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伤寒论少阳病篇
![伤寒论少阳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a4f2787e21af45b307a8f1.png)
二、少阳病治禁 原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 中満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原文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 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提要:补充少阳脉证及其治禁 分析:
太阳病 头痛发热 阳明病+脉弦细→ 少阳病无疑故云“属少阳 少阳病
治法:
柴胡桂枝汤(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半量合方) 三、大柴胡汤 原文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提要:少阳兼里实的证治
少 呕不止 阳 少阳胆郁失枢之证 兼 郁郁微烦 里 心下急(胸胁苦满之甚)—热结于肠 实 治法:和解少阳 攻下里实—大柴胡汤 方义: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大黄枳实—泻阳明里实 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 载药和中,祛饮止呕 姜枣 制缓大黄速下之势
原文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 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 在里也,汗出微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 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 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 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提要:述阳微结证与阴结的鉴别
分析:
原文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 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提要:少阳兼里实证治 分析: 发热汗出不解 继103条补充大柴胡证脉证 又可视少阳兼里实另一种 心中痞硬 临床表现,治同103条 呕吐下利 鉴别与运用:
大柴胡汤证条文有103、165、379三条应互参
四、柴胡加芒硝证 原文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 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 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 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 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提要:少阳兼里实误下后的证治 分析: 此条与229、230条同属 胸胁满而呕—少阳证 日哺所发潮热—阳明证 少阳阳明合病,偏于少阳 误用温下之丸攻下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https://img.taocdn.com/s3/m/082f83e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7.png)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少阳含义在六经中医,少阳有经腑两层意义。
少阳经包括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少阳腑则包括足少阳胆腑与手少阳三焦腑。
少阳与六气之相火对应。
足少阳胆又与五行之甲木相配,手少阳三焦则与相火相配。
少阳既与五气(在天五行)之相火(当为燥)对应,又与五行(在地五行)之火(相火),木相配。
手少阳三焦配相火,而手厥阴心包亦配相火,因此,手厥阴心包之经藏也就与少阳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经中医对少阳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少阳主枢,处于表里之间,在半表半里,是说少阳处于太阳(表)与阳明(里)之间,是太阳与阳明之枢机。
二、少阳病含义在《伤寒》里,少阳病原本主要指足少阳胆病,未包括手少阳三焦病。
但是,于实际上,《伤寒》之少阳病,除目眩可算病在胆腑,其它均谓病在胆经。
而更多者,实为胆腑燥淫,客入它藏它腑引起的病变。
其一,是燥客三焦引起的病变,典型如小柴胡汤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还有结胸痞鞕等等。
其二,是燥客胃腑引起的病变,即所谓阳明病燥者。
其三,是燥客脉腑引起的病变,典型如身黄,出血者。
但是,上述燥客致病,除小柴胡汤证,大多未收入《伤寒》之少阳病,而是分散于太阳阳明之中。
与少阳主枢之论述相应,六经中医称少阳病为枢机病,因此,少阳病之治法,有三禁之说,即禁吐,禁汗,禁下,只能和解。
所谓和解,主要指和解太阳阳明表里,既不汗解于太阳,亦不下解于阳明,而是表里俱解于少阳枢机。
但是,六经中医,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表里可以和解于少阳,亦不能很好地解释是怎样实现和解。
此外,六经中医但说和解表里,而未说和解藏腑寒热(燥)。
反映出理论不能深入。
三、少阳病治方医学辨解在治方医学里,主要以病机分病。
因此,治方医学所认识之少阳病就是病机在足少阳胆腑,及其本体足厥阴肝藏之病。
少阳病产生之病因——燥邪客犯它藏它腑,所引起之病变,分别归属所在藏腑。
手少阳三焦,在治方医学里,属于肺藏之表腑,但非相火之腑,而是天七热腑,因此,病机在手少阳三焦之病,不归入六经之少阳病,而对应六经之太阳病,是为热病。
少阳病第二节ppt课件
![少阳病第二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3684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2.png)
食谷者哕。
34
类似紧,故合称沉紧。 (病欲离表而入少阳)
与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30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 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头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 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 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提要】 表病里虚误治变证及中虚饮停证禁用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病 血弱气尽 —气血虚弱 因 腠理开 —卫外不固
邪气因入。
胸胁苦满 -正邪相搏,结于胁下。 少阳受邪,
主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正邪分争。 枢机不利, 证 嘿嘿不欲饮食—邪郁胃呆,情志不舒。进而影响
