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分析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94fa0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7.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9条辨: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小便不利,没有汗,代表津液已经发透了,津液不够了,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了,这个时候,病人的情绪会比较烦躁。
身上必然会发黄,这个黄就是三焦油网里面没有水而呈现出来的颜色。
这个津液不够了,是属于阳明证。
《伤寒论》第200条辨:“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证还有一种,被火。
本来阳明证就是纯热证,津液伤到了才变成了阳明证,然后再靠近火,额头上就开始出一点微汗,如果小便不利,身体必然会发黄。
这就是告诉我们,阳明证,本来就是津液不够,才会造成燥实在肠胃里面。
如果再靠近火,津液再丧失以后,就会看到身体发黄的现象。
我们后面有很多处方来治疗这个发黄。
这个发黄就是阳黄,会看到皮肤是黄的,但是这个黄是三焦的黄。
《伤寒论》第201条辨:“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这个潮热都是发生在下午,黄昏的时候才会有潮热。
潮热就是象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发热。
只要摸到脉是浮的,提示表虚掉了,毛孔是打开的,所以会有汗。
浮紧的话,毛孔是束掉的。
阳明证,是很容易出汗的。
《伤寒论》第202条辨:“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在经方里面讲口渴。
嘴巴里面口渴,想去喝水,但是,不想吞下去,嘴巴漱一下,就吐出来。
只要看到这种现象,统统是有瘀血。
唐容川的《血证论》讲得很多,只要是口渴不欲饮,他的身体里是有瘀血。
意思就是说,燥热上升的时候,到了鼻腔,鼻腔的血管很小,所以,血液一直往上冲的时候,到了鼻子这里冲不过去,因为血量太大了,血管很小。
血管还没有破的时候,就会有口渴不欲饮水的这种现象,等于是瘀血。
血管一破裂,鼻子就流鼻血出来了。
这个时候,高热也退掉了,同时口渴的现象也会去掉。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23d9e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2.png)
伤寒论注(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阳明经在体内位置,与太阳经相对而言,太阳经在表,阳明经在里。
阳明经内管胃,外管肌肉,胃为阳明之府。
阳明病,分病经和病府。
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为阳明经病,即邪在肌肉。
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硬者,此为阳明府病,即邪在胃。
病分经府,其治有别。
经病之证为外证,府病之证为里证。
4.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太阳之邪传经入阳明经,为阳明经病;传入阳明府,则为阳明府病。
阳明府即胃,大便结硬不得出,是为胃家实也。
4.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是《内径》言传经一般次第,非绝对日数。
阳明乃多气多血之府,风寒传入,邪盛于中,太阳之表邪已除,又未传其他经,则单纯阳明病脉大,即不浮大,不弦大。
一句话,正阳明之脉大。
4.3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之病,本自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出不透彻,余邪传入阳明,在经则为阳明外证,为经病,入府则为阳明府病,胃实也。
4.4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太阳之邪传阳明,有来自中风的,有来自伤寒的。
若能食,是来自中风,以风乃阳邪,阳能化谷,故能食,名中风;若不能食,是来自伤寒,以寒乃阴邪,不能化谷,故不能食,名中寒。
阳能化谷者,风伤,卫迎之而发热,胃中热能提高故能化谷。
阴不能化谷者,寒伤,荣收缩以御之,血流因寒而变缓,胃中热能降低,故不能化谷。
4.5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恶寒。
太阳风邪传阳明,即风邪入肌肉,虽身热,但与太阳中风之热不同,乃发于肌肉,蒸蒸而热,不似太阳之阵阵发热。
风邪入肌肉,肌肉之热蒸蒸而上,故皮肤反而不恶寒而恶热。
阳明病外证: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病在经。
阳明病内证: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痛、不大便或大便硬或大便难。
病在府。
4.6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1c1f59d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2.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一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186条辨:“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伤寒三日”这里的三日,不是三天,是三候,五天是一候,伤寒过了半个月。
“阳明脉大”阳明证出现的时候,脉有洪大的现象。
伤寒是浮紧,阳明是脉大。
摸到阳明的脉都是很大很扎实的。
什么叫做“脉大”?
