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高二下期6月月考 (1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平顶山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期6月月考化学
试卷(解析版)
1.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溃疡病人的胃酸过多症
B.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可利用钠和TiCl4溶液反应制取金属Ti
C.糖类、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水解
D.在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能用铁罐储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氢氧化钠是强碱,不能用于治疗胃溃疡病人的胃酸过多症,A错误;B.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可利用钠和熔融的TiCl4反应制取金属Ti,不能不能是溶液,因为钠极易与水反应,B错误;C.糖类中的单糖不能水解,C错误;D.在常温下,铁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所以能用铁罐储运,D正确,答案选D。

考点:考查物质性质或应用的判断
2.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类的是
A.Na2O B.Ca(OH)2 C.CaCO3 D.H2SO4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氧化钠吧属于氧化物,不属于盐,错误,不选A;B、氢氧化钙属于碱,不属于盐,错误,不选B;C、碳酸钙属于盐,选C;D、硫酸属于酸,不选D。

考点:物质的分类
3.下列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都能燃烧
C.都不溶于水 D.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烷烃都不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B.烷烃都能燃烧,如果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正确;C.烷烃都不溶于水,C正确;D.烷烃都能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答案选A。

考点:考查烷烃性质判断
4.将足量NH3通入HNO3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NH3的体积(V)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先后发生下面的离子反应:
NH3+H+=NH4+ Ag++NH3·H2O=AgOH↓+NH4+ AgOH+2NH3·H2O=Ag(NH3)++OH-+2H2O
可见图像A符合题意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无关
C、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D、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很多放热反应如燃烧等也需先加热才能发生,故A选项错误;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故B选项错误;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故C选项正确;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只与物质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过程及反应条件无关,故D选项错误。

考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基本概念
6.某基态原子的第六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则该原子的第五层中电子数为( )
A.8个
B.8个或18个
C.8—18个
D.18—32个
【答案】C
【解析】电子填充顺序为…4s3d4p5s4d5p6s4f5d6p,第六电子层只有2个电子,说明5s5p轨道已经填满,6p轨道未填充电子,若5d轨道也填充有电子,则故第五电子层中的电子数还应包括5d上的电子,故第五电子层中的电子数为8—18个,故选C。

7.已知G、Q、X、Y、Z均为含氯元素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下列转化关系(未配平):①G→Q+NaCl②Q+H2O X+H2
③Y+N aOH-→G+Q+H2O④Z+NaOH-→Q+X+H2O
这五种化合物中Cl元素化合价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G、Y、Q、Z、X B.X、Z、Q、G、Y
C.X、Z、Q、Y、G D.G、Q、Y、Z、X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G→Q+NaCl中,氯化钠中氯元素为-1价,则氯元素的化合价为Q>G>-1。

③Y+NaOH-→G+Q+H2O为歧化反应,Y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G>Q之间,结合①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Q>Y>G。

②Q+H2O X+H2中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所以
有X>Q。

④Z+NaOH-→Q+X+H2O,为歧化反应,Z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QX之间,所以有X>Z>Q。

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为XZQYG,选C。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8.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⑴C(s)+1/2O2(g)=CO(g) △H1=-110. 5kJ/mol
mol
⑵2H2(g)+O2(g)=2H2O(g) △H2=-483.6 kJ·1
由此可知 C(s)+ H2O(g) == CO(g) + H2(g) ΔH3。

则ΔH3等于
A.+131.3kJ·mol-1 B.-131.3kJ·mol-1
C.+373.1kJ·mol-1 D.-373.1kJ·mol-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盖斯定律,(1)-(2)÷2得C(s)+ H2O(g) == CO(g) + H2(g),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是-110.5kJ/mol+483.6kJ/mol÷2=+131.3kJ·mol—1。

