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

合集下载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1、白虎汤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白虎加人参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竹叶石膏汤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4、小承气汤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编阳明病篇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第五章阳明病下夺病势阳明病下夺病势是伤寒阳性病过程的最高阶段。

或愈或死于此大致结束。

仲景于此理法很为完备,辨证很为缜密,治疗十分精细,本章收入32条,证状表现各有等差。

若以变化的观点看,32证各自特殊;若以不变的观点看,32证又俱都相同。

从其特殊性来说,有调胃承气汤证、有小承气汤证,有大承气汤证。

而大小调胃三个承气汤所治之证状亦各不相同。

若从其共同性说,三个承气汤证皆热结在里下夺之势。

在本章中,首先了解诸证的变化,而后其之不变;再从其不变的认识中扩大对其变化的认识。

也就是说,首先了解各证的特殊性质,从其特殊性质中认识其共同性质,而后在临床中扩大对阳明下夺病势的特殊性的认识,只有了解其变与不变之理,方能在临床中机圆法活,权衡在心,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不恶寒反恶热,头疼身热者,与承气汤。

”伤寒发热恶热是阳明特有的热型。

头疼身热不大便是下夺之势已成。

此条是阳明下夺病势的典型证候,为调胃、大、小承气汤共有的证状。

当消息于缓急轻重之间而选用大小调胃三承气汤以治之。

2、“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疼,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此条证,不大便五六日未必有燥屎,惟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疼、烦燥发作有时则知有燥屎。

在病理过程中,伤津液而导致结肠干燥大便硬结,燥屎留滞于结肠则绕脐疼。

烦燥发作有时略同于日晡潮热,也是燥屎的证候之一。

此证若无腹满当以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加腹胀满则需以大承气汤治之。

3、“病人烦热,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

”烦热汗出则解是指太阳发汗已解。

继而如疟状:日晡潮热,此是进入阳明病理过程。

日晡潮热为有硬屎的征候。

硬屎为可下证。

有可下之证还需有可下之脉方可用攻下法。

脉实者为可下之脉。

实脉为长大有力之象,表明心血排出量大,机体功能强盛,有着祛邪的物质基础。

若脉涩或短为血少气虚,正气衰弱则不胜药力了。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壹、阳明本证一阳明热证1、栀子豉汤类方(上宣)组成:栀子、豆豉症见: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怀,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微黄,脉数。

机理:无形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方论: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

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

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消化病经方治验》)2、白虎汤类方(中清)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机理:胃热大盛,充斥内外方论:本方原是阳明经证的主方,也是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3、猪苓汤(下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机理: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

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

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炙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214)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潮热、大便微硬”!
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潮湿——“濈(ji)濈然” “阳明病”——纯里热!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1)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1)

• 1.黄连一两 • 性味:苦,寒。 •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 • 入气分,归属阳明病,主三焦湿热,更善 于中下两焦。 • 热病目疾要药
• 2.半夏半升,洗
• 性味:辛,温。
•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 止汗。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胃、肠为主)寒饮最佳。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利。
• 此品,归属阳明病 • A、涌泄三焦湿热 • B、清胃肠积热“痼热” • C、去血中的湿热。
• 回答:“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 结胸也”
• “按之痛”: • 部位?
• 首先:“正在心下”
• 发展:“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病位 • +“脉沉而紧”、“脉浮滑” • 结胸病病位:中焦
• 波及上焦:寸浮滑。
• “名曰结胸也”:邪气凝结腹部 • “结”——凝结,聚而不散 • “胸”:训诂“腹部” • “陷胸”——疾病陷入腹中 • 邪气??????????????? • 津、血变化
二、煎服法
•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分温三服。
三、方证标准
• 1、特征症状(中焦病):心下满(甚至疼 痛),痰粘、黄。
• 2、主要症状(阳明病):心烦,身热汗出, 口干烦渴,小便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二 便是。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篇阳明病篇第三章阳明病上越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篇阳明病篇第三章阳明病上越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三篇阳明病篇第三章阳明病上越病势第三章阳明病上越病势阴明病是伤寒病在里病位引起的阳性抗御过程。