就是摸上去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脉形比较大。
例如象“痨脉”也是很大,但是“痨脉是中空的。
如果脉是浮的,代表”表“,就是太阳。
如果脉是弦,就是少阳,如果脉是大,就是阳明,如果把到脉是又浮又大又弦,那就代表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并病。
这一条,主要讲脉,阳明病的脉象。
关于阳明脉大。
阳明病的脉,的确是大脉。
尤其是阳明气分证、白虎汤证的脉,一般就是大脉。
当然,还有洪的表现。
但是本条只讲到大脉,所以我们只分析大脉。
所谓的大脉,其实是指脉体比较宽大。
也就是说,腕动脉,他的直径比较大。
用手指按上去,稍微一按,感觉血管的直径比较宽大。
因为阳明病最初一般起源于太阳病,太阳病因为气血趋表抗邪,所以血管相对比较饱满。
尤其是太阳伤寒的脉,是非常饱满的。
血液在里面充斥,把血管撑大了。
到了阳明病阶段,因为这个时候会出大汗,原本血管里面很饱满的津液,经过出汗流失了,但是血管还没有来得及收缩,所以脉就略微显得空一点。
当然不是很空。
否则就不是阳明病了。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68373d1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8.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192条辨:“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原文解释】:阳明病,起初食欲正常,大便通畅,小便反而不利。
病人感到骨节疼痛,好像有翕翕发热的症状,突然发生狂躁不安,不断地出汗,随之而病解除。
这是水湿之邪不胜谷气,邪随汗出,脉见紧象,所以知为病愈。
这192条和191条很相近,191条是不能吃,这192条是想吃,但是,有骨节烦疼,有热的现象。
“阳明病,欲食”。
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还可以,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
我们要知道胃的常态,就是胃里的热,这个热除了能把水气化掉以外,同时把食物煮咀弄碎,然后送到小肠去消化吸收。
我们知道,我们人体有津,有液。
这个液就是食物吃到胃里面去以后,因为食物里面含有水分,这个水分与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胃进入小肠消化以后,产生出来的液,这个液充足以后,就是营养剂,骨节可以曲伸,才可以把骨髓补得很好,补脑就是补髓,也叫补髓益脑。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
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
如果说是小便不利,骨节疼。
小便不利,就是肠胃的功能不是很正常,没有办法把食物化成液,补不到骨髓上面去,才会有骨节烦疼的现象。
“翕翕有如热状”。
肠胃的蠕动不是很好。
当肠胃的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
但是,有时候又没有,也就是说时好时坏,所以会感觉一阵一阵的热。
“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来了。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就是肠胃功能不是很好,食物与水还是混杂在一起,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开来。
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
这种情况,张仲景也是放在阳明篇里,因为阳明篇就是讲的肠胃的问题。
191和192,这两条都不要去攻他。
大便要从到尾都硬的,才是正阳明。
191条的先硬后溏,这就不是正阳明,所以,不可以攻。
192条小便不利,大便自调。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https://img.taocdn.com/s3/m/baaadd3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2.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桂枝汤
《伤寒论》第234条辨:“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这是表症仍未解除,可以发汗,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一般来说,只要有汗,就可以开桂枝汤,即便是开得很重,也不会伤到津液,因为桂枝汤有三味药都是滋阴的药,炙甘草,生姜和红枣。
有汗就不要用麻黄汤,有表证没有汗,这才是用麻黄汤。
病人脉迟恶寒,一般来说会判断这病人里虚掉了,脉迟就是虚了。
汗出乃表不固,现在阳明病的人,本身再带有脉迟,汗出多,微恶寒。
这就提示还有表证,只要有表证,就要先解表,可以发汗。
平常阳明病是不可以发汗的,阳明病本来就是因为津液少了,造成高热、大便硬掉了,现在阳明病在有表证的状况下,还是需要给他发汗,要先解表再攻里。
但是,这种发汗,只是微微的发一点汗即可,切不可大汗。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取汗。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https://img.taocdn.com/s3/m/472a12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70.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二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谷瘅
《伤寒论》第195条辨: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迟,进食不敢过饱,饱食就会微烦不适,头晕眼花,小便必然困难不畅,这是将要发作谷疸。
虽然服用泻下方药,而腹部胀满仍和原来一样。
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脉迟的缘故。
阳明病,按照理来说,脉都是很洪大,因为阳明证是实证。
但是,这个条辨说的是脉迟,那就是胃虚掉了。
我们对脾胃有一个定义:水的气化是靠胃,谷之消化是靠脾。
所以,胃是很热的,脾是有脾阳能够消化食物。
“食难用饱”,并不是吃得很多,而是吃一点点就撑到了。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如果是吃得太饱了,就很难消化,就会出现头昏,小便难。
“谷瘅”就是全身发黄,这就是伤到脾脏了。
阳明病,如果是大便不是很好,脉是迟的时候,我们要去治脾才对,不是去治胃。
因为谷的消化是靠脾。
吃一点就撑到了,不行又要吃更多。