考点: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

9.一定条件下反应:R2O7n-+3S2-+14H+=2R3++3S+7H2O。

则R2O7n-中R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离子方程式R2O7n-+3S2-+14H+=2R3++3S+7H2O,根据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有(-n)+(-2)×3+(+1)×14=(+3)×2,解得:n=2,则离子R2O7n-为R2O72-;设R2O7n-离子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2x+(-2)×7=-2,解得x=+5,故选D。

【考点定位】考查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利用离子反应方程式来确定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利用电荷守恒确定n的值,再利用化合价计算的原则来求R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解答本题首先要辨析一下物质的类别,如果是单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如果是化合物,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如果是离子,在离子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离子所带电荷数;需要注意的是,求解的结果一定要带有正、负号,特别是,正号不能省略。

10.化学与生活、能源、环境等密切相关。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医用酒精是用淀粉类植物发酵经蒸馏制成,浓度通常是75%
B.“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的氧化物无关
C.用CO2合成可降解的聚碳酸酯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D.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光化学烟雾形成与氮的氧化物有关,错误;其余选项均正确。

选B。

考点:考查化学与生活、能源、环境等知识。

11.下列离子组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1.0 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42﹣
B.由水电离出c(H+)=10﹣3mol•L﹣1的溶液中:Na+、AlO2﹣、NO3﹣、HCO3﹣
C.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Cl﹣、S2﹣
D.pH=12的溶液:K+、Na+、CH3COO﹣、Br﹣
【答案】
【解析】A.H+、NO3﹣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B.由水电离出c(H+)=10﹣3mol•L﹣1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溶液,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AlO2﹣、HCO3﹣与氢离子反应,HCO3﹣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Al3+、S2﹣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K+、Na+、CH3COO﹣、Br﹣之间不发生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
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如: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 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单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 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非金属单质中不一定存在共价键,如稀有气体,A错误;B、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例如氢氧化钠,B错误;C、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C 正确;D、溶于水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二氧化碳,D错误。

答案选C。

考点:考查化学键判断
13.常温下,某无色溶液中c(H+)=1×10-13mol·L-1,该溶液中一定能
...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A.Na+、Fe2+、MnO4-、SO42-B.Mg2+、NH4+、SO42-、Cl-
C.Na+、Cl-、NO3-、SO42-D.Na+、K+、HCO3-、NO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某无色溶液中c(H+)=1×10-13mol·L-1,该溶液是碱性溶液,A. Fe2+浅绿色、MnO4
-紫色,不存在,错误;B.NH
4+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Na+、Cl-、NO
3
-、SO
4
2-各
离子能大量共存,正确;D.HCO3-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错误;选C。

考点:考查离子浓度的大小判断。

1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H3COOCH2CH3+ 2OH―→CH3COO―+ CH3CH2O― + H2O B.醋酸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2H++Cu(OH)2 →Cu2++2H2O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2+CO2+H2O2OH
+CO32-
D.乙醛溶液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CH3CHO+2[Ag(NH3)2]++2OH- CH3COO-+NH4++2Ag↓+3NH3 +H2O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乙酸乙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H3COOCH2CH3+ OH―→CH3COO―+ CH3CH2OH+ H2O,错误。

B.醋酸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醋酸是弱酸,应该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是:2CH3COOH +Cu(OH)2 →Cu2++2H2O+2 CH3COO-,错误。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由于酸性:
H2CO3>C6H5OH>HCO3-,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2+H2O OH
+HCO3-,
D.乙醛溶液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共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是:CH3CHO+2[Ag(NH3)2]++2OH- CH3COO-+NH4++2Ag↓+3NH3 +H2O,正确。

