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传统不能丢】传统手艺不能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访传统不能丢】传统手艺不能丢
家访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光荣传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传家宝。
但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家校沟通越来越多地被网络邮件、家校通等电子手段所代替,家长和学校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即使有面对面的交流,也多是因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主动去学校与教师见面,或者因为学生在学校出现了问题。
家长被老师约见。
当然,家访之所以减少,也有诸多社会因素,比如,大班额的存在。
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然十分繁重,家访的时间难以安排:寄宿制学校学生家庭过于散、远的分布,给家访带来困难;城市居家生活的相对封闭使教师家访多有顾虑:家访不如电话访等沟通形式来得迅速、便捷。
另外,许多教育工作者还认为,学校定期的家长会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有效地替代家访。
凡此种种,于是家访真的被弱化了。
家访真的不需要了吗?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家访。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单就基础教育学龄人口而言,加上中小学生的父母,不夸张地讲,一个地区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口和教育有直接关系,因此,教育事业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通过家访这种家长和教师面对面情感交流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政策,让家长了解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以及学校围绕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的各项工作,并且能够通过家访这种形式去深入地了解家长对教育的诉求和期盼。
没有这种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我们怎么能够准确地判断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否满足群众的愿望呢?另一方面,我们在尊重广大
家长意愿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家长是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家长是学校发展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学校的管理工作需要家长的参与。
事实上,诸如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引导家长和学生重视职业教育的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问题,统筹解决规模办学与兼顾学生就近入学之间的矛盾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探索、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等参与制度,让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如果没有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我们还应该看到,家访是学校拓展教育资源的一个有效渠道。
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家长的职业状况,从而发现学校可以开发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学校的教育空间,为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家长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家访等形式把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事业好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把人民群众支持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家访。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尊师重教传统的国家,人们笃信教育改变命运。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对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但成功的教育不能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养育儿女尚算容易,但如何培育却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得心应手的了。
尤其是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开放的教育对家长富有成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笔者认为,家长要增强家庭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能够和学校相互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生理想,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这种情况下,家访就成为普及先进教育理念,传播先进的教育文化,优化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一种重要渠道。
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家访,相当于把家长学校的课堂送到了学生的家门口,把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送到家长们的心坎上。
“家校”有效沟通,家访成为做好教育工作的一大优势。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个性化的教育必须家访。
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首先作为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而了解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就必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家庭。
家庭的经济情况、家长的职业和受教育状况,甚至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区环境,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
没有亲自走访就没有真实的感受,不是亲眼目睹,所有的信息不过是一种想象和一个个故事而已。
有了家访,我们对一个学生的了解才可能更全面,从而对一个学生采取的教育针对性才可能更强,我们的学校教育才可能更为有效。
实事求是地讲。
诸如大班额等问题会使普遍开展家访变得困难,同时大班额等问题也使教师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难度加大。
但越是这样,作为教育者越应该通过尽量多地安排家访,把每一位学生的个体情况熟记于心,从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家访让教育工作者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光荣,进一步增强了从事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感。
正如一位在农村贫困山区从教的教师在谈到家访的体会时说:“通过不断地走进学生家庭,从一个个家长的眼神中读到了他们对我们教师的敬重与信任。
读到了他们把孩子托付给我们所寄予的希望:从学生家庭脆弱的经济基础和生活的贫困境遇中,我感受到了教育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虽然作为一名山村教师常常会显得清贫和些许孤寂,
但因为有这群学生,我真心地爱上了这里的每一座大山。
诚然,一个教师的力量不足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正如一支蜡烛的光亮并不能照亮全世界,但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燃烧自己。
点亮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那份希望。
”可见。
通过家访,我们教师和这个社会有了更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并能从中汲取营养和蓄积教师职业生命力。
要不断地创新和丰富家访的形式和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在发展,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现代化,但家访这种家校沟通的形式并没有落伍过时,我们不仅不该丢掉家访这个传家宝。
还应该赋予她新的生命活力。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访学生家庭,还要访社区。
访企业。
通过家访沟通学校与家庭,沟通学校与企业、沟通学校与社区,沟通教育与社会。
尤其是职业学校,要通过开展访企业,访用人单位,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市场需要、让家长满意的有用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行政干部,也要通过走访基层、走访学校、走访家长、走访师生、深入社会。
倾听各方面对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优化教育决策,全面提高教育为社会提供优质、多元的教育服务的能力。
家访不是过去式,但要与时俱进,通过创新家访形式,丰富家访内涵。
才能把家访传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