比如说平常饭量是一碗,结果吃了几口就感到很撑了,感觉不对吧,于是再吃,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个条辨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不是阳明证,是因为肠胃不消化,尤其是脾脏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强的时候,硬吃下去,一定会产生不消化。
不消化的现象主是“谷瘅”,虽然用了下法,但是还是会腹满。
说的脉迟就是比较寒。
说了半天,阳明篇就是一定要确定有实证,大便堵到了,才会用到攻下的方法。
所以,千万不要随便攻下。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2c0ac744ff00bed5b8f31d2a.png)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a0a35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2.png)
针对性问题提出及解决方案探讨
问题一
如何准确判断阳明病的病情轻重?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 综合判断。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进行辅助诊断,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问题二
针对阳明病的不同证型,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剂?解决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 方剂。例如,对于阳明热盛证可选用白虎汤;对于阳明实热证可选用承气汤类方剂等。同时,也可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方剂的加减化裁。
白虎汤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炎等,通过 清热生津的作用,有效缓解病情。
其他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小 柴胡汤等也在现代临床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外感疾病和内 伤杂病的治疗中。
承气汤在现代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 里热实证,如肠梗阻、胰腺炎等,通 过攻下热结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反恶热等。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包括无形 热邪亢盛和有形燥热内结两类。
阳明病发病原因及机制
发病原因
多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热内传入里;或因少阳病误发汗,伤津化燥而成;或因三阴病阳气恢复太过,转为阳 明病;或因失治、误治,伤津化燥所致。
发病机制
阳明病以燥热亢盛为主,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搏结,形成燥热实证。若燥热之邪弥漫全身,充斥表里,则见大 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结成实,阻滞肠道,则见潮热、谵语、便 秘、腹满而痛、脉沉实有力等阳明腑证。
医案二
患者李某,女性,32岁,因反复发作性口 腔溃疡、便秘就诊。诊断为阳明病兼有阴虚 ,给予竹叶石膏汤合增液汤治疗,症状逐渐 改善。分析:本例患者除阳明病症状外,还 伴有阴虚表现。竹叶石膏汤具有清热养阴的 作用,增液汤则可润肠通便,二者合用针对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feb43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7c.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208条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
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这个条辨就是讲阳明病,如果有表证,要先解其外再去攻里。
这个就是外证要解掉了,本来是恶寒,现在不恶寒了,汗出。
当外证还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会有身体感觉沉重的现象,有腹满,短气,喘,有潮热,这是阳明证。
前面告诉我们太阳证快要去掉了,阳明证要出来了。
这个时机,就可以攻里。
攻里我们有很多种处方。
如果是手脚不断地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大便已经硬掉了,就是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汗多,还有一点点怕冷,有一点点发热,这是提示,表证还没有完全解掉,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承气汤。
如果是肚皮胀满,大便又拉不出来,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轻微的通一下,千万不可以用大泄下。
我们先讲实证,如果胃炎,肠炎,是不能攻的,不要乱攻。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处方叫大黄甘草汤,胃的下方有二斗食物,这二斗食物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七天,也就是在七天之内,如果找不到食物吃,只喝水也能活七天,活这七天就是靠胃的下方的二斗食物。
但是,如果是吃了坏死的食物,那这坏死的食物在胃里面呆七天,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如何来清除胃的下方坏死食物,就是用大黄甘草汤来清除。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坏死的食物?朝食暮吐,也就是早上吃进去的东西,黄昏的时候吐出来,这就代表食物在胃里面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大黄甘草汤。
第五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d0b1ac9c284ac850ad0242b6.png)
证候
無大熱 表无大热,汗出过多,邪热得以宣泄,
大汗出
口大渴 口燥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
大煩渴不解 心大煩