腹痛
气滞不舒。
呕 木邪乘土 胃失和降。
脾胃功能。
1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主之。 转属阳明证治: 服小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邪入阳明,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原文】(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①,胸胁苦满②, 嘿嘿③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 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 汤主之。
1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②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③嘿嘿:嘿通默。即表情沉默,不欲语言。
颈项强 ——表证未解。
小便难 ——脾不转输,水不下行 。
(以上证候为脾虚湿郁,治当温中祛湿。) 误与柴胡汤 ——更伤中阳(方偏苦寒)
脾虚气陷 泻利下重 。
3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中虚饮停证禁用小柴胡汤: 渴 ——脾阳不足,水气不化,津不上承。 饮水而呕 ——饮入之水被停饮所格拒。 柴胡汤不中与也 ——误与柴胡,胃气将败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473ad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2.png)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第五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
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
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往上来。
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
口苦,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
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
咽干,内有热,咽也干,热往上亢,目眩就是头眩晕。
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热邪,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必然的反应。
所以拿它作少阳病的一个特征,是比较正确的。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这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少阳病不是特殊的病,只要在临床上遇到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证候,可以肯定是少阳病证。
这是辨少阳病的特征。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意思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而发生的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叫少阳中风。
二耳聋,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
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身与目也发生热亢的证候,身热的甚则聋,目热的甚则发昏,所以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
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五官的证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二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互词,而烦,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面基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胸中也满,由于热往上冲关系也烦,这么讲也可以。
说他是柴胡证的一个征候,即是胸胁苦满而烦。
前面柴胡讲了,在这只简单的说一下。
柴胡四证: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
在这把胸满而烦放在一起,言外的意思是这是柴胡证。
这个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前面讲多了,不可吐下,半表半里,病不在里,在里而实于上而可吐,实于心下可以泻。
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
病邪没在胃汤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
胃虚,如有寒饮的话则乘这,而心下悸而惊,惊则是燥的意思,惊燥,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部是病陷于里的一种证候,甚而惊燥。
伤寒论课件:第三章 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第三章 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2bb8c21fd1f34693dbef3e0e.png)
二、少阳病治禁
少阳中风证治及禁忌与误治后的变证264/P175)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 证:耳聋、目赤-----风火循经上扰,清窍不利
胸中满而烦-----邪郁少阳,经气被阻 禁治:不可吐下 误治变证:心悸、惊惕-----气血耗伤,心失所养
少阳伤寒禁汗及误治后的变证与转归(265/P175)
结果: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 -正邪分争于半表半里
少 阳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
病
-----脏腑经络密切相联,病邪较重所致之症
治疗:小柴胡汤
药后反应:渴者------病转阳明
处理:以法治之------白虎或白虎加人参汤
讨论: 案2.黄某某,男,59岁。口渴尿多8 年,全身浮肿半年。患者于8年前诊断为糖尿 病。近半年出现全身浮肿,前医与麻杏薏甘汤、 参苓白术散、真武汤疗效欠佳。现证:口渴喜 饮,小便不利,微口苦,心烦,大便欠通畅, 全身浮肿。舌淡暗,苔薄黄白稍腻,脉沉弦。
(二)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 病位:半表半里 病性:热证
(三)总特点: 1、易经腑同病 2、易气郁、易化火 3、易生痰、生饮、生火 4、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经病
三、少阳病的诊断:
