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蜜煎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蜜煎方
《伤寒论》第233条辨:“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
阳明病,自己会流汗,不运动,不活动不劳动,坐在那里就会流汗,这叫自汗,这个时候,如果发汗,正常来讲,会津液亏损。
当津液亏损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不要急着下手,有的人是年老气衰,即便是津液回头,也没有力气排大便。
这条辨讲的就是,病人如果里虚了,绝对不要去攻下。
所以临床上蜜煎导法大多用在病人很虚弱的时候,因为虚弱没有能力把大便排出来,蜜煎导法为协助大便用的,大猪胆汁,土瓜根这些都是导便的方式。
现在用甘油锭也可以,不一定要去煮蜂蜜。
甘油锭和蜜煎导法一样。
蜜煎方:食蜜(七合)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鞕。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土瓜根方缺失。
这条就是说津液内竭,人老气衰,没有力气排大便,我们就会使用这种方法来通大便,这是过去通大便的方式,现在没有那么麻烦,开塞露也可以,但开塞露不宜长期使用。
通完大便以后,还是要急时的调理病人的元气,恢复病人的体质,这才是最根本的。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脾和胃——纳化相依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⑶阳气:二阳
3
⒋阳明病证候分类
邪热留扰胸膈证——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⑴阳明热证: 胃热弥漫证——白虎汤类(辛寒折/清热) 阴伤水热互结证——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泻热通腑) ⑵阳明实证: 脾约证——麻子仁丸(润下缓通) 津枯便结证——蜜煎方或猪胆汁(导便润便) 阳明禁下 ⑶阳明其他证:胃寒欲呕证——吴茱萸汤(温胃降逆止呕) ⑷阳明变证:茵陈蒿汤证、(抵当汤证)
10
外证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 热也。 (183) [提要] 阳明初感的见证及辨证要点
[释义]
恶寒特点:时间短暂,程度轻浅,可以自罢 恶寒机理: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势未盛
11
[原文]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
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提要] 太阳转属阳明的两种成因
[释义]
太 阳 病 初病发汗不彻 → 邪热化燥入里 发热无汗 呕不能食 汗出濈濈然 表邪 失治 入里 转 属 阳 明
9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 阳明病的外证 [释义] 身热——里热炽盛 蒸腾于外 汗自出——里热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 反恶热——里热太盛而致患者有恶热感
4
第一节
目的要求
阳明病纲要
⒈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 ⒉熟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明确 其与太阳、少阳病脉证的鉴别要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伤寒论》第234条辨:“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症仍未解除,可以发汗,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一般来说,只要有汗,就可以开桂枝汤,即便是开得很重,也不会伤到津液,因为桂枝汤有三味药都是滋阴的药,炙甘草,生姜和红枣。
有汗就不要用麻黄汤,有表证没有汗,这才是用麻黄汤。
病人脉迟恶寒,一般来说会判断这病人里虚掉了,脉迟就是虚了。
汗出乃表不固,现在阳明病的人,本身再带有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这就提示还有表证,只要有表证,就要先解表,可以发汗。
平常阳明病是不可以发汗的,阳明病本来就是因为津液少了,造成高热、大便硬掉了,现在阳明病在有表证的状况下,还是需要给他发汗,要先解表再攻里。
但是,这种发汗,只是微微的发一点汗即可,切不可大汗。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八)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16条辨:“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
【原文解释】阳明病,下血并有谵语,这是热入血室,只是头部出汗,当刺期门穴,以泄去实邪,如能周身濈然汗出,就可痊愈。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这个阳明病,下血谵语的这个下血,就是指无论是大便带血还是小便带血,都称为下血,病人出现了大小便带血还胡言乱语,张仲景告诉我们这是热入血室,这个血室就是指女子的胞户子宫,还有就是男人的下腹部的地方。
如果只是头汗出,张仲景说刺期门穴。
我们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张仲景要用到针的时候,都是刺期门,还有就是风池,风府,从这一点来看,针灸不是张仲景的强项。
“但头汗出”还是属于阳明证。
有人会说,我不会下期门穴,热入血室怎么办,那就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如果是热入血室,有便秘,大柴胡汤就可以用。
如果病人是纯热证,大便也正常,那就是白虎汤。
如果是有便秘,小便黄,就可以用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伤寒论》第195条辨: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
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
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阳明病,按照理来说,脉都是很洪大,因为阳明证是实证。
但是,这个条辨说的是脉迟,那就是胃虚掉了。
