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二节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①,脉 滑而疾②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 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③,更服 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 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词解】 ①潮热
②脉滑而疾
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从内 达外之象。
5、猪苓汤证
【原文】 ( 223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
【提要】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 水热互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
阳明气分有热, 蒸达于外。
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 气不布津。
水气停蓄, 气化不利。 (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
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阳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合 面垢 —热蒸汗浊。
病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阴竭于下,阳无 所附而上越。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 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浮 滑
—热盛于表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 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
反恶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主证
身大热
汗大 出 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实证》课件

《阳明病实证》课件
咳嗽、痰粘、鼻塞
李某,女,40岁
高热、谵妄、胸闷
赵某,女,35岁
大便干结、口苦
结论和要点
辨病辨证 解表清里 调理脏腑
运用泻下剂 疏调气血 治本驱邪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探索《阳明病实证》的精髓,深入解析其病因病机、病状表现、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并分享验案精选。结论和要点将总结干练地呈现。
病因病机
四因素
外感、饮食、情志、劳累
五轻病
外感不邪、自卫气健、病情轻 微、预后良好、不传染
三不传
阳明病不伤人、不传人、不传染
病状表现
1
发热
高热、寒热交替、烦燥口渴
2
神经系统
谵妄、昏睡、抽搐
3
肺部
咳嗽、咳痰、胸痛
辨证要点
1 阳明病特点
发热、大温、津液不足
2 病变部位
气滞血瘀、风寒湿邪
3 辨别要点
脉象、舌象、症状、体征
治疗原则
解表清里
清热、解毒、解表、泻下
疏调气血
疏瘀
验案精选
张某,男,25岁
发热、口渴、尿黄
王某,男,60岁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阳明病实证-PPT课件

主证 潮热—阳明实热之邪深陷胃肠
脉滑而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阳 治疗: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微和胃气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观察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气血亏虚)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与承气汤(耗伤正气)
太阳病误治导致热结成实
若吐 太阳病 若下
耗伤津液
表里同病
治疗:表解乃可治里(过经)
误治:过早使用下法,必导致邪热内陷,里实更甚而语言 错乱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二阳 并病
转变:太阳证罢—表证已解
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肠腑燥实 证候 大便难—热结津伤
谵语—热扰心神
治疗:下之则愈—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证(252、253、254)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裏證,大便難, 身微熱者,此爲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病情显著。” –徐灵胎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 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 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裏虛也,爲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214)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 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阳明腑实轻证证治 谵语—腑气不通,浊热上扰心神
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证治(256)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弦脉
(逆)“负者失也”木来克土
三承气汤鉴别:
谢 谢 各 位 !
燥屎形成另一证候(242条)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证候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转折连词, 强调此汗出 与前证不同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14
第一段:
原文解析
第二段: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 其汗,汗先出不徹,因 转属阳明也。” 表 病之初,治疗不力汗出 不彻,病邪稽留郁阳化 热,病转阳明。
汗出不彻——乍出乍收, 或汗出过少,或为时过短, 或微汗出而未至全身。
“伤寒发热,无汗,呕 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直入阳明
胃家实
少阳阳明
2020/7/14
少阳病误治伤津 邪入阳明
胃中燥热 邪气充实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大便难
12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
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
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1)
P11
2
进一步解释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原文解析
若吐若下——或吐或下
热结在里——指阳明里热炽盛
表里俱热——表热,肌肤大热;里热,病机为里
热炽盛。总属邪热充斥内外。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37
时时恶风——热蒸汗多,损伤气阴,腠理疏松
﹡注意与表证恶风鉴别:
表证恶风 —主证,与发热、头项强痛同见,无口 渴心烦。
阳明热证恶风——兼证,发生在大汗后,随汗出多 少而时作时止。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
之。 (228)
P114
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原文解析
其外有热——有发热之阳明病外证。
不结胸——无心下满而硬痛之结胸主证。
饥不能食——形容病人自觉脘腹嘈杂,为心中懊憹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优秀精选PPT
•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炙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描述“小承气汤”试探“燥屎”,
• 临床关键:“转失气”!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 法,少与小承气汤。
• 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与大承气汤)。其后发 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 汤和之。
•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 服一升。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承气汤也。”
• 描述:试探“燥屎”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 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 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 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宋
214)
• 修正条文:
•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 肠鸣音(腹中咕噜咕噜的响)、窜气、腹 “潮热、大便微硬”!
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中痛(脐周为主,因为“燥屎”在运动,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潮湿——“濈(ji)濈然” “阳明病”——纯里热!
与肠道摩擦,所以有痛感),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阳明病辩证纲要PPT课件