(一)主要依据是脉证 1、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2、主脉:弦。 (二)辅助依据是经络症状:耳聋、目赤 (三)兼夹证:
❖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 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 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 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
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 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 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 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 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38e865e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少阳就是所谓的「神经、血脉」,凡是不列入脏腑的,沟通脏腑之间的油网络,都是「少阳」包括西医讲的淋巴系统,如何从外症或摸脉知道病邪停在少阳,如何判断及检查?就是此少阳篇要介绍的。
病邪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皮表就是太阳,如果来不及用桂枝或葛根汤等去发汗,病邪脱离皮表进入少阳,代表滤过性病毒进入淋巴系统,也就是进入水道系统。
就是中医所谓的气。
没有入腑,入腑就是阳明证,也没有入脏,入脏就是少阴或厥阴,如何检查及判断?少阳有什么主症?临床上,常常病人感冒的时候,本来是太阳证,一吃抗生素,就变成少阳,抗生素没有把滤过性病毒杀掉,反而对肠胃功能有伤害,所以西药大多要饭后吃,因为西药伤胃,中药都是空腹,中药要饭后吃是希望药停在上面,所以像去胸中烦躁的「栀子豉汤」就可以饭后吃。
人身上最主要、最密的血脉神经就是在胸腔、横膈膜、纵膈膜这一带,包括肺和心,所以进来的时候会进入这地方。
人的眼、耳、目、口、鼻,所有的五官有问题的时候,化脓等都属于三焦系统,就是所谓的少阳系统,而像耳朵的功能有障碍,肾开窍在耳,就属于内脏的问题。
而本身发生的病症就是在半表半里的中间。
在表的里,在里之外。
例:女人的乳癌细胞在淋巴系统的时候,还可以治疗,在血脉神经的时候也还可以治疗,可是如果转移到骨或脏的时候,就晚了。
二七七:「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人有两个少阳。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阳的表邪进入少阳的时候,胆附在肝旁边,病邪一进来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碰到胆。
胆受邪的时候,胆汁就会回逆。
如果胆汁跑到血里面去的时候,人身上就会比较黄,如果胆汁往上冲,跑到喉咙里面,就会感觉嘴里面苦,所以口苦;因为病在阳,所以所以一定会看到有热的现象,所以咽干,因为喉咙靠血脉神经来滋润,一受邪的时候,血脉干掉了,津液不足,喉咙一定会发干;目眩,眼睛会发昏,因为眼睛也是靠血液来滋润,所以表症马上可以变为这些症状,实际上这些还不够,前面有介绍,一定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的原因,因为病邪在淋巴系统里面跑,如果抵抗力很强,打赢的时候就热,打输的时候,病邪往里进的时候就冷,所以有忽冷忽热,突然来的热,突然来的冷,因为三焦受病的时候,第一个就是胸胁的地方,胸里面水份精液很多,邪一进入胸里面以后,胸里面的水运转就不会正常,而且还要分出很多体力来相抗,所以自然而然堵在这,病人还有恶心、呕的现象,所以只要病人有呕的现象,马上就想到少阳,为什么呕?水道系统不是很正常的时候,胃吸收的营养没有办法进入三焦油网,进入脏腑,【内径】三焦者水道出焉,决渎之官,所以三焦是疏导的系统,在这状况下,旧的食物没有去,因为三焦有病邪了,新的血生不出来,而新的食物又不受,停在肠胃中,所以会有恶心的现象,这些都是三焦少阳的主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be61fbf20b4c2e3f56276347.png)
或然证,病机,主方,柴胡汤使用法,少阳
传阳明的特征,及少阳病误下后柴胡证仍在
的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分述如下: ①太阳病传来—96条,伤寒五六 日,中风,往来寒热
1、成因 ②本经自受—97条,血弱尽,腠 理开,邪气入,与 正气搏,结于胁下
③厥阴转属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主证及病机 往来寒热—正邪分争,一进一退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和解枢机
参、枣、草—益气和中,助正达邪 助正达邪)
6、小柴胡汤的使用法
少阳病(提纲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四大主证 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7、少阳病误下,柴胡证仍在的治法
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
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足—胆
经脉—起于目外眦,上头角,下耳后肩入缺盆, 下胸贯膈络肝属胆。直行者行身之两侧, 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功能—(胆,中精之腑)藏精汁,主疏泄胆和 则肝气条达,脾胃功能键运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胆经受病:耳聋,目赤,胸胁满
胆腑清利:
①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
②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转运正常,三焦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目的要求: 1、明确少阳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治疗
的规律。 2、重点掌握少阳病的主证及兼太阳、阳明的辨
证施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少阳的生理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手—三焦 少 阳
经脉—起于无名指(尺侧)关穴布胸中, 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
功能—主决渎,通水道,为水火(阴阳气 血)运行之道路。(三焦,中渎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ee6e6e1276c66137ee0619bf.png)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第二节;少阳病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去渣重煎有奇能。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