在阳明过程中,邪在上则表现上越的抗御趋势。

由于胃的功能特性,以呕吐为其抗御形式。

所以因其上越之趋势而用吐法以祛除病理物质。

即所谓“因势利导”的祛邪法。

1、“病如桂枝证,头不疼,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

不得息——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阳明上越病势三条瓜蒂散证都不在阳明篇中。

此条因有“病如桂枝证”五字误入太阳篇中。

下条因有“手足寒”一证而误入少阴篇中。

其余一条因有“手足厥冷”一证而误入厥阴篇中。

凡此三条,从病理的观点看,三条瓜蒂散证有同一的里病位和阳性病质。

同一的上越病势,而用同一的方法、药物。

这足以说明它们不是太阳少阴厥阴三经证候。

那幺为什幺不列在阳明而错落于三经呢?这是不难理解的:《伤寒论》代远年湮,本来的面目已不可见。

千余年来几经篡改,篇目零乱。

如果于其病理的联系中研究其来龙去脉,恢复其本来面目,也并非不可能。

蒂散三条错落于太阳、少阴、厥阴三经的原因,也便是其错出阳明篇的原因。

本条为什幺错入太阳篇呢?因本条未冠有阳明病的字样,而冠以“病如桂枝症”所以误入太阳。

同时又“寸脉微浮”。

这很容易被浅人误认为太阳病。

然而“如桂枝证”已说明不是桂枝证。

脉浮表明发热,而头不疼项不强,心下烦满,哪里是桂枝汤证呢!既无头疼恶寒之表证,而有心下烦满、痞硬之里证,又有脉浮发热之阳性反应,其病位在里的阳性过程可知了。

文中说“胸中痞硬”,即是胃中痞硬。

因胃居心下,上连食道,出胸中至咽喉。

胃中的抗御反应直接影响到胸中。

说胸中实指胃中。

这也如结胸证的说法:“小结胸正在心下”,“若心下满而硬疼者此为结胸也”。

仲景文例如此。

如果确认为病位在里为阳性过程,完全符“胃家实”的病机,再看其“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的欲吐之病势,因势催吐的祛邪方法,自是阳明过程无疑。

文中“此为有寒也”一句是后人所加注语。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展开全文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2、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阳明病辨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以有汗和无汗来区分的,阳明胃是主里的,阳明胃也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所谓中风和伤寒,后世医家认为,这里的中风是阳邪伤阳明,这里的伤寒,是中阳不足,寒邪中焦,当然阳邪伤于中焦的话,那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风。

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寒邪伤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

不过今天在临床上,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这两个名词不怎么用了,所以临床意义不是太多。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这是中阳不运,受纳无权的表现,这是中阳不足,清浊不分的表现。

能够分清浊,浊者归大肠的,清者归膀胱,小便就通畅,现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这是清浊不分的表现,这个溅汗出,不是热迫津液外越,而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阳明胃热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这两者在临床症状上就是汗出。

手足汗出,怎么鉴别,手脚出汗是出热汗的,那是阳明燥热盛,手脚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凉的,出热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热的,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个证候的名称,据注解,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而现在小便不利,手脚出冷汗,还有不能食,这是将要作固瘕前驱症状,“必大便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机,我们以前谈过了,因为中阳不足,水湿不运,大便本应当是稀溏的,中阳不足,水湿不运,清浊不分,那大便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湿浊在肠道停滞过久,初头从阳明燥化,因此它是初头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阳不足的一种表现,张仲景进一步解释,出现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病机是,“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中虚寒,然后水谷不运,水谷不别。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案例分享
典型病例分析
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阳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讨论
针对不同的阳明病患者,提出医生们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研究。
疗效评估
通过对治疗阳明病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总结
阳明病的要点回顾
回顾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的要点,加深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病篇七版》PPT课 件
探索《阳明病篇七版》的精彩世界,深入了解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 证论治、预防阳明病、案例分享和总结。
阳明病的概述
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后所引起的病症。
阳明病的基本特点
阳明病具有热象明显、病情重、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
阳明病的分类
根据阳明病的病情表现,可分为少阳证、阳明证、厥阴证、少阴证和太阴证。
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质、环境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等有关。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的整体表现
阳明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
头面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头痛、面红、口唇干裂等症状。
胸腹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胸闷、腹胀、呃逆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阳明病患者的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阳明病
生活习惯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心理调节,可以有效预防阳明病。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阳明病。
中药预防
中药可以在阳明病高发季节进行预防,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

伤寒阳明病篇解析伤寒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疾病分类,又称为温病。

它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由外邪入侵导致的一种发热疾病。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伤寒的医学典籍。

其中,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解析。

阳明病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进入到阳明经脉阶段的临床表现、辨证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阳明经脉又称胃经,它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的一个重要经络,与胃、大肠、三焦等器官有密切关系。

阳明病是细菌感染毒性强、病情严重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咳嗽、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

首先,在阳明病篇中,张仲景提出了阳明病的特征和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

他指出阳明病初起时,病人会出现热症,如高热、口渴、多汗等。

此时,治疗的重点是清热解毒,以减轻病人的病情和缓解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阳明病进入阶段,病人会出现便秘、少尿等症状。

此时,治疗的重点应转变为泻热通腑,以排除病人体内的毒素和湿热。

其次,张仲景提出了阳明病的辨证要点。

他认为,阳明病的辨证要点是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和病程等。

在阳明病初起时,病人的舌苔多黄而干,脉象沉而滑。

而当阳明病进入阶段时,病人的舌苔会变为黄而燥,脉象则变为沉而滑。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观察病人病程的重要性。

他认为,阳明病的病程越长,病人的情况越严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阳明病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以及病程等,以便准确辨证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阳明病篇中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临床病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这些病例中,张仲景描述了不同种类阳明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泄热通腑和补益营养等。