考点: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的知识。

15.(2015秋•邯郸校级月考)已知常温下K sp[Mg(OH)2]=3.2×10﹣11、K sp[Fe(OH)3]=2.7×10﹣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10g氢氧化铁粉末加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固体剩余,静置后上层清液为饱和氢氧化铁溶液,c(OH﹣)=3×10﹣10mol/L
B.将10g氢氧化镁粉末加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固体剩余,静置后上层清液为饱和氢氧化镁溶液,加入酚酞试液后不能变红
C.若1mol/L氯化镁溶液中混有氯化铁,调节pH=9,可以保证镁离子不沉淀而铁离子沉淀完全
D.根据溶度积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铁固体与盐酸反应:Fe(OH)3+3H+⇌Fe3++3H2O的平衡常数为2.7×103
【答案】AD
【解析】A、K sp[Fe(OH)3]=c(Fe3+)c3(OH﹣)=2.7×10﹣39,c(OH﹣)=3c(Fe3+),c(OH﹣)==3×10﹣10mol/L,故A正确;
B、K sp[Mg(OH)2]=c(Mg2+)c2(OH﹣)=3.2×10﹣11 ,2c(Mg2+)=c(OH﹣),c(OH﹣)==4×10﹣4mol/L,c(H+)==2.5×10﹣11mol/L,溶液PH大于10,酚酞变色范围8﹣10,则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错误;
C、K sp[Mg(OH)2]=c(Mg2+)c2(OH﹣)=3.2×10﹣11,c(OH﹣)==5.7×10﹣6mol/L,溶液PH=6﹣lg5.7,可知沉淀溶解平衡中氢氧化镁沉淀需要的溶液PH<6,依据A计算可知氢氧化铁形成沉淀的PH=﹣lg=5﹣lg3.3,调节pH=9,镁离子会沉淀,故C错误;
D、Fe(OH)3+3H+⇌Fe3++3H2O的平衡常数= = =
= = 2.7×103 ,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计算分析,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计算分析判断,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6.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氯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了氯气能应用于衣物漂白、水体的杀菌和消毒的原理。

(1) 氯气溶于水可用于漂白、消毒的原因是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
(2) 通常使用漂白液(NaClO溶液)作漂白剂而不用氯气的理由是_____(写出一项即可);
(3) 在一定量的石灰乳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发生的反应均为放热反
应)。

最终生成物中含有Cl -、 ClO -、ClO 3-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 -、ClO 3-
两种离 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O-t 1时间内,Ca(OH)2与Cl 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t 2时,Ca(OH)2与Cl 2发生反应的总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该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质量是_______g ;
【答案】(9分)
(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次氯酸(1分), Cl 2+H 2O=HClO+H ++ClO - (1分) ;
(2)NaClO 更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1分);
(3)①2Ca(OH)2+2Cl 2=Ca(C1O)2+CaCl 2+2H 2O (2分);
②10Ca(OH)2+10Cl 2=2Ca(C1O)2+Ca(C1O 3)2+7CaCl 2+10H 2O (2分);
③370 g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故氯气溶于水可用于漂白、消毒的原因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l 2+H 2O=HClO+H ++ClO -。

(2)氯气有毒,且不容易使用,故通常使用漂白液(NaClO 溶液)作漂白剂而不用氯气的理由是NaClO 更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

(3) ①由图像分析,t 1时刻没有ClO 3-离子生成,故O-t 1时间内,Ca(OH)2与Cl 2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 2=Ca(C1O)2+CaCl 2+2H 2O 。

②由图像分析,t 2时有ClO -、ClO 3-离子生成,故t 2时,Ca(OH)2与Cl 2发生反应的总的化学
方程式为10Ca(OH)2+10Cl 2=2Ca(C1O)2+Ca(C1O 3)2+7CaCl 2+10H 2O 。

③由化学方程计算得该石灰乳中含有Ca(OH)2的质量是370 g 。

考点:氯气的性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氯气的性质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中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能力。

17.目前,“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 2的产生及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已知某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22222O H c CO c H c k ∙=它所对应的化学反应
为: 。

(2)—定条件下,将C (s)和H 2O (g)分别加入甲、乙两个密闭容器中,发生(1)中反应:其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容器 容积/L 温度/℃
起始量/mol 平衡量/mol 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C (s) H 2O (g) H 2(g) 甲 2 T 1 2 4 3.2 8
乙 1 T2 1 2 1.2 3
①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②乙容器中,当反应进行到1.5min时,H2O(g)的物质的量浓度(填字母)。

