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案(含解析)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之小船创作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太原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夺取皇位(1)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位。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提示】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选官不拘一格,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宰相;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掌握尚书省实权。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9这些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作用?【提示】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地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
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造成判断的失误,滋生帝王的骄纵思想。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突厥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唐太宗和大唐盛世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简介:姓名、出生背景、继承皇位等。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代表。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产生好奇心。
观看唐太宗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形象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唐太宗会成为大唐盛世的奠基人?第二章:唐太宗的治理理念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和政策。
分析唐太宗的治理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治理理念:以民为本、重视人才、改革制度等。
唐太宗的政策:减轻赋税、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
2.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治理理念,引导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发展。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分析结果。
第三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贡献。
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文化建设:推广儒学、修建学校、鼓励文学艺术等。
唐太宗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贡献。
3.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理解其对文化的推动作用。
展示唐太宗的诗歌、书法、绘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化成就。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文化建设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4.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和战争策略。
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对大唐盛世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击败突厥、征服高丽、扩张疆域等。
唐太宗的战争策略:和亲政策、分化敌人、灵活用兵等。
4.3 教学活动:讲解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引导学生理解其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观看唐太宗的战争地图或战争视频,让学生对唐太宗的战争策略有直观的认识。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军事成就如何促进了大唐盛世的安全和稳定。
唐太宗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通过借鉴唐太宗历史经验的学习,感悟这一历史人物给今天的我们所带来的启示,体会唐太宗留给后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
二、教学理念1、以课标为依托,立足教材,围绕主题重新整合课程资源,达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根据本节内容,初步拟定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
3、通过猜想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板块,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会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难点: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四、教学流程教学总体设计思路:序幕→ 猜想历史→探究历史→ 感悟历史→ 尾声五大板块具体分为:从“天平”引入——说说唐太宗可能采取的措施——自读教材,根据材料,分组探讨,提出问题——评说唐太宗,板书总结——以古鉴今,深化提升。
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等媒体寻找有关唐太宗的资料。
(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有关唐太宗这一人物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的评说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政绩,认识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3. 教学卡片或历史人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画像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教学内容:a.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b.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政绩。
c.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并分析这些理念在当时的实践和影响。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具体政策,如“贞观之治”、“括户政策”等,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研究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研究成果。
6. 总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进行总结,强调他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提高学习效果。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小论文、作业和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八、拓展活动1.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知道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智慧和品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内涵。
2. 唐太宗时期文化成就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治国策略和文化成就。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治国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经验和启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出生、继位、治国等。
2. 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选拔贤能、重视农业、加强军事等。
3. 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诗歌、书法、绘画等。
4. 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任人唯贤、包容宽厚、奖惩分明等。
5. 唐太宗的军事才能:统一中国、抗击外敌等。
6. 唐太宗的外交策略:和亲政策、友好交往等。
7. 唐太宗的民生政策:减轻赋税、关心民生等。
8. 唐太宗的改革成果: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
9.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等。
10. 对唐太宗的评价和启示: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中得到的启示,如何做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领导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继位过程以及他的政治智慧。
3. 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讲解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4. 探讨唐太宗的文化成就:介绍唐太宗时期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示大唐文化的繁荣。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篇一」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教学设计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过程,探讨在封建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2、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了解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理解开放与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既然将唐太宗界定为古代杰出政治家,讲授的重点必然是他的主要作为。
学生只有通过对他主要作为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学生一般只知道反映唐太宗治国之道的一些故事,但对故事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和界定往往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而以史为鉴,将历史启示与现今社会联系起来一向是中学生的薄弱环节。
因而将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课前布置,开展一次“我是警察”的活动。
调查一起因评价玄武门之变而引发的争论案件,当事人分别为唐代人、宋代人、清代人,回顾必修3所学知识,填写案件情况分析表,以备课堂交流讨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3.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此项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4.请学生搜集与唐太宗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并进行简要介绍。
此项作业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2.对唐太宗时期史实的客观评价,尤其是对唐太宗个人品质、政治才能的准确把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在评价唐太宗时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唐太宗是如何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举措?”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提供一些讨论题目,如:
1.唐太宗如何通过政治改革提高政府效能?
2.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作用?
