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中医药伤寒论 少阴病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 阴 亡 阳 的 格 阳 证
治法:破阴回阳,宣通内外—通脉四逆汤 方义:于四逆汤倍干姜量并加重附子以大剂 回阳救逆急驱内寒以救将竭之阳气。方后加 减法,为仲师实践经验,加以细读。
原文283: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 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提要:指出少阴亡阳特征之一 原本无汗故云:“反”。 分析: 故云“亡阳也” 反汗出 阴寒大盛、阳气外越 液随气脱,推之汗出如珠 咽痛—少阴之脉循咽,虚阳循经上越 吐利—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应用:“反汗出”一症必须在阳虚阴盛之恶 寒肢厥下利脉微等一派虚寒证基础上乃可辨 为亡阳证。
三、少阴病治禁 原文285: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 发汗。 原文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提要:少阴病治禁 分析: 以脉细沉数示少阴热化证禁汗 以脉微示少阴阳虚阴盛禁汗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原文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 汤。 提要:突出少阴温法运用 •本条据脉论证提出急温之的临床意义。 分析: •脉沉者,沉微也 “脉沉者 •以脉不沉到沉为肾阳急骤衰退 急温之” •以沉脉示四逆吐利等证必接踵而至 (要点、 •见微知箸,治中有防,防患于未然 难点)
原文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原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 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 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提要:少阴亡阳的戴阳证治/虚阳上脱 分析:
下利 以一脉一症示少阴虚寒下利 少阴亡 白 阳之戴 通 脉微 下利清谷,厥逆意在其中 汤 结合317条“面赤”—戴阳特征 阳证 下利不止—承上而来示阳伤阴亦伤 阳亡阴竭危重证 上方加人尿猪胆汁 厥逆—阳亡四未失温 一有反佐作用 无脉—从脉微欲绝而来,阴液将竭 二有益阴作用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xx年xx月xx日•辨少阴病脉证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目录01辨少阴病脉证篇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心肾两脏虚衰为特征的病变。
少阴病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盗汗、潮热、口干、两颧潮红、尿频、腰膝酸软等。
定义和症状少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过度劳累、年老体衰、饮食失调、情志失调等。
少阴病的病机主要为心肾两虚,即心阳不足,肾阳虚亏,温煦无力,脏腑功能衰退。
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质、舌苔等方面的情况。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息来判断病情。
切诊:通过把脉来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方面的情况。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辩证施治。
0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针对不同的少阴病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静脉注射、物理降温等。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少阴病患者往往存在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针灸可以缓解少阴病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等,但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针灸治疗少阴病的方法包括耳针、头针、手针、足针等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少阴病主要遵循“养阴清热”的原则,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效果。
针灸治疗注意事项针灸治疗后,患者需注意保持针眼清洁,避免感染,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治疗少阴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
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注意事项少阴病患者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外用药物辅助治疗,如中药外敷、药膏等。
少阴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03药物选择020103辨少阴病护理保健篇定期进行家庭成员的健康检查,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定期检查提供营养均衡、全面的饮食,保证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所需。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9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陈修园:少阴热化太过而亦或病。
少阴病八日,为阳明主气之期,九日为少阳主气之期,病气由阴而渐出于阳。
