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重要知识点1.经络证治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经络辨证。
2.治疗脾病,首选的穴位是:章门。
3.诊断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均匀一致性的血性脑脊液。
4.合谷、复溜均可治疗的病症是:汗证。
5.头痛位于前额者,其病变的经脉是:阳明。
6.内踝尖至胫骨内侧牌下方的骨度分寸是:13寸。
7.针刺治疗喘急不能平卧取天突穴,其操作方法是:先直刺0.2寸,然后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针刺1.0~1.5寸。
8,交接于足小趾端的两条经脉是: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
9.手少阴心经的终止穴是:少冲。
10.治疗寒邪所致的疼痛宜选用的灸法是:隔姜灸。
U.肌无力危象叮胆碱能危象的最主要区别是:新斯的明不足。
12.第一个铸造针灸铜人的医家是:王惟一。
13.治疗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首选的脸穴是:那穴。
14.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的辅助检查是:脑CT015.同时针刺中皖、章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宜选择的体位是:仰卧位。
16.合并肺部感染的重症肌无力病人,针对其肺部感染,应选用:青霉素。
17.治疗行痹取血海、膈俞的目的是:活血养血。
18.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
19.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应在:24小时内。
21.手三里在前臂,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22.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治疗最佳补钾方法是:口服。
23.推-基底动脉系统TlA的特征性表现是:跌倒发作。
24.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可能是:突触后膜乙猷胆碱受体敏感性降低和受体数目减少。
25.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最主要区别点是:有无局灶性定位体征。
26.梗死灶继发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指明的再灌注损伤及脑组织水肿也是溶栓治疗的潜在危险,再闭塞的概率约10%~20%,发病机制不清,也是溶栓治疗的并发症,而血管痉挛不属于溶栓的并发症。
27.根据五输穴的主病特点,治疗1•体重节痛”应取:输穴。
针灸学专业知识技能
针灸学是一门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针灸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些主要方面:
1.经络理论:针灸学基于经络理论,包括经脉、络脉、气血运行等概念。
学习者需要掌握
经络的走向、穴位分布和功能特点。
2.穴位学:学习者需要熟悉人体上的各个穴位,包括穴位的名称、位置、特点和配伍关系。
此外,还需了解不同穴位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3.针刺技法:学习者需要掌握针刺的技巧和方法,包括不同种类的针具的使用、插入深度
和角度调整以及手法的灵活运用。
4.刺激调控: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穴位对身体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穴
位刺激方式和强度来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5.针灸治疗原则:学习者需要学习不同疾病和症状的针灸治疗原则,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针灸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6.安全与卫生:学习者需要了解针灸操作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要求,包括消毒、穴位选择和
术后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7.综合辅助技法:除了针刺技法外,针灸学还涉及一些辅助技法,如艾灸、拔罐、刮痧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这些技法的原理和应用,以便综合运用于临床治疗。
8.临床实践:学习者需要通过实践培训来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病例分析能力,结合理论知
识进行病因辨析和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
上述只是针灸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实际上,针灸学领域非常广泛而深入。
学习者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新发展和研究进展。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
针灸入门基础知识针灸,这一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想要了解针灸的朋友来说,掌握一些入门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针灸的基本概念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则是用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二、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当时的人们在劳作和生活中,偶然发现身体某些部位受到刺激后,疼痛或不适能够得到缓解,于是逐渐积累了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针灸理论记载,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针灸的作用原理针灸主要通过调节人体的经络气血来发挥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连接着脏腑和体表。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经络气血的运行就会出现异常。
针灸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运行,恢复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目的。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针灸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平衡。
四、针灸常用的针具1、毫针毫针是最常用的针具,其针身细长,针尖锋利。
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度不同,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
2、三棱针三棱针针尖呈三棱形,主要用于放血疗法,以祛除瘀滞的血液。
3、皮肤针皮肤针也叫梅花针,其针头呈小锤状,通过叩刺皮肤来刺激穴位。
五、针灸常用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 500 多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效。
一些常用的穴位包括:1、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 3 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处。
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
2、合谷位于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可以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3、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能滋阴益肾、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基本知识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 抗病祛邪:经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祛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诊断疾病:通过观察经络系统的变化,可以诊断出许多 疾病,如针灸科医生常通过观察腧穴的压痛点来诊断疾
病。
养生保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和腧穴,可以调和气血、 调节阴阳,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现状
