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9条辨: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小便不利,没有汗,代表津液已经发透了,津液不够了,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了,这个时候,病人的情绪会比较烦躁。

身上必然会发黄,这个黄就是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而呈现出来的颜色。

这个津液不够了,是属于阳明证。

《伤寒论》第200条辨:“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证还有一种,被火。

本来阳明证就是纯热证,津液伤到了才变成了阳明证,然后再靠近火,额头上就开始出一点微汗,如果小便不利,身体必然会发黄。

这就是告诉我们,阳明证,本来就是津液不够,才会造成燥实在肠胃里面。

如果再靠近火,津液再丧失以后,就会看到身体发黄的现象。

我们后面有很多处方来治疗这个发黄。

这个发黄就是阳黄,会看到皮肤是黄的,但是这个黄是三焦的黄。

《伤寒论》第201条辨:“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这个潮热都是发生在下午,黄昏的时候才会有潮热。

潮热就是象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发热。

只要摸到脉是浮的,提示表虚掉了,毛孔是打开的,所以会有汗。

浮紧的话,毛孔是束掉的。

阳明证,是很容易出汗的。

《伤寒论》第202条辨:“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在经方里面讲口渴。

嘴巴里面口渴,想去喝水,但是,不想吞下去,嘴巴漱一下,就吐出来。

只要看到这种现象,统统是有瘀血。

唐容川的《血证论》讲得很多,只要是口渴不欲饮,他的身体里是有瘀血。

意思就是说,燥热上升的时候,到了鼻腔,鼻腔的血管很小,所以,血液一直往上冲的时候,到了鼻子这里冲不过去,因为血量太大了,血管很小。

血管还没有破的时候,就会有口渴不欲饮水的这种现象,等于是瘀血。

血管一破裂,鼻子就流鼻血出来了。

这个时候,高热也退掉了,同时口渴的现象也会去掉。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提文要】】傷:寒论身湿黃热發发熱黄,,梔热子重蘗于皮湿湯主的之证。
(261)
治。
陈肥【蔚梔辨子:治十栀五要子箇炙已)相发合黃于蘗,二热兩重上 外三,味只,以有水身四黄升于,发煮湿热取,,一壅升而半滞无,三内去焦滓瘀,之分证溫再。服。
汪辨陽,苓阳明本友明證有:蓄,久辨血其瘀太人血证阳喜,,忘故蓄必者令血验,喜证其必忘,大有。必便畜屎验易血雖其,。鞕小亦所,便各以大利从然便;者反 易,其色必黑其者府,而宜言抵之當。湯下之。(237)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
浮熱數則者消,穀【可喜提下饑要之,】。至:假六论令七阳已日明下不蓄,大血脈便证數者不,解有,瘀合血 ,宜【抵辨當治湯要。点(】2:57病)机:阳明邪热与 若(2脈主5數症8不):便解发硬,热,而宿,下色瘀消不黑相谷止易结易,解。饥必,,協脉健熱数忘便膿,血大也。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四、血(热)证 【原文】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
者,此必衄。(202)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227

【提要】:阳明热在血分与热在气分的衄血 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原文】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 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濈然汗出則愈。(216)
陽明病,下之,其白外相有兼熱),手足溫,不結胸 ,心治中法懊:憹清,宣饑郁不热能,食方,但用頭栀汗子出豉者汤,。梔子
豉湯主之。(228)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三、蓄水证
【【原提文要】】若:脈浮此發两熱条,论渴述欲阳飲明水热,盛小阴便伤不水利 柯者韵,伯豬苓:湯栀气主子不之豉利。汤的(不证2及2治3者及),禁白例虎。汤继

阳明病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三、阳明病主脉(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病因与分类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

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阳明初感(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针对性问题提出及解决方案探讨
问题一
如何准确判断阳明病的病情轻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 综合判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问题二
针对阳明病的不同证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剂?解决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 方剂。例如,对于阳明热盛证可选用白虎汤;对于阳明实热证可选用承气汤类方剂等。同时,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加减化裁。
白虎汤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炎等,通过 清热生津的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其他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 柴胡汤等也在现代临床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感疾病和内 伤杂病的治疗中。
承气汤在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 里热实证,如肠梗阻、胰腺炎等,通 过攻下热结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反恶热等。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包括无形 热邪亢盛和有形燥热内结两类。
阳明病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热内传入里;或因少阳病误发汗,伤津化燥而成;或因三阴病阳气恢复太过,转为阳 明病;或因失治、误治,伤津化燥所致。
发病机制
阳明病以燥热亢盛为主,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形成燥热实证。若燥热之邪弥漫全身,充斥表里,则见大 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结成实,阻滞肠道,则见潮热、谵语、便 秘、腹满而痛、脉沉实有力等阳明腑证。
医案二
患者李某,女性,32岁,因反复发作性口 腔溃疡、便秘就诊。诊断为阳明病兼有阴虚 ,给予竹叶石膏汤合增液汤治疗,症状逐渐 改善。分析:本例患者除阳明病症状外,还 伴有阴虚表现。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养阴的 作用,增液汤则可润肠通便,二者合用针对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精华.