3.唐太宗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唐朝的国际地位?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并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首先,我会详细讲解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包括政治上的清明、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繁荣等方面。我会强调唐太宗的改革举措,如推行科举制度、减轻赋税、重视法制建设等,以及这些举措对盛唐伟业的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入探讨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
1.概括唐太宗登基前的贡献;
2.思考《唐太宗入冥记》作者评价唐太宗的标准。
生动史料,
设置悬念,
营造氛围。
T11、T12
0’00-3’25
一、唐太宗其时
问题引导:唐太宗为什么感慨“大乱之后,其难治乎?”
出示材料:
隋末唐初战争前后人口变化情况图示。
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ProEdu Board2白板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式学习
本课突破以往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贡献讲解人物的传统模式。按照学生思维,分析其执政之初的社会背景、具体表现、执政理念,在此基础之上解读“贞观之治”的内涵,探究评价作为政治家的唐太宗的具体做法。进而建构起“感受唐太宗其时、聚焦唐太宗其事、探究唐太宗其思、评价唐太宗其人”的基本结构,有效地突破了两大难点,即探究“贞观之治”内涵和评价政治人物。
学科
历史
学段
高中
年级
二年级
案例名称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材
书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4月
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
分工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张海生
南充市大通中学
实施者
张海生
南充市大通中学
学科协调者
杜生尧
南充市大通中学
信息技术指导者
朱波
南充市大通中学
课件制作者
张海生
南充市大通中学
方法引领——运用信息技术(白板的勾同学们逐条概括唐太宗的治国药方,并把你找到的“药方”写在白板上。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唐朝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其具体的治国方略、政பைடு நூலகம்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学生分享对唐太宗的已有认知,教师总结并补充,简要介绍唐太宗的生平及其在位期间的辉煌成就。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时期盛世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唐朝的繁荣,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军事扩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5.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关于唐太宗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情节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不少于800字。
1.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但请务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能力。
4.鼓励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向家长、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唐太宗及其时代的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唐太宗治国方略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2.选择一道课堂练习中的论述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少于400字。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认识到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教学难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深刻含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唐太宗的生平事迹、治国策略和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戒奢以俭”、“任人唯贤”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的治国实例,如“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治国策略。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将唐太宗的治国策略与当代中国的一些治国理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 小组研究:分组让学生研究唐太宗治国策略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七、课程思政1. 结合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敬业、诚信、友善等。
2.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唐太宗治国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研究中的表现,包括研究深度、团队协作能力等。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目标:1.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事迹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2. 认识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以及他对大唐盛世的贡献。
3. 分析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统治成就。
2. 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教学难点:1. 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呢?第二章: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1.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出生背景和家族传承。
2. 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成长历程和他在位时期的成就。
第三章: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和政策1.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如“以民为本”、“任人唯贤”等。
2. 分析唐太宗的政策,如改革税制、加强中央集权、繁荣经济等。
第四章:唐太宗的军事成就1. 讲述唐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如打败突厥、征服高句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军事策略和指挥艺术。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成就1. 介绍唐太宗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如提倡儒学、编纂《隋书》等。
2. 讲述唐太宗与著名文化人物的交往,如王羲之、杜甫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第六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1. 分析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改革科举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等。
2. 讨论唐太宗政治改革对唐朝社会和政治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1. 介绍唐太宗如何通过改革税制、扶持农业等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2. 探讨唐太宗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繁荣和国力增强的作用。
第八章:唐太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1. 讲述唐太宗如何通过开放政策促进文化交流,如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2. 分析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如长安城的国际影响力等。
第九章:唐太宗的晚年与去世1. 描述唐太宗晚年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生活变化。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认识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生平。
