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六中18-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厦门六中18-19学度高一下学期年中考试-语文
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上。
监考老师注意:只须装订“答题卷”,本“试题”让学生带回、保存。
【一】基础知识〔36分〕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 树: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 〔6〕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7〕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钩连: 〔8〕余威震于殊俗.. 殊俗: 2、依照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分〕
〔1〕弃甲y è〔 〕兵 〔2〕寻死m ì〔 〕活 〔3〕惊t āo 〔 〕骇浪 〔4〕少不g ēng 〔 〕事 〔5〕矫r óu 〔 〕造作 〔6〕呕哑嘲zh ā〔 〕 〔7〕〔 〕di àn 头云篦 〔8〕曲罢m ǐn 〔 〕然 3、以下各组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
A 、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知明而行无过
C 、君子生非异也 赢粮而景从
D 、并吞八荒之心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填然鼓.之 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 B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王无罪.岁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师.道也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外.连衡而斗诸侯 5、以下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
杀之 B.⎩⎪⎨⎪⎧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②拥雍州之.
地 D.⎩⎪⎨⎪⎧
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其.
可怪也欤
6、以下各项中省略成分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以为桂林、象郡 B、聚之咸阳 C、蹑足行伍之间 D、委命下吏 7、以下各组句子中,句式结构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拘于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不必贤于弟子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8、默写课文中的句子〔8分〕
〔1〕,鱼鳖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过秦论》〕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6〕,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7〕,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8〕沧海月明珠有泪,。
〔《锦瑟》〕
9.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4分〕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师。
《孟子》一书,与《论语》、《》、《》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2〕贾谊是西汉闻名的政论家,他写的《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
过秦,意思是。
〔3〕韩愈是唐代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伙”之首,其余七家为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______、________。
〔4〕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文学奖。
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位“背运”的老人,在遭遇挫折时却有着永不言败的精神。
10、翻译以下课文中的句子。
〔6分〕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分〕
译文: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分〕
译文: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题2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那么群聚而笑之。
问之,那么曰:“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难道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出人:外出的人
12、以下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A、其.皆出于此乎?
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13、以下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于其身也,那么
..群聚而笑之
..耻师焉/那么
B、愚人之因此
..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愚/师者,因此
C、师道
..之不复,可知矣。
..之不传也久矣/师道
D、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4、以下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
..的一项为哪一项〔〕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5、以下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每题2分〕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因此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大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以下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贵阳以东属〔孙〕权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
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
C.河南守吴公治平力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18.“闻其秀才”正确的译文是:
A.听说他是秀才。
B.听说他才学优秀。
C.听见说那个秀才。
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
四、诗歌鉴赏〔6分〕
19.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什么原因“厌听棹歌声”?〔2分〕答:
〔2〕本诗颔联的“景”是如何表现“情”的?〔4分〕答:
五、名著《红楼梦》阅读(共10分)
20.以下各项中,对作品故情况节的表达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刘姥姥因自己家当日与金陵王家连过宗,便到荣国府找到周瑞家的,想见王夫人,周瑞家的介绍凤姐才是管事的,带她见了王熙凤。
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说贾府尽管外头看来轰轰烈烈,殊不知大有大的难处,最后只是雇了车打发刘姥姥回家。
B、周瑞家的找王夫人回话,提起宝钗的病和药“冷香丸”的配方。
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迎、探、惜和凤姐送宫花。
最后送花到黛玉处,黛玉冷笑道:“我就明白,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
C、宝玉来到梨香院,宝钗要看看宝玉的玉,只见大如雀卵,灿假设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确实是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上面镌有篆文,正面乃“通灵宝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莺儿说正与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看那锁上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正面“莫失莫忘”,反面“仙寿恒昌”。