目前,针灸学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全球通用的医学方法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灸治疗,并 建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和法规制度,进一步促进了针灸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针灸学也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生理系 统,它是由经脉、络脉和腧穴三个部分 组成。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总结词
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包括理论创新、技术更新、临床实践规范 化等。
详细描述
针灸学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和技术更新 ,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同时,针灸临床 实践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针灸 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针灸学还需 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
腧穴:腧穴是经络系统的关键部分,它 们是经脉和络脉的交会点,也是针灸治 疗的主要刺激点。
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连接经 脉和腧穴,使经络系统更加丰富和复杂 。
组成
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连接全身各个部位,形成一个完 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沟通内外:经络系统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它通过经脉和络脉的连接,使体内各 个组织和器官相互联系,保持内外平衡。
针灸学知识点
针灸学知识点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是通过运用针灸技术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知识点涉及到针灸的历史、理论基础、经络与穴位、操作技术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
本文将对针灸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针灸的历史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夏朝时期,就有关于使用石、骨、丹等材料进行刺血疗法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系统。
二、针灸的理论基础针灸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络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指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导和调节人体的气血活动,实现调整和平衡身体功能的作用。
三、经络与穴位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根据经络学说,人体内共有十四条经络,包括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
而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针灸操作技术针灸操作技术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插针、刺血、灸疗、拔罐等多种技术方法。
其中,插针是最常见的针灸治疗技术,具有调整气血、舒缓病痛的作用。
刺血则通过取出患者一定量的血液来达到疏通经络、解毒折疮的目的。
灸疗是利用燃烧中草药的热力刺激穴位,以治疗病痛。
拔罐则是通过在患者的背部或其他部位放置容器,制造负压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五、针灸的应用范围针灸学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
在内科方面,针灸可以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的治疗。
在外科方面,针灸可以应用于创伤、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缓解和康复。
在妇科、儿科和皮肤科方面,针灸也有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通过针灸的手段,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
完整版针灸学——知识点针灸学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
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促进身体健康。
尽管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有争议,但它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在针灸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和部位需要掌握。
首先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通道。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上有12个正常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
这些经络分布在全身,连接了各个器官和部位。
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每个穴位有不同的功能。
针灸师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刺激。
接下来是针灸师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脐部附近,对改善消化和缓解腹胀有益;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对缓解头痛和改善眼睛疲劳有帮助;涌泉穴位于脚底中央,对缓解失眠和焦虑有益。
除了穴位,针灸学还涉及一些特殊的技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刺激和转动针。
刺激针是将细针直接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
刺激可以通过轻微的震动、旋转或推拿来实现。
这种刺激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代谢和内分泌。
转动针是在穴位上插入针后,再以一定的速度和深度进行旋转。
这种旋转可以调整经络的能量流动,帮助平衡身体。
针灸学在现代医学界中仍然有争议,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证据来支持其疗效。
然而,许多针灸师和患者认为它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仍然是有效的。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缓解疼痛、减少恶心和呕吐、提高免疫功能和改善心理健康。
不过,针灸学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疾病,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针灸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针灸推拿学知识点
针灸推拿学知识点针灸推拿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独特的中医学科,通过运用针灸和推拿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以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针灸与推拿是中医学的两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学科,两者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针灸推拿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针灸学知识点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针灸技术记录于《黄帝内经》等古籍中,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学不断发展和完善。
2. 针灸的基本理论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经穴学说、气血学说和阴阳学说等。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实现人体各器官的联系和调控;经穴学说则认为穴位是经络上的特殊点位,能够调节气血,治疗疾病;气血学说和阴阳学说则是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人体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等方面。
3. 针灸的操作技巧针灸的操作技巧包括选穴、插针、刺激等步骤。