通过这些临床案例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阳明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以便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应对阳明病的挑战。

总的来说,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的一篇重要章节,它详细介绍了阳明病的特征、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阳明病篇详解

阳明病篇详解
②怵惕: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扰
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阳明病 腹满而喘——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不恶寒反恶热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身重——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谵语 温针 怵惕 烦躁不得眠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身黄——后果
1.茵陈蒿汤证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①,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② 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36) 【词解】
① 热越:即热邪向外发泄。
② 水浆:泛指饮料。
【提要】
论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释义】
本条文讨论两个问题: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 喘冒①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242)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
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②,惕而不安③ ,微喘直视,脉 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212)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2)小承气汤证 【原文】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 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 更莫复服。(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 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 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0) 【提要】阳明腑实轻证的证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胃家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 •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17 “以燥屎在胃中”
• 正气强而不虚(阳明为多气多血一经,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多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小承气汤
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 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原文214: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 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煩, 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提要:实热内结不甚(轻证)
施治:白虎汤主之 应用:
仲景本身运用
阳明胃热炽盛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原文170:伤寒,脉浮,发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贾晓林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 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气与津液, 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
肠皆属于胃”及《素问》,“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 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 殊系统实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 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 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 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方义:
石膏:大辛大寒入胃经清胃热 知母:甘寒清热养阴 炙甘:补中 粳米:养胃气 原文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提要:补述阳明胃热炽盛证的脉证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壅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无表证 忌汗 误汗—谵语 胃热亢盛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误下 忌下 胃热虽盛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 但腑实未成 阳浮于上
热邪轻
饥不能食 热邪重 头汗出
思考:太阳病第76条仅以“心中懊憹”,而本条文 中“心中懊憹”与“舌上胎者”俱 在?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脉浮—胃热炽盛从内向外透—与表有 热互应,壮热大汗出意在其中 脉滑—胃热炽盛于里,与里有热互应 大烦渴脉洪大则意在其中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白虎汤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原文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 不结胸,心中懊忄农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者,栀子汤证主之。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实而满”。)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
致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 外(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 实的特点。 启发 本篇主要是讨论阳明胃肠燥、热、实证为主, 白虎、承气证是主体部份。诚然,仲景以知 常达变,篇中尚列举了栀豉证、吴茱萸证、 茵陈证都是为了辨证须要,决不可以此否定 “胃家实”这一提纲证。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外证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而喘、谵语 心中懊憹 、脉浮紧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阳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四、治则: 清下两法 清宣郁热—栀豉汤 清法 辛寒重剂—白虎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 下法—攻下实热燥结—三承气汤 五、预后 阳明病是正盛邪实的里实热证,清下两法运 用得当,药到病除预后良好,传变少故云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高度概括了其预后 但若误治失治,津伤甚则可出现亡阴危候即 阳明三急下局面。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原文185:本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 下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二、阳明实证 原文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 原文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提要:胃燥热结的证治
分析:
心烦—胃燥热结浊热上扰
指吐下 未经吐下法心烦示胃燥热结 之法 经吐下法后心烦示虚烦 不吐不下 指欲吐—热邪迫胃 指不吐—热结于胃 蒸蒸发热—喻蒸笼中热气,从内向外蒸腾, 肌肤热而润湿,属胃热亢盛,胃热外透所致, 这些应与太阳中风作一鉴别。两者皆有发热汗 出,故有无恶寒为其鉴别要点。 腹胀满—热结于肠,胃肠气机不通,推之与 大便秘结俱见
【提要】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二阳并病,表证已罢,热入 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 通。(痞满燥实俱 甚) 二阳并病——表证已罢,转入阳明 但发潮热——阳明里热结实。 手足漐漐汗出——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燥实内阻,腑气不通 谵语——浊热上扰心神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解 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
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
枳实——苦微寒,破气消痞
煎服法:
⑴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后再入大黄,最后纳
芒硝(临床多用冲服)。 ⑵其意在取后下者气锐而先行。 ⑶大便通利后,则停后服,以免过服伤正。

大黄后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黃四兩,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 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分析:
浊热上扰—谵语 阳明汗出过多 实热内结 腑气不通—大便必硬 津液外泄 (“胃中燥”) 但不甚—脉来滑疾 轻下实热—小承气汤
方义:
枳三枚朴二两—理气消痞 大黄—清热去实
大承气汤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3.大承气汤证
【原文】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 愈,宜大承氣湯。(220)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鉴别:
阳明病 发热 : 壮热/蒸蒸发热热从 内蒸,扪之愈久则热 感越甚大汗出必伴烦 渴 汗出: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 恶寒 腹征: 口渴引饮 腹满胀痛不大便 脉象: 洪大有力来去皆盛
太阳中风 翕翕发热,热在体表 初触则热感,久扪之 则热感潮衰
汗出不多,多伴恶风 寒
口中和 无腹征 浮缓
原文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 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分析: 病有得之一日 风寒直犯阳明—阳明表证 不发热而恶寒者 特征: 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