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考试(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考试(及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zhè)阔绰.(chuò)韶.华灿烂(sháo)
B.蹴.尔(cù)折.断(shé)颓垣.断壁(ɡèn)
C.箪.食(dān)箱箧. (qì) 揠.苗助长(yà)
D.智叟.(sǒu)踱.步(duó)雨疏风骤.(jù)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谒见屹立惊赅甘之如饴
B.纽扣既使账单诚惶诚恐
C.潮汛空暇催促略胜一畴
D.端详船舱桅杆别出心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
....,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B.这件事情势危急,关系到集团的生存发展,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

C.古今中外的智者先贤,以高山仰止
....的深邃思维和广阔视野,抚慰着我们躁动的心灵。

D.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冲击,曾经富庶的大西洋某岛国如今经
济状况已如履薄冰
....,濒临“国家破产”的边缘。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罗贯中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猛将是吕布的老家在包头市九原区。

B.从荆轲刺秦王到大青山游击队抗击日寇,北中国大地上描绘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争之歌。

C.莜麦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为五谷之首,还含有磷、铁、钙和维生素等多种
营养成分。

D.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由于师资不足及教材鱼龙混杂等问题,书法课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

5、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D.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6、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

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

③真正美丽的生命执著地追求着真与善。

④否则,美丽的生命就会像一条清澈的小溪,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⑤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一丝尘污。

A.①⑤②④③B.①⑤③②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①②④⑤
7、经典诗文默写。

(1)蒹葭萋萋,_________。

(《诗经·蒹葭》)
(2)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
(4)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

(杜牧《赤壁》)
(6)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_________。

(《孟子·富贵不能淫》)(8)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_________。

(冰心《纸船》)(9)长大后,_________,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10)_________,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朱自清《春》)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①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致邑:送一座城。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劣得.所
B.是亦不可以已.乎转转不已.年事已.高
C.乡为身死而不受.曾子不受.临危受.命
D.万钟于.我何加焉先生非求于.人无动于.衷
2.翻译两处划线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翻译:乡人为了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房屋的华美而接受了(优厚的俸禄)。

理解: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尚能舍生取义;在优厚的物质条件面前,却迷失了本心。

这句话通过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义与利的选择何其艰难。

B.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翻译: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节操了。


理解: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曾参的赞许,他认为曾参拒绝鲁君致邑的行为,是符合道义的。

3.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乙文中曾子为什么不接受鲁君致邑,以及链接材料中的公孙仪为什么不接受国人献鱼。

(链接材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③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假如。

③下人:迁就他人。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手帕
秋夜的风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着阿斌单薄的身体,阿斌不由打个冷战,他借着月光顺着山沟吃力地穿过一条泥泞的土路,路的尽头,一棵高大的榕树下,趴着一栋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阿斌在屋前站定,喘一口气,正了正身子,轻轻叩响锈迹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小脑袋探出门外。

“你找谁?”男孩儿警惕地盯着他问。

“我路过这里,迷路了。

”阿斌专注地看着男孩儿,“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小脑袋又重缩回屋内,阿斌在门前的石堆上坐下。

男孩儿端来了水,水随着男孩儿的脚步在粗瓷碗里晃动,溢满了一碗月光。

阿斌起身接过碗,一仰脖子,粗瓷碗里的水就失去了光亮。

阿斌满足地咂了咂嘴巴,问男孩儿:“只有你一个人在家吗?你爹娘呢?”
“娘帮人卖夜宵去了,爹去了天堂。

”“爹——你爹怎么会在天堂?”
我娘说:“我哥和人打了架后不敢回家,爹到处找他,路上出了车祸,上了天堂。


一阵风吹来,阿斌揉了揉眼睛。

“你怎么啦?”“我、我……沙子进了眼睛。

你们怎么不在村里住?”
“我娘说,以前我们是住在村里的。

哥和人打架后,原本要好的两家人成了仇人,被打的那家人天天来逼爹娘交出我哥,赔偿医药费。

爹死后,娘只得将村里的房子卖掉抵了赔偿款,于是我们就搬来这儿住了。

娘说,住在这儿也好,免得村里人老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娘会生不会养,养了个罪犯。

娘还说,让我好好读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打架。


“你哥打的人,关娘什么事?”“当然有关系啦,他是爹娘的儿子呀!”男孩儿不满地说,“娘说哥的罪,顶多坐三年牢,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出来了……可是他跑了,他怕坐牢。