伤寒论讲义陕西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编委会2008年11月24日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提纲二、太阳病分类(一)、太阳中风(二)、太阳伤寒(三)、太阳温病三、太阳病愈期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2、桂枝汤禁例3、桂枝汤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桂枝加葛根汤证)(2)、兼肺失宣降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兼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4)、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5)、兼气营两虚证(桂枝新加汤证)(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2、麻黄汤禁例3、麻黄汤证兼证(1)、兼经输不利证(葛根汤证)(2)、兼邪迫阳明证(葛根汤证及葛根加半夏汤证)(3)、兼里热烦燥证(大青龙汤证)(4)、兼里有水气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概论(一)、变证成因及治则(二)、辨虚证实证(三)、辨表里先后治法二、热证(一)、热扰胸膈证(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豉汤证2、栀子厚朴汤证3、栀子干姜汤证4、栀子汤类方禁例(二)、邪热雍肺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三)、热盛津气两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四)、热利证1、葛根黄芩黄连汤证2、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三、虚证(一)、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二)、脾虚证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3、小建中汤证4、旋覆代赭汤证5、桂枝人参汤证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三)、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2、茯苓四逆汤证3、真武汤证(四)、阴阳两虚证1、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3、炙甘草汤证四、结胸证(一)、结胸辨证(二)、结胸证治1、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证(2)、大陷胸丸证(3)、小陷胸汤证2、寒热结胸(三物小白散证)(三)、结胸治禁及预后五、脏结证六、痞证(一)、成因及证候特点(二)、痞证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2、附子泻心汤证3、半夏泻心汤证4、生姜泻心汤证5、甘草泻心汤证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八、火逆证第四节太阳病类似证一、悬饮证(十枣汤证)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三、风湿痹证1、风湿表阳虚证(桂枝附子汤证、去桂加白术汤证)2、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甘草附子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概说第一节阳明病纲要一、阳明病提纲二、阳明病病因来路三、阳明病脉证特点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经证(一)、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证)(二)、胃热津气二伤证:1、白虎汤证。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B麻黄汤C大青龙汤D根汤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D甘草附子汤E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根汤B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D根加半夏汤E黄芩加半夏生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根汤D桂枝新加汤E 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B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根汤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D黄连汤E生泻心汤7.患者,男性。

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

脉濡,苔薄白。

辨证为:A根汤证B黄芩汤证C根黄芩黄连汤证D半夏泻心汤证E 桂枝人参汤证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4. 患者,女,18岁。

伤寒论原文2

伤寒论原文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太阳病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辨病发阴阳)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辨寒热真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中风证)(1.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2.桂枝汤禁例)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太阳伤寒证)(1.麻黄汤证治)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三、太阳病轻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 白虎?-青龙、朱雀、玄武? 承气?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虚寒证?
阳明本义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
伯曰:两阳合明也。” 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变化 为收拢聚合状态,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这个叫“两阳合明”
阳明经义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内经》腹为阴、背为阳
后阳主升 前阴主降
-足太阳行于身之后正故太 阳主开升
-阳明主合降
解决问题:阳明经的正常气机
阳明府义
阳明之府主要包括胃肠与脾和肺有关。
解决问题:六府以通为用

启发: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 《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上壅者疏其下”
此乃大肠实热,治宜通腑泻热。方拟小承气 汤加味。处方: 大黄(后下)20g,厚朴5g, 杏仁、枳实各lOg,麦冬15g水煎服。 1剂后,大便解出甚多,状如羊粪,咳嗽 减轻。上方大黄减为15g,再进3剂。药后 大便通畅,日行2次,能平卧及下床活动, 思食,黑苔已退。后以清润之品调理1周而 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讨论二
陆祖愚治顾玉严,年六十,患伤寒,服药头 疼骨痛已除,身热烦躁,兼发赤斑而狂。诊 之,六脉沉数有力。目瞪直视,噤不出声, 舌黑芒刺,四肢冰冷。询其大便,二十日不 行。谓年虽高,脉尚有神,力任无事。
病案讨论三
李某,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 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 (热性之品),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 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 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粘液,有排泻不尽 之感。现以手按其腹,疼痛叫绝。脉沉有力, 舌苔黄厚。

