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在宋代也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补间铺作: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七、八铺作以此类推。

斗栱作用:①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连结柱网的作用。

②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称为可能(出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

④利于抗震,斗栱的榫卯结构增强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⑤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⑥装饰作用,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

⑦等级标志,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同重要等级的建筑的斗栱用材,跳数均不同。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作用也用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梁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挑战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
• 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 以保护和传承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共同维护
古代建筑遗产的挑战
• 古代建筑遗产面临自然侵蚀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保护难度加大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宫殿建筑的文化传承
• 宫殿建筑继承了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传统 • 宫殿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宗教建筑的文化传播
•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早期 的建筑遗迹 • 夏商时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逐渐形成
03 史前时期建筑的特点
• 建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竹结构 • 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泥砖为主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
• 宫殿建筑开始出现,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殷墟等 • 宗庙建筑逐渐规模化,如周朝的宗庙制度
南方地区的轻巧与细腻
南方地区的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注重通风与遮阳 • 南方地区的建筑造型轻巧,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如苏州园林等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民居建筑为代表,如福建土楼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点
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
• 建筑雕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工匠 的创意和技艺 • 建筑雕刻的题材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本描绘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的著作。

阅读完此书,我深深被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和独特魅力所吸引。

首先,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土木结构开始,到汉代的泰山顶斗拱、唐代的木工技艺、宋代的砖瓦工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传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结构,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建筑中融入了哲学、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思想,通过建筑的布局、形式等来传达特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阅读中我了解到,太和殿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古代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龙雕和凤凰雕也代表着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通过建筑的细节,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

最后,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例如长城、故宫、壁画等。

这些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古代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传承和延
续的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古代建筑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制者,其城郭必皆宽广, 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 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弥陋
在隋大兴城的基础 上加建大明宫,在 东南角建设曲江风 景区。
东西9721米,南北 8651米,大明宫的规 模很大,如不计算太 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 遗址范围相当于明清 故宫紫禁城的3倍多。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1279年)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 筑的成熟时期。
一、隋 (581年~618年)
–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 和南北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大一统,为封 建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 件。
– 建筑上的主要成就是兴建都城——大兴城 和东都洛阳城。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1279年)
– 建筑技术上也有巨大成就——河北赵县安 济桥(赵州桥)Fra bibliotek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1279年)
二、唐(618~907年)
– 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 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
–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 唐朝都城长安在继承隋大兴城的基础上有所扩 充,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都城;
河 南 开 封 佑 国 寺 琉 璃 塔 , 我 国 最 早 的 琉 璃 塔
福 建 泉 州 开 元 寺 仁 寿 塔 , 我 国 规 模 最 大 的 石 塔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 581~1279年)
• (6)园林兴盛;
– 北宋末年宋徽宗营建“艮岳”,备“花石纲”。
规划上实行里坊制 规划严整,规模宏 大。
在隋大兴城基 础上加建的大 明宫:如果不 算太液池以北 的内苑地带, 遗址范围相当 于故宫紫堇城 的3倍多。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绪论中国最早的一部工程技术专著《考工记》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已经基本形成了。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三者中居首位。

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

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转和大块的空心砖。

元朝起开始用砖栱建造地面的房屋,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栱券结构的碉楼和用砖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北魏宫殿已使用琉璃瓦。

北宋用琉璃砖建造高达54.66米的开封祐国寺塔。

知唐以前早有内外槽布局的方式了。

单体建筑以殿阁、殿堂最为整齐,殿堂与厅堂的混合体较为灵活自由。

纵向扩展的组群,首见于商朝的宫室遗址中,也是最广泛使用的布局方法。

汉代出现了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晋代出现了屋角反翘结构,并产生了举折。

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五种基本形体和重檐屋。

春秋时代已有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汉阙的形制可分为二种。

一种为独立的双阙,其间无门,另一种是门阙合一的阙。

唐大明含元殿,明清二代的午门。

在桥两端建华表,原是东晋以来的传统方法,至元代始用于宫城正门承天门前,明清则建于皇城正门天安门前后。

南北朝佛寺在主要庭院内以塔为中心,唐和北宋往往用二三层的高大殿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从春秋时期起,不断发展,大致到明代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手法。

东晋太元初慧远于庐山营东林寺,开后代寺观园林之端。

明清二代,江南成为私家园林最发达的地区,并出现了论述造园艺术的著作《园冶》。

“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唐宋以来中国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陆续出现了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汉长安遗址发掘也已证明街道宽度沿用《考工记》所述以车“轨”为标准的方法。

北宋起,取消封闭性坊墙,取消集中市场,代以住宅和商业混合的街道形式,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一个重要改革。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仰韶文化中期,出现白灰面,龙山文化的居住遗址多数为圆形平面的半地穴式房屋,室内多为白灰面得居住面。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宋代的琉璃瓦,现存的实物为 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祐国寺的 琉璃塔。
下 华 严 寺 薄 伽 教 藏 殿 (辽代)
蓟 县 独 乐 寺 观 音 阁(辽代)
辽开始的减柱、移柱作法,在金代遗物中屡见不鲜。如五台山佛光寺文 殊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等。


