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风险相关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药杂志20丄8 年8 月第40 卷第4期F u j i a n M e d J,A u g u s t2018, V()l.40,N().4•107•
决房水流出问题,从而降低眼压。

3)术中超声震荡和灌吸过程还能清洗房角,清除小梁网内的粘多糖沉积物,使小梁网孔增大,通透性提高,小梁网的房水引流、滤过功能得到改善[]。

4)通常认为手术过程中的高灌注压可以增加前房内压力并形成液流冲压、冲洗房角,术中粘弹剂的使用也可增加前房内压力,都能对前房角起到一定的分离作用,从而促使房角粘连减轻,闭塞的房角重新开放[7丄0]。

本文对术后丄2个月时和术前青光眼发作时临床研究病例90眼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等变化情况予以分析比较,其结果也说明了手术效果良好,而且无严重的术中、术后手术并发症。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十人工晶体植人术十房角分离术是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急性青光眼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明显改善视力、有效控制眼压的效果。

联合房角分离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还具有眼局部解剖生理改变少、更符合生理房水循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减少滤过性小梁切除术可能出现的浅前房、低眼压、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脉络膜出血或脱离、视网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丄]王刚,胡蓉,舒平,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
性评价[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丄3,丄3(36):
7丄丄2-7丄丄5.
[]高宏杰,李朋英.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丄5,丄丄():丄丄3-丄丄5.
[3] A ri s S,N er g i z Y,Ak sit I,e t al.E valuatio n o f intr a ca m era l
injectio n o f r anibizu m a b a n d b ev a cizu m a b o n t h e c o r n ea l en d o­
t h eliu m by s cannin g e lectro n m icrosco py[J ].J O cu l Ph ar m aco l Th e r,20丄5, 3丄(2):丄00-丄05.
[]冯小成,潘武明,谢建荣,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小梁切除联合对改善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病情的影响中国医学工
程,20丄5,23⑶:47-48.
[]姜雅琴,李寿庆,任建涛,等.前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
志,20丄4,36(8):565-568.
[]申爱军,高永杰,贾艳红.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比较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丄5,37 (8):
603-606.
[7] L e e C K,Rho S S,S un g G J,et al.E ffec t o f g oniosy n ec h ialy-
s i s d urin g ph acoe m ulsificatio n o n IO P i n p atie n t s w it h m e d ically
w ell-c ontrolle d c h ronic a n g l e-closur e g lauco m a [].J G lauco ma,20丄5,24 (6):405-409.
[8] Sh a o T,H on g J,Xu J,e t al.An terio r c h a m b e r a n gle a ss e s s­
m e n t by a nterior-se gm e n t o p tica l c o h er en c e t o m o g rap h y a fte r phacoem ulsification w ith or w ithout goniosynechialysis in p atie n t s w it h p ri m a r y a n g l e clos u r e g lauco m a [J].J G lauco ma,20丄5,24 (9):647-655.
[9] W h it e A J,O rro s J M,H eale y P R.O utco m e s o f c o m b ine d
le n s e x t r a ctio n an d g oniosy n ec h ialysi s i n a n g l e clos u r e [J].C li n
E x p O p h t h al m o l,20丄3,4丄(8):746-752.
[丄0]K a m e d a T,In ou e T,In atani M,et al.L on g-t e r m e ffic a c y o f
g oniosy n ec h ialysi s c o m b ine d w it h ph acoe m ulsificatio n f o r
p ri m ar y a n g l e clos u r e [J].G raefe s A rc h C li n E x pO p h t h al m o l,20丄3,25丄(3):825-830.
•临床研究•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风险相关的因素分析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安庆246000) 叶乐平夏玲玲余鸿飞李敏
【摘要】目的预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风险的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216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并利用瞬时弹性扫描仪测定其肝脏硬度值;对符合要求的184例患者进行随访,将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分为A组(2例),未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分为B组(22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R O C曲线分析肝脏硬度值临界值,并采用l og i s t i c回归分析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八组患者年龄、甲胎蛋白及肝脏硬度值高于B组患者,清蛋白低于B组患者,且A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B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肝脏硬度值临界值为U k P a时,其R O C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77;l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甲胎蛋白及肝脏硬度值>2〖k P a为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0尺=1.05、0.丄0、1.60、80.28)。