选穴是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在经络上确定合适的穴位;插针是将针具精确地插入穴位中,通过刺激产生疗效;刺激则是指对已插入穴位的针进行不同的手法刺激,如转针、提针、按揉等,以调节气血、祛除病邪。
4. 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例如,针灸在疼痛管理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可以用于头痛、颈肩痛、腰背痛等;针灸还可用于调节内分泌功能、改善消化系统问题、增强免疫力等方面。
二、推拿学知识点1. 推拿的起源和发展推拿作为一种身体疗法,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是一种以手法施加于人体体表的方式。
推拿的方法和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2. 推拿的基本理论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推拿手法学说、气功学说等。
经络学说与针灸学中的经络学说类似,认为人体有经络系统;推拿手法学说则指导推拿师在操作时的手法技巧,如推、拿、拉、揉等;气功学说则是指通过练习气功来提高推拿师的治疗效果。
3. 推拿的操作技巧推拿的操作技巧包括抚摩、揉捏、推拿、推敲等手法。
针灸学基本知识
针灸学基本知识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治疗方法,针灸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门能够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促进健康的学问。
针灸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
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学说和针灸学说等。
其中,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流通,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针灸学的穴位是指人体上具有特殊功能的点位。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分布,人体上有365个常用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插针、捻转、提插、扣按等。
插针是将细针插入穴位,通过调节针的进深和角度,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捻转是在插针后,通过旋转针身,增加刺激的力度和效果。
提插是在插针后,将针缓慢上提或下压,以增强刺激的效果。
扣按是用手指按压穴位,以调节气血的流动。
针灸学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男科疾病、骨科疾病等。
针灸学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法,也可以与中药、推拿、气功等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针灸学的疗效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针灸学是一门重要而独特的学问,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针灸学可以对多种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专业的医师操作,严格控制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中医针灸科护理知识点总结
中医针灸科护理知识点总结一、针灸科简介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治疗方法。
其中针灸是最为普遍和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科护理知识点1. 针灸学基础知识(1)穴位:在人体上具有一定生理功能和治疗作用的定位点,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等。
(2)经络:人体内部流动着气血,通过一定的路径流动,这些路径称为经络。
经络上有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3)针灸器械:针灸科常用的器械主要有针、灸盒、拔罐器、刮痧板等。
2. 针灸治疗护理知识(1)术前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脉诊等。
同时要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让患者了解治疗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2)操作规范: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选穴、刺激力度、插针深度等。
同时要严格控制患者的疼痛感,避免因疼痛而出现过度紧张。
(3)术后观察:在进行针灸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观察患者的疼痛感、局部出血情况、皮肤反应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3. 针灸治疗后护理知识(1)术后保健:在进行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术后保健工作,包括局部保暖、避免受凉、饮食调理等。
同时要告知患者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2)观察复查:针灸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定的观察和复查工作,包括观察病情的变化,观察疗效,必要时进行复诊。
4. 针灸科护理注意事项(1)消毒措施:在进行针灸治疗前,需要对针灸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确保器械的无菌状态。
(2)安全防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造成患者的伤害。
(3)知识普及:针对针灸科患者,要加强针灸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让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增强对治疗的信心。
针灸学知识点大三上学期
针灸学一、名词解释1、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即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2、一源三歧:任督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颌部;督脉行于脊背正中,上至头面;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夹脐而上至口唇,即为一源三歧、3、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4、络脉: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以及孙络、浮络。
5、近部选穴:是指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又称局部选穴。
如面瘫选颊车、地仓穴。
6、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选取有效穴位的方法。
如发热取大椎穴。
7、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将设定的两骨节点或皮肤横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等分,每一个等分为1寸,10等分为1尺。
8、一夫法:又名横指同身寸,即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9、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
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
10、会穴:是指人体气、血、脏、腑、筋、脉、骨、髓等其精气会聚处的8个腧穴。
11、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于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熏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2、针感:亦称气至、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称为针刺感应。
13、温针灸:又称烧尾针、传热灸、针上加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其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然后留针在适当的深度,再取2cm长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上,或在针柄上裹捏如枣大的纯净细软的艾绒团,距离皮肤2~3cm,从艾条或艾团的下端点燃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针灸学必考知识点归纳针灸学是一门古老的医学学科,它利用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特定部位,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学必考知识点的归纳:针灸学的基础理论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络脉等。