阳明病辩证纲要PPT课件
阳 明 病 辩 证 纲要
【目的要求】
1.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阳明病的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2
阳明涵义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
阳合明也。” 《灵枢·针灸篇》“阳明多血多气”。
阳明,即阳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
3
生理特征 手阳明经
阳明经 足阳明经
4
手阳明经
起于食指 循臂外侧前 缘上肩 下入缺旁,下循鼻 外,挟口环唇,下 交承浆; 循颊车,经耳前, 上发际至额颅; 支者,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入缺 盆; 直行者,缺盆下, 循胸腹而至足
6
下膈 属胃 络脾
理论来源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
《素问·经脉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灵枢·平人绝谷篇》
7
脏腑关系
升降相宜 润燥平衡
足阳明胃腑 (受纳)
手阳明大肠腑 (传导)
足太阴脾脏 (运化)
脏腑相济 化生气血
手太阴肺脏 (肃降)
8
生理特点
• 功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气机-升降通顺 • 津液-喜润恶燥 • 概括为“盛阳”、“燥化”、“传导”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就 是说包括了阳明之经。
2.实:邪气盛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鉴别点: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12
缘何为提纲
•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而胃 家之实,则与之相应,以热、燥、实,充分 反映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机特征。正因为如 此,所以,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病提纲。

阳明病(七)课件

阳明病(七)课件

阳明病 40
(207)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心烦——阳明燥实热盛,上扰神明
伴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腹痛、不大便
虚烦——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清宣 烦
实烦——有形实邪内阻肠胃——通下
2021/3/15
阳明病 41
调胃承气汤证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则】泄热和胃,润肠通便 【方药】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2021/3/15
阳明病 4
四、治疗:
2021/3/15
阳明病 37
五苓散证、猪苓汤证鉴别表
证 型
病因病机
证候
治 则 方 药 鉴别要点
五 苓 散 证
膀 胱
表邪入 腑,水蓄
下焦

猪 苓 汤 证
化 失 职
阳明病 下后伤 津,水热 结于下

发 热 渴 小 便 不 利 脉 浮
烦渴,饮不 解渴,水入 即吐,兼有
表证
心烦不得 眠,咳而呕 渴,发热不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7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 明 病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变 证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2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9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0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阳明腑实证下法辨证PPT课件

阳明腑实证下法辨证PPT课件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 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 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 便,脉反微瀒者,裏虚也,為難治,不可更與 承氣湯也。(214)
阳 明 病
讝語發潮熱
脉滑而疾
大承气汤证 里结未实 小承气汤证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 小承气汤证
• 【原文】
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脉滑而疾者,小承 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 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 便,脉反微瀒者,裏虚也,為難治,不可更與 承氣湯也。(214)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 承氣湯。(207) •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249)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热实内结、腑气不通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 小承气汤证
• 小承氣湯方(208) 大黃四兩
大者,炙
厚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 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 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2.小承气汤证
•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清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難 讝語 里热外蒸,阳明气旺之时外达 热盛伤津,胃腑已燥
热结腑实 腑气不通,浊热上扰神明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热扰心神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1.调胃承气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辨证纲要.pptx

阳明病辨证纲要.pptx
导而通之 阳明寒证——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第10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治疗
阳明变证 1.湿热熏蒸发黄——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 3.热入血分而衄血——清热凉血 4.热与血结(蓄血证)——破血逐瘀——抵当汤
第11页/共34页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第22页/共34页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转属阳明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一)
时短—乍出乍收 邪无出路

汗先出不彻 量少
阳 伤 寒
化热传里 转
未及全身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二)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第4页/共34页
阳明的阴阳涵义
二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两阳合明” 《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阳合于前” 《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为维”
第5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成因
一、他经传来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伤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转属阳明——太阳阳明; 2.少阳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病——少阳阳明; 3.三阴病阴寒之邪郁久,或少阴热化证伤津化燥,或寒化证阳复太过而转属
第15页/共34页
“实”的含义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第16页/共34页
二、阳明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 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滑疾-热尚盛,燥实结聚未牢,津伤不重
病 治:小承气汤主之----轻下热结,以和胃气
补叙证情: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更服一升 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禁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邪实正虚-----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
6
太阳病误治伤津致热结成实的证治(250)
若吐——胸膈无痰
太阳病

若下——肠无燥结
11
腑实内结,大便乍难乍易的证治(242)
小便不利——热壅气机
病人
证候
大便 乍难——燥结阻滞,排便困难 乍易——津液入肠,燥结得润
微热——邪热深伏
喘冒——邪热迫肺,上扰清宫
不能卧——气喘,头重,睡卧不宁
决诊:有燥屎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
12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与预后(212)
.
13
辨表里虚实证是否当下(217)
.
21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二)麻子仁丸证
.
22
辨脾约证的脉证与治法
(原文247/P229)
病人
脉:趺阳脉
浮----- 胃中有热(胃气强); 涩 主虚-肠中津亏
主滞-脾运受约,滞而不畅
小便数-津液偏渗膀胱 证
大便难-肠中津液更伤
病机:胃热津伤肠燥便秘
治:麻子仁丸主之-润肠滋燥,缓通大便
.
23
1. 鉴别:
二、阳明病实证
(一)承气汤证
.
1
1.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207)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阳明病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
2
太阳病汗后转属阳明胃实的证治(248)
原发病:太阳病
病程:三日