A.=0.8 mol·L-1B.=1.4 mol·L-1C.<1.4 mol·L-1D.>1.4 mol·L-1
③丙容器的容积为1L,T1℃时,按下列配比充入C(s)、H2O(g)、CO2(g)和H2(g),达到平衡时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完全相同的是(填字母)。

A.0.6 mol 1.0 mol 0.5 mol 1.0 mol
B.0.6 mol 2.0 mol 0 mol 0 mol
C.1.0 mol 2.0 mol 1.0 mol 2.0 mol
D.0.25 mol 0.5 mol 0.75 mol 1.5 mol
(3)将燃煤废气中的CO2转化为甲醚的反应原理为:
2CO2(g) + 6H2(g)催化剂
CH3OCH3(g) + 3H2O(g)
已知一定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CO2的转化率见下表:
投料比[n(H2) / n(CO2)] 500 K 600 K 700 K 800 K
1.5 45% 33% 20% 12%
2.0 60% 43% 28% 15%
3.0 83% 62% 37% 22%
①该反应的焓变△H 0,熵变△S 0(填>、<或=)。

②用甲醚作为燃料电池原料,在碱性介质中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若以1.12 L·min-1(标准状况)的速率向该电池中通入甲醚(沸点为-24.9 ℃),用该电池电解500 mL 2 mol·L-1 CuSO4溶液,通电0.50 min后,理论上可析出金属铜g。

【答案】(14分)
(1)C(s)+2H2O CO2(g)+2H2(g) (2分)
(2)①12.8 (2分) ②C (2分) ③AD (2分)
(3)①< (1分) ;< (1分)
②CH3OCH3-12e-+16OH-=2CO32-+11H2O (2分) ;9.6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平衡常数为生成物的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的浓度幂之积,平衡常数中,分子为生成物,分母为反应物,根据元素守恒可推知有碳反应,所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s)+2H2O(g)CO2(g)+2H2(g),故答案为:C(s)+2H2O(g)CO2(g)+2H2(g);(2)①由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氢气的物质的量为3.2mol,则:
C(s)+2H2O(g)CO2(g)+2H2(g)
开始(mol):2 4 0 0
转化(mol):1.6 3.2 1.6 3.2
平衡(mol):0.4 0.8 1.6 3.2
平衡常数为:K=
2
22
2
2
()()
()

c H c CO
c H O
=
2
2
1.6 3.2
()
22
0.8
()
2
=12.8,故答案为:12.8;
②3min内水蒸气的浓度变化量=氢气的浓度变化量的一半=1.2
1
mol

1
2=0.6mol/L,随反应
进行,物质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较短,故前1.5min水的浓度变化量大于后1.5min水的浓度变化量,故反应进行到1.5min时,H2O(g)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2mol/L-0.6mol/L=1.4mol/L,故答案为:C;
③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恒温恒容下,改变初始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平衡时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甲容器完全相同,则为完全等效平衡,起始时固体的量碳的量减小会影响参加反应水的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起始浓度相等,故满足c(H2O)
=4
2
mol
L=2mol/L,且n(C):n(H
2
O)≥1:2。

A、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CO2与H2恰好
转化,则c(H2O)=2mol/L,n(C):n(H2O)=(0.6mol+0.5mol):(1mol+1mol)=1.1:2≥1:2,故A正确;B、c(H2O)=2mol/L,n(C):n(H2O)=0.6mol:2mol=0.6:2<1:2,故B 错误;C、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CO2与H2恰好转化,则c(H2O)=4mol/L≠2mol/L,故C错误;D、按化学计量数转化到左边,CO2与H2恰好转化,则c(H2O)=2mol/L,n(C):n(H2O)=(0.2mol+0.75mol):(0.5mol+1.5mol)=1:2,故D正确,故答案为:AD;
(3)①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减小,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反应前后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S<0,故答案为:<;<;
②若用甲醚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甲醚在负极失电子反应氧化反应,在碱性介质中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CH3OCH3-12e-+16OH-=2CO32-+11H2O;若以1.12L•min-1(标准状况)的速率向该电池中通入二甲醚,用该电池电解500mL 2mol•L-1 CuSO4溶液,通电0.50min后,通入
二甲醚物质的量=1.12/0.50
22.4/
L min min
L mol
=0.025mol;依据电极反应电子守恒,CH3OCH3~
12e-~6Cu2+,n(Cu2+)=0.025mol×6=0.15mol,m(Cu)=0.15mol×64g/mol=9.6g,理论上可析出金属铜的质量9.6g,故答案为:CH3OCH3-12e-+16OH-=2CO32-+11H2O;9.6。