结论年龄、男性、甲胎蛋白及肝脏硬度值>2丄k P a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可依此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及临床干预。

【关键词】风险因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
【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600(2018)04-0107-04
原发性肝细胞癌(H C 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方法有限,临床预后差,因此对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HCC 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家族史、肝炎病毒感染、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等[1]。

利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 i broscan)可以无创测定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L S M),且国外有研究表明L S M与丙型肝炎患者发生H C C的风险有密切关系[2]。

但在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率高,而H C C是肝硬化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因此,本研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H C C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216例,利用F i b o c a n测定其肝脏硬度值,排除肝脏硬度值结果不可靠、已行抗病毒治疗及已诊断为H C C的患者,最后纳人研究的患者有184例,其中,男57例,女127例,年龄32〜83岁,平均(57.14±11. 53)岁。

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3]。

对纳人分析的184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有62例发生HCC(A组),有122例未发生HCC(B组)。

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清蛋白(A I B)、总胆红素(T B I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 T)、-谷氨酰转肽酶(r-G T)、血小板(P I T)、甲胎蛋白(A F P)、肝脏硬度值(I S M)、凝血酶原时间(P 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 B V-D N A)。

1.2方法:
1.2.1I S M测定:由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利用
F i bro sc a n进行I S M的测定,瞬时弹性扫描仪型号为F i bro sc an 502(法国E c ho se n s公司生产)。

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位,右上肢置于头部,暴露上腹部,将F i b o c a n探头放在患者右侧腋前线至腋中线之间7〜9肋间,且探头要垂直于皮肤,定好测量位置后,检查者按探头按钮开始采集图像,软件会自动分析测定是否成功。

被测定部位的深度至少在6 c m以上,且没有大的血管结构。

要求所有患者均成功测量10次,单位用千帕(kPa)表示,要求测量成功率>60%,则结果视为可靠;排除成功测量次数<10次、测量成功率<60%的患者[4]。

1.2.2随访情况:对纳人研究的184例患者,每隔3个月查A F P及腹部超声。

当A F P异常升高或者腹部超声提示可能有H C C存在时,则进一步行确诊检查。

本文最后的随访时间是2017年5月31日。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A F P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其他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通过R O C曲线及约登指数分析I S M临界值;采用lo g is t ic回归分析H C C发生的危险因素。

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T B I I、A I T、
A S T、r-G G T、P I T、P T 及 H BV-D N 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A组男5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 34±12.85)岁;B组男75例,女47例,平均年龄(54. 93 ±1021)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A F P及I S M高于B组,A I B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土S)
组别例数AIB/ (g/I)AFP/ (ng/mU ISM/kPa
A组6236.33士7.767.00 27.27士丄6.67
B组丄224丄.89 士5.934.90 丄5.39士3.25
t/X2/U值4.946 丄88200 5.562
P值0.000 0.000 0.000
2.2L S M肝癌发生风险关系:本研究描绘出与
H C C发生相关I S M的R O C曲线(见图1),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 768时,I S M截点值为2125 k P a,敏感度为0• 565,(1-特异性)为0• 041,特异度为0.959,约登指数为0.524;根据约登指数选择I S M临界值为21k P a。

2.3肝癌发生风险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A I B、A F P及I S M> 21k P a是发生H C C的影响因素,见表2。

