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教案设计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都江堰》教案设计
《都江堰》教案设计(通用17篇)
《都江堰》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吸引着我们。

今天我们就随着余秋雨去畅游《都江堰》,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多媒体)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给每个部分写一个标题
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
第三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
(二)具体研习
探究第一部分
1、⑴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主旨,总领下文
⑵本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归纳本部分大意。

明确:用长城和都江堰对比说明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
心的工程
2、从文中找出作者从哪些方面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了比较。

明确:
(1)修建年代
(2)规模大小
(3)社会功用
(4)形象
(5)影响
(6)文明特点
3、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和都江堰作比较?
明确: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

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

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所以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

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探究第二部分
1、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对都江堰的描写,而是宕开一笔,写去之前的心理,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欲扬先抑
2、读第9自然段,从中找出可概括都江堰的水的特点的三个词
语。

明确:喧嚣、咆哮、强悍
3、作者写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明确:作者写水,真正的意图是写水背后的人,写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

4、本自然段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人物李冰的出场做铺垫
小结:本部分写都江堰景观。

作者把实写水流的宏大气势与抒写自己魂销魄夺的感受交融起来,着力在水流的强悍与规整、撒野与驯顺上泼墨铺排,描绘出震撼人心的壮丽画卷。

强悍撒野,可见水性凶蛮,工程艰险;规整驯顺,可见治水人气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

这样,就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独特魅力。

字里行间激荡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及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

探究第三部分
1、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2、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3、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
4、概括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三)总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
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

确切地说,是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李冰,通过李冰来体悟文化精义。

堰的功用——堰的形象——创建者的精神
五、拓展:体会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句话道出了现代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

那么什么是以小见大呢?课文《都江堰》即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方法,通过对都江堰的感悟来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

你是否还能举出其他运用这个方法的文章?
《都江堰》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些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
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打开我们的美术鉴赏这本书,同学们挥发现有关建筑方面的图画,介绍某种建筑队特点和意蕴,这就是建筑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圆则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北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
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读完小学候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雪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是怎么一回事。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养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余秋雨的散文叙述风格宏大。

这种叙述风格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即以游记的方式进行,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
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使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的渠。

发源于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
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好为陆海(《华阳国志》)目前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

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诏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他海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夹江县境内);治导什更县的洛水何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

见(《华阳国志蜀志》)
对比都江堰和长城,指出两处历史文化遗迹的本质区别。

1、写都江堰工程之壮观,赞美了20XX年前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力。

2、由物及人,赞美李冰父子为民造福的实业精神。

四、名家点评
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包括港台地区,拥有巨大的读者群,而且屡屡高悬于海内外畅销书之榜首。

余氏散文创造性地在历史与文学之间找到了契合点,在文化学者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纵横捭阖地进行了富于时代意义的思想驰骋。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里真正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学者。

《余秋雨现象批判——也是一种遗憾》
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课文,了解内容。

(1)正字音
颓壁残垣(yuá
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
)魅力(mèi)强悍(qiá
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
多音字
(píng)屏风屏障(jìng)劲拔劲敌(bǐng)屏除屏息屏营(jìn)干劲劲头
(2)积累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这。

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焕然:形容有光彩,如焕然一新。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如涣然冰释。

2、梳理文章脉络
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四大部分,请同学们浏览各部分内容,划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这里的水却不同。

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

第三部分: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第四部分: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

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标题:
一、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强悍,规整而又驯顺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

四、都江堰的精魂代代相传。

3、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3、品读课文
(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写都江堰的关键句。

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语句: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

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③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④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⑤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⑥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⑦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⑧它,就是都江堰。

(ⅱ)思考: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那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为什么?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举例、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社会功用方面大比较释最根本最重要的。

这不仅因为延伸距离。

文明特征等方面大内容依附于社会功用,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使文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展开文化反思张本,所以重在社会功用比照两大工程,从而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ⅲ)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美读课文第二部分。

(ⅰ)美读课文第二段,应读出闻其声的层次感;美读第三段,要传达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ⅱ)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样?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

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瞒,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

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
赞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上节课的方法自读课文,品味作品深厚的文化内蕴
教学过程:
1、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1)请同学们划出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

(2)小组讨论交流。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提示: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③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提示:参考课文第三段和第九段,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④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提示:从表面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政治家对水利工程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晴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为水利家的时候,它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⑤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提示: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
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李冰手中的长锸说: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自责在为权势、征战和镇压辩解。

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他终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中国长锸象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的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学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⑥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提示: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

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⑦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提示: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故讲演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