2.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病 理 概 况
病性病机: 里、热、燥实
本证:经证、腑证
病证类型: 兼证:
变证:发黄证 、血热证,中寒证
第五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三、治疗概况
清法:适用于阳明经证,白虎汤为代表 正治法: 下法: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承气汤为代表 禁忌: 发汗、利小便
四、预后及转归 预后一般较好。其预后与津液的存亡关系至密。若 苦寒攻下太过,则会重伤阳气,使邪气内陷三阴,
三 陽 合 病
腹滿身重 難以轉側 症候 口不仁 面垢 讝語遺尿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原文】 350 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白虎湯主之。 【提要】热厥的证治。 【解析】

滑为阳脉 脈滑 往来流利 邪热内郁 裏有熱 阻遏气机 热厥证 属真热假寒 白虎湯主之 辛寒清热
傷 而厥 手足逆冷 寒
伴发热身灼热,口渴心 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原文】 170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 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提要】指出表证未解禁用白虎汤及白虎 加人参汤。 【解析】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三)阴虚水热互结证(猪苓汤证) 【原文】 223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猪 苓湯主之。 【提要】阳明阴虚水热互结的证治。
成因: 少阳病误施发汗、利小便,则伤津助热
使邪热化燥而病转阳明
病证特点: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本条的主要精神在于说明阳明病的几种不 同病因来路与形成机理,在文法上采用互 文见义法,即阳明病不论是由太阳病传变 而来,或者阳明本经自受邪而病,还是由 少阳病发展而成者,均有形成“脾约”, 或“胃家实”,或“大便难”之可能。故 不能拘泥于条文字句,单从原因方面而限 定证候。

选读阳明病脉症并治课件

选读阳明病脉症并治课件
大黄 泻热通便厚朴 行气宽中 枳实 破结消痞
煎法:三药同煎,作用在调和气机
治法: 泻热通便,破滞除满
20
曰晡潮热 津伤少汗,热郁外透烦燥谵语 里热炽盛,心神被扰腹满痛或绕脐痛 燥屎内结,腑气不通大便秘结 热盛津伤,肠胃燥结手足 戢然汗出 热郁于里,迫津外出
阳明病
其外有热,手足温 余热未清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心中懊恼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胃热气滞 但头汗出 郁热上蒸 舌苔黄 内有郁热
D、治法:清宣郁热,和胃除烦 栀子豉汤(本方解详见太阳病篇)
下后胃中空虚, 邪热郁于胸膈, 神明被扰
二、阳明病的概念凡无形邪热充斥内外出现身热汗出,烦渴,脉洪大或邪热与 肠中糟粕相结而形成燥屎阻塞肠道、腑气不通而出现大便硬 结,腹满疼痛,脉沉实有力,舌红苔黄燥等证者称为阳明病。
三、病因1,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内传化燥 2,素体液亏阳盛或挟有宿食 3,治疗失误,伤津助热 4,三阴病转属
(四)猪苓汤证 223 、2241, 脉证:承221条而来脉浮,发热 阳明气分有热渴欲饮水 津液不足,气热阴伤小便不利 水气停蓄,气化不利
下后津伤,水热互结下焦
15
3, 鉴别:猪苓汤证 阴已伤,热证 滋阴清热利水水气内停下焦,脉证相五苓散证 似 阴未伤,无里热 通阳化气行水4, 猪苓汤禁忌证 224汗出多 热盛津伤口渴 津伤液少
涩 营血衰竭,阴液枯竭 死
23
调胃承气
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芒硝倍重于大黄,旨在软坚润燥泻热,不用枳、朴而用甘草使泻下作用缓和
小承气
泻热通便 破滞除满
燥实不甚,故不用芒硝,大结大满较 大承气汤证为轻,故枳、朴量减。
大承气
攻下实热 荡涤燥结
重用枳朴破其壅滞,芒硝量轻于调胃 承气汤,以其破滞除满力逊,本方峻下之功未必尽在硝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