我们对脾胃有一个定义:水的气化是靠胃,谷之消化是靠脾。
所以,胃是很热的,脾是有脾阳能够消化食物。
“食难用饱”,并不是吃得很多,而是吃一点点就撑到了。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如果是吃得太饱了,就很难消化,就会出现头昏,小便难。
“谷瘅”就是全身发黄,这就是伤到脾脏了。
阳明病,如果是大便不是很好,脉是迟的时候,我们要去治脾才对,不是去治胃。
因为谷的消化是靠脾。
吃一点就撑到了,不行又要吃更多。
比如说平常饭量是一碗,结果吃了几口就感到很撑了,感觉不对吧,于是再吃,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个条辨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阳明证,是因为肠胃不消化,尤其是脾脏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强的时候,硬吃下去,一定会产生不消化。
不消化的现象主是“谷瘅”,虽然用了下法,但是还是会腹满。
说的脉迟就是比较寒。
说了半天,阳明篇就是一定要确定有实证,大便堵到了,才会用到攻下的方法。
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攻下。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208条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
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这个条辨就是讲阳明病,如果有表证,要先解其外再去攻里。
这个就是外证要解掉了,本来是恶寒,现在不恶寒了,汗出。
当外证还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会有身体感觉沉重的现象,有腹满,短气,喘,有潮热,这是阳明证。
前面告诉我们太阳证快要去掉了,阳明证要出来了。
这个时机,就可以攻里。
攻里我们有很多种处方。
如果是手脚不断地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大便已经硬掉了,就是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汗多,还有一点点怕冷,有一点点发热,这是提示,表证还没有完全解掉,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承气汤。
如果是肚皮胀满,大便又拉不出来,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轻微的通一下,千万不可以用大泄下。
我们先讲实证,如果胃炎,肠炎,是不能攻的,不要乱攻。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处方叫大黄甘草汤,胃的下方有二斗食物,这二斗食物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七天,也就是在七天之内,如果找不到食物吃,只喝水也能活七天,活这七天就是靠胃的下方的二斗食物。
但是,如果是吃了坏死的食物,那这坏死的食物在胃里面呆七天,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如何来清除胃的下方坏死食物,就是用大黄甘草汤来清除。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坏死的食物?朝食暮吐,也就是早上吃进去的东西,黄昏的时候吐出来,这就代表食物在胃里面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大黄甘草汤。
第五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证候
無大熱 表无大热,汗出过多,邪热得以宣泄,
大汗出
口大渴 口燥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大煩渴不解 心大煩
時時惡風背微惡寒 脈洪大重按无力
热极汗多津气两伤卫气不 固肌腠疏松则不胜风袭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止渴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原文】 170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 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身痒感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四、阳明病愈期 【原文】 193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提要】指出阳明病欲解的有利时辰。 【解析】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及临床意义 2.阳明病是怎样形成的?其病因来路包括哪些方 面? 3.试述阳明病的外证、主脉的涵义与机理。 4.阳明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的机理是什么? 其与太阳病恶寒有何不同? 5.如何理解“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 所复传”? 6.三阳病证皆有发热与恶寒,当如何辨别? 7.阳明病的汗出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如何? 8.请查阅资料,说明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阳明腑实下后燥 结虽通而余热未 尽邪热留郁胸膈
病
饑不能食
梔子豉湯主之
但頭汗出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二)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证 【原文】 176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 虎湯主之。 【提要】阳明病胃热炽盛的证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235条辨:“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原文解释】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就用麻黄汤,所以,麻黄汤是非常好用。
麻黄汤是治喘,不单单是喘,其实咳嗽也是喘。