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寒热往来,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疼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二,小柴胡汤禁例。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https://img.taocdn.com/s3/m/a09e7c0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3.png)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263】【264】【265】【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陈修园: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为病奈何?《内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苦从火化,火胜则干,故口苦,咽干。
又云:少阳为甲木。
风虚动眩,皆属于木,故目眩也。
少阳气化之为病如此。
此节为少阳证之提纲,主少阳之气化而产也。
柯韵伯云: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主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至当不易之理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合,恰合枢机之象。
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
此病自内之外,人所不知,惟病人自知。
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三证为少阳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
黄元御:足少阳之经,起目锐眦,下颈,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阳经脉之所循。
少阳以下行为顺,病则经气壅遏,逆循头面,相火燔腾,故见证如此。
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
眩者相火离根,升浮旋转之象也。
《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肝胆同气也。
刘世祯:少阳为病,则经气内郁,枢转不利,口苦者,胆液之上泄也(胆管闭则内陷,陷则上逆。
经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曰呕胆。
又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又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咽干者(咽为水谷之道),上焦之津凝也(经曰:胃中竭则咽路焦);目眩者,游火上行,胆阳干脑之候(凡谓干乘者,皆言气相乘,非用汁也),三者相合,知相火应降反升,真气当升而反陷(三焦司真气之升降)。
所以反升降出入之常者,总由逆少阳生发之令(经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又春主发荣于万物之上),故使阳气闭塞,邪害空窍。
治当通上焦,行津液,因而和之,以遂其升达之性,则动枢转而开阖利,三经者不得相失,阴阳(雩重)(雩重)(言气往来之象),水升火降,而稚阳和煦之化复矣。
夫开者所以司动静之基,阖者执禁固之权,而枢者所以主动转之微者也(三语出王冰《内经》注。
05辨少阳病证脉并治全篇
![05辨少阳病证脉并治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28672458fb770bf78a5562.png)
辨少陽病證脈並治全篇1、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2、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者悸而驚。
3、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4、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5、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6、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7、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8、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9、陽明病,脅下鞭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0、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11、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
12、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3、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14、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15、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鞭,脈沉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
脈沉亦在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
脈雖沉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6、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17、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3条(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63条(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5c25011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2.png)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足少阳胆经也。
《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少阳者,胆经也。
其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挟咽出颐颔中。
邪伤其经,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者,热蒸胆气上溢也;咽干者,热耗其津液也;目眩者,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邪传少阳之总纲,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即具此证之谓也。
【 集注 】林澜 曰:论中言少阳病,胸痛耳聋,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痞,半表半里之证详矣。