多因素lo g 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A F P及I S M> 21k P a可作为H C C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2肝癌发生风险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因素OR值95%CI P值年龄/岁丄.052丄.022〜丄.0830.00丄性别(男性)0.3070.丄42〜0.6620.003 T B IL/m〇1/L)丄.0丄50.986〜丄.0460.3丄2 ALB/ (g/L)0.8790.833〜0.9280.000 ALT/(IU/L)丄.0060.99丄〜丄.0220.43丄AST/ (IU/L)丄.0060.988〜丄.0250.5丄5 r-GGT/ (IU/L)丄.0090.994〜丄.0250.243 PLT/a09/L)0.9980.993〜丄.0030.4 7 AFP/ (ng/mL)丄.427丄.228〜丄.6590.000 LSM>2丄kPa30.333丄0.870 —84.6460.000 PT/s丄.丄丄40.955〜丄.2980.丄68 HBV-DNA〉丄.0E+3
(copy/mL)
0.5030.240〜0.7830.3
表3肝癌发生风险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因素OR值95%CI P值年龄/岁丄.054丄.007〜丄.丄050.25性别(男性)2.450 2.丄68〜2.7320.003 TBIL/ (imol/L)丄.0290.978〜丄.0830.264 ALB/(g/L)0.9440.860〜丄.0350.2丄9 ALT/(IU/L)0.99丄0.957〜丄.0270.622 AST/ (IU/L)0.9940.955〜丄.0360.787 r-GGT/ (IU/L)丄.0060.977〜丄.0360.69
0.9990.992〜丄.0070.885 AFP/ (ng/mL)丄.595丄.260〜2.0200.000 LSM>2丄kPa80.276丄5.5丄4〜4丄5.37丄0.000 PT/s丄.0740.755〜丄.5280.69 HBV-DNA〉丄.O E+3
(copy/mL)
0.丄0丄0.022〜0.46丄0.62
3讨论
H C C位于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第6位,位于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也是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

为改善H C C患者预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早期识别H C C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对慢性肝病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措施[6]。

有研究表明,H C C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男性、肝纤维化、病毒感染、A L T 升高、A I B降低、P L T降低以及A F P升高等[]。

其中,与H C C关系密切的危险因素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本文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 L B、A F P及L S M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表明年龄、男性、A I B、A F P及L S M与H C C发生相关。

虽然肝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是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具有患者依从性差、样本误差、动态随访作用有限及出现并发症的缺点[9]。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L S M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且已说明LSM 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H C C风险的关系[0丄1]。

但在国内,乙型病毒性肝炎最常见,且85%以上H C C患者合并肝硬化。

因此,本研究利用
F ib ro Scan测定L S M以评估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生H C C的风险。

1尤6等[12]认为Fibroscan 可以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H C C的风险,但临界值与本研究中不一致,这可能与被研究者种族不同等有关。

在本研究中,通过描绘出的肝脏硬度值
R O C曲线发现,当L S M为21.25k P a,其敏感度为56. 50%,特异度为95.90%,表明当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L S M>21k P a时,其发生H C C的风险高于L S M<21k P a的患者。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lo g istic回归分析时,发现年龄、男性、A I B、A F P及L S M>21kPa5个因素与H C C发生风险有关。

当再对此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 g is tic回归分析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A F P及L S M>21k P a可以作为肝癌发生的危险预测因素。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一致[1314],该研究表明高龄和男性是肝硬化患者发生H C C的危险预测因素,该研究表明高龄和男性是肝硬化患者发生H C C的危险预测因素,但未得出A F P及LSM 与肝癌发生风险有关的结论。

综上所述,年龄、男性、甲胎蛋白及肝脏硬度值>21k P a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
H C C的危险预测因素,临床医生可对该类患者进行密切随访,从而提高H C C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丄]JungKS,Kim S U,Ahn S H.et al.Risk assessm ent of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 a developm ent using liver stiffness m easurem ent(FibroScan)[J].Hepatology,20丄丄,53(3):885-894
.