2. 腧穴理论:腧穴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是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点。
3.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用以解释和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学的治疗原理1. 调和阴阳:通过针刺或灸疗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疏通经络:通过刺激腧穴,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经络阻塞。
3. 扶正祛邪:增强机体正气,驱除病邪,恢复健康状态。
针灸学的操作方法1. 针刺法: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不同针刺角度和手法。
2. 灸法: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制成的灸条,通过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腧穴。
3. 电针法:通过电针仪将电流引入针体,增强针刺的效果。
针灸学的主要腧穴1. 常用腧穴:如足三里、合谷、太冲等,这些穴位在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特定病症的腧穴:如治疗头痛可选用百会穴,治疗腰痛可选用命门穴等。
针灸学的临床应用1. 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2. 外科疾病:如软组织损伤、疼痛等。
3.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规律、痛经等。
4.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哮喘等。
针灸学的注意事项1. 针刺禁忌:如皮肤感染、高热、孕妇等情况下不宜针刺。
2. 灸法禁忌:如阴虚火旺、皮肤破损等不宜使用灸法。
3. 操作规范:确保针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针灸学的现代研究1. 机制研究:探讨针灸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发挥作用。
2. 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等方法,验证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灸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针灸学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
针灸学:针灸学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委阳正确答案:委,委曲顺从貌,亦卧倒之意。
阳,指外侧。
穴在腘窝正中委中穴之外方。
2、名词解释三阳络正确答案:三阳,指手太阳、阳明、少阳三经。
络,联络,维系。
与手三阳经(江南博哥)皆有联系之意。
穴位依傍会宗,在阳明、太阳之间,故一名大交脉,与三阴交可以互观。
3、名词解释廉泉正确答案:廉,见上下廉条。
泉,见各泉穴条。
廉泉,水名。
穴当喉结上缘有棱之处,有如吐液之泉源。
为唾液所聚之处。
4、名词解释颊车正确答案:颊,面颊,此处指上颔骨。
车车轮,指下颔骨。
颊车,即下颔关节可以转动之处。
颊和辅是单指上颔骨,车是单指下颔骨。
而颊车穴则是以下颔骨可以转动处而命名5、名词解释意舍正确答案:意,意念,意志。
舍,可以居住安息之处。
脾气安宁,则心意自然聪慧也。
脾藏意。
意舍为脾俞之附属,犹如脾气休息留止之处也。
6、名词解释章门正确答案:章,文采貌;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
门,为守护与禁要之处。
指季肋形如平顶之丘,穴在其下方,为章身之衣与屏障内脏的门户。
7、单选患者,女,18岁。
过食生冷后腹泻,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
A.内庭B.神阙C.支沟D.中脘E.肾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过食生冷后腹泻,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说明此症为泄泻病,又伴有未消化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所以此为饮食停滞。
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是中脘穴。
故本题选D。
8、名词解释脑户正确答案:脑,颅脑。
户,可以通过之处。
督脉上行至风府,入属于脑,此处犹如入脑之门户。
9、问答题太冲的定位、主治。
正确答案:定位:足厥阴肝经,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①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证③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④癃闭,遗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肿痛10、名词解释头窍阴正确答案:头,相对于足而言。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精深的医学知识,它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
和药理学,从细节上来看,它还包括针灸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有
关针灸的基础知识是每个新针灸治疗者必须要掌握的,所以本文中将
会简要介绍针灸学基础知识。
针灸是一种用针入皮和穴位,或者在特定部位配合手法刺激,以
达到调节机体内分泌、调节机体功能平衡,来改善机体症状和促进健
康的体外疗法,可以应用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古人们发现此法在治
疗一些疾病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疗法和学术
体系。
针灸学的基础包括:针灸理论、针灸技术、穴位学和针灸名称等。
针灸理论:指针刺时机体经络和穴位的作用,以及针灸治疗的机理。
针灸技术:涉及用不同类型的穴位以及用不同类型的针刺术,使
针刺的力量和效果达到最佳。
穴位学:涉及体内穴位和体表穴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常用的经络,穴位的名称,功能,经络的连接,穴位的部位和疾病的治疗。
针灸名称:涉及不同类型的针刺方法,以及各种针灸工具的重要性,如银针、玉兔、玉珠、醉金劒、砭石、针罩、自针等。
学习针灸,需要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
正掌握和运用针灸技术,更好地提供有效的针刺治疗。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知识
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
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
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
简称“经穴”。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
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针灸学基本知识
精选可编辑ppt
20
(一)毫针的构造
▪ 毫针的形状
▪ 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 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
▪ 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 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
▪ 3.平柄针(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 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
▪ 4.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精选可编辑ppt
21
(二)毫针的规格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
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 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 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 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
精选可编辑ppt
28
(三)自身练习
▪ 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一定 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 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 感觉、行针的手法等。