此何以曰:口苦咽干目眩也?大抵病于经络者,此篇诸条已悉之矣,若胆热府自病,则又必有此证也。
沈明宗 曰:此虽少阳总证,然偏里矣。
少阳主胆,其脉循络于耳,故胸痛而耳聋。
仲景另出手眼,以补口苦、咽干、目眩之里证,乃括少阳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而言也。
吴人驹曰:少阳者,一阳也。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
若从火化,火盛则干,故口苦咽干也。
少阳属木,木主肝,肝主目,故病则目眩也。
魏荔彤 曰:胆府与少阳经为表里,而非半表半里之谓。
半表者,对太阳之全表言;半里者,对太阴之全里言,故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总以经络之界为言。
又曰:经中所谓不必悉具者,指或中余证,而少阳经胆府之主病,未有不悉具而遽可指为少阳病成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又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三者能开能阖,开之可见,阖之不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目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
![辨少阳病脉诊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88891d94afe04a1b071deff.png)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说Introduction一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
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
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一)少阳病的成因太阳表邪内传胆火上炎,经脉壅滞少阳本经受邪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
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
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
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e4314a67a216147917112881.png)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是外邪侵犯少阳, 出现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为主证的疾病。
病机:胆气内郁,三焦失枢病位:半表半里病性:热证少阳病治则:和解少阳代表方:小柴胡汤兼夹证:随证加减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一、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邪在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火气为病”火胜则苦,胆气上逆——-口苦灼伤津液——-咽干循经上扰清窍——-目眩二、少阳病治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提要】论少阳中风证的症状、治禁及误治后的变证。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手少阳之脉上耳后,人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提要】论少阳病禁用汗法以及误汗后的变证与转归。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一、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少阳病的证治病程:五六日往来寒热——正邪分争,邪胜则寒,正胜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气不利神情默默——肝胆气郁,疏泄失职心烦——胆郁,胆热扰心不欲饮食——胆热胃虚,胃气上逆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或然证:胸中烦而不呕——痰热结聚于胸渴——津液不足腹中痛——脾虚肝旺胁下痞硬——水饮结聚于胸胁心下悸,小便不利——水饮停留,影响及心不渴,身有微热——表证仍在咳——寒饮伤肺处理: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辨治要点】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方用小柴胡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3.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3.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0fe050110a6f524ccbf8528.png)
计划学时: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经络: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
生 理 概 况
并与手足厥阴经相表里
脏腑:三焦和胆
一阳、小阳、幼阳 ,寄相火
生理 为枢,居表里之间,故又称“半表半里” 特点
疏利气机,通调水道,与脾胃关系密切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说
病因 来路 病期 病性 病机
太阳病传变 少阳受邪自病 厥阴转属少阳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原文】 265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 愈;胃不和,煩而悸。 【提要】少病纲要
三阳证头痛发热的鉴别
太阳病 头痛:头项强痛 发热:恶寒发热 脉象:脉浮 表证
伤 寒 发热
头痛
头侧疼痛,连及两耳 少阳病 发热 寒热呈往来之势 脉象:脉弦细 阳明病 头痛:前额疼痛 发热:但热不寒 脉象:脉大滑数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二、小柴胡汤治禁 【原文】 98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 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 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 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 穀者噦。 【提要】使用小柴胡汤的禁忌。 【解析】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原文】 230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
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 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提要】阳明少阳并病治从少阳,及小柴胡汤的 作用机理。
陽 明 病
【解析】