善 化 寺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开元寺双塔(南宋)
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结 构可以看到当时砖结构技术有了 很大进步。
避 暑 山 庄
除了汉族建筑以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 北海九龙壁(局部)
公元1645年重建和扩建的布达拉宫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 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受到封建社 会等级制度的限制,黄琉璃瓦只 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
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 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 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 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 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须弥座
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 ,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 中的次要建筑。
采用须弥座形式,建有汉白玉栏杆,常 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 高级台基
高几 级个 建须 筑弥 。座 相 叠 而 成 , 常 用 于 最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 制成的圆柱形木 头,置于石头 (或铜器)为底 的台上。多根木 头圆柱,用于支 撑屋面檀条,形 成梁架。
天 坛 鸟 瞰
在造型艺术方面,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比官式建筑更为生动 活泼、富于变化,尤以各民族建筑经过密切交流以后,出现的一批 新风格的建筑为最,如承德的“外八庙”就是很成功的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二、空间组织——平面形式 早期穴居的平面形式都是圆的,稍后有了矩形平面的 穴居和房屋,也有了圆形和矩形平面杂处的群体。自 父系社会以来,随着家庭关系的稳定,社会财富的增 加,此时的房屋平面出现“吕”字形的,也有多间并 联的。干阑建筑的平面则多为矩形,这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结构决定的。从总体上看矩形平面比圆形平面使 用起来更合理。
夏代既是奴隶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青铜时代的初级阶段。 其后的商有着灿烂的青铜文化,铸于铜器上的铭文和刻于甲 骨上的卜辞,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继商之后的周王朝 奠定了后来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封建文化。 给后世极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 鸣”的空前活跃,学术讨论气氛浓烈。等级森严的封建思想 带来了苛繁的礼法制度,他们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 道德观念,在建筑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殷、周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建筑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 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圆形平面
西安半坡遗址方形平面
二、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 原始时代建筑空间组织简单,但也有了功能上的划分。 例一:西安半坡的圆形屋和方形屋 半穴居均有窄窄的门道,作成土阶或斜坡。前期门道在 室内,后来移至室外,以使内部空间更完整。门道上有 雨蓬,前面有土坎,以防雨水流入室内。入口部分两侧 有短墙,隔出一个小“门厅”,成为内外空间的过渡。 室内的中央或稍稍靠前的部分是火坑,它是空间的中心。 火坑正对入口,可使冷空气加热,也便于进出燃料和灰 烬。火坑的一侧是睡觉之处,晚期常高出数厘米,以防 潮。其空间处理手法类似于今日的虚划分。火坑的另一 侧是做饭和贮藏物品的地方。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清代建筑特征
砖石承重;砖木混合结构
梁柱直接榫接
平坐、平坐围廊,悬空抱厦
清代建筑
布达拉宫
乾州文庙大成宝殿
屋顶
屋顶
屋顶
建筑 进步
西周文物
西周象尊
西周颂壶
西周原始青瓷盉
西周建筑特征
夯土高台建筑、前后两进院落 墙表与屋内地面抹有混合“三合土”
屋顶采用立柱和横梁组成框架
屋脊、天沟用瓦覆盖 墙内有柱础石
西周建筑局部尺寸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墙皮 屋顶 厚580—750mm 厚10mm 厚70—80mm 厚800mm -
召陈建筑遗址
台基 柱础
立柱 深度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西周遗址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复原图
西周
召陈发现的柱础,虽然仍在地表面以下,但立柱埋下的深度已减至 10厘米 左右,实际上已不是栽柱,近乎在台面上立柱。这也反映了当时营造的木构建筑, 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又有所提高。西周遗址出土的瓦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 早的陶瓦,陶瓦的发明在建筑技术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年代 特征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建筑工程技术低落,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 代建筑特点是粗放不羁,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多用原木作梁,外 观粗放。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 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 阳和楼、永乐宫、慈云阁、漳州桥、观星台等 郭守敬 佛教、喇嘛教兴盛;汉地与蒙古习俗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

两坡式屋顶,四面有院墙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间围成一个天井。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这种建筑虽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许多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得到这种木制的传统的建筑来吸引游客的参观。

三.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

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
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

如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选择了沉稳的“故宫红”作为主调颜色。

3.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

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上海金贸大厦。

SOM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

其外形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
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

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中国传统建筑主张“天人合一”。

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中国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

这在中国各建筑类型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风水”学说就是其集中代表。

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在园林中更有突出的表现,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属于自然式。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恶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传承古代建筑文化,将民居设计与建设的生态问题和人性问题作为重点,把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思想应用到现代民居设计中,把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维持中国传统民居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