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 40例符急性化
脓性扁体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并观察记录疗效指标。
结果治疗后患者发热、咽痛不适等
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9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较好。
【关键词】急性扁桃体炎;中西医结合;风热乳蛾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以咽痛或异物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见黄白脓点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疾病。
该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急乳蛾”“烂乳蛾”范畴。
西医学认为是细菌、病毒、支原体
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治疗上以应用抗生素为主,但是当今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率明
显上升,部分患者西医抗炎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中医药辩证治疗意义重大,且疗效较好。
笔者借鉴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铁军教授的解表化毒方(经验方),运用该方治疗患者40例,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观察对象为 2017 年 1-12月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急诊科门诊就诊的 40 例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符合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耳鼻咽喉科学》人卫版第五版急性化
脓性扁桃体炎诊断标准[1],并根据排除标准剔除病例。
发病 72h 内就诊,发病后未使用
其他中西药物。
其中男 16 例,女 24 例,年龄 18~60岁,平均 32.4 岁,所有患者均伴发热,咽喉疼痛,扁桃体有不同程度红肿,单或双侧扁桃体肿大有脓性分泌物等;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10 × 109/ L。
中医按文献[1]辨证属于外感风热。
1.2疗效评价
参照 1994 年 6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
痊愈:5 天内,热退,咽痛及脓点消失;有效:5天后,热峰降低,咽痛明显缓解,
全身症状明显缓解;无效:7 天后仍高热反复,咽痛缓解不显仍见脓性分泌物。
1.3治疗方法
西医给予头孢呋辛钠1.5g日二次静点,头孢过敏者改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日
二次静点,支原体阳性者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0.5g日一次静点。
中医治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方选解表化毒方(经验方):金莲花 15g,金荞麦 15g,瓜蒌 15g,薄荷 15g(后下),
僵蚕 10g,连翘 20g,板蓝根 20g,石膏 30g,生甘草 10g,生麻黄 5g,大黄3g。
每日 1 剂,
水煎取汁,分 2 次温服。
1.4观察方法
观察全身症状、体温、咽痛、扁桃体肿大程度及脓点治疗前后的变化。
2结果
患者 40 例经治疗后,痊愈 32 例,有效 6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95%。
3典型病例
李某,女性,26 岁,2017 年 7 月 24 日来诊。
患者 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咽痛,体温最高 39.2℃,偶有咳嗽,身痛,小便正常,大便干,3日一次。
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
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查体:T 38.8℃,P 94 次 /min,R 20 次 / min,
Bp100 /60mm Hg,神志清,咽重度充血,双扁桃体II度肿大,两侧均可见白色小脓点,双肺
未闻及干湿性音。
血常规:白细胞12.4 × 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5%。
西医诊为急性化
脓性扁桃体炎,中医诊为乳蛾(外感风热证)。
方选解表化毒方(经验方):生麻黄 5g,金
莲花 15g,金荞麦 15g,瓜蒌 15g,薄荷 15g(后下),僵蚕 10g,连翘 20g,板蓝根 20g,石
膏 30g,生甘草 10g,大黄3g。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分 2 次温服。
西医给予头孢呋辛钠
1.5g日二次静点。
嘱休息,饮食。
3天后复诊,患者体温 37.5℃,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7
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4讨论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相当于中医学的烂喉蛾、烂头乳蛾。
《儒门事亲》言“……及其为病也,一言可了。
一言者何?曰火。
”认为热毒壅结于喉核,热盛肉腐蒸酿而发为本病。
其病因主要为“风热侵袭,肺胃积热”。
因此治疗上以疏风、清热(清肺胃热为主、解毒)为治疗原则。
刘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上焦,证候见发热、咽喉肿痛、脉数,病机同属外感风热、热毒
壅盛,治法应为外散风热、内清热毒,并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的理论指导下,制定了“解表化毒方”,疗效确切。
方中重用金莲花、金荞麦解毒利咽、清上焦之热为君;以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
面风热之邪为臣;重用瓜蒌、板蓝根、连翘、石膏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大黄逐瘀通经、凉血
解毒,麻黄宣降肺气,温通阳气,共为佐药。
生甘草清热解毒,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共收解表化毒、利咽退热之功。
麻黄和大黄为刘教授常用对药[3],在此刘教授不取麻黄
发汗解表之功,而意在鼓舞正气,抗邪外出。
大黄泻下清肠,将“毒素”从下焦而解。
肺与大
肠相表里,肺气的宣通有利于大肠的传导。
肺气不通,则腑气不降。
现代药理表明,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功效,有效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
大黄素。
[4]。
金荞麦对 6 种细菌和 13 种真菌有抑菌作用[5]。
而连翘作为“疮家圣药”,其
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
动物实验表明,连翘甲醇提取物和正己烷可溶物具有抗炎作用[6~7]。
故临床应用收效良好。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1 - 112.
[3]吉兴旺,刘彦晶. 刘铁军教授应用“对药”治疗肝病的经验[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9,19(2):109-111.
[4]熊兴富 . 中药大黄主要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
143-145.
[5]冯黎莎,陈放,白洁.金荞麦的抑菌活性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3):240-244.
[6]Ozaki Y,Rui J,Tang Y,et al.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Forsyhia suspense Vahl and its active fraction[J].Boil Pharm Bull,1997,20:861.
[7]芮菁,尾崎幸,唐元泰.连翘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J].中草药,1999,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