時時惡風背微惡寒 脈洪大重按无力
热极汗多津气两伤卫气不 固肌腠疏松则不胜风袭
治疗: 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止渴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8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原文】 170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 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 人參湯主之。
身痒感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四、阳明病愈期 【原文】 193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提要】指出阳明病欲解的有利时辰。 【解析】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6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及临床意义 2.阳明病是怎样形成的?其病因来路包括哪些方 面? 3.试述阳明病的外证、主脉的涵义与机理。 4.阳明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的机理是什么? 其与太阳病恶寒有何不同? 5.如何理解“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 所复传”? 6.三阳病证皆有发热与恶寒,当如何辨别? 7.阳明病的汗出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如何? 8.请查阅资料,说明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憹
阳明腑实下后燥 结虽通而余热未 尽邪热留郁胸膈
病
饑不能食
梔子豉湯主之
但頭汗出
2019/6/3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二)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证 【原文】 176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 虎湯主之。 【提要】阳明病胃热炽盛的证治。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https://img.taocdn.com/s3/m/7342090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5.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六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宜麻黄汤
《伤寒论》第235条辨:“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原文解释】阳明病,呈现浮脉,无汗而又喘促的,用麻黄汤发汗,就可痊愈。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就用麻黄汤,所以,麻黄汤是非常好用。
麻黄汤是治喘,不单单是喘,其实咳嗽也是喘。
所以,我们学中医要扩大一点,不要仅限于字面上的东西,要知道如何去延伸。
所以,咳嗽也是喘,我们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很多处方里面都会用到麻黄。
麻黄是入肺。
无汗而喘者,因为病人还有表证,都可以使用麻黄汤。
意思就是只要有表证,看到的是桂枝汤证,就用桂枝汤去解,看到是麻黄汤证,就用麻黄汤去解。
阳明证要攻下,一定是要没有表证才可以攻下。
这是基本的原则。
遇到太阳中风,就用桂枝汤,病人是太阳伤寒,就算是病人有阳明证,看到了麻黄汤证,还是先用麻黄汤,把汗发掉以后,再去攻下。
千万不要来一个自己创立的麻黄汤合承气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如果病人阳明病,又兼有脉浮,无汗而喘,喘就是伤寒,麻黄汤证,就需要发汗,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就是说在阳明病攻下前,,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一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
这一条和上一条,都是用“宜”,而不是“主之”,也就是说,“宜”是首选,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解。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deed65f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5.png)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五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伤寒论》第224条辨:“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
【原文解释】阳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属汗多津伤、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猪苓汤治疗。
因为猪苓汤能够通利病人的小便,而进一步损伤津液。
这个条辨的原文只是一个原则,但是,如果真的有小便不利,是因为堵到东西了,要用猪苓汤把它清出来,我们所说的急下存阴。
“急下存阴”也称急下存津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由于津液日夜耗损,急需用泻下药通大便,泻去实热,以保存津液的方法,称为“急下存阴”法。
所以,经方与时医不太一样,我们是用急下存阴的方式,而不是滋阴的方式。
在临床上看到燥热,烦渴,时方就开始滋阴了,麦门冬,天门冬什么都下去,病人是因为便秘引起的,我们用大承气一攻下以后,病人燥渴的现象统统都去掉了,津液就回头了。
所以,我们要急下存阴,绝对不要去补他。
这里,我们要确定,病人的津液很伤的时候,不要再给猪苓汤,因为猪苓汤会把小便利出来。
猪苓汤再利小便会加速失水,本来口渴缺水而已,猪苓汤一下去,就变成脱水了。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cd8e41a776a20029bd642d81.png)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7b33f06e9b6648d7c1c746eb.png)
?
