竹、藤等天然材料建造场馆
b 构建生态绿化墙面
c 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
d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3)文博会使用的观光车用甲烷(4CH )作燃料,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甲烷燃烧时________能转化为热能;
(4)如下图,某同学为验证展馆内空气中是否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

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________(填字母);
a 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 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 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 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5)国际上一般认为飞机飞行时排放的2CO 分摊到乘客,经折算每人每公里为0.139 kg ,每吸收100 kg 的2CO 需种植1棵树。

一批北京游客想到甘南游玩,从北京到扬州的航程约是1700公里,则每位乘客需种植________(填字母)棵树才能吸收该航程往返产生的2CO 。

a 1
b 2
c 4
d 5dabCH4+O2CO2+H2O 化学cd
解析:d ab CH 4+O 2−−−−
→点燃CO 2+H 2O 化学 c d (1)氢气球不安全,氦气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文博会上空飘浮着巨大的气球,为了安全,气球内充入的气体是氦气,故选d 。

(2)a 用竹、藤等天然材料建造场馆,可减少能源的使用,此选项符合题意;b 构建生态绿化墙面,利用绿色植物降温保暖可节省能源,此选项符合题意;c 用煤发电,以保证充
足的电力供应,耗费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更多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会造成更严重的白色污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

(3)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CH 4+O 2−−−−
→点燃CO 2+H 2O , 甲烷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a 空气中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此选项错误;b 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不能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c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小,应用较多的空气来验证,应继续通入空气,此选项正确;d 实验要验证空气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不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此选项错误。

故选c 。

(5)乘客需要植树的棵数为:(0.139 kg×1700×2)÷100 kg/棵=5棵,故选d 。

19.请用燃烧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蜂窝煤”比“煤球”与空气的接面积__________,所以更容易燃烧。

(2)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碟子上出现一层黑色物质,这是因为放碟后就使得空气的流通变慢,也就是说燃烧的条件中的_________不足,使得蜡烛不能完全燃烧。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这是因为炉火温度高,远远超过了煤炭的_________,用扇子给它扇风虽然温度有点降低,但这对炉火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用扇子扇来的______,却大大地帮助了炉火的燃烧,用扇子扇烛焰,一扇就灭,这是因为烛焰较小,扇子一扇,使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到蜡烛的________以下,蜡烛立即就灭了。

大氧气(O2)着火点氧气(O2)(或空气)着火点
解析:大 氧气(O 2) 着火点 氧气(O 2)(或空气) 着火点
(1)“蜂窝煤”要比“煤球”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大,也就是氧气多,燃烧充分。

(2)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就使得空气的流通变慢,也就是说燃烧的条件中的氧气不足,使得蜡烛不能完全燃烧,生成黑色物质。

(3)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
用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这是因为炉火温度高,远远超过了煤炭的着火点,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 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

【点睛】
掌握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了解灭火的原理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20.化学世界千变万化。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并回答有关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__ (填“放热”或“吸热”)。

(2)加热碱式碳酸铜: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________有关。

(4)加热碳酸氢铵:__________________,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放热分解氧气的浓度-3
解析:234Fe+O Fe O 点燃 放热 22322Cu OH)CO CuO+H O+CO (∆ 分解 22C+O CO 点燃 氧气的浓度 43322NH HCO NH +H O+CO ∆ -3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2
34Fe+O Fe O 点燃,
该反应放热。

(2)加热碱式碳酸铜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22322Cu OH)CO CuO+H O+CO (∆,符合“一变多”特征,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22C+O CO 点燃,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加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
43322NH HCO NH +H O+CO ∆,在碳酸氢铵中,氢元素显+1价,碳酸氢根显-1价,设氮元
素的化合价是x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4+(-1)=0,则x=-3价。

【点睛】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除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外,注意配平和反应条件。

21.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 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 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需要温
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分析】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有氧气参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解析:22222MnO 2H O 2H O+O ↑ 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