考点: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计算应用,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判断,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书写,原理应用的相关知识。

18.某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可探究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三种气体产物,请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木炭粉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②中3个洗气瓶的作用依次为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H 2SO 4(浓) =====△ CO 2↑+SO 2↑+H 2O ;(2)检验水的存在, 检验二氧化硫的
存在,吸收二氧化硫,检查二氧化硫是否除尽。

【解析】
试题分析:(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和木炭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
+H 2SO 4(浓) =====△ CO 2↑+SO 2↑+H 2O ;(2)根据实验的目的,要验证CO 2、SO 2、H 2O(g),无
水硫酸铜的作用是验证水,白色变成蓝色,说明有水生成,品红溶液检验SO 2,SO 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酸性高锰酸钾是除去SO 2气体,因为SO 2具有还原性,同时干扰CO 2的鉴别,品红溶液是检验SO 2是否被完全除尽。

考点:考查浓硫酸和碳的反应、SO 2的性质等知识。

19.(7分)实验室需用232Na CO 10H O ⋅晶体配制500mL0.05mol/L 的23Na CO 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托盘天平称取232Na CO 10H O ⋅晶体_______g 。

(2)若在称量样品时,药品放在天平右盘上,砝码放在天平左盘上(1g 以下使用游码),天平平衡时,实际称量的232Na CO 10H O ⋅晶体是__________g 。

(3)本实验用到的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

(4)以下情况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产生何种影响(填“偏高”、“偏低”、“不变”。

):
a.溶解晶体用的烧杯和玻璃棒未洗涤。

____________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____________
c.所用232Na CO 10H O ⋅晶体已失去部分结晶水。

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略
20.I .(9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热的测定。

(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1 NaOH 溶液、0.55 mol·L -1盐酸,实验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

(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 (填“能”或“否)。

(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用品 溶液温度
中和热 t 1 t 2 ΔH
①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5 mol·L-1
HCl溶液
20 ℃23.2 ℃
②50 mL
0.50 mol·L-1
NaOH溶液
50 mL
0.55 mol·L-1
HCl溶液
20 ℃23.4 ℃
已知:Q =cm Δt,c为4.18 J·℃-1·g-1,各溶液的密度均为1 g· cm-3。

①通过计算得到中和热ΔH = kJ/mol(保留一位小数)。

②根据实验结果写出NaOH溶液与HCl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4)若用0.60 mol·L-1NaOH溶液代替0.50 mol·L-1NaOH溶液做实验,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下同)影响;若用0.55 mol·L-1醋酸代替0.55 mol·L-1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影响。

(5)计算结果发现本次实验测定值与正确值57.3 kJ/mol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操作。

①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②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的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
③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装盐酸的小烧杯中
II.(6分)甲、乙两同学拟定用pH试纸验证醋酸是弱酸。

方案分别是:
甲:①称取一定量的冰醋酸准确配制0.1mol/L的醋酸溶液100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醋酸是弱酸。

乙:①称取一定量的冰醋酸准确配制pH=1的醋酸溶液100mL;
②取醋酸溶液10mL,加水稀释为100 mL;
③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醋酸是弱酸。