2.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
3. 唐太宗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唐太宗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
2.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唐太宗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的基本生平和主要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成就,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4. 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主要成就和对大唐盛世的重要贡献。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历史史料,让学生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效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反馈,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和当时的文臣武将,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深入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决策过程。
2. 开展小组辩论,正反双方辩论唐太宗是否是千古一帝,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学习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唐太宗的基本生平、治国理念和主要成就的掌握情况。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史料分析方面的能力,看是否能准确理解并分析相关史料。
初中历史唐太宗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唐太宗教学设计初中历史唐太宗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
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
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五个子目,其中“玄武门之变”和“晚年的反省”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其它三目其实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即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论述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从“社会”二字入手,理解贞观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二、课前导学:“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
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着手。
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三、教学设计、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2、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这两个内容《指导意见》不作要求,由教师简单地讲述一下即可。
3、“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4、“贞观之治”的表现学生再次阅读教材,依然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李世民传统教案(五篇范例)

李世民传统教案(五篇范例)第一篇:李世民传统教案有关唐太宗的故事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
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
唐太宗同意了。
但是诏书却被魏征扣住不发。
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扣住不发。
唐太宗大发雷霆。
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
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良久,唐太宗说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招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害怕魏征)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人不可能没有过错,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唐朝时,唐太宗下令修筑洛阳宫,大臣张玄素上书说:“修筑宫室不是当务之急。
隋朝营建宫室,劳民伤财。
陛下役使百姓,承袭隋朝灭亡的弊端,祸乱恐怕比隋炀帝还要大。
”唐太宗对这位大臣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与桀、纣相比怎么样?”张玄素说:“如果不停止修建洛阳宫,恐怕也要和他们一样遭到变乱。
”于是,唐太宗下令停止修建洛阳宫。
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错就改,这种品质正是他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执法不避亲贵。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的统治算是比较宽容的,但是,他对自己制定的法律,却从来不徇私情,执法如山。
州刺史庞相寿,过去曾在唐太宗的秦王府中任过职,也立过功,贞观三年,他因犯了贪污罪而被罢官。
他想到自己过去与唐太宗有一定的交情,而且他又是一个较为宽厚的人,便去请求唐太宗予以宽恕。
唐太宗严肃地对他说:“我要求大臣不徇私枉法,包庇故旧,我作为皇帝,更应该做到,不能违反这个规定。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学设计(陕西省县级优课)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识记: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运用: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下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重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导课: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后,唐高祖李渊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被逼传位于李世民。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我们又该如何定位呢?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登上政治舞台----玄武门之变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与父李渊建唐;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世,位在王公上;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设法除患:太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多次谋害不成;收买心腹未遂,调离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
(3)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剪除祸患。
2、经过:略(☆注:如果要介绍政变经过,不可过分渲染太子恶毒,也不可过分强调政治的残酷性,说明李世民诛杀同胞兄弟是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的结果)3、评价:(1)实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影响:①政变导致血腥相残,骨肉对立;②政变一方面是剥削阶级自私本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能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一定的残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ips:1.教学过程中括号中的内容为设计意图以及思路。
2.教学过程中括号外的内容为课件展示以及教师的过渡和总结性语言。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教学设计【教材和高考分析及应对策略】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九课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以及其治国理念和策略。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卷一试题的分析发现,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是高考的常考点,其中2015年考察的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西行,2014年是包拯,2013年是王安石,2012年是道光帝,2011年是钱玄同,近五年的新课标一卷除了2011年考察近代以外,其余都是古代政治家。
考察角度各异,可分为背景类、原因类、作用和意义类和内容、措施类。
而且除了2013年的第一问让概括指出道光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之外,其他的均直接考察考生对历史阶段性特征的理解,对问题的把握和灵活应对能力。
