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知识复习课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知识复习课》教学反思
天河区石牌小学黎华俐
本节课我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思维导图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显著。
有些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展开思维导图的教育。
思维导图的优点是利用颜色、图形、符号和简单的文字,构成一个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帮助我们记忆,使知识更系统、更清晰、更有条理,使学习更轻松、愉快。
因此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各自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
既唤起学生心中的已有知识,又让他们自己把诸多概念回忆出来,激发了学生复习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通过合作学习,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整理成知识网络结构图,能使学生不但对本系列知识加深理解,还学到了如何整理知识的技能。
我校进行思维导图的应用已有两年多,特别在复习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课前疏理,优化导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本学段的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教师应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
因此我在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片断一: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
现在请同学们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的作品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有些什么内容而自己又欠缺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等一会,请一些同学分享。
生1:我把三角形的知识分成四个分支。
第一部分是按角分,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二部分是按边分,有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第三部分是中点句;第四部分是有关的对应练习,欢迎同学们给我提意见。
生2:我认为应把连接每个分支的重点词写上,不然同学们不知道这部分画的是什么内容。
生3:画三角形时要用尺子。
生4:你出的练习太单一,只有判断能否可以构成三角形的题目。
可增加例如哪些图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一些解决生活实际的题目。
这样会更全面。
生5:你的思维导图值得我学习的是色彩鲜艳,把颜色涂得鲜艳些可以吸引起别人的注意。
………
学生经过两年来对导图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通过对三角形知识的归纳比较,更加理解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定义。
通过聆听别人提出的宝贵意见,修改自己的作品,在思维的碰撞中优化导图,比起光是老师提建议会有效得多。
二、对比强化,优化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安排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片断二:(知识大比拼)
你能写出下列各角的度数吗?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2=∠3=师:∠1为什么等于50°?
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知道其中一个底角的度数,另一个角也知道。
师:回答的真好。
师:∠2的度数是怎么求出来的?
生:180°—90°—40°=50°
师:对,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80°—(90°+40°)=50°
(这两位学生都是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
师:对,也可以这样做,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吗?
生:90°—40°=50°
(这是一位学习较好的学生)
师:90°是怎么得来的?
生1:90°是直角的度数。
生2:错。
90°是两个锐角的和,不是直角的90°。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等于90°,180°—90°=90°,这个90°是两个锐角的和。
师:以上这三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更简便?
(有三分之一学生选择第三种方法,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第一种方法,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
)
师:选择适合自己解题的方法做题。
师:∠3等于多少度?
生:60°
师:你是怎么求出来的?
生:180°÷3=60°
师:为什么要除以3?
生:因为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把18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0°。
………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
学习能力的差异。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经过对比方法,实践证明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体会到一些算的又对又快的方法并能加以引用,也就达到方法合理优化的效果,但当学生的思维状况停留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时,我们要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并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强迫学生去接受某一种方法。
三、竞赛激趣,优化课堂。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比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大,但是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知识大比拼,学生的热情很高涨。
特别是在最后统计每个小组的总分进行排名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心情紧张,拭目以待,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获得第一名。
基础题我请学困生回答,如果不够完整,其他同学补充。
发展题请优等生说思维过程后,又请学困生再说一遍,这样既能训练每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比赛,学生认真倾听,互指不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更扎实了,学生也特感兴趣。
(附思维导图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