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李清照《鹧鸪天?咏桂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

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1)试简析第一、二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
(2)这首词以议论为主,作者借助议论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试简要概括。

(4分)
3.“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4.这是一首咏物诗。

请简要概括桂花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5.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词。

(1分)
6.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7.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

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分)
8.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试简要赏析(4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4分)词的第一、二句描写了桂花色淡形柔而香浓的特点,(2分)这样写为后边围绕桂花的品性进行议论做了铺垫。

(2分)
2)(4分)作者认为颜色并不艳丽的桂花是百花中的上品,让梅花嫉妒,令菊花害羞,因为屈原在《离骚》中没有将其收列而为桂花抱屈。

(2分)词人借助对桂花的议论,表
现了自己清高淡泊、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

(2分)
3.运用了拟人、衬托、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词人喜爱、赞美桂
花的思想感情。

4.桂花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香气纯正;朴实
无华,具有独特的内在美。

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5.咏物
6.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写(1分),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1分),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1分)。

7.三四句鲜明地提出观点,不需浅碧深红,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1分)。

五六句用梅花、菊花来衬托桂花的高贵,是中秋之冠(1分)。

最后两句借对屈原的抱怨,进一步
突出桂花的高洁和高贵(1分)。

语言,1分。

8.这首词刻画了朴素低调的桂花形象。

(答出“朴素低调”1分)桂花颜色“暗淡轻黄”,体态“轻柔”,生长环境“迹远”,幽静偏僻,香味浓郁。

(1分)诗人抒发了对
桂花“的”赞美(喜爱)之情(答出“赞美”或“喜爱”1分),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高
洁自处的情操(答出“淡泊名利,高洁自处”1分)。

9.词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
桂花。

(1分)“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
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1分)“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

(1分)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
到极致。

(1分)
二:
1、在这首词中,词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描写桂花?
答: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2、哪些句子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在进行议论?作者
分几个层次进行议论?议论了什么内容?
答:第一二句是在进行描写,写出了桂花的四个特点,第一,颜色并不艳丽,“暗淡
轻黄”,第二,体态秉性柔美轻盈,风韵独特,第三,情怀疏淡,足迹幽远,说明她的社
会声望很一般,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第四,芳香浓郁。

除了第一二个句子外,其余的句子全部都是议论,作者分为三层进行议论。

第一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认为,只要味香性柔,何必需要浅绿色或轻
红色这些外在的华美东西呢?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因而作者肯定了色淡香浓,迹远品
高的桂花。

第二层,“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 梅和菊兼具内外美,但在
桂花面前都自叹不如,产生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所以作者定论:桂花是众多秋季名花之冠。

第三层,“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抱怨屈原在《离骚》中没有提到桂花,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对屈原的抱怨,更突出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
赞美和崇敬。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
香留在世上。

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
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

(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
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

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
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赏析】
从文面字句上,不容易发现这首《鹧鸪天》是一首赞美桂花的咏物词;但倘若知道
“画栏开处”的出处,则不难知道词人所歌咏的对象。

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中有“画栏桂树悬秋香”的诗句,李清照的“画栏开处” 即是此句的化用,由此推知,
这首词赞誉的是桂花。

第一二句总写桂花的特征——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桂树一般生于山中),香气纯正。

这两句言简义丰,从
“色”“香”“性”“情”“迹”等方面概括了桂花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说明桂花朴
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而只将清纯的芳香留给人间。

之后,词人转入
议论抒情,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词人
先将桂花与缤纷艳丽的群花作比,说明桂花无须引人注目的“浅碧深红色”,那自然而然
流露出来的气质是“花中第一流”;继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用梅、菊进行侧面映衬,说
明桂花是“秋花之冠”,使梅花嫉妒,使菊花含羞,这种以美衬美的映衬手法,进一步彰
显了桂花的内在美。

最后两句,词人情思达到高潮,毫不客气地对骚人屈原进行批评。

当年,屈原写《离骚》时,用各种香花芳草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却未将桂花收入。

为此,词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屈原太缺乏情思,诘问其为何无视桂花的高洁芬芳,竟然不把桂花写
进《离骚》中。

这有力的诘问,把桂花之美推向了极致,意味深长地将全词收煞。

显然,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意在托物抒怀,以物喻人。

词人笔下其貌不扬、但质地不凡的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