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针灸基础之经络学说
针灸 经络学说

三、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1、四肢部:四肢内侧面为阴,分布阴经;外侧面为 阳,分布阳经。
手太阴肺经 前 太阴 足太阴脾经 手厥阴心经 三阴经 中 厥阴 内踝上8寸交叉变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
足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
后 少阴 足少阴肾经
手 三 阴 经
足 三 阴 经
手阳明大肠经 前 阳明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
六、各经论述
手 太 阴 肺 经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足 阳 明 胃 经
足 太 阴 脾 经
手 少 阴 心 经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 厥 阴 心 包 经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足少阳胆经
足 厥 阴 肝 经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五络脉
内 脏腑
经脉外部分支
经络所归属
二、经络的名称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三阳经 十二经脉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奇经八脉
名称: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 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4、奇经八脉的分部与循行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四、经络的作用
1、联系内外 2、运行气血 3、抗御病邪 4、传导感应 网络全身 协调阴阳 反映症候 调整虚实
五、经络的临床应用
a、分经切脉 1、经络诊法 b、分部诊络 c、压痛点检查 a、头痛辨证 2、分经辨证 b、腰痛辨证 3、循经取穴 4、药物归经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针灸学课件-经络总论

壹
概述
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
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经 纵丝
大而直行
深而在里
贯通上下 沟通内外
经络系统的 主干
络 网络
小而横斜
浅而在表
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经络别出的 分支
经络学说:即阐述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
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腑有表里相合关 系,故十二经脉与脏腑形成了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为里,属脏络腑 阳经为表,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总论
针灸推拿学院 卢老师
教学目的
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的作用。
熟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的概 念及作用,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概述
2 经络的发现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4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5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肝经 胆经 三焦经
肺经 中焦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包经 肾经
心经
膀胱经
小肠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了与脏腑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外,还与 相关脏腑发生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与其循行分布部位 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
奇经八脉
概念: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 故统称奇经八脉。Leabharlann 少阴阳明前 外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针灸学经络总论

十二经别——“六合现象”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 关节和骨骼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功能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为络脉之气 散布之所在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之络脉加之任脉、督脉之络 脉及脾之大络,合计为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之络脉——沟通了表里两经的联系 任脉之络脉——散布于腹部 督脉之络脉——散布于头项部 脾之大络——散布于胸胁部
《内经》九针图
选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历代针灸医籍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 《难经》 《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学专书 《备急千金要方》—— 针灸彩图 《外台秘要》——全面介绍灸法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铜人模型 《针灸大全》 《针灸大成》
第一章
经络的作用
㈠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㈡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㈢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临床应用
㈠ ㈡ ㈢ 证明病候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临床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络脉 十五络脉 孙络 遍布全身 浮络
十二经脉
㈠ ㈡ ㈢ ㈣ ㈤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主要区别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血脉 带脉——约束诸经 阴维脉、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 阴跷脉、阳跷脉——主阳动阴静,司目开合
《针灸学》
主讲: 刘建武 博士、教授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和 艾灸方法刺激腧穴,激发经气,以 防病治病的一门学科。
针灸经络学说ppt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由经脉别 出,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连
接脏腑和体表。
十二经脉的循经路线和穴位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基础,每条经脉都有其特定的循经路线和相应的穴位。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
不同的经脉和穴位对针灸和按摩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 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和针灸经络学说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针灸经络学说 也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针灸经络学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 ,并建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和标准规范。国际学术交流和 合作也日益活跃,为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中医和针灸经络学说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针灸经络学说是指通过针刺、艾灸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达到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经络学说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 血等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对经络穴位的刺激,
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经络学说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不仅 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还可用于治疗一些内科、妇科、儿科等疾 病。
2023
针灸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说
目 录
• 针灸经络学说简介 • 经络系统 • 针灸疗法 • 现代医学对针灸经络学说的认识和研究 • 中医和针灸经络学说的发展趋势 • 结论
01
针灸经络学说简介
针灸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针灸经络学说源于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甲骨 文和青铜器时期。在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经络学 说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针灸基础知识