D、宝玉要上学,袭人劝他好好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
宝玉叮嘱袭人等常和黛玉一处玩笑。
贾政训斥李贵转告学里太爷不必让宝玉念什么诗经古文,只要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就行了。
宝玉又去跟黛玉离别。
E、贾敬寿辰,贾珍让贾蓉去行礼。
宁府摆酒宴,贾母身体不舒服没有来,凤姐和宝玉看望秦可卿。
宝玉想起在此睡觉梦游太虚幻境事,不禁流泪。
凤姐见宝玉那个样子,怕秦可卿反添心酸,打发宝玉先走,留下来劝解秦氏,说了许多衷肠语。
21. 填充、简答题〔5分〕
王熙凤能说会道,心机又极深细,《红楼梦》中的任何人物都无出其右。
第三回黛玉进府时贾母对王熙凤有一个极为形象的介绍:“她是我们那个地方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确实是了。
”周思源在《看红楼》里对她的评价是“香麻泼酸毒五辣俱全”。
凤姐遭贾瑞调戏,不动声色却早已定好整治计策。
那个计策叫,最后结果是,贾瑞
秦可卿病死后,请凤姐协理宁府。
凤姐分析出宁府的五大弊端并特别好地完成任务。
王熙凤充分显示出其“辣”的泼辣,其果断、干练、严格、雷厉风行,实属罕见。
凤姐为秦可卿送葬,住宿在铁槛寺,老尼姑求她摆平一件事。
凤姐承诺了吗?最后结果怎么样?答:
六、课内现代文阅读鉴赏〔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9分)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
他想,我盼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
我多么盼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但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明白斗也可不能赢了。
它们是成群窜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和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的时候所放出的磷光。
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
凡是他能够感受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
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然而它们差不多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扑来,他明白一切都完了。
因此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脑袋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
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
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
他觉得桨把差不多戳进去,
他也明白把子特别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
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
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一条鲨鱼。
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人现在简直喘只是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惊奇的味道。
这种味道带着铜味,又甜。
他担心了一会儿。
只是那种味儿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
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
22、选段对老人〔小说主人公〕的描写,要紧采纳了描写和描写的手法。
〔2分〕
23、选段最后一句“吃吧,星鲨。
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怎么样的内心世界?〔2分〕
答:
24、在与鲨鱼搏斗后,老人自己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你是如何看待的?〔3分〕
答:
25、作者笔下的老人是一位怎么样的典型形象?〔2分〕
答:
七、课外现代文阅读鉴赏〔8分〕
分析题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然而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
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
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
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如此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特别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
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依旧有些童心的。
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如此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
请问,那个男人什么原因要如此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
他不直截了当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因此有意用那个方法套近乎。
”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
一次收十块,不讲价。
我计算了一下,假如天天下那样的雨。
他特别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可不能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舞她说下去。
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因此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
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犬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
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
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特别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
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伙的发言都特别好。
”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如何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什么原因,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
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
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假如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如何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周围的老师觉得那个答案如何样。
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那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如此的事。
不仅仅是我,那时候,特别多人都做过现在我们看来不现实的情况。
”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伙看到校长的脸上差不多流下了两行泪水。
26、以下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本文要紧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
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基本上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看生活
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差不多认可,
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
因此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进展的作用。