阳明? 白虎?-青龙、朱雀、玄武? 承气?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虚寒证?
阳明本义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
伯曰:两阳合明也。” 把阳气从一种生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变化 为收拢聚合状态,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 这个叫“两阳合明”
阳明经义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内经》腹为阴、背为阳
后阳主升 前阴主降
-足太阳行于身之后正故太 阳主开升
-阳明主合降
解决问题:阳明经的正常气机
阳明府义
阳明之府主要包括胃肠与脾和肺有关。
解决问题:六府以通为用
€
启发:下法为什么能治百病? 《素问》云:“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上壅者疏其下”
此乃大肠实热,治宜通腑泻热。方拟小承气 汤加味。处方: 大黄(后下)20g,厚朴5g, 杏仁、枳实各lOg,麦冬15g水煎服。 1剂后,大便解出甚多,状如羊粪,咳嗽 减轻。上方大黄减为15g,再进3剂。药后 大便通畅,日行2次,能平卧及下床活动, 思食,黑苔已退。后以清润之品调理1周而 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讨论二
陆祖愚治顾玉严,年六十,患伤寒,服药头 疼骨痛已除,身热烦躁,兼发赤斑而狂。诊 之,六脉沉数有力。目瞪直视,噤不出声, 舌黑芒刺,四肢冰冷。询其大便,二十日不 行。谓年虽高,脉尚有神,力任无事。
病案讨论三
李某,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 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 (热性之品),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 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 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粘液,有排泻不尽 之感。现以手按其腹,疼痛叫绝。脉沉有力, 舌苔黄厚。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df34950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d.png)
伤寒论(原文+译文+评析)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①(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②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释】①脾约:因胃热乏津,脾之输布功能为胃热所约,以致肠燥便结的,名脾约。
②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指胃肠燥实。
【译文】问:三种不同的病症,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各是指的什么?答:太阳阳明症,就是指脾约症,即胃燥津伤而引起的便秘症。
正阳阳明,就是指胃家实症,即肠胃燥热积滞成实症。
少阳阳明,是指误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使津液损伤,致津枯肠燥而成实,则形成大便难以解出的病症。
【评析】本条讲阳明燥实症的症型和成因。
本条以三阳阳明冠于阳明病篇之首,旨在揭示阳明病的复杂情况:既有太阳新病与脾约宿恙同见的太阳阳明,又有少阳病误治致津伤便难的少阳阳明,又有不兼太少而阳明自家燥实的正阳阳明。
脾约症的特点是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乃习惯性便秘,大多见于杂病,决不会是外感病初期,所以有一些注家解释脾约症为太阳转属阳明,是不切实际的。
少阳阳明是少阳病因发汗、利小便太过,津伤肠燥而致的烦实大便难症,此时少阳病应当还未全罢,所以名为少阳阳明。
如果少阳病已全罢,就没有突出少阳的必要,因为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尤其多见于太阳病,并非仅见于少阳。
因此,太阳阳明为外感兼夹杂病,实际属于合病,少阳阳明为少阳误治转属阳明,性质同于并病,只是没有命名罢了。
至于正阳阳明,正,是纯的意思,不夹杂太阳或少阳,单纯为阳明燥实症。
由此可见,以本条为阳明病篇之首,既有症型的区分,也有成因的提示,并且以问答方式讨论,其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译文】阳明热实症的病机,主要是胃肠燥实。
【评析】本条讲阳明热实症的提纲。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实,就是《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因此,胃家实应包括胃的无形热盛与大肠的有形热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脾和胃——纳化相依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⑶阳气:二阳
3
⒋阳明病证候分类
邪热留扰胸膈证——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⑴阳明热证: 胃热弥漫证——白虎汤类(辛寒折/清热) 阴伤水热互结证——猪苓汤(滋阴清热利水) 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泻热通腑) ⑵阳明实证: 脾约证——麻子仁丸(润下缓通) 津枯便结证——蜜煎方或猪胆汁(导便润便) 阳明禁下 ⑶阳明其他证:胃寒欲呕证——吴茱萸汤(温胃降逆止呕) ⑷阳明变证:茵陈蒿汤证、(抵当汤证)
10
外证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 热也。 (183) [提要] 阳明初感的见证及辨证要点
[释义]
恶寒特点:时间短暂,程度轻浅,可以自罢 恶寒机理: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势未盛
11
[原文]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
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5) [提要] 太阳转属阳明的两种成因
[释义]
太 阳 病 初病发汗不彻 → 邪热化燥入里 发热无汗 呕不能食 汗出濈濈然 表邪 失治 入里 转 属 阳 明