▪ 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 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人顺利,提插、 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 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 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 颌关节之间
精选可编辑ppt
15
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 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 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精选可编辑ppt
16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
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 起的上端将针刺人。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 堂穴。
“西学中”——针灸基本知识 ppt课件
2019/9/21
12
5、针灸治病具有患者敏感性:不同的患者 对针灸的敏感性各不相同,敏感者,接受针 灸治疗效果好,不敏感的人接受针灸治疗的 效果相对来说就差些。
6、针灸治病价廉效果好,性价比值得信赖。
2019/9/21
13
二、针灸的适应症
骨关节、肌肉系统疾病: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 骨关节炎、膝关节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 炎,肌肉劳损、挫伤,网球肘,腱鞘炎。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 孕三个月以上者,不宜针刺腹部、腰骶部腧穴。至于 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 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3、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 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 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一穴一针选择针具质量地不锈钢针金针银针磁极针检查各部202031325选择体位选择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202031326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27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28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29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30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处方与体位暴露与松弛针刺期间勿改变体位医生适当的位置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31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114kgcm30min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3060min煮沸消毒法水沸后1520min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治疗室内消毒针刺前的准备202031332持针法掌握针具相应手法固定腧穴协助进针多指持针法减轻疼痛调节针感二指持针法202031333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毫针的针刺方法202031334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 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 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 而确定的。
针刺的角度
(1)直刺 (perpendicularneedling)是针身与 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人。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 腧穴。 (2)斜刺 (obliqueneedling)是针身与皮肤表 面呈45°左右倾斜刺人。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horizontalneedling)即横刺、沿皮 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 角度刺人。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 部的腧穴等。
(三)自身练习
通过纸垫、棉团的物体练针,掌握了一定 的指力和手法后,可以在自己身上进行试 针练习,以亲身体会指力的强弱、针刺的 感觉、行针的手法等。 要求自身练针时,能逐渐做到进针无痛或 微痛,针身挺直不弯,刺人顺利,提插、 捻转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同时, 仔细体会指力与进针、手法与得气的关系, 以及持针手指的感觉和受刺部位的感觉。
2.医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 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 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 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 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 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 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 净,防止重新污染。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0号(0.32~0.38 毫米)和长短为1~3寸(25~75毫米)者最 为常用。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 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 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刺之用。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针刺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 。 针刺的练习,一般分三步进行:
(四)毫针的保养
保养针具是为防止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 污染等,因此对针具应当妥善保存。 藏针的器具有针盒、针管和针夹等。若用针盒或 针夹,可多垫几层消毒纱布,将消毒后的针具, 根据毫针的长短,分别置于或插在消毒纱布上, 再用消毒纱布敷盖,以免污染,然后将针盒或针 夹盖好备用。若用针管,应在针管至针尖的一端, 塞上干棉球(以防针尖损坏而出现钩曲),然后 将针置人,盖好高压消毒后备用。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2.双手进针法 (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 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 起的上端将针刺人。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 堂穴。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3.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人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 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 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 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 再将针刺入穴内。 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 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常用体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 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 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 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 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 部位的腧穴 。