(1)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简要说明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甲方案中,说明醋酸是弱酸的理由是测得醋酸溶液的pH 1(选填“>”“<”“=”);乙方案中,说明醋酸是弱酸的理由是测得醋酸溶液的pH 2(选填“>”“<”“=”)。

(4)请你也提出一个用pH试纸来证明醋酸是弱酸的合理且容易进行的方案(可以不再叙述pH试纸的使用方法,但叙述中应包括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答案】I.(9分)(1)温度计(1分)(2)否(1分)(3)①-55.2(2分)②NaOH(aq)+ HCl(aq)= NaCl(aq) + H2O(l) △H= -55.2 kJ/mol(2分)(4)无(1分)、有(1分)(5)②③(1分)
II.(6分)(1)100mL容量瓶、托盘天平(1分)(2)取一张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对照比色卡,读出溶液的pH(1分)(3)>(1分)、<(1分)(4)配制醋酸钠溶液,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如果溶液pH大于7,即可证明醋酸是弱酸(2分)
【解析】
试题分析:I.(1)测定中和热一定要用温度计来测溶液的温度变化,所以还缺少温度计。

(2) ①实验中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因为铜丝是热的良导体,会造成热量损失较多。

(3)从表中知道两次实验平均温度改变了 3.3 ℃,根据反应放出的热量
为:Q=cm△t=4.18 J·℃-1·g -1×1 g· cm -3×100 mL×3.3 ℃=1.379 kJ,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ΔH =- Q/n=-1.379 KJ/0.025mol=-55.2 kJ/mol 。

②根据所得的中和热,NaOH 溶液与HCl 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aOH(aq)+ HCl(aq)= NaCl(aq) + H 2O(l) △H= -55.2 kJ/mol 。

(4)中和热的数值与酸碱的用量无关,所以用0.60 mol·L -1NaOH 溶液代替0.50 mol·L -1NaOH
溶液做实验,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若用醋酸代替盐酸,由于醋酸电离时要吸收热量,所以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5) 测的数值比准确值小,是操作过程中热量散失造成的。

①量取NaOH 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造成NaOH 溶液的体积偏大,产生的热量热量偏多,中和热的数值偏大,故错;②用温度计测定NaOH 溶液的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沾温度计上的NaOH 溶液会与盐酸反应,造成热量有损失,结果偏小,对;③分多次把NaOH 溶液倒入装盐酸的小烧杯中,操作的时间变长,热量散失较多,结果偏小,对。

选bc 。

II .(1)第①步中要称量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要用到100mL 容量瓶、托盘天平。

(2) 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 操作为:取一张pH 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 试纸上,对照比色卡,读出溶液的pH 。

(3)如果是强酸,浓度为0.1mol/L ,pH=1,是弱酸pH 就大于1,故pH >1,就能说明是弱酸;如果是强酸,稀释100倍后,pH=2,如果是弱酸pH <2,故测的pH <2就能说明醋酸是弱酸。

(4)利用醋酸盐是否水解来确定醋酸是弱酸,可以测醋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如果是中性,就不水解则醋酸是强酸,若显碱性,则醋酸钠水解,醋酸钠就是强碱弱酸盐,醋酸就是弱酸,操作为:配制醋酸钠溶液,用pH 试纸测溶液的pH ,如果溶液pH 大于7,即可证明醋酸是弱酸。

考点:中和热的测定、弱酸的测定。

21.化学反应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合成氨用的氢气有多种制取方法:请你写出用C 制备水煤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还可以由天然气或重油制取氢气:CH 4+H 2O(g) ======高温催化剂CO +3H 2;
比较以上两种方法转移6mol 电子时,C 和CH 4的质量之比是 。

(2)工业生产可以用NH 3(g )与CO 2(g )经过两步反应生成尿素,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则NH 3(g )与CO 2(g )反应生成尿素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3)已知反应Fe (s )+CO 2(g )=FeO (s )+CO (g ) △H =akJ/mol 。

测得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随温度的变化如下:
①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a 0(填“>”、“<”或“:”)。