常用穴位与主治病症
常用穴位包括百会、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主 治病症。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合谷穴主治头痛、牙痛、发热等 病症;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等病症;三阴交穴主治月经不调、
痛经、带下等病症。
在针灸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 治疗。
艾灸技巧
掌握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体质 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灸法。
06
针灸研究与展望
现代研究进展
针灸机制研究
现代研究深入探讨了针灸的作用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 等多个系统,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试验与效果评估
大量临床试验对针灸治疗各种疾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证实了针灸 在多种病症中的治疗作用。
对症配穴
针对具体症状,选择具有缓解作用的 穴位进行配对,以减轻患者痛苦。
针灸技巧与手法
进针技巧
包括垂直进针、倾斜进针、飞针等技巧,可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留针与出针
根据病情需要,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以及 是否需要出针。
行针手法
包括提插法、捻转法、循法等,可刺激穴位、 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等。
跨国临床研究
跨国针灸临床研究开展, 为针灸的国际推广和应用 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针灸基础研究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针灸 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深 入探索针灸治疗疾病的内 在原理。
临床应用研究
针对针灸在各种疾病中的 治疗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针灸治疗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针灸国际化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针灸 的国际标准化和规范化发 展,让更多人受益于针灸 治疗。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ppt课件

记忆口诀: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
交接规律
表里阴阳经在手足末端 交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流注次序
肺→大肠→胃→脾 心→小肠→膀胱→肾 心包→三焦→胆→肝
♣ 记忆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十二经, 循环不停息。
经络的标本、根结、 气街、四海
根结、标本的概念及意义
根:根本、本源-四肢末端井穴 本:树之根-四肢(肘膝 腕踝) 结:结聚、归结-头、胸、腹
标:树之梢-头面、躯干
部位在下,经气之所出 四 肢 根 本 (源) 向心性 结 标
部位在上,经气之所归 头 (流) 身
意义:强调根、本部——四肢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
经络总论
第一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功能
结构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经:路径
粗大,主干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式 线状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经络学说
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针灸经络总论

5、十二经筋
⑴ 含义:是十二经脉之气渗灌、
濡养、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⑵作用:
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 功能。 《素问 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6、十二皮部
⑴ 含义:十二经脉循行的体表
区域,亦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
⑵特点: ①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⑶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 十二经脉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
蓄调节作用
3、十五络脉
⑴含义:十五络是十二经脉和任、
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 络,共计十五条,总称为十五络 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
阴经属脏
手太阴—肺 手三阴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阴—心 足太阴—脾 足三阴 足厥阴—肝 足少阴—肾
手阳明—大肠
手三阳 阳经属腑 手少阳—三焦 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 足少阳—胆 足太阳—膀胱
足三阳
④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奇经八脉的基本知识
“一源三歧”—— 指督脉、任脉、冲脉 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
督脉又称“阳脉之海”。
任脉又称“阴脉之海”。
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 “血海”。
十四经脉——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 为十四经脉(元·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有一定的循行 路线、病候和所属的腧穴。
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

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
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
(1)经络学说经络是什么呢?原来,我国古代劳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
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
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
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
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脏腑证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脱、三焦为六腑。
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
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学基础-经络学说腧穴十四经脉ppt课件

指出:
太阳经头痛——羌活 少阳经头痛——柴胡
阳明经头痛——白芷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28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外奇穴—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为腧穴,“以痛为腧”。还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19
四、经络的作用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到作用 4、调节平衡左右
20
经络的作用——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 主要表现:
1.脏腑与外周肢节的联系——经筋、 皮部 2.脏腑与五官九窍的联系——经别 3.脏腑之间的联系
(1)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加强了相为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的联 系
38
第二节 腧穴——特定穴的意义
(九)八脉交会穴 1.含义: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 2.分布:肘膝关节以下 3.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十)交会穴 始见于《甲乙经》) 1.含义:两经及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 2.分布:头面、躯干部 3.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21
经络的作用——运输渗灌作用
经脉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具有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 《灵枢·脉度》:“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22
经络的作用——感应传导作用
针灸学经络总论

