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
我想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最好的小说,它在开头写溃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这么一段,一帮烂兵痞突然决定要做一顿猪肉炖粉条——
死东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腾中变得柔和起来,他闭上眼,深吸,我忽然觉得被蒸汽濡湿了的那张脸属于一个想家的孩子.他睁开了眼,看着锅里,也用树枝翻腾着锅里,又变得怒气冲天,好像随时要打折了谁——然后他发表了一篇长篇诗作:
〝这是他妈猪肉炖粉条吗?猪肉炖粉条不是这样做的!好好一锅子全让你们死关里人给祸祸啦!咋不放酱油呢?酱油招你们惹你们啦?你们跟白菜有仇啊?整这么大锅子白菜梆子?粉条啊!我的妈耶!没土豆粉也就得了,烦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条全搁进去啦?你个土豆脑袋欠削啊?猪肉呢?猪肉跟酱油叫小日本抢光了?抢回来啊!天爷嗳,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哪儿是这么做的?你们整这一锅子是他妈粉条子白菜汤啊!〞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动不已.食物的记忆能让颠沛流离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帮烂人废物因此得了救赎.我对兰晓龙的这个设定万分信服.
莼鲈之思到底太风雅了.舌尖上的故国实在要粗粝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简单透彻.可是焉支山还有发菜,李渔尊为〝河西物产第一〞,说〝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菜〞.哀歌里没提,大概那时候匈奴民族还不大会吃这种东西.
这是汉族得势的时候,后来两宋积弱,北地拱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过这么一个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
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一包栗子而引故国之思山河之恨,而至于悲慨挥泪,这个故事比〝家祭无忘告乃翁〞还催人涕下.
几年前跟一个广东的老华侨吃饭,老人家青年携妻子去国,在美国开画廊,卖国画,算是有所成,老大归来,走路说话都在哆嗦.桌上端来一盆白斩鸡,满头白发,一直沉静不语的老太太忽然使劲拍老头的胳膊:〝诶诶,走地鸡呀!〞飞快地夹一块给老头,又自己夹一开,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
那一瞬间满桌的年轻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是很温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认我那会儿想起的是辣椒炒虾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烧鸡.
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我毫不介意去爱别人的故乡,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
意识形态或者利益立场千差万别,总归舌尖上的中国才是我们的,有灵魂的中国,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古今左右海峡两岸内外蒙古都有彻底达成共识的可能.
基于这一共识,我认为中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县.成都.广州.沙湾.昭通.金华.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没有猪肉炖粉条的东北不是东北,没有火腿的金华不是金华,没有龙井虾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国也就国将不国.
谁不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吃,就咬死他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2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
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
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
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_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
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
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
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_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
前几天,我们全家去大西北旅游,那里的饮食习惯和苏州有好大的差异,比如说,每顿都会有白馒头,有老酸奶,还有西北人喜欢吃的酿皮.甜醅……,我这个江南人
还真是吃不习惯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不一样呢?妈妈告诉我,这就叫做饮食文化.
回到家,妈妈打开电视机,让我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总共7集的纪录片,我竟然一口气看完了!在厨师们的那双〝魔手〞上,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已经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让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仿佛听见了那些美食对我的召唤,真希望电视机里的食物能马上飞到我的面前.
之后,我的心难以平静.我问过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他们都说看了之后很饿,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播出这部片子,真的纯粹是让我们了解美食吗?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农民们,也许,他们没有读过书;也许,他们的条件没有我们优越;也许,他们没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们有的是勤劳朴实的面庞,坚韧能干的手和善良乐观的心!其实,播出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扬中国人勤劳而又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成就了我们大中国的各色饮食文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谁都会背诵,但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我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再看看碗里桌上剩下的米粒,总会十分羞愧.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美食,也要感谢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们,我们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让美味不仅留存在舌尖,更要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4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锅底,开水在锅里翻滚,一双布满裂纹的手在使劲的挤压着装满生豆浆的纱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进开水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等挤压完全部
的豆腐食材,锅里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妈妈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种叫卤水的添加剂,慢慢的点入翻腾的豆浆锅里,奇迹就在这里,大锅里的豆浆开始分离,一会功夫,豆花开始成形.屋内屋外弥漫着浓厚的豆腐味,我们孩子们自然很馋,口水已经在喉
咙里下咽多次,这时候妈妈便会先盛出两勺加上佐料让我们解解馋.接下来,妈妈
会用大漏勺把大锅里分离好的豆花装入一个大竹筛子,上面加一块洗干净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块大石头进行挤压,卤水从筛子的空隙里流淌下来,小狗小鸡们也都闻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儿了,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哄抢豆腐渣儿解馋.个把小时后,筛子里的卤水已经被挤压干净,掀开木板,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妈妈会小心翼翼的把筛子里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存起,以便春节享用.
农村人过年,最实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杀一头大肥猪,猪血便是这时候
收集的.
入秋,天高气爽,在陇东北部山区,荞麦花开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
的阳光.水分,辛苦的农民在秋后便储存好这冬天用来享用的荞麦面.荞麦面加上
新鲜的猪血,经过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后,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一张一张,妈妈在
节前马不停蹄的赶制,
摊好猪血荞麦面以后.白里透红的荞面在案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的食材
算是准备好了
干净清亮的胡麻油在锅底
旋转,陇东特有的干菜加入锅底沙沙作响,妈妈利索的向锅里添加各种佐料,自然
少不了猪血荞面,少不了香气四溢的豆腐,葱是刚从地窖里挖出来的,嫩绿色的葱
花撒在猪血豆腐的碗里,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陇东,把日子过好了叫〝殷实〞,谁家殷实不殷实,就看那一碗猪血豆腐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
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清明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
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
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采来蒸,煮,配
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
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
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
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
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
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
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
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
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