27、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那个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
(3分)
答:
28、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缘故。
结尾写了老校长
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3分)
答:
八、语言表达与应用:〔共5分〕
29.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什么是幸福”的社会调查活动,请你依照随机调查的10个行人的回答,写出一条对幸福的调查结论。
〔3分〕
调查问题:什么是幸福
调查记录:
〔1〕三轮车夫:有钱确实是幸福。
〔2〕忙的白领:有闲确实是幸福。
〔3〕下岗工人:有工作确实是幸福。
〔4〕失去双亲的人:父母在确实是幸福。
〔5〕捡破烂的人:多捡些垃圾确实是幸福。
〔6〕高考落榜生:考上大学确实是幸福。
〔7〕双目失明的姑娘:能看见确实是幸福〔8〕椅上的瘫痪病人:站起来确实是幸福。
〔9〕高三老师:每周放一天假确实是幸福。
〔10〕小学生:妈妈能带上我上公园玩确实是幸福。
调查结论〔不超过20字〕: 30.依照下面句子的语境,各写出一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俗语、歇后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2分〕
〔1〕爷爷被无辜打成"反革命"之后, ,爸爸和叔叔也受到了牵连。
〔2〕俗话说 。
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才会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法的道德行为规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参与我们的生活,它是社会生活中一定的标准、法那么。
九、作文:〔共60分〕
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许多于800字。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答 题 卷
1、〔4
分〕〔1〕树:〔2〕检:〔3〕彰:〔4〕镂:
〔5〕举:〔6
〕爱:〔7〕钩连:〔8〕殊俗:2、〔4分〕〔1〕〔〕〔2〕〔〕〔3〕〔〕〔4〕〔〕
〔5〕〔〕〔6〕〔〕〔7〕〔〕〔8〕〔〕
3.〔〕
4.〔〕
5.〔〕
6.〔〕
7.〔〕 8、默写课文中的句子〔8分〕 〔1〕,〔2〕。
〔3〕。
〔4〕, 〔5〕。
〔6〕, 〔7〕,〔8〕。
9.〔4分〕〔1〕《》、《》〔2〕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10、翻译 〔1〕译文: 〔3分〕
〔2〕译文: 〔3分〕
19.〔1〕答: 〔2分〕 ⑵答:
〔4分〕
五、名著(10分)20.()()〔5分〕
21.〔3分〕
答:〔2分〕
六.课内现代文〔9分〕22、和〔2分〕
23、答:
〔2分〕
24、答:
〔3分〕
25、答:
〔2分〕
七、课外现代文〔8分〕
26.〔〕〔〕(2分)
27、答:
(3分)
28.答:
(3分)
八.语用〔5分〕
29.〔3分〕
30.答:〔1〕〔2〕(2分)
九、作文〔写在作文纸上〕〔60分〕
答案
1、〔1〕种植〔2〕检:制止、约束;〔3〕彰:清晰;〔4〕镂:雕刻;
〔5〕举:攻取;〔6〕爱:吝惜;〔7〕8、钩连:沟通相连〔8〕不同的风俗,指边远地方
2、〔1〕曳〔2〕觅〔3〕涛〔4〕更〔5〕揉〔6〕哳〔7〕钿〔8〕悯
3、D、“无”通“毋”,不要;“涂”通“途”,道路。
B、“有”通“又”,更,再;“知”通“智”,智慧。
C、“生”通“性”,资质,禀赋。
“景”通“影”读yǐng;。
D、〔“读”,句中停顿处。
〕
4、B〔B、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A、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进军;下:名作状,向下。
C、日:名作状,每天;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D、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
〕
5【解析】A、表转折/表递进;B.比,介词/引进对象,介词;C.均为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D.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
【答案】C
6、A。
以〔之--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省略介词宾语。
B、C、D分别为聚之〔于〕咸阳,蹑足〔于〕行伍之间,委命〔于〕下吏,都省略介词“于”。
7、C〔C、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被动句;D、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
〕
8.数罟不入洿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砯崖转石万壑雷无边落木萧萧下东船西舫悄无言,蓝田日暖玉生烟
9、〔1〕大学中庸;〔2〕指出秦的过失;〔3〕古文运动柳宗元曾巩。
〔4〕诺贝尔桑地亚哥。
10、〔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和骨胳,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
〔2〕天下的人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一样应和,〔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11、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12、B、〔B和例句基本上人称代词,他们;A,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C,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D,指书。
〕
13、C、〔师道:从师的风尚;A那么: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B因此:……的缘故/用来……的,……的凭借;D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14、B、〔B和例句基本上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5、D、〔那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惊奇现象,发人深思〕
16 答案:A〔A、B两项均读“zhǔ”,A项意为“连缀”,与例句同,B项意为“嘱咐”。
C、D两项均读“shǔ”,C项意为“归属”,D项意为“属类”。
〕
17 答案:C〔可通过语法分析得知。
〕
18答案:B〔理解“秀才”的古今异义。
〕
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特别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因此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举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如此,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特别喜爱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19.〔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因此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0.AC〔A是刘姥姥女婿家与王家连过宗,最后王熙凤送了二十两银子。
C玉与金锁上面的文字对调了。
〕
21答案:毒设相思局/一病不起,一命呜呼/贾珍
承诺凤姐坐享三千两,张李两家人财两空
22、行动、心理〔2分
23、蔑视对手,不甘失败〔2分〕
24、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
〔1分然而,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条鲨鱼,更要紧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
〔2分〕
25、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2分
26、BDB项,“热爱生活”错;D项;“沮丧、气愤”错。
27、[答案】一语双关:①实指:老师出了一道分析题,小说围绕分析题展开情节。
②虚指:借“分析题”分析了当今社会的素质教育、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等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题目含义的能力。
这篇作品的题目是“分析题”,从表层看,这确实是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出的一道分析题;但最后老校长的介入,将学生引向了对社会世态人心的分析,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分析题”一语双关。
28拥有你缺少的,你就觉得幸福了。
30、〔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