身以外为阳,手足为诸阳之本,一身手足尽热者,阳气盛也。
所以然者,以少阴之本热移在膀胱,膀胱为胞之室。
膀胱热不得外发于肢体而为热,必内动其胞中之血而为便血也。
此言少阴热化太过,脏病于腑,而胃便血也。
【按】柯注下利便脓血,指大便言;热在膀胱而便血,是指小便言。
汪注肾主二便,从前后便而出,皆是。
黄元御: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
膀胱,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总统皮毛,故腑热一身俱热,是必病便血。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肾,脏也,膀胱,腑也,肾温则阳气秘藏而血不流溢,肾寒则脏中之阳散于膀胱之腑,腑热,故血海不秘,随膀胱而输泄,必便血也。
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少阴水火同经,而独以君火主令。
水升而化火,则癸水不寒。
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太阳水火同气,而独以寒水司权。
火降而化水,则丙火不热。
病则癸水不化丁火,故少阴肾善于病寒,丙火不化壬水,故太阳膀胱善于病热,此其中有甲乙之木邪焉。
肝以风木而主疏泄,胆以相火而主秘藏,肾之温暖而蛰封者,相火之秘藏也,膀胱之清凉而通利者,风木之疏泄也。
病而风木不能疏泄,故水道不通,相火不能秘藏,故膀胱有热。
足少阳自头走足,病则上逆,手少阳自手走头,病则下陷。
膀胱之热者,手少阳三焦之相火离肾脏而泄于膀胱,一身手足之热者,足少阳胆经之相火离肾脏而泻于肢体也。
肝木藏血,而其性疏泄,木陷于水,疏泄不行,怒而生风,愈欲疏泄。
泄而不畅,其轻则为水淋,其重则为血淋。
淋血之家,痛涩而频数者,风木强泄而不畅也。
便血之证,热在膀胱,而肾脏则寒。
盖肾寒不能生木,而后木郁而生风,风性善泄,愈泄而愈陷,愈陷而愈泄,故血不上行,而病下脱。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19)【伤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词解】但欲寐:但欲,只想之意;寐,是睡。
但欲寐,指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一种昏沉迷糊状态。
【要点】本条论述少阴病的脉证。
【今译】少阴病所表现的主要脉证,脉搏微细,精神委靡不振。
【释析】本条仅十二字,以“脉微细,但欲寐”一脉一症立论,代表了少阴病阴阳衰微,气血双亏的一类证型。
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则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阴阳俱虚,神失所养,则精神委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状态,称为“但欲寐”。
此脉证反映了少阴病的本质,故以之作为少阴病的诊断依据,凡起病具有此脉症特点者,即可诊断为少阴病。
本条历来被注家称为少阴病的提纲,其一,首先剖析“脉微细”作为提纲,本篇在“少阴病”三字下,脉呈现:脉阴阳俱紧,脉细沉数,脉微而尺脉弱涩者,脉暴微、脉紧反去者,脉阳微阴浮者,脉不至者,脉微细沉,脉沉者,脉暴出者,脉微欲绝,脉弦迟者,脉微涩,少阴病诸多之脉象以“脉微细”统之,实难理解。
其二,“但欲寐”一症本篇提到两次,即本条与下条,多数注家认为心肾阳虚,神志恍惚,而紧接着下一条又提出“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如果真出现“但欲寐”的似睡非睡的情况,怎么又有“欲吐不欲,心烦”的自觉症状呢?其三,少阴病按照寒热分类,“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寒证不具体,热证又不包括,假若把少阴病作为虚寒证而称之为提纲,而少阴病又不尽虚寒证,如黄连阿胶汤证、猪肤汤证、猪苓汤证,均为少阴热证;少阴“三急下”急用大承气汤通泄邪热,实属少阴里实证治。
以上阐明“脉微细,但欲寐”远远不能概括少阴病的脉证,它只能作为少阴病证治的一类证型,而不能作为提纲。
标出此文字为提纲的目的意在表达“少阴病皆属心肾阴阳两虚”,从全篇论述看,心肾阴阳两虚不能概括少阴病,其余不讲,仅少阴“三急下”之证治,岂能用心肾阴阳两虚所能讲通?心肾阴阳两虚固然属于少阴病,但不能概括少阴病,这说明仲景本无提纲提法之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病理: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三)病性:全身虚衰证(四)成因: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一)主证:但欲寐主脉:微细(二)经络症状:咽痛(三)分型: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四逆汤为代表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一、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证:但欲寐。
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B.下利便脓血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D.脉微细,但欲寐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现在证: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诊断:少阴病形悉具辨证:“虚故引水自救”〃“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3)【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为少阴二脏,心脏有一条大动脉出来、一条大静脉血管回来心脏,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心和肾要通的时候是靠中间的脾胃,有一天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太阴病没好,如果脾脏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心本身血就不足了,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弱很细很微,所以少阴证出来第一个脉是很微很细的,吸收营养功能不够的时候,会表现在我们精神上面,精神的来源,精神很好,代表血气很旺,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就是神不足,就是「但欲寐」,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一旦吸收食物营养不够,生成血的能量不够了,所有内脏的功能都因之缓下来了,等于没有蠕动,整个不动停滞,如果说太阴病没好,进入少阴证,人就很虚弱。