在500℃2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Fe 和CO 2的起始量均为4 mol ,则5min 后达到平街时CO 2的转化率为 ,生成CO 的平均速率v (CO )为 。

②700℃反应达到平衡后,要使该平衡向右移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填字母)。

A .缩小反应器容积
B .增加Fe 的物质的量
C .升高温度到900℃
D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答案】(15分,最后一问1分,其余每空2分)(1)C +H 2O(g) =======高温CO +H 2;9:4
(2)2NH 3(g )+CO 2(g )=H 2O (l )+CO(NH 2)2(s ) △H =-134kJ/mol
(3)①c(CO)c(CO 2)
;>;50%;0.2mol/(L ·min) ②C 【解析】
试题分析:(1)高温下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气和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 +H 2O(g) =======高温CO +H 2;反应中碳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2价,转移2个电子。

因此转移6mol 电
子时,消耗碳单质的质量是:12g/mol ×3mol =36g 。

在反应CH 4+H 2O(g) ======高温催化剂CO +3H 2中
碳的化合价从-4价升高到+2价,转移6个电子。

因此转移6mol 电子时消耗甲烷的质量是16g ,所以以上两种方法转移6mol 电子时,C 和CH 4的质量之比是36:16=9:4。

(2)根据图像可知,第一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是放热反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NH 3(g )+CO 2(g )=H 2NCOONH 4(l ,
氨基甲酸铵) △H 1=-272KJ/mol ;第二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因此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 2NCOONH 4(l )=H 2O (l )+ CO(NH 2)2(s ) △H 2=+138KJ/mol 。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两个过程相加即得到NH 3(g )与CO 2(g )反应生成尿素的热化学方程式,即为2NH 3(g )+CO 2(g )=H 2O (l )+ CO(NH 2)2(s ) △H =-272KJ/mol +138KJ/mol =-134kJ/mol 。

(3)①化学平衡常数是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的幂之积和反应物浓度的幂之积的比值,所以根据反应Fe (s )+CO 2(g )=FeO (s )+CO (g )可知,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CO)c(CO 2)。

由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反应①,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由于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故a >0。

令平衡时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 ,则:
Fe (s )+CO 2(g )=FeO (s )+CO (g )
起始浓度(mol/L ) 2 0
转化量(mol/L ) x x
平衡量(mol/L ) 2-x x
所以根据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知x 2-x =1,解得x =1,所以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12
×100%=
50%。

其中CO 表示的平均速率v (CO )=1mol/L 5min
=0.2mol/(L •min )。

②A 、反应前后体积不变,缩小反应器容积,压强增大,化学平衡不移动,故A 错误;
B 、铁是固体,增加Fe 的物质的量,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故B 错误;
C 、正方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到900℃,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故C 正确;
D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状态,所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故D 错误,答案选C 。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应用和计算;外界条件对平衡状态的影响等
22.(19分)已知:A 、B 、F 是家庭中常见的有机物,F 常用于食品包装,E 是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根据下面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A 和E 中官能团的名称:A 中________________;E 中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⑥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3)每步的反应类型分别为①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写出反应①在浓硫酸溶液中加热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 在金属铜存在下在空气中加热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F 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

④D 的钠盐与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
(5)F 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然而,这种材料造成的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实验室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C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试管a 中加入几块碎瓷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②反应开始前,试管b 中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

③可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把制得的C 分离出来。

【答案】(1)羧基,碳碳双键 ;(2)分馏 ;(3)①酯化(取代)反应;④加成反应;⑤加聚
反应;(4) ①.CH 3CH 2OH +CH 3COOH V 2O 5△ 高温、高压催化剂 浓硫酸Δ180℃催化剂 充电放电 催化剂Δ 放电充电
CH 3COOCH 2CH 3+H 2O ;②2CH 3CH 2OH + O 2 →光 ——→点燃 ———→点燃 ————→浓硫酸Δ ————→Δ ——→H + ——→Cu Δ ————→170℃浓硫酸 ————→O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