no •
福建医药杂志20丄8年8月第40卷第4期 Fujian Med J ,August 20丄8,V()l. 40,N(). 4
[2] Tatsum i A , M aekaw a S , Sato M , et al . Liver stiffness m eas ­urem ent for risk assessm 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 a []. H epatol Res ,2015,45 (5): 523-53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慢性乙型肝 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 (1), 13-24.
[4] KuoY H,Lu S N , H ung C H,et al . Liver stiffness m easure ­
m ent in the risk assessm 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 a for pa -
tientswith chronichepatitis []. H epatol Int ,2010,4 (4): 700-706.
[5] Jemal A,Bray F , Center M M,et al . G lobal
cancer statistics CA : C ancer J Clin ,2011,61 (2): 69-90.
[6] Liu X Y ,M a L N,Yan T T . et al . C om bin ed detection of liver
stiffness an 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 ith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liver cirrhosis , w ith an d w ithou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 a [J ]. M ol C lin Oncol ,2016,4 (4): 587-590.[7] Velazquez R F , Rodriguez M , Navas c u es C A , et al .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 om a in patients w ith liver cirrhosis [J ]. Hepatology . 2003,37 (3): 520-527.
[8] El-Serag H B . Epidem iology of viral hepatitis a n d hepatocellular
c arcino m a [J ]. (G is tr o e n terolo gy ,2012, 142 (6): 1264-1273.
[9] S tra d e r D B,W rig h t T ,Th o m a s D L , et al . D ia gn o sis , m a n ­
a g e m ent ,an d t reat m en t of h e p atiti s C [J ]. H e p atolo gy ,2004, 39 (4): 1147-1171.[0]孙德胜,王金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肝脏纤维化估测中的应
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丄0,7 (5): 64-67[11] M a s uzak i R , Ta teis h i R , Y os h i d a H . et al . R is k a ss e ss m e n t o f
h e p atocellula r c arcino m a i n c h ronic h e p atiti s C p atie n t s by tr a n ­s ien t e lasto g rap h y [J ]. J C li n G astroen terol ,2008, 42 (7):839-843.[12] L e e S ,K i m D Y . N o n -i n v a siv e d ia gn osi s o f h e p atiti s B v ir u s-r e ­
late d cirr h osi s [J ]. W orl d J G -astroenterol , 2014, 20 (2):445-459.
[13] A sa h in a Y ,Tsu c h iy a K , N is h i m ur a T , et al . a - feto p rotei n
levels a fte r interfero n t h era py an d ris k o f h e p atocarcino g e n esi s i n c h ronic h e p atiti s C [J ]. H e p atolo gy , 2013, 58 (4):1253-1262.[14] Lew i s S ,R oayai e S,W ar d S C ,et al . H e p atocellula r c arcino m a
i n c h ronic h e p atiti s C i n t h e ab se n c e of ad va n c e d fi b r o si s or cir­r h osi s [J ]. AmJ R oe n t g e n o l ,2013,200 (6): 610-616.
•临床研究•
西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6例疗效分析
福建省闽侯县上街中心卫生院(福州350108)
徐秋璋
【摘要】
目的探讨西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 )的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FD 患者10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均予以西沙必利治疗,观察组加用黛力新。

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胃肠动力[胃半 排空时、胃排空时、胃动素(MTL )水平、生长抑素],心理健康状况[凯勒斯10量表(K 10)]睡眠质量[睡眠状况自
评量表(SRSS )]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症状严重程度[阿雷格里港消化不良症状问卷
(PADYQ )]治疗前、治疗2周服药依从性[M o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 -8)]
结果1)治疗1个月后,两组
PADYQ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降幅大于对照组(P 〈0. 05); 2)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胃半排 空时、胃排空时短(尸〈0. 05),MTL 、L E P 水平高(P 〈0. 05);观察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 SR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 3)治疗2周后,两组MMSA -8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 05),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 组(P 〈0.05); 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沙必利联合黛力新治疗FD 效果良 好,且有益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

【关键词】西沙必利;黛力新;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中图分类号】R 573. 3+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00(2018)04-0110-04
功能性消化不良(F D )是临床常见胃肠道疾 病,主要病理表现为上腹部痛、胀、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患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此病发病机制 和病因均有待阐明[1]。

目前普遍认为胃排空延迟、 胃肠激素紊乱和精神心理因素是F D 致病的主要几 类因素[2],故多以促胃肠动力药、质子泵抑制剂等 作为F D 常规用药,能获得一定效果,但不是治疗
F D 的理想方案。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应用抗焦虑、 抑郁类药物辅助治疗F D 效果良好[3],但国内对于 黛力新这一药物的相关研究较少。

本文选取我院收 治的F D 患者106例进行分析,以探究西沙必利联 合黛力新治疗F D 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 一12月就诊我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