不大便:阳明腑实的标志 脅下鞕滿 少阳主症 而呕吐 舌上白胎: 阳明燥热未甚
少阳阳明 并病以少 阳证为主 治从少阳与 小柴胡汤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53a47e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e.png)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文言文翻译;少阳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苦,咽喉干燥,头目昏眩。
少阳感受风邪,耳聋听不到声音,眼睛发红,胸中满闷而烦躁不安。
不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吐法或下法,就会出现心悸不宁及惊恐不安的变证。
外感病,脉象弦细,头痛发热的,是证属少阳。
少阳病不能用发汗法治疗,误发其汗,损伤津液,津伤胃燥,邪传阳明,就会出现谵语。
如果通过治疗,胃气得以调和,就会痊愈;如果胃气不和,就会出现烦躁、心悸的变证。
原患太阳病,没有解除,病邪传入少阳,出现胁下痞硬胀满,干呕,不能进食,发热怕冷交替而作,如果没有使用涌吐或攻下法,而见脉沉紧的,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假如已经使用涌吐、泻下、发汗、温针等治法,柴胡证已解,而见谵语的',这是坏病。
应该详审其误治之因,详查演变为何种症候,然后随证选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俱病,其脉浮大而弦直,只想睡眠,眼睛闭合就会出汗。
外感病六七天,表热已不显,却见病人躁烦不安的,这是表邪传里的缘故。
外感病第三天,邪气已传尽三阳经,应当传入三阴经。
此时,如果病人反而能够饮食而不呕吐的,这是邪气没有传入三阴经。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6728075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10.png)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概说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表入里的中间阶段。
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其病性属热,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故为半表半里之热证。
少阳,指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而言。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过季胁,行身之侧。
手少阳之脉,起于无名指末端,行上臂外侧,至肩入缺盆,布于胸中,散络心包,下贯膈属三焦;其支者,从胸而上,出于缺盆,自项上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与足少阳经相接。
足少阳胆之腑,内藏精汁,主决断,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附于肝,性主疏泄而喜条达。
手少阳之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司气化,主决渎而通调水道,与心包经互有经脉联络。
胆与三焦,经脉相联,功能相关,胆腑疏泄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自如,才能使上焦如雾,中焦如,下焦如渎,而各有所司。
胆腑位于季胁部,居上下之间:三焦位于躯壳之里,脏腑之外,居表里之间;且足少阳之脉,居于足太阳、足阳明经脉之间。
是以少阳主枢,为半表半里,向外可从太阳之开,向内可从阳明之合。
又从六经排列顺序看,少阳居阳经之末,阴经之前,故不仅为表里之枢,也为阴阳之枢。
少阳病的成因有二:其一为本经受邪。
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犯而成。
如第97条所谓“血弱气尽,膝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及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即是。
其二为他经传来。
多因误治、失治,或由太阳传人少阳,或由他经归于少阳。
由于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当厥阴正气来复时,也可转出少阳。
少阳病可概括为经证、腑证两类:少阳经证由邪入少阳,经气结滞,正邪分争所致,可见耳聋、目赤、头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证;少阳腑证由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所致,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f17cb62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d.png)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
(成本。
无为字。
)〔成〕足少阳。
胆经也。
内经曰。
有病口苦者。
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
胆者。
中精之腑。
五脏取决于胆。
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少阳受邪。
故口苦咽干目眩。
〔鉴〕口苦者。
热蒸胆气上溢也。
咽干者。
热耗其津液也。
目眩者。
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
邪传少阳之总纲。
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
即具此证之谓也。
〔柯〕太阳主表。
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
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
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盖口咽目三者。
不可谓之表。
又不可谓之里。
是表之入里。
里之出表处。
所谓半表半里也。
苦干眩者。
人所不知。
惟病患独知。
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程〕少阳在六经中。
查看更多内容典开阖之枢机。
出则阳。
入则阴。
凡客邪侵到其界。
里气辄从而中起。
故云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者。
指经中所到之风寒而言。
所云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等。
是也。
半里者。
指胆腑而言。
所云口苦咽干目眩。
是也。
表为寒。
里为热。
寒热互拒。
所以有和解一法。
观其首条所揭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终篇总不一露。
要知终篇无一条不具有此条之证也。
有此条之证。
而兼一二表证。
小柴胡汤方可用。
无此条之证。
而只据往来寒热等。
及或有之证。
用及小柴胡。
腑热未具。
而里气预被寒侵。
是为开门揖盗矣。
余目击世人之以小柴胡汤杀人者不少。
非其认证不真。
盖亦得半而止耳。
(入里不解。
则成骨蒸痨疟。
入阴渐深。
则为厥逆亡阳。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