二九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微脉是代表气很衰弱了,细脉代表血不够了,脉微细就是气血不足的状况,但欲寐,是少阴的主证。
例:脉微细,且下焦寒到小便无法自禁,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因为都没有蠕动了,膀胱口都开着,人的水是经过肾阳气化出来的,所以尿有点黄,现在他小便是白的,所以要用大剂的附子下去,现在西医连尿失禁都治不好,因为不知寒热也。
二九六:「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太阴证的时候是自利不渴,太阴、少阴、厥阴都会下利,只是下利的程度有深浅,如果自利不渴,就知道病在太阴,寒湿在上焦,所以他不会渴,如果自利而渴者,是少阴,寒在下焦,下焦肾虚的时候,会一直在下利小便,虚,故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病人会想喝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整个变成淡白色,就是标准的少阴证,为什么?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寒的观念就是根本没有温度了,根本不气化了,蠕动整个停摆,膀胱像一块死肉没有用,他的小便根本是漏出来的,中医有分寒热,西医就没有分寒热,西医只管发烧。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陈修园:《内经》云:少阴之上,君火主之。
又云:阴中之阴肾也。
是少阴本热而标寒,上火而下水,其病不可摸捉。
故欲知少阴之为病,必先知少阴之脉象,其脉薄而不厚为微,窄而不宽而为细;又须知少阴之病情,其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神智昏愦,但见其欲寐。
所以然者,少阴主枢转,出入于内外,今则入而不出,内而不外故也。
【述】此先论少阴标本水火阴阳之气,其见于脉证有如是也。
手足之少阴俱在内。
【按】柯注云:仲景以微细之病脉、欲寐之病情,提纲立法于象外,使人求法于象中。
凡证之寒热于寒热之真假,仿此义以推之,真阴之虚实见矣。
【蔚谨按】心病于神则脉微,肾病于精则脉细。
欲寐,病于阴;不得寐,病于阳。
今欲寐而不得寐,故曰但欲寐。
黄元御:少阴,肾之经也。
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
阳动而阴静,静则善眠,故曰欲寐。
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少阴之脉微细,必兼沉也。
刘世祯:少阴统心肾而为君火之经,客邪伤君火之化而为病者,是为少阴正病。
脉微细者,言其或微或细也。
微为肾气之下衰,细为心荣之内陷(肾阳上壮心火,则脉至洪大而悠长;心气下温肾水,则脉至沉石而和缓),心肾之气俱沉,则阳抑而沦陷于阴。
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之阳则寤。
此言卫气动静出入之度(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动则行阳,静则行阴),今阳气内陷而非下交,故但欲寐而实不能安眠也。
凡五气(即五行之气)各有所胜,制君火之化者,厥为水寒,故少阴正病,以阳衰气陷者为常,水火不交者为变,阴阳别离者则死。
肾间动气,是为阳根,古义喻以龙雷之火,谓其不可以水折也。
阴阳互根,水火交济,乃见平秘之常。
阴虚则阳越,血枯则气散,所谓引火归原之治,即温肾水而兼养血补精,合滋水补火两法,佐以收敛之品(有时但敛肾气,有时须兼敛肺气),其用在制方化裁之巧,非恃一二物性之专长也(后贤不明此旨,或以肉佳一味,有引火归原之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根据临床症状、脉象变化、舌象和其他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少阴病。
少阴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太阳病的鉴别
少阴病与太阳病在脉象和症状上有相似 之处,但太阳病以表证为主,少阴病则 以虚寒证为主。
VS
与阳明病的鉴别
阳明病以燥实证为主,与少阴病的虚寒证 有明显区别。
03
少阴病的证治与治疗
证治的原则与方法
预防与调护的建议
预防为主
重视少阴病的预防,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 对少阴病的认识。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少阴病。
合理饮食
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 辣等刺激性食物。
05
少阴病治疗的临床案例与讨论
临床案例的介绍与分析
临床案例1
患者为中年女性,因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导致心悸、失眠、乏力等症状,诊断 为少阴病。经过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症状逐渐缓解。分析:此案 例展示了少阴病的症状表现及中医治疗的方法。
损,阴寒内盛,从而形成以虚寒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少阴病的治疗需要从心、肾、脾、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03
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少阴病的分类
01
根据少阴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少阴
伤寒”和“少阴中风”两种类型。
02
少阴伤寒是指感受寒邪,伤及心肾之阳,导致阳虚寒
盛的证候。
03
少阴中风是指感受风邪,伤及心肾之阴,导致阴虚阳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7
CONTENTS
