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长乐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长乐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远年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
细细一读,果然是好。
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和曹操阮籍嵇康都清醒地认为,三国群雄为权谋争斗,既很无果,也很无聊。
B.“他可能还会觉得”,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从实质上看是其实是作者觉得。
C.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出现过跳跃的三段是:古代到三国,三国到魏晋,魏晋到陶渊明。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喻比较及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达效果,很有感染力。
(2)文章开头说,“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问,“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简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和作用。
(8分)
(3)以文章内容为例,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6分)
(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却完全没有注意那“隐隐青褐色的高峰”。
历史文人们大多数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
针对这样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5分)BD
(2)(8分)
含意:历史学家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
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
(2分)
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
(1分)
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人;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
有点故意和表演;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彻底放达,过于依赖。
(3分)
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学家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
总领本段所有的文字。
(2分)
(3)(6分,共3点,每小点2分)
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使其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庭。
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的高峰。
(4)(6分)答案提示:可以对民众评价,如批评民众的短视,造成“可怜身前死后名”的文化现象;也可以对文人评价,如称赞那些能安静坚守但对中国文化有长远重大贡献的伟人,也可对文人批评,指出其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不足等。
评分标准,一是要有观点,有明确观点可得2分,二是有要充分的理由,视其理由充分的程度,可得1至4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同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阃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②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紛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城:在“武侯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完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昔通外国人管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③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
当
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衷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
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逵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④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
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
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
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史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5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 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果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 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荷兰女十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 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米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 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 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 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第2段“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步骤: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文中无依据,是无中生有。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已经”的表述不合逻辑,原文第1段“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B项,“主要”说法错误,原文第2段“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
C项,“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以偏概全,原文第3段“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
”
故选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5分)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
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
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
1963
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
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
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
”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
”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
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
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
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
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
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
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
”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
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
”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
”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
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
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
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
”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离世的惋惜之情。
B.闵惠芬8岁开始学艺,她凭着满腔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一路走来,终于成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并被盛赞为中国二胡艺术特殊的一面旗帜。
C.闵惠芬由于跟阿炳是同乡,所以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得大奖无数,并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
E.闵惠芬的一生都倾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用“中西合璧”方法来发展二胡艺术,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艺术家的赞誉。
(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6分)
(3)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4)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8分)
参考答案: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
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
(每点2分)
(3)①特别有激情;②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③声腔化演奏的特点;④有不可抗拒的魅力;⑤融入生命之中;⑥大气磅礴,挥洒自如。
(每点1分)
(4)①热爱自己的事业。
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
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
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
多次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
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
(每点2分,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此题考查引用在传记作品中的作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文中引用的传主的话和他人的评语,再分别分析其作用。
一般来说,可用下面的模式答题:引用传主的话,直接展示了传主的……精神,增加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从侧面塑造传的品质。
二者与作者的详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
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
考生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干“闵惠芬演奏二胡的艺术有哪些特点”来筛选信息,筛选范围应包括相关链接部分,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闵惠芬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闵惠芬的艺术经历会给每位考生不同的思考和启示,考生要审好题,防止随意发挥而跑了题。
答题时应不拘一格,可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较客观地分析。
但要注意,探究题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答题要以文本为依据。
解答此题,应根据对传记作品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的内容。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
”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
”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
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抃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
”
熙宁初,知郴州,用抃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
以疾求知南康军。
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①所居濂溪以名之。
抃再镇蜀,将奏用之,未及而卒,年五十七。
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②,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
[注] ①指的是周敦颐的老家营道。
②孤寡。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狱久不决狱:案件
B. 熟视其所为熟:仔细
C. 亦缓视徐按按:巡视
D. 用抃及吕公著荐用:使用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②木欣欣以向荣
B. ①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C. ①熟视其所为,乃大悟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①未及而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 下列全都说明周敦颐为官正直、勤政的一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