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鉴〕少阳。
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
中风。
谓此少阳病。
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
起目锐。
从耳后。
入耳中。
其支者。
会缺盆。
下胸中循胁。
表邪传其经。
故耳聋目赤。
胸中满而烦也。
然此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
非太阳证具之邪陷。
胸满而烦者比。
故不可吐下。
若吐下。
则虚其中。
神志虚怯。
则悸而惊也。
〔汪〕补亡论。
庞安时云。
可小柴胡汤。
吐下悸而惊者。
郭白云云。
当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脉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Shaoyang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说Introduction一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
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参与脾胃的运化,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输布。
三焦为水谷与气机升降的通道,并与厥阴心包经相表里。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以始也”。
故三焦功能正常,气机得以升降,水道得以通调,于是周身安适,内外俱和。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为人体阴阳气机升降出入开阖的枢纽,职司升降和运转,故有“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为枢”之说。
二少阳病的病理(一)少阳病的成因太阳表邪内传胆火上炎,经脉壅滞少阳本经受邪少阳病即可从太阳转入,也可有本经受邪直接发病。
又因与厥阴相表里,当厥阴阳复,也可转出少阳。
邪在少阳,胆火上炎,所以有口苦,胸满,寒热往来等证。
(二)少阳病的病位——“半表半里”。
(三)少阳病的病性——郁热三少阳与其他脏腑经络的关系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外邻太阳,内连阳明,所以少阳病大多见于太阳传阳明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这个缘故,少阳病常可外兼太阳,或内兼阳明。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少阳病容易传入厥阴,反之,厥阴明复,又能转出少阳,因此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胆与肝一脏一府,肝胆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脾胃运化,有赖于肝木的疏泻、条达,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四少阳病的治法少阳病不是表病,故禁用汗法;又不是里实证,故禁用下法;也非胸膈实邪,吐法亦禁用。
只宜和解枢机法。
何谓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它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专事攻邪,又不同于补法的专事扶正。
”戴北山:“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和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所以我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有“助正达邪”之意。
现在所谓的“和法”包括和解少阳――小柴胡,蒿芩清胆汤,达原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少阳病的证治法为和解法,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第一节少阳病辨证纲要Outlin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for Shaoyang Disease 一、辨少阳病提纲Outline of shaoyang disease[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提要]:少阳病提纲[讨论]:少阳是指足少阳胆经。
胆热上蒸则口苦,胆热伤津则咽干,胆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目眩。
临床上出现这些自觉症状,则知病邪以传入少阳。
因为三者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的标志,一般把它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有人认为口苦、咽干、目眩非少阳独有,阳明病也可见到,如(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而微喘……”:(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不同意提纲之说。
我们认为,阳明病有它自身的主证,而口苦、咽干、目眩只是可能发生的兼证而已。
阳明病热盛伤津,不仅口苦咽干,更突出舌燥烦渴;太阳为风寒在表,口不苦,咽不干,目不眩。
少阳必见口苦、咽干、目眩三证,而无舌燥烦渴,表明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本条作提纲,还有一定意义的。
柯韵伯:“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
盖口、咽、目三者不可谓之表,不可谓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
”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应以小柴胡汤之四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作为少阳病提纲。
若将此二者结合则较全面,统称“少阳七大证”。
[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4)[词解]:“中风”:此处当是外邪的总称。
[讨论]: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走于耳中,下胸中,贯膈。
手少阳之脉上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止于目锐眦,其支者布胸中,络心包,下膈。
少阳经有邪热,故胸中满而烦;壅遏清窍,是以目赤耳聋。
与前条口苦、咽干、目眩同一机制。
这就是所谓“经脉所过,疾病所主”。
由于本证非有实邪阻滞,所以禁用吐、下法。
若误用吐下,则诛伐太过,反至损气耗液,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惊惕等变证。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讨论]:1脉弦细,弦为木象,细乃邪势未盛,故证属少阳。
太阳――脉浮;脉:阳明――脉大;少阳――脉弦细。
2头痛:少阳经循行于头部两侧。