• 少阴病的定义和重要性 • 少阴病的脉象与症状 • 少阴病的证治与治疗 • 少阴病治疗的难点与对策 • 少阴病治疗的临床案例与讨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
水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
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脉沉细而数。
至其见证,亦各有别。
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则多心烦。
阴邪背恶寒口中和,阳邪背恶寒则口中燥。
阴邪咽痛不肿,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
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
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
凡从本之治,均宜温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
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
0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少阴肾经,阴盛之藏也。
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细也。
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
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
『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
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
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证也。
盖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浮大,此时亦必变为沉细;在先之证虽烦热不宁,此时亦必变为昏沉嗜卧。
但须辨出脉细沉数、口中燥为热证;脉沉微细、口中和为寒证,以此明辨,万无差误矣。
程应旄曰: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矣。
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弦,细者弦之反,沉兼微细,阴证定矣。
02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少阴病,谓但欲寐也。
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
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
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202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contents •少阴病总论•少阴病的脉证•少阴病的治法•少阴病的针灸治疗•少阴病的预防与调理目录01少阴病总论少阴病是指因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
少阴病定义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机特点,少阴病可分为寒化证、热化证、阴虚证、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等六类。
少阴病分类少阴病的定义与分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对少阴病的论述较为丰富,为后世对少阴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现代研究现代中医对少阴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辨治体系。
少阴病的历史沿革1少阴病的治疗原则23少阴病的治疗应扶正祛邪,根据病情轻重和病理特点,灵活运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
扶正祛邪少阴病与心、肾、脾、肺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治疗时应注意调理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生理活动。
调理脏腑针对少阴病的病因和病理特点,应注意预防和调护,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外邪侵袭,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
预防调护02少阴病的脉证少阴寒化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寒邪内盛,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虚寒证为主。
病机症状治疗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等。
温肾散寒,用四逆汤加减。
030201少阴热化证是由于体内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肾阴虚证为主。
病机心烦失眠、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症状滋补肾阴,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治疗03少阴病的治法03注意事项扶阳散寒法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扶阳散寒法01适应症扶阳散寒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阳虚寒凝者,症见畏寒肢冷、脉象沉细等。
02治疗方法扶阳散寒法主要用辛温药物,以温阳散寒、通脉活血,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等。