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 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 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 络的关系而确定。循行于上肢内 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 特点,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 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 称之为手太阴肺经。余类推。也 是按这一原则命名。
①
分布规律: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4、经络的临床应用
⑴ 诊断方面: ⑵ 治疗方面: ① 循 经 取 穴 治 疗 疾 病 ②病在经络、内脏者取皮部 ③经脉郁滞者取之络 ④病在经筋者取阿是穴
下一篇:任脉 下一篇:任脉
针灸学
经络腧穴部分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定义及十二经脉的特
点。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
作 用及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及临床应用。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Leabharlann 和发展。了解十五络脉的意义。
一、经络总论
1、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 经络的含义: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 是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是沟通表里, 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脉——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脉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脉 经脉别出的分支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络: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遍布全身。
循喉咙、舌本 属肾络膀胱、上贯肝、 入肺中、络心 属心包络三焦 属三焦络心包 属胆络肝 系耳后、出耳上角、 入耳中、至目锐眦 起目锐眦、下耳后、 入耳中、出耳前
属肝络胆、胃、注 过阴器、连目系、 肺 环唇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源三歧(图)
十四经
•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 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主治病候及 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 除带脉是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 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
脉之间。
任脉
•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
十二经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
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的经脉。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经络能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
平衡。当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
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 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病理变化
• 经络同疾病的发生、传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以两个方面。
1、传导病邪 2、反映病变
1、传导病邪
•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通过经络以调整体 内营卫气血等防卫力量来抵抗病邪。当经络 功能不正常时,一旦病邪侵犯机体,则机体 不能调整体内的营卫,以抵御病邪,病邪便 可以沿经络的通路由毛窍传入腠理,由腠里 传入肌肉、脏腑。
以及代谢物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其他途
径仁慈到体内各处,影响各相应器官活动。
3、第三平衡系统
• 有人假设经络系统是一种类传导系统,认为经 络可能是分布在体表的、严整而有规律的,相 对独立的体系,具有特异的生理系列化特性。
• 有人认为经络系统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特殊系统,
由非神经经络现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 疗。经络在治疗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 的运用和针灸治病。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
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
五、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 建国几十年来,经络研究一直被列为我国 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虽然几经 曲折,仍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 • 当前,对经络的研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思路很活跃,研究工作应从何着手呢?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人与天地相应”指导下的经络系统
《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
其气各异……”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
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
彼此衔接,将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
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
1、解释病理变化
•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 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 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2、协助疾病诊断
•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 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 断的依据。
“维络诸阳”。
(三)十五络脉
•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 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 大络(身侧),总为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
络脉及络穴表
(四)十二经别
• 十二经别(twelve divergent meridians)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 分支。
4、经络的整体调节说
•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
总称,是全身气血津液支行的通道,有运
行全血,营养周身,调整机体各部机能,
抗御病邪的作用。
• 总之,经络有通路和连接的作用。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 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 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 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阳二跷脉与阴阳二维脉
•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 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
1、神经脉管学说
• 认为经络相当于神经、血管综合组成,把
经络分为两大体系:
1、一为营血循行体系 于血液循环系统; 2、二为卫气循行系统 与现代医学神经 刺可出血的相当
系统有关的体内感知结构。
2、经络与神经一 体测试仪调节机能相关说
• 现代医学认为,机体内外环境之所以能保持协调 和相对平衡,乃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 神经调节使来自内分泌腺或其他组织细胞的激素
经络总论
兽医学院 石达友
主要内容
关于经络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概念
经络 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 经气
经络
经络:
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支行气
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感应传导;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 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 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 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 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
经络学说
就是研究阐述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问。
经气
经气
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针感”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系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
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名称及命名
十二经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机体形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感应传导
• 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机体 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 经脉传入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 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 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
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2、反映病变
•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也可以通过经络的通路
反应到体表上来。因此,当某一脏腑有病时,
常在相应的部位见到病变。
• 还有当肾有病,可循肾经传于腰部,出现腰
采石场疼痛无力等症状。这些都是脏腑发病,
凭借经络通路由里传表的例证。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
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布之所在。
六 经 皮 部 分 部 图
六经皮部表
六经 名 皮部 名 太 阳明 少阳 太阴 阳 关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 少 厥阴 阴 枢 害肩 儒
经络系统组成
•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 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手 太 阴 、 手 阳 明 经 别 图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手 太 阴 经 筋 图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 十二皮部:(twelve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一源三歧
•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为“阳脉之 海”;
•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 海”,又称“血海”。
•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奇经八脉的特点
•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
而是别道异行。 •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 经之脉气。 •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 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 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
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
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
•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 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 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 密切联系。
冲脉与带脉
经络与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