不可攻: 初头硬,后必溏——非燥屎阻结
辨证:若有燥屎者——腑热结实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案例录像
.
8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之证 (239)
病人
不大便五六日——里有热邪 绕脐痛——燥屎壅结,腑气不通 烦躁——浊热上扰,神志不宁 发作有时——腹痛烦躁,时时阵发 此有燥屎——燥屎内结,故不大便
.
9
病程: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伤寒
证候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
大便难——阳明腑实内结
身有微热——肌表热不高,热邪内结深伏
病机:燥热亢极,真阴枯竭
治疗:急下
.
17
(2)阳明腑实,见有发热汗多(253)
发热(持续性) 汗多(大汗淋漓)
里热亢极,逼津外亡
(3)误汗伤津,旋即腹满痛者(254)
特 点
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甚的证治(215)
.
10
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241)
治疗经过:大下后——虽经大下,热实未尽
六七日不大便——数日之后,热邪复聚
病人
烦不解——邪热上扰
现在症
腹满痛——腑实壅滞
诊断:有燥屎 审证求因: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宿食未尽,
燥实复结 治疗:宜大承气汤——峻下燥结,邪去正复
.
治疗经过:发汗不解——非表证不解,乃病邪有传变之势


蒸蒸发热——内热较盛,向外蒸腾
主证 属胃也——太阳转属阳明,燥结成实
当见秘、胀、烦、谵、脉滑数(补)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疗: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润肠通便(缓下)
.
3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伤寒 (外感病)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治则:泻热润肠通便
.
24
辨汗出过多,津伤便秘证
(原文245/P229)
阳脉微—浮取脉微,正虚邪轻
( 汗出少---正胜邪微,微汗可解,为自和。
脉 证
一 ) 汗出多—多汗伤津,里邪反实—是为太过

( 阳脉实—浮取脉实,邪盛于表

二 )
因发其汗-一表实发汗,汗彻即可
出多者—多汗伤津,必致病变,亦为太过
结 果
太过者
阳绝于里---阳热内盛
亡津液—阴液外亡
.
大便因硬
25
承上条反复辨析胃热津亏之脉证
(原文246/P229 )
病人
脉象 浮—为阳气盛 芤---为阴血虚
病机 浮芤相搏---阳盛阴虚,阴不和阳 胃气生热---津液愈伤,胃热愈炽 其阳则绝---阴津虚亏,阳邪盛极
.
26
总结:
247条讨论麻子仁丸脉证病机 245/246条
发展迅速,病程短 病情重,硬满疼痛拒按
热炽津竭,来势凶猛
.
18
3、条件:阴津重伤,有可下证 4、目的:急下腑实,以保存阴液
5、对急下存阴的探讨:
(1)排除肠腔有害物质,从根本上扭转病情恶化趋势 (2)降低肠内压,改善微循环 (3)使消化腺分泌功能趋向正常
6、运用:急腹症、感染性休克并脑水肿、脑疝
.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
4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
5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
14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220)
.
15
252、253、254条:阳明三急下证
1、含义: 急下:指用峻烈的攻下法(治法)
指病情危急,有可下证,需紧急攻下,刻不容缓(病情) 急下存阴:急引火热之邪从大肠而出,使津液不致尽劫
.
16
2、证候
(1)阳明腑实,见有“目中不了了,睛不和”(252)
从汗多、脉象辨识病证转属阳明 补充麻子仁丸证病机(胃强脾弱/胃热津伤) 脉证(浮涩/浮芤;大便硬、小便数/汗出多)
阳明腑实证
病机:燥热与肠中宿滞结为燥屎,腑气不通(实证,重在阳明)
证候:
便秘、腹胀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汗出,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秘、胀、痛、热、汗、谵)
治则:攻下腑实,荡涤积滞
脾约证
病机: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以致肠燥便秘(虚实夹杂,重在阳明 太阴功能失调)
证候:便秘、无多大痛苦,口渴、舌干苔黄脉细数
误治伤津

若发汗——汗出过多


微烦——热邪尚轻
邪 传
证候 小便数——津液下泄
阳 转属阳明
大便因硬——肠液减少
明 治:与小承气汤——轻下热结,其病即愈
.
7
3.大承气汤证
辨阳明病下后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238)
初治:下之——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当,热重药轻,燥结未去

可攻
心中懊恼而烦——腑热未去,上扰胸膈

胃中有燥屎者——腹满谵语,腑实复聚
19
原文第255条: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证候
腹满不减——肠中燥屎,阻滞不通 减不足言——即使稍减,不足言减
阳明病
治疗:当下之——腑实燥结,当用攻下 方:宜大承气汤——热实得泻,腑气得通
.
20
256:辨少阳阳明合病宜下的脉证治法
实大滑数
(顺)木不克土
阳明 少阳
合病下利——热结旁流——大承气汤
弦脉
(逆)“负者失也”木来克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