太阳――后项痛;头阳明――前额痛;痛少阳――两侧痛(颞部疼痛);厥阴――颠顶痛。
太阳――恶寒发热并见;3 发热:阳明――但热不寒;少阳――往来寒热。
少阳病因邪已离太阳之表,故不可发汗。
误用汗法,助热伤津。
邪传阳明,以致谵语,故曰“此属胃”,是误汗的变证。
至于“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是进一步说明邪传阳明后的转归。
所谓“胃和则愈”,又寓于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指预后胃和则愈。
一是指救治法,当用泄热和胃。
胃不和不仅谵语不止,还可见到烦而悸(烦而躁更宜)。
(264)(265)是少阳三治禁。
因少阳病,邪不在表,且有津伤燥化之机,故禁汗;病不在里,肠中无燥屎结实,所以禁用攻下;虽有胸满而烦,却非胸中痰实,吐法也禁用。
第二节少阳病本证Major Syndromes of Shaoyang Disease一、小柴胡汤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Small Bupleurum Decoction[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者,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提要]:本条论述小柴胡汤证的主要症状与治法[讨论]:往来寒热(恶寒发热交替出现,发热时不恶寒,恶寒时不发热)――邪入少阳,正邪相争的特有热型。
胸胁苦满——两胁为少阳经循行之处,邪热壅于少阳经脉,经气不畅,故见胸胁部胀满不舒。
主证:默默不欲饮食——胆火内郁,情志不畅则神情默默;木郁则土滞,所以胃纳呆滞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胆火犯胃,胃气上逆则心烦喜呕,(胆火扰心则心烦,犯胃则呕)所谓喜呕有呕而方舒之义,因呕而水火两舒,故喜呕之也。
以上四个症状,是小柴胡汤的主要适应证,因此称为“柴胡四大证”。
或有证:胸中烦而不呕――邪热聚于胸中渴――胆火内郁,损伤津液腹中痛――木邪悔土,脾气不舒胁下痞满――少阳经气不利,有型之邪阻滞心下悸,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利,水饮内停(凌心则心悸;内停膀胱则小便不利)不渴,身有微热――里和而表证未解咳――肺气不利(水饮犯肺,或木火刑金)以上诸症,非小柴胡汤的必具证候,故称为“或有证”。
因这些证候与少阳有关,所以用小柴胡汤统治。
病机: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治法:和解枢机,助正达邪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清热透郁(一清一透)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助正达邪方后加减1.胸中烦而不呕者(热在胸膈,胃气不逆):去人参之补,半夏之降,加瓜蒌实清热除烦;2.若渴(木火内郁,气津筋两伤):去半夏之燥,加瓜蒌根生津止渴,重用人参补益气阴;3.若腹中痛(木邪悔土):去黄芩以免苦寒伤中,加芍药制肝益脾,缓急止痛;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之壅补,加牡蛎软坚散结。
王好古云:“牡蛎以柴胡引之,能去胁下痞也。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三焦不畅,水邪内停):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淡渗利水;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病未入里,兼表未解):去人参之壅补,而加桂枝以解外;7.若咳者(肺寒而气逆)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去参枣之补,生姜之散。
[原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词解]:血弱气尽:气血不足,正气衰弱的意思。
[提要]:补叙少阳病的病机,和服柴胡汤的转机[讨论]:本条可视为上条的注脚,进一步解释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与转归。
1.提出病因: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尤在泾注“血弱气尽,腠理开,谓亡血新产劳力之人,气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气乘之也。
”血弱气尽,即气血不足,其原因如尤氏所言,有因亡血,有因新产,或是劳伤耗气,而致气血不足。
由于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邪气则趁虚而入。
2.阐述证候的机理:(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少阳经气不舒故胸胁苦满。
正邪分争,时有胜负。
正胜则热,邪盛则寒――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胆火内郁,木郁土滞――默默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肝胆相连,脾胃相关。
肝木乘脾则腹痛,胆热犯胃则呕逆。
“高”与“下”指部位而言。
因胆的部位较高,胆经受邪,所以说邪高,腹痛的部位较胆为下,所以说痛下。
尤在泾曰:“邪高谓病所从来处,痛下谓病所结处”。
既是此义。
3.治疗上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4.转属阳明的证治:服了小柴胡汤后,少阳病解,而反见口渴者,是病传阳明的症候。
因未明确是阳明何证,应根据具体脉证,依照阳明的治法进行治疗。
即所谓“以法治之”。
[原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提要]:太阳转入少阳的证治[讨论]:太阳病不解,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出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典型少阳症候,表明邪已从太阳转入少阳,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本条所述脉象,似于少阳不符,主要有二种看法。
一种认为应结合问诊,若经吐下,则正伤邪陷,脉见沉紧,为邪已入阴,不可用小柴胡汤;若未经吐下,里未伤,邪未陷,少阳主证悉具,当舍脉从证,与小柴胡汤和解。
如尤在泾“尚未吐下,不经药坏者,脉呈沉紧,可与小柴胡汤以和之,以证见少阳,舍脉从证也。
”。
二是认为脉沉紧是浮紧相对而言,如徐灵胎:“少阳已渐入里,故不浮而沉,紧则弦之甚者,亦少阳本脉。
”意谓太阳病,脉浮紧,病入少阳,脉必不浮,与之相对,故曰沉,弦脉之甚者,类似紧,故合称沉紧。
以上二种看法均可供参考。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 [提要]:辨柴胡汤的使用法及后服柴胡汤的机转。
[讨论]:1 柴胡汤的审证方法:无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具悉,然而这“一证”是什么?注家说法不一,而征之临床,“但见一证”是否能确定为柴胡证?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对于“一证”的不同理解,大体有以下:2.只口苦、咽干、目眩――如程郊倩等3.“七大症之―”——如4.只往来寒热――如恽铁僬等对“一证”应当全面领会,不可机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