他不要爹娘,不要我了,呜呜……”
阿斌蹲下搂过男孩儿,想安慰他,男孩儿却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阿斌尴尬地收回手,停了停又问:“你还记得你哥吗?”“不记得,我哥出事时我才两岁多。

娘说,小时候我哥常背我呢,他可喜欢我了。


“你哥犯了错,你和你娘还会想他吗?”“想,当然想啦!我娘说,我哥那是一时糊涂,那时不懂事,他要是知道错了,改正了,一定是个好孩子呢!唉,他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我就不用天天晚上担惊受怕了。


“担惊受怕?晚上都是你一个人在家吗?”“是的,娘虽然卖了村里的房子,但人家的钱还没赔清,娘答应每年赔人家一万。

为了赔人家钱,娘白天做农活,晚上帮人卖夜宵。

娘说,明年就可以赔完,那时她就可以陪我了。

不过我不怕,爹在天上保护我呢!”
阿斌心里一痛,他剧烈地咳嗽起来。

他急忙用手捂着嘴,快步走到石堆旁的树下,借着树阴抹去眼角的泪。

月光透过树隙,斑驳地洒在阿斌身上。

“你踩到月光手帕了!”男孩儿惊叫起来。

阿斌急忙后退几步,左看右看。

“月光手帕?”“就在那儿。

”男孩儿指着树阴说。

顺着男孩儿手指的方向,阿斌看到了黑漆漆的地上铺满了一片又一片巴掌大的手帕,那是月光穿透树隙洒下来的。

“是那儿吗?”阿斌问。

“是的,就是那些手帕。

娘说,一个人,只要心里无愧,心里装着美,就能看见这美丽的月光手帕。

娘还说,娘要等,等到我哥看到月光手帕的那一天。


阿斌再也忍不住,他双腿一软,跪在了手帕前,任大滴大滴的泪珠滚落,掉
在地上的手帕里,为爹娘,为那个被他打伤的小伙伴,更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儿说:“从此以后,你和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阿斌、男孩儿,还有满脸慈祥的爹娘。

阿斌毅然踏上山路,走进月光中,满地的“手帕”忽地抱成团儿,包裹着阿斌向前走去……
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联系文章内容谈谈阿斌这个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3.选文画线句“你踩到月光手帕了”中的“月光手帕”指什么?它有何象征意义? 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阿斌的选择给了你什么启示。

2、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每过一些日子,就会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

几年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倒有几分愠怒。

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我很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去访兰。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山的深处。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个天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正要动手挖,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呢?”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一经培栽,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自己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淳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看,第一段中画线句子中,父亲为什么“愠怒”,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的兰草?
3.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下面是对“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其中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通过对话,把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了“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5.文中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评品,可文章题目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这是为什么?
6.这篇文章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写作题(40分)
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沟坎,畏惧不前;明知犯错,不敢正视;心中有疑,害怕问询;面对丑恶,选择沉默……其实,只要鼓起勇气,向前再迈一步,就可以突破自我,成为生活的强者。

请以“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

A
D
C
D
B
C
白露未晞无为在歧路在乎山水之间也玉盘珍羞直万钱铜雀春深锁二乔会挽雕弓如满月行天下之大道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

1.C
2.A
3.答案示例:曾子不接受鲁君致邑是觉得无功不受禄,不想在鲁君面前有惧色或愧色。

公孙仪不接受国人献鱼,是不想枉法获罪,从而被免相。

两个人的做法都与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做法相反,可谓不失本心。


1.(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2)渲染了清冷的气氛;(3)写出了阿斌行走山路的艰难;(4)为下文写阿斌家里的不幸埋下伏笔。

2.(1)性格特征:良心未泯,勇于担当。

(2)内容:阿斌因打架伤人犯罪而选择逃跑,给家人带来了极大灾难后回家;阿斌又因家人对他的期盼与坚信而选择了主动自首。

3.(1)“月光手帕”是指月光穿透树隙洒在地面上铺成的一片片巴掌大的手帕(或光斑)。

(2)是母亲善良、坚忍、敢于担当的象征;是家人期盼、坚信阿斌能悔过自新的象征;是阿斌良心发现、主动自首的象征(答出两点即可)。

4.启示:可从犯错与认错、逃避与承担等角度等,能结合自己生活实例言之成理。

1.淳朴(或“清妙”、“清爽”)
2.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花就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3.描写兰花的生长环境,衬托了兰草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4.C
5.“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淳朴品格的敬仰。

同时,用一“访”字就把兰草人格化了,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6.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