所以,我们学中医要扩大一点,不要仅限于字面上的东西,要知道如何去延伸。
所以,咳嗽也是喘,我们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很多处方里面都会用到麻黄。
麻黄是入肺。
无汗而喘者,因为病人还有表证,都可以使用麻黄汤。
意思就是只要有表证,看到的是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去解,看到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去解。
阳明证要攻下,一定是要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这是基本的原则。
遇到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病人是太阳伤寒,就算是病人有阳明证,看到了麻黄汤证,还是先用麻黄汤,把汗发掉以后,再去攻下。
千万不要来一个自己创立的麻黄汤合承气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就是说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一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这一条和上一条,都是用“宜”,而不是“主之”,也就是说,“宜”是首选,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24条辨:“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原文解释】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
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的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这个条辨的原文只是一个原则,但是,如果真的有小便不利,是因为堵到东西了,要用猪苓汤把它清出来,我们所说的急下存阴。
“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津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称为“急下存阴”法。
所以,经方与时医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急下存阴的方式,而不是滋阴的方式。
在临床上看到燥热,烦渴,时方就开始滋阴了,麦门冬,天门冬什么都下去,病人是因为便秘引起的,我们用大承气一攻下以后,病人燥渴的现象统统都去掉了,津液就回头了。
所以,我们要急下存阴,绝对不要去补他。
这里,我们要确定,病人的津液很伤的时候,不要再给猪苓汤,因为猪苓汤会把小便利出来。
猪苓汤再利小便会加速失水,本来口渴缺水而已,猪苓汤一下去,就变成脱水了。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抵当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抵当汤
《伤寒论》第237条辨:“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
【原文解释】阳明病,健忘的病人,则体内一定有蓄血。
由于淤血久停,气血阻滞,故使人健忘。
其大便虽然硬结,但易解出,且颜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当汤攻下淤血。
抵当汤代表身体里面有瘀血,一般有血症的话,就是善忘。
平常我们会问病人大便是什么颜色,如果大便是黑色,那就代表病人身体里有瘀血。
我们在治疗肝硬化,肝癌的时候,大便就是黑色,这就是在排毒。
'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在《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
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我们人如果是阳明燥实,被大便堵到了,或者是下焦有湿热,上焦是虚的,这个时候气没有办法到上焦,到脑部去,这个时候,就是上气不足,下气有余,所以,就会出现善忘的现象。
常常常忘东忘西的人,我们就要看他的大便好不好,只要大便通畅,上面就容易治好。
而这个条辨讲的是下焦有蓄血,下焦是实。
这个下焦实,有可能是大便堵到了,有可能是蓄血。
腹腔里面有瘀血的话或者是子宫里面有肿瘤有瘀血,就是抵当汤。
如果是膀胱有瘀血堵到了,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有小便不利,这个时候开出来的方子是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会用到水蛭,虻虫。
我们用抵当汤的时候,病人一定要有善忘,大便又是黑色的。
有瘀血的人,一般三阴交会找到压痛点,还有就是舌头边上有齿痕,还有就是口渴又不想喝水。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小承气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小承气汤
《伤寒论》第213条辨:“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
【原文解释】阳明病,因病人出汗太多,以致津液外泄,肠中的津液减少而干燥,大便必定结硬,大便硬则会发生谵语,可用小承气汤主治。
假使一服后谵语停止,就不要再服。
这个人本来汗就很多,因为津液外出,胃中燥,这个胃中燥,不单单是胃,还有肠子里面也干燥了,这时,大便一定会很硬。
由于肠子里面有燥屎,产生浊气上冲至头,从而出现谵语。
见到这种症状,张仲景告诉我们用小承气汤来治疗,只要喝了小承气汤,谵语停止了,也就是不说胡话了,就不要再服药了。
小承气与大承气的区分就是,小承气有放屁,大承气屁都不放一个。
小承气是小腹部的胀满,大承气是在肚脐两边,天枢穴这一带胀满,在天枢穴附近会找到压痛点。
小承气和大承气都是肠子里有燥屎,小承气是小肠,大承气是大肠。
在临床上,明明是小承气,却开了大承气,这就不对了。
如果是大承气汤开了小承气汤,虽然不对,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到了很多的试探法,先用小承气,小承气不解,再用大承气。
如果是小承气开了大承气,这就完全不对了。
大承气是峻下,小承气是轻下。
一般来讲按照上面的方式来诊断,这是绝对不会错的。
大承气只要按压天枢,病人会痛得要死,拒按,这就诊断完了,很明显的就是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是摸到小肠,肚脐下面关元的地方,病人才会痛。