9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 阳明病的外证 [释义] 身热——里热炽盛 蒸腾于外 汗自出——里热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 反恶热——里热太盛而致患者有恶热感
4
第一节
目的要求
阳明病纲要
⒈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 ⒉熟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主证、主脉,明确 其与太阳、少阳病脉证的鉴别要点。
5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提要] 阳明病的提纲
[释义]
阳明病 胃家实 胃家:泛指胃肠道 邪气盛 则实
邪入阳明,化燥化热,亢盛于里
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 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提要] 承上条说明恶寒自罢的原因 [释义] 阳明主燥 居中主土 邪聚于胃
悉从燥化
恶寒自罢
12
[原文]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提要] 阳明病的主脉 [释义] 邪热亢盛于里 阳气鼓动于外 洪大滑数——经热证 沉实有力——腑实证
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 [提要] 阳明热证误治的变证及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阳明 热证 误治 正治——白虎汤 误汗——心愦愦,反谵语 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 余热留扰胸膈——栀子豉汤
17 阴虚饮热互结——猪苓汤(223/P140)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
概述
⒈阳明病病位:胃和大肠腑(小肠)、足阳明胃经 阳明胃肠——“胃家”
⒉阳明病成因:
⑴阳明本经受邪(正阳阳明) 太阳病失治、误治(太阳阳明)
⑵由他经传来 少阳病误治(少阳阳明)
太阴病阳气恢复,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2
⒊阳明生理:
⑴经脉:行于头面胸腹,从头至足,络脾属胃,
经别上通于心
误下 热盛伤津耗气——白虎加人参汤(222/P140)
[原文]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
主之。(228)
[提要] 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阳明 病下 之 身热、手足温——无形邪热未尽,散漫于表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头汗出——余热留扰胸膈
清解邪热,宣郁除烦——栀子豉汤
18
⒉白虎汤证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176)
[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释义] 脉浮滑——胃热弥漫,表里俱热 当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等症
19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
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提要]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身重难以转侧——热盛津气两伤 三阳 合病 腹部胀满——热盛气滞于腑 口不仁、面垢——阳明经热上蒸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里热迫津外泄 白 虎 汤 误汗:谵语加重 误下:额上汗出 如油,手 足厥冷
无形则为经热证,有形而成腑实证
6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 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 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 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提要] 阳明病成因 [释义] 太阳阳明——脾约——多因表证汗后伤津而来 阳明 病成 正阳阳明——胃家实——胃肠积热,病邪直犯阳明 因 少阳阳明——大便难——误治伤津,邪从少阳而入
20
[小结]阳明邪热炽盛,胃燥伤津证
⒊如何理解“阳明居中主明病热证 目的要求
阳明本证
⒈掌握阳明热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 与治禁。
⒉掌握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的证候、
病机、治法与方药。
⒊熟悉栀子豉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⒋了解何谓“阳明三清法”?
16
⒈栀子豉汤证
[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 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
7
[原文]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
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 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提要] 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的证候
[释义]
太 阳 病 发汗太过 误用下法 伤津 化燥 成实 转 属 阳 明 不更衣 内实 大便难
8
误利小便
[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
脉大
13
[原文]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提要] 伤寒转系阳明的证候
[释义] 濈然 身热、心烦、口渴、脉大——经热证 汗出 潮热.谵语.腹满.便秘——腑实证 汗出不断,但微汗出 ——表气不畅,表有邪,而里热已成
14
思考题:P134 ⒈试述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 ⒉试述阳明病的主脉、主症及其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