养阴清热法适用于少阴病表现为阴虚内热者,症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脉象细数等。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总篇衰伤寒论少阴病概论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一、少阴病的病位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二、少阴病的成因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
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
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
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三、少阴的生理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
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
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脏:手少阴心为火脏,主血脉,主神明。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谵语—心失养,阴更 伤,火更旺,扰心 神 小便难—阴更伤,气 化无源
故曰,强责少阴汗也
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 眠者,猪苓汤主之。 实热证—较持续,舌苔黄干、质红,脉 浮数,不得眠,小便短赤心烦 少阴 虚寒证—时发时止,(止而)但欲寐,脉 微细,下利,小便色白,舌白质淡,四肢冷
禁用 汗下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
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心为十二官之主。主明则 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肾为先天之本。肾阳 虚,脾阳亦虚,生化之源不旺,先后天皆病,病 属危重。心脾肾阳虚,容易亡阳虚脱,因此,预 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总的预后:阳存则生,阳亡则死,阴竭亦死。 分:自愈、可治、阳脱、阴竭 A、辨自愈(阳复自愈证)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 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总结以上五条:
少 阴 寒 化 证
厥 逆冷、四逆 利 不止 进 恶寒蜷卧 加重 而 但欲寐 躁烦 或昏迷
脉不至—心阴阳不接续 外脱 (格 汗出—心阳外亡 阳证) 息高—肺肾败绝,上脱 ——戴阳证
最后脱绝时,可有: 复利 回光返照 复烦躁 形—神识半不清,四肢躁动 理—阴阳气将竭,四肢、心神失养,心神浮越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阴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掌握少阴病寒化证和热化证的辨证施治。
概说
一、少阴的生理
手—心—主火,主血脉,主神志,主汗 液,其华在面,为人身之大主。 少阴 足—肾—主水,主藏精,主纳气,主骨 髓,其华在发;内藏相火,为 水火之脏;内藏真阴真阳,为 先天之本。
阳 度欲 昏脱 迷, )无 力 与 邪 争 , 不 烦 不 躁 ( 中
伤寒论卷第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卷第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卷第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大法,秋宜下。
【译文】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因此,关于疾病的治疗,有秋宜下的法则。
但这不是绝对的,临床上还应根据具体症候和病机,选用治疗方法。
【原文】凡可下者,用汤①胜丸散②,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释】①汤:煎剂。
②丸散:丸(或作圆),即丸剂;散,即散剂。
【译文】凡可以用攻下药的病症,采用汤剂,比丸散剂力量大,疗效速。
服攻下药得大便一通,就当停止后服,不需要服完全剂。
【评析】本条指出在用药上选择剂型的重要性,以及服药后的注意事项。
【原文】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腹泻,不想进食,因为里有宿食的缘故,应当治以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因宿食而致腹泻的辨治。
宿食阻滞,一般应是大便秘结,今却发生下利,当亦属于热结旁流。
由于宿食内停,胃气必滞而不和,所以不欲进食,因而即以不欲食,作为宿食的诊断依据。
既然是宿食在内,自然不可见泻止泻,而宜通因通用,用大承气汤下其宿食,宿食去则腹泻自止。
但本条叙症简略,还应参考有无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利下臭秽等症,才够全面。
【原文】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译文】腹泻愈后,到了次年的同一时间又复发的,这是病邪未除尽的缘故,应当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评析】本条讲复发性下利的病机和治法。
下利已愈,有至来年同一时令季节日期和时间而复发的,乃因病根未拔,余邪未尽,至次年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下利复发。
治疗这样的下利,必须逐其余邪,所以用大承气汤攻下。
但是也必须注意没有其他虚症的,方可使用下法。
【原文】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译文】病腹部胀满疼痛的,这是因为里有实邪阻滞,应当治以攻下,宜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9.伤寒论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9.伤寒论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译文】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不足,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阴血不足,就会出现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阳虚不能用攻下法,误用攻下,就会导致心下痞结胀硬的变症。