所以,中医的诊断方法很多,不需要什么X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茵陈蒿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茵陈蒿汤《伤寒论》第236条辨:“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原文解释】阳明病,发热汗出的,这是热邪能够发越于外,故发黄症不可形成。
若仅见头部出汗,到颈部为止,身上无汗,小便不通畅,口渴想喝汤水,这是湿热郁滞在里,势必出现肌肤发黄。
主治用茵陈蒿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会发黄,对黄的定义,就是热没有办法外出。
黄有两种,一种是阳黄,一种是阴黄。
如果看到一种黄是黑黑的黄,颜色很暗的黄,那就是很危险的症状,这就是阴黄。
只要是牵扯到阴,都是很危险的。
阳黄也是黄,就是颜色很光鲜,亮丽的黄。
肝腹水的黄那是阴黄。
在经方里面讲到了黄汗,黄汗与这里讲的阳黄不一样,黄汗,张仲景也有治疗的处方。
这里的阳黄是瘀热在里面排不出来。
张仲景就说,阳明病发热汗出,这是热越,不会发黄,因为有汗跑出来了,当然就不会发黄。
如果是“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我们的阴经都是要到喉咙边,虽然有发热,只有头上出汗,身上完全没有汗,剂颈而还,脖子以下就没有汗,热停在里面。
如果病人出现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我们的消化系统肠胃在中焦,当肠胃热的时候,正常情况汗发出去在表,热有泻掉了。
由于有表邪固在表上面,热没有办法从表发出,就一直往上冲,就只有头汗出,当胃里的热一直往上冲的时候,就叫越热,当热越出去以后,中焦就空掉了。
人的身体上是不会有空隙的,当热越出去以后,中焦空掉了,于是,湿就来补位。
整个湿就会梗到中焦。
正常情况,我们大肠气化出来的水到了肺里去的时候,肺是肾之母,肺里的津液除了主皮毛,主鼻孔以外,津液还会下降到肾里面去。
肺的法象是天,天上下雨到肾脏,水到肾脏来清理肾脏,剩下的残水就从小便排出来。
现在是上焦太燥热了,中焦湿很盛梗到,水一上去就下不来了,于是,就会出现小便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
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
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余无言说:“食物积滞而实者,实也;热邪积滞而实者,亦实也。
食物积滞而实者,承气症;热邪积滞而实者,白虎症。
”无疑,这种认识是比较全面的。
再从尤在泾对白虎、承气两方作用的说明来看:“白虎、承气,并为阳明腑病之方,而承气苦寒,逐热荡实,为热而且实者设;白虎甘寒,逐热生津,为热而不实者设,乃阳明邪热入腑之两大法门也。
”由此可见主张“胃家实”专属之有形之结,是不全面的。
把白虎症称为阳明经症,也是不恰当的,不应该墨守下去。
要之,胃家实是胃与大肠的邪实,既指有形热结,也寓无形热盛,前者宜用下法,后者宜用清法,所以清下两法,都是治疗胃家实的症治方法。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①,内实②,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释】①不更衣:不大便。
古人登厕,托言更衣,因此,更衣又为大便的通称。
②内实:肠内有燥屎结滞。
【译文】问:阳明病是怎么得的呢?答:患太阳表症,若太过地发汗,或误用攻下,或误用利小便之法,导致津液损伤,肠胃干燥,病邪因而传入阳明,出现不解大便、肠胃燥结成实、大便困难的,即所谓的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本条补充了太阳病误治亦可转属阳明,不管发汗、利小便,或是攻下,只要用之不当,都会损伤津液,津液伤则胃肠干燥,因而转属阳明。
阳明既病,胃肠阻滞不通,必然大便秘结,肠中燥实,或大便困难,程度虽然有轻重不同,但都是阳明热实症,所以说此名阳明也。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①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释】①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译文】问:阳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的外症。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
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
所谓阳明病外症,就是指阳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阳明外候,使医者对阳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阳明病的辨证。
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阳明病。
阳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
邪入阳明,大都从燥而化。
因此太阳病的恶寒,到了阳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阳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译文】问:有这种情况,在刚患阳明病的第一天,出现不发热而怕冷的,是什么原因呢?答:虽然是阳明病开始的第一天,这种怕冷也会自行停止,旋即有自汗而怕热的症候出现。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初起恶寒的特点。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①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注释】①主土:土是五行之一,脾胃隶属于土。
由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以及病态表现的不同,所以有脾属阴土,胃属阳土的分别;又因土的方位在中央,所以说阳明居中主土。
【译文】问:恶寒症状,为什么能够自罢?答:阳明为中央戊土,土者,万物所归,也就是说诸经的病症,都可传并阳明。
阳明病已是阳热亢极的阶段,所以很少传变他经。
因此,开始虽有怕冷,第二日自会停止,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恶寒自罢的机转。