腧穴可以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注: * 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为主。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循行路 线决定主治范围。
(三) 特殊作用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同一穴位) 机体功能亢进时 功能抑制 ②相对特异性——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1. 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 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 2. 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等—咬肌 、耳屏与下 颌关节之间
三、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
1.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 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 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
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二)消毒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 做好消毒工作。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 针具器 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 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 菌法为佳。 (1)高压蒸气灭菌法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 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 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 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 (3)煮沸消毒法
3.利用天体地貌——日月、水沟
4.参照动植物——伏兔、攒竹
5.借助建筑物——天井、库房
6.结合中医学理论——百会、气海
腧穴的主治特点
(一)近治作用(局部作用) 所在部位 腧穴均可以治疗 的病症
邻近组织、器官
注: * 是所有穴位的共性 *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部位决定主治范围
(腧 —— 通 “输”;简作“俞”—— 输注、转输—— 经气 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点 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二)毫针的规格
毫针的长度规格表
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毫 13 25 40 50 米 毫针的粗细规格表
号数
直径(毫 米)
65
75
90 100 115
26
27
28
29
30
31
32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 8
(三)毫针的检查
(一)指力练习
主要在纸垫上练习。 用松软的纸张,折叠成长8厘米,宽约5厘米,厚约 2~3厘米的纸块,用线如“井”字形扎紧,做成纸垫。 练针时,左手平执纸垫,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 柄,如持笔状地持1~1.5寸毫针,使针尖垂直地抵 在纸块上,然后右手拇指与食、中指交替捻动针柄, 并渐加一定的压力,待针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反 复练习。纸垫练习主要是锻炼指力和捻转的基本手 法。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 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人皮肤,行针 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 针时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 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 身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 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2.双手进针法 (2)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 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2.双手进针法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 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 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 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人。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体表标志法 三、手指比量法 四、简便取穴法
一 、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 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注意: 1.无论何人相同部位的骨度分寸都是固定的 2.骨度分寸的“分寸”,应视为比例或等分 3.不同部位的定位采用相应的骨度分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 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 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 屈曲,将针刺人,直至所需的深度。
临床常用进针方法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用 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 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 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在使用前,要对毫针进行检查,以免影响进针和 治疗效果。 检查时要注意: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 度高,尖中带圆,圆而不钝,形如“松针”,锐 利适度,使进针阻力小而不易钝涩;针身要光滑 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针根要牢固, 无剥蚀、伤痕;针柄的金属丝要缠绕均匀、牢固 而不松脱或断丝,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 于持针、运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一)毫针的构造
毫针的形状 1.环柄针(圈柄针),即针柄用镀银或经 氧化处理的金属丝缠绕成环形者; 2.花柄针(盘龙针),即针柄中间用两根 金属丝交叉缠绕呈盘龙形者; 3.平柄针(平头针),即针柄也用金属丝 缠绕,其尾部平针柄者; 4.管柄针,即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二)毫针的规格
(二)手法练习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取棉团一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 径约6~7厘米的圆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 练针。 因棉团松软,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 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作提插练 针时,以执笔式持针,将针刺人棉球,在原处 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浅适宜,幅度均匀, 针身垂直。
3、阿是穴 (“天应穴”、“不定穴”、 “压痛 点”)
概念
指无固定名称、位置,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的反应点 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特点 无固定名称、位置及归经,穴位随病痛部位改变 以治局部病变为主。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 2.根据治疗作用——睛明治目疾、牵正治口歪
2. 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 度作为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