【评析】本条讲脉见濡弱微涩,不可用下。
【原文】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踡。
【译文】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攻下。
误用攻下,就会形成腹中拘挛疼痛,饮食不进,气筑筑然跳动更加厉害,身体虽发热,却要蜷曲而卧。
【评析】本条讲肝气虚误下的变症。
脐左动气,原属肝虚,误用下法,中气被伤,中虚而肝气反逆,木横克土,因之食不下,腹内拘急,而动气更剧。
身有热似乎邪实,实际是里气大虚,所以卧则欲蜷。
这是真虚假实,应当明辨。
【原文】动气在上,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①,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②。
【注释】①浮冷:体表发冷。
②欲得水自灌:想要用水浇洗。
【译文】动气在脐的上面,不可用攻下。
误下则会掌心烦热,身体表面发冷,热汗外泄,想要用水浇洗。
【评析】本条讲心气虚误下的变症。
脐上有动气,原属心虚,当然不可攻下。
误下则损伤心阴,而心火更炽,所以掌心烦热,热汗自泄,体表之热,随汗外泄,所以身上不热而是浮冷。
这种浮冷是指体表皮肤寒冷,其机制与“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是一样的,并不是恶寒,所以欲得水自灌。
【原文】动气在下,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译文】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故不能用攻下法。
若误用攻下法,则可导致肾阳更虚,阴寒更甚,出现腰部胀满、骤然站起即感头晕、饮食不消化、泻下的全是不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等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
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
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
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
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
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
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
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
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
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
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
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
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
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
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译文】寸关尺三部脉都沉紧,紧脉主寒,病人本应当无汗,却反而汗出的,是阳气外亡的征象,这属于少阴亡阳症,理应呈现呕吐、腹泻、咽喉疼痛等症。
【评析】本条讲辨少阴亡阳的脉症。
脉紧主寒,脉阴阳俱紧,则为寒邪已直侵少阴。
太阳伤寒,脉阴阳俱紧。
是浮而紧;少阴病,脉阴阳俱紧,是沉而紧。
阴症本不当有汗,现在反见汗出,这是阴寒太甚,阳虚不能固外而从外脱的现象。
里寒盛而阳外脱,所以当有吐利咽痛等情况发生。
因少阴脉循喉咙,虚阳循经上越,郁于咽嗌,则咽痛,阴盛于内,中阳不守,则上吐下利。
少阴病既吐且利,阴寒已盛,若再见咽痛汗出,亡阳之变即在顷刻,此时应急投大剂姜,附以回阳固脱,若因循失治,那是非常危险的。
本症咽痛,由于阴寒极盛,虚阳上浮所致,大多不红不肿,和实症咽痛完全不同,切不可治以清热利咽等通套药方,也不需要单独治疗,得姜附回阳以后,火归本位,则咽痛亦自能痊愈。
【原文】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①少阴汗也。
【注释】①强责:过分强求的意思。
强责少阴汗,是不当发汗而强用发汗的方法。
【译文】患少阴病的人,咳嗽,腹泻,又有谵语的症状,这是因误用火法,强发少阴之汗,劫耗津液的缘故,小便必然是艰涩难下。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火劫伤阴的变症。
少阴病本有寒化、热化的不同,咳而下利的症候,也有从阴化寒,从阳化热的区别。
从寒化的,用真武汤,从热化的,用猪苓汤,这是一般的大法。
今文中指出“被火气劫”一句,是从谵语的症状悟出,因为使用火法必然损及阴液,心阴受伤以致心神浮越,因而出现谵语;肾主二便,今强迫少阴之汗,津液受伤,化源不继,是以小便难。
关于谵语一症,亦有作胃阴被劫释,如《金鉴》曰:“今被火气劫汗,则从热化而转属于胃,故发谵语。
”又如尤在泾曰:“少阴不当发汗,而强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肾阴,亦并耗其胃液,胃干则谵语。
”是说亦有理致,可以并存,临床自当结合全部病情辨证。
【原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译文】少阴病,脉象沉细数,是病在里,治疗时不宜用发汗法。
【评析】本条讲少阴里症,禁用发汗。
臭节草少阴病属里症,故云“病为在里”,里症一般是禁汗的,如误用之,就会导致伤津或亡阳的危险。
若少阴里虚寒而兼有太阳表症发热无汗脉沉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权一汗,但必须配伍护阳的药物,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一类方剂。