阳明病初起恶寒,是阳气被郁未伸,很快就寒罢而热炽,之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阳明以燥气为本,不论感受何种病邪,必从燥化,不论何经病症,只要传到阳明,也必从燥化热。
柯韵伯“阳明为成温之薮”的推论,即是据此而言。
至于所谓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以五行学说来假释阳明病的病理,此不过譬喻之词,不可机械看待。
【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①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释】①濈濈(jī jī)然:汗出连绵不断貌。
【译文】本来属太阳病,在刚起病的时候,使用了发汗的方法,由于汗出不透彻,因而导致邪气内传阳明。
患外感病,有发热无汗、呕吐、不能进食症状出现,是伤寒邪热亢盛的表现,若反而出现不断汗出的,是邪传阳明的标志。
【评析】本条说明太阳病转属阳明的成因和症状。
【原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译文】伤寒第三日,病在阳明则脉大。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的主脉。
阳明在生理方面来说,是多气多血的一经;在病理方面来说,是表里俱热的症候。
因此,阳明病脉象多显得洪大有力。
临床上如见到里热症候,又见到大的脉象,就可决诊为阳明病。
不过,主要多见于无形热盛于外的阳明热症,如果是有形热结于里,则脉多沉实,甚或沉迟有力,就不一定是大脉。
所以不能看做绝对。
所谓三日,仅是约略日数,不应拘泥妄定。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①。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释】①系在太阴:系,联系、关系。
系在太阴,即病属太阴。
【译文】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温暖的,这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患者身体应当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有出路,而不会发黄;到了第七、第八天,若大便是硬结的,则是湿邪化燥,已转成为阳明病。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转属阳明的病理机转。
【原文】伤寒转系阳明①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释】①转系阳明:转属阳明的意思。
【译文】伤寒由他经转属而为阳明病的,病人就会连绵不断地微微汗出。
【评析】本条讲邪转属阳明的另一特征。
伤寒表症是恶寒发热无汗,如果连绵不断地微汗出,便是转属阳明。
濈然微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液外泄的缘故,所以可作为邪转系阳明的另一根据。
【原文】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译文】阳明感受风邪,出现口苦、咽喉干燥、腹部胀满、微微气喘、发热怕冷、脉象浮紧症状的,不能攻下。
若误行攻下,就会使腹部胀满更加厉害,小便不易解出。
【评析】五爪风本条讲阳明中风兼表,禁用下法。
风必兼夹,中风有兼寒兼热的不同,太阳中风症是风寒之邪,故治以桂枝汤。
风寒之邪,必待化燥传入少阳,始出现口苦、咽干;阳明中风为风热之邪,故初病即可兼见口苦、咽干的少阳胆热症状,阳明热壅气滞,所以腹满微喘。
至于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乃是外兼太阳表症,症情比较复杂,已经出现阳明里热症,辛温发表自不可用,但是热而未实,下法亦不可用。
假使误用下法,表邪内陷,胃气愈滞,则腹满必然更甚,误下伤津,小便也就愈加不利了。
【原文】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译文】阳明病,如果能食,称为中风;不能食的,称为中寒。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中风、中寒的辨证依据。
本条提出中风、中寒的鉴别诊断。
之所以据能食、不能食来辨中风、中寒,这是因为胃主纳,能食,标志着胃阳素旺,阳能化谷,而风为阳邪,故能食,名为中风;不能食,标志着胃阳素弱,不能化谷,而寒为阴邪,故不能食,名为中寒。
由此可见,中风与中寒,也不是单指六淫的外因,而是内外因综合的病机概念。
【原文】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①,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②,水谷不别③故也。
【注释】①固瘕:寒气结积的症候名称。
②胃中冷:胃阳不足,胃中寒冷。
③水谷不别:因水湿不能从小便而去,易与不消化的谷物相混。
【译文】阳明中寒症,不能饮食,小便不通畅,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将要形成固瘕的征兆,大便初出干硬,后见稀溏。
这是胃中寒冷,不能泌别水谷的缘故。
【评析】本条讲阳明中寒欲作固瘕的症候和病理机转。
本条进一步提出阳明中寒症可能发生的其他症候和病机特点,以便与阳明燥实症作鉴别。
从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推断这是欲作固瘕,并举出必大便初硬后溏为诊断的旁症。
【原文】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①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②,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释】①奄然:突然。
②谷气:水谷的精气,在这里相当于正气。
【译文】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评析】本条讲水湿郁于表分,狂躁汗解的机制。
【原文】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译文】阳明病,将解的时间,是下午四时到八时之间。
【评析】本条讲阳明病欲解的大概时间。
每日午后四时到八时这段时间,为阳明经气当旺的时候,所以阳明病将解,多在此时。
但是,阳明病的症势增重,也多在这个时间,如日晡所发潮热,就是明显的例子。
【原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译文】阳明中寒症,不能进食,若误用苦寒药泄热,呃逆就会产生。
这是胃中虚寒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