不过我还注意到2011年的试题是考察的是陈寿、朱熹和郭沫若对曹操的态度还有人物评价的方法。
且材料即使不是整段的文言文,也会在关键位置因为文言文。
综上,我认为古代政治家的评价侧重于政治家生涯的重要事件的原因、背景、内容或措施、意义和作用方面,且要多引入文言文原典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
且,封建帝王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也是影视剧涉及较多的素材,所以在课堂结束,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实现课堂的升华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普通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且历史基础知识和素养会比较差,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积极地去学习,要多正面引导。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唐太宗德治的特点和贞观之治的表现;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学会人物评价的方法: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一分为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虚心接受建议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并通过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比较认识到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1.教学重点:唐太宗的性格特征与贞观之治的表现2.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4.课时安排:2课时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贞观长歌》)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一曲长歌,是否已拨动了你内心的和旋,一段优美的旋律,将我们带进了遥远的大唐。
那个时代,那些人不因沧海桑田而尘封,不因岁月流逝而黯淡。
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璀璨了中国历史的浩浩长空。
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的风霜,去探索历史深处的记忆。
提到大唐,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设计意图,优美的旋律和文字,设问性导入,让学生心向往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新课讲授:(为了把课堂连贯起来,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整合方式,把课堂分为四个部分——遥想太宗,印象大唐;直面太宗,梦回大唐;回首太宗,感悟大唐;追思太宗,智慧人生)(一)遥想太宗,印象大唐头脑风暴:提到大唐,你能想到什么?(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呈现出完整的大唐)(学生得到关于唐太宗和唐朝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影视剧,所以在幻灯片上打出一些能够展示大唐特色的图片,带学生走近大唐)(二)直面太宗,梦回大唐(了解历史最可信的方法:实物考古和史料,选择给学生展示史料来训练学生的古文史料的理解以及针对问题的总结概括能力.能够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经验的是吴兢在开元天宝年间著的《贞观政要》,所以在这部分主要引用《贞观政要》,并佐以其他材料,展现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材料一:太宗曰:“忆得武德三年,朕自亲征,无阵不经,无阵不历,杀人数广”《唐太宗入冥记》“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思考:玄武门之变与嫡长子继承制之间的关系?材料二:今(唐初)自伊、洛(河南一带)之东,暨乎海(渤海)、岱(泰山),萑( huán )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集校》武德九年冬,突厥……以其众二十万,至渭水便桥之北,……自张声势云:“二可汗总兵百万,今已至矣。
”乃请返命(答复)。
——《贞观政要》卷九《征伐》帝尝叹曰:“今大乱之后,其难治乎?”——《新唐书·魏征传》问题:李世民历尽千辛万苦,随父四处征战,杀兄弟,囚慈父得到的江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从材料中总结出唐初的社会局势。
过渡: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李世民采取了哪些措施扭转大局,造就了贞观治世呢?其中体现出了他的什么治国理念。
下面我们通过几段材料来探讨。
材料三: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㨮数枚而咒曰:“人以榖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政要》卷从材料可看出唐太宗认为政在得民和对“天人感应”的敬畏。
唐太宗曾说过“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个说法比之前代政论家的言论,应该说没有太多新意。
但作为一个执政者本身,有了这个认识,又能把它贯彻到自己的政策方针中去,其作用就难以估量了。
唐太宗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认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寛简。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比《隋律》减少160多条死刑条款。
当时人这样描述唐初的社会: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粮价低廉。
材料四: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政要》卷三(基于这点,唐太宗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用,不拘一格,各取所长。
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几位贞观名臣。
并总结唐太宗用人的原则。
)长孙无忌(内举不避亲)、魏征(外举不避仇)秦叔宝、程咬金(用人不问出身)房玄龄、杜如晦(用人扬长避短)材料五:“贞观二年,随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太宗乃聘为容华(嫔妃)······魏征曰:“今郑氏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岂为父母之道乎?”太宗·······深自克责······令女还旧夫。
”表明善于克制自我。
(补充教材上的节俭)《贞观政要》卷二过渡:唐朝初年,中国北方的突厥,西部的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为国事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边疆,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材料六:“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卷198 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其种落依朕如父母”的效果?战而后和,设机构管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过渡:最彻底的征服是思想上的征服,所谓圣君诛心。
这点唐太宗做到了,不仅是对边疆少数民族,还有对于其他国家的吸引材料七:阎立本《职贡图》感受,唐太宗时期积极友好的对外态度。
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使团、来自不同国家,东南亚热带地区,朝贡。
这些都说明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开放,形成四方来朝,八方来贺的局面。
过渡:然,随着隋亡的阴影远去,贞观治世的显现,作为手握天下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封建君主,唐太宗有些飘飘然,沉浸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且更多关注自身享乐。
我们通过下面一段材料了解下唐太宗的晚年的变化,以及他的自省。
材料八:资治通鉴:贞观初期,从谏如流贞观六年:谏者颇忤贞观八年:不好直言,勉强含容贞观十一年: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贞观十三年:虑人致谏,意在杜谏者之口贞观十九年:顺旨不暇,陛下盛德不可胜哉从材料中总结唐太宗在纳荐态度和群臣进荐结果方面的变化:由乐于纳荐到深恶直言;由建议被皇帝采纳而积极进荐到惹皇帝不悦而不敢进荐。
但到了晚年有所反省,撰写《帝范》。
649年,51岁的唐太宗因丹毒发作而逝。
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他对自己功大过小的评价是相当中肯的。
那么作为后人我们对唐太宗的评价应该是站在事实基础上一分为二。
(三)回首太宗,感悟大唐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太宗做出客观的评价。
过渡:千古明君是一个充满诱惑,让人赞颂的话题,我们在热情讴歌的同事,应该给予理性的透视,其实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史实,还有致用(四)追思太宗,智慧人生唐太宗VS隋炀帝:相似前半生,迥异帝王路善于听取建议、正确的发展方向、团队精神五.总结提升,假如你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一个人(年龄、性别、身份自定),谈谈你的生活,说说你的见闻。
六、课堂小结:(用一段两分半钟的小视频做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