本症脉细沉数,数脉似应主热,但数而沉细,就不能肯定属热,相反,大多数属于里虚寒甚,因此说“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原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译文】少阴病,脉搏呈现若有若无的微象,这是阳气大虚,不可用发汗药治疗。
阳已虚,而尺部脉搏弱涩的,是阴亦虚,也不可用泻下剂。
【评析】本条指出少阴病汗下禁例。
本条阳虚禁汗,阴血虚禁下,乃行文之便,决不意味着阳虚可下,阴血虚可汗。
应知汗、下为攻邪之法,无论阳虚、阴虚,汗、下皆不可用。
【原文】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译文】患少阴病,到了八九日,全身和手足都发热,这是热在膀胱,必将引起小便下血。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热涉膀胱血分的变症。
少阴病邪涉于膀胱血分,热伤血络,可以出现小便血的变症。
“一身手足尽热”是本症的辨证要点。
其一,有别于阴盛格阻症,其症身热不恶寒,但手足必冷;其二,作为热在膀胱的标志,膀胱外应皮毛,热在膀胱,故一身手足尽热。
【原文】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①,为难治。
【注释】①下厥上竭:厥逆因于下焦阳虚,故称下厥;阴血因上出而耗竭,故称上竭。
【译文】少阴病,仅见四肢厥冷和无汗,却强行发汗,势必伤经动血而引起出血,其出血部位难以预测,有的从鼻出,有的从眼睛出,即所谓的下厥上竭,属难治之症。
【评析】本条讲强发少阴之汗,而导致动血的变症。
病人少阴,气血阴阳均已亏损,即使有可汗、可下的症候,亦应该慎重用药。
少阴病,阳气虚弱,所以厥冷无汗,假使汗出,则多属亡阳危候。
少阴正症,本无汗法,篇中麻附细辛、麻附甘草二汤,都因有太阳兼症,所以发表与护阳同用,以求从权一汗。
今少阴病外无兼症,而强发其汗,不但伤阳,而且伤阴,更能扰动营血,血随虚阳上涌,循清窍而出,但病变仓促,很难逆料何窍出血。
所以说,或从口鼻,或从目出。
先是阳气衰于下而为厥逆,复以误汗,营血外溢而竭于上,造成下厥上竭,下厥治当用温,而上竭又不宜用温,顾此失彼,确属难治之候。
【原文】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译文】少阴病,恶寒怕冷,身体踡卧而下利,手足逆冷的,预后不良。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纯阴无阳的不治症。
少阴病预后的吉凶,决定于阳气的存亡。
阳气尚存的,是为可治;阳气衰绝的,是为不治。
本条恶寒而无身热,身蜷而手足不温,是谓有阴无阳之症,已属危候,而又兼下利,所以断为不治。
【原文】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译文】少阴病,呕吐,腹泻,神昏躁扰不宁的,属于死候。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阳气衰竭的死候。
少阴病吐利,出现躁烦,是衰微的阳气与邪抗争的表现。
如果正能胜邪,则当阳回利止,病即由重转轻。
今更增加四逆,则可证阴邪猖獗,阳气已达到竭绝的地步,有阴无阳,所以断为死症。
【原文】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①者,死。
【注释】①自冒:冒者,如以物冒首之状,这里是指眼发昏黑,目无所见的昏晕而言。
【译文】少阴病,下利虽然停止,而头部发生眩晕,并且时时自冒的,为死候。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阴竭阳脱的死症。
本条的利止,未言手足转温,而反见到头眩和时时自冒的现象,可知这一利止,不是阳气来复,而是由于阴液已竭,源泉竭绝。
阴液既竭于下,则阳失依附而飞越于上,所以见到头眩而时时自冒,此时阴竭阳越,脱离在即,因此断为死候。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译文】少阴病,刚开始得病,既有发热等表症,又见脉沉的,是少阴阳虚兼太阳表症,主治宜用麻黄细辛附子汤。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少阴病虚寒症本不发热,今始得病即见发热,所以称为反发热。
一般来讲,发热为太阳表症,但太阳病应当脉浮,现在却是脉沉,沉脉为少阴里虚,脉症合参,是少阴兼太阳表症,亦即后世所谓少阴与太阳两感症。
此为两经兼病,虽有少阴里虚脉候,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的程度,所以用温阳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下利肢厥,则里症为急,治当先温其里,本方即不可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两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译文】少阴病,得病两三天时,既有发热等表症,亦有少阴阳虚症,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微汗解表。
因为病才两三天,尚无吐、利等里症,故用温阳微汗解表法。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兼表症势较缓的治疗。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译文】少阴病,得病两三天以上,心中烦躁不安,不能够安眠的,主治宜用黄连阿胶汤。
【评析】本条讲少阴病,阴虚阳亢的症治。
邪犯少阴,往往可因体质因素而发生寒化与热化两种不同的症候,如素体阳虚,病邪从阴化寒而成寒化症,提纲中所举脉微细、但欲寐,是其典型脉症。
本条得之两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是为少阴病的热化症,因病邪从阳化热,阴虚阳亢所致。
寒邪化热伤阴,仅是少阴热化症的一个方面,也可由阳明之热灼伤真阴而成,程扶生说:“而心烦不得卧者,是阳明之热内扰少阴,故不得寐也”。
还可因感受温热之邪,内灼真阴而致。
事实上,无论是由寒邪化热,或阳明之热灼阴,或温热之邪,只要具有真阴伤而邪热炽的脉症,就可确诊为少阴热化症。
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上,便呈现心中烦不得卧,说明肾水素亏,邪从热化,肾水不足,心火亢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心烦不得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