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
2.在实践活动中应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践活动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满足何人的 需要以及要达到怎样的发展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各种形式的社 会关系,其核心在分配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 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同社 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淳朴而简 单的关系,向利益化、功利化关系的转变。人对自然资源的占 有、分配和使用是完全按照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的意愿来进 行的,而这必然会因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公而导致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必然折射出人与 自然之间的矛盾斗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而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介的人与人之 间的危机,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危机。”因而,人与人 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社会前提。 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公平合理 的关系,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才能减少无序的开采和 资源浪费。社会主义社会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目标 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自由全面的人必然会在 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状态下得以复归。共产主义社会时 期,私有制被消灭,人的异化现象不复存在,是“人与自然 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3.在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实践自身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实践是一个不断自我积 累、发展和更新的历史过程。每代人通过把前代人的实践力 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在使实践活动在符合社会历史性 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因而,人类在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重视实践自身的社会历史性,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活动要与社会生产力相 适应。如果设定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人与自 然之间关系融洽,人对自然的改造不仅会得以实现,还会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仅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 立和分裂,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活 动要与历史的阶段性相适应。就社会历史上的某一时期、 某一阶段而言,由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事物的不断发 展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某一特定时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长远 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根据时代 的不断变化、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 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5]帅建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
二、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映射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既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凭空臆想出 的,也不是某种先验或者外在的神秘事物强加给人的,而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中根据人的需求形成 的。随着每次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的 认识能力的增强,都会使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 段,而在实践活动中人对自然的认识也存在着质的差异。 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同的 表现形式中,即使是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对自 然的认识也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而这些差异的演变 也存在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脉络并反映着人与人、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原始和农业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自 然规律认识不足,很多自然现象得不到解释,人的生存和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 1.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理论基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也 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展于《关于费尔巴哈的 提纲》,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唯物主义之前的 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只是从表面上 直观静止地去理解和认识周围的一切事物。在《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强调了实践活动的重要地位,认为 实践活动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并 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向神秘 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 全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也是在具体 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的物 性、独立性、先在性突出,此时的自然是自在自然。但人类 出现以后,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 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人类的实践过程中自在 自然变成为我之物和人的感性世界。因而,实践是人改造 自然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桥梁。 2.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认为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 各种各样的人的具体生存问题,实践是人“存在”与“生存” 之间的桥梁,也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现实基础。人与自
辩证统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
(责任编辑:许广东)
63
学 ★★ 理 ★★ 论
!"#$%& '#(#)%*"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曹丽慧,虞新胜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00)
摘 要: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先要明
确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现实基础,其次要正确认识实践关系,最后要合理调控实践活动。
三、合理调控实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而,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实现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建 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 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人与 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人的实践活动违背 了自然、社会的客观规律,因而缓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合理调控人的实践活动。 1.在实践活动中应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原始性的天 然性质,它是先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自然有 其自身的规律,它不依赖于人的一切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因而,人类在对自然进行重塑的过程中必须以尊重自然规 律为前提。“人类社会一切目标之设定,必须考虑到自然物 质中固有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既不能忽视这一点,也不 能把物神化”。如果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罔顾自然规律,那 么,人类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因而,人类在将自在自然变 成为我之物时必须使其与自然固有的客观规律相一致。即 人类的实践活动应坚持合规律性。其次,人类在对自然进 行改造的过程中使自然按照人的目的来改变自然原有的 存在状态,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本没有的新的物质来满足人 的生存需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并不意味人只是单向度 地完全顺应自然,而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实践活动既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 又能使人的类本质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满足人的物质生 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人之所以可以通过调整实践来缓解人 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自然界 有其自身的可塑性。“即使人的最精巧的发明,也是由于其 本身的可能性包含在自然基础里面。”另一方面,人具有 “类存在物”的性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的 类存在性质使实践主体具有能动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因 而,人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使人在对自然进行物化的过程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062-02
62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来讲,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 的逻辑起点。当前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 实践活动。而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就必须正 确认识实践在缓解人与自然对立之间的重要作用。从而为 我们合理调控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理 论指导。
☆哲学研究☆
ZheX ueY anJiu
实践只能单向度地被动顺应和依赖自然。这时期人们没有 使自身沉睡着的自然力和潜力发挥和运动起来,对自然抱 有一种崇拜、敬畏,甚至惧怕,将种种自然灾害归为天神降 怒。因而,在这一时期人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就其整个历史 进程而言在于满足人的原始朴素的生存需要,远远没有超 过自然的承载力和再生力,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处在一个 动态平衡的和谐系统中。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 不断发展,人类将自然物化的能力空前提高。这时期的实 践已经成为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正如马克思所 说的“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 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 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人 类文明的进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逻辑的存 在,资本家的实践活动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自身的生存需 要,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本。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自然被 看作实现自身利益的对象和奴隶,人与自然之间的原始性 的统一被打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尖锐、关系失衡。
然之间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的需要,需要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改造,也就是使自然物 质发生质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自然界,没有 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因此,如果 没有自然,那么人的生存和发展就缺乏可实现的物质基 础。但同时,人与自然又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主要体现 在:“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 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虽然人类在实践劳动中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但人不可能离 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和 生产资料仍然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此外,人本身就是物质 的血肉之躯,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身上从一开始 打着自然属性的烙印。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同样自 然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感知和实践活动。随着人对自然的 介入和改造加深,自然也具有了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性质,脱 离了自在自然的原始状态成为人化自然的客观物质。
收稿日期:2019-03-26 基金项目:江西生态文明制度中心研究一般项目“资源禀赋型地区绿色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西为例”()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丽慧(1991-),女,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虞新胜(1974-),男,江西余干人,教 授,博士,从事社会公平、环境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