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关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制改革的若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8年第4期(总第22期)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2008年9月15日研究中心简讯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研究人员工作会议2008年9月11日下午,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中心全体校内研究人员工作会议。
学校副校长邓华陵教授、王嘉毅教授、社科处相关负责人及中心校内全体研究人员应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主持,中心副主任李光华首先宣读了中心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及中心关于聘任研究人员的决定。
截至目前,中心聘任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一共33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人,邓华陵副校长向中心新聘研究人员颁发了聘书。
王鉴主任向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通报了中心近几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今后工作重点(详见附件)。
原中心主任万明钢教授就中心近几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回顾,他积极肯定了中心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中心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邓华陵副校长就今后人文基地的建设工作作了总结讲话,他认为目前学校对人文基地进行自评对促进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定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找出问题和差距,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基地各项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他要求中心申请教育部的评估一定要掌握好时机,争取取得优异成绩;讲话中邓华陵副校长还对基地的在创办学术刊物、整合校内研究力量等工作方面的思路进行了积极肯定,他希望中心进一步深入做好研究资源的整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工作,并要求研究人员能正确对待“名和利”的问题,为我校人文基地的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附件: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总结及当前工作重点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鉴教授1999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在原“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省属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1999.06.14•【文号】教社政[1999]10号•【施行日期】199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通知(1999年6月14日教社政[1999]10号)为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提出的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任务,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体制的改革,特制定《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提出的加强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任务,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要求,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分三年滚动评审确定100个左右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研究基地进入建设计划,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组织重大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围绕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项任务的落实,打下坚实的科研基础;到2001年,使列入建设计划的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到2005年,使每个重点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再经过几年的建设力争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二、建设标准通过3-5年以至更长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使每个重点研究基地达到如下标准:1、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发展并建立起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办法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办法根据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总体要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以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为目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为建设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主要任务包括:1.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学术示范区,激发科研活力,建立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现代科研体制机制。
(1)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打破学科、院系、机构间的壁垒,鼓励开放、流动、竞争、合作,促进优质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种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完善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形成集成优势,努力营造包容差异、鼓励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氛围。
(2)推进分类建设。
尊重规律,突出特色,按照不同类型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和评价,强化目标管理。
(3)促进开放合作。
鼓励重点研究基地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外科研机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充分发挥重点研究基地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撑作用,形成重大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
2.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
(1)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进一步凝炼学术方向,总体设计并组织实施重大研究项目,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2)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推动跨学科研究,推进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模板】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民族院校的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研究基地是由民族院校建设,经国家民委审批并命名的研究基地。
重点研究基地是组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体现科研实力、承担国家重大民族问题研究项目的基础。
第三条重点研究基地的任务是:瞄准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的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特色优势,凝练科研方向,集成科研力量,承担重大研究任务,培养学术拔尖人才,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探索创新组织管理,建立数据信息中心,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民族问题决策咨询服务,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第四条重点研究基地的目标是:产出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社会实践转化,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成为民族问题专门领域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在传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第五条国家民委的各类调研课题和基金项目,须按照课题、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研究基地承担。
第六条国家民委对重点研究基地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管理模式。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七条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是国家民委指导有关科技科研工作的部门,负责制定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相关方针、政策和规章;审批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和调整;指导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组织重点研究基地专家评审和检查评估。
第八条民族院校是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和具体管理单位,负责成立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重点研究基地的推荐申报;制定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组织对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年度考核,以及对重点研究基地验收与评估的相关工作;提出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调整意见,报国家民委审批;为重点研究基地提供相应条件。
XX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XX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特制定《XX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第二条我校基地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有关规定。
同时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对相关具体事宜作出规定,按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机构建设第三条基地为独立的开放性科研实体机构。
第四条基地拥有独立的办公室用房、实验室和资料室用房,每个基地用房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
第五条基地应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按教育部基地建设要求,学术委员会作为重点研究基地学术研究指导机构,必须定期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制定和修改学术委员会章程;审议重点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参与重大项目和其它开放研究课题的评审并提出资助额建议;参与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对重大课题经费的合理使用提出建议并监督;协调本学科研究领域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
第三章人员聘任第六条基地主任的聘任。
基地主任由学校聘任,双方须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书。
基地主任四年为一届,任期满时对须连任者由学校续发聘书。
基地主任一般不超过65岁。
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基地主任,应酌情予以调整。
解聘或调整基地主任由学校报教育部协商。
基地主任主动辞职并被学校接受,应报教育部备案。
第七条基地科研岗位人员和专职行政资料管理人员的聘任。
每个基地由基地主任聘任8-10名科研岗位人员和1-2名专职行政资料管理人员。
基地主任与受聘人员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书。
第八条基地其他专兼职人员的聘任。
基地主任负责其他专兼职研究人员的聘任。
基地主任与受聘人员及原所在院系三方签订责任、权利、利益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定期聘任合同书。
西北师范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

西北师范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为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西北师范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意见”。
一、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已建立起了学科较为齐全、结构基本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硕士研究生和600多名博士研究生,他们已成为社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对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机制改革,在《西北师范大学2009-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西北师范大学2009-2015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工程”要求,制定了“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工程实施意见”(西师发[2009]209号),全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提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规定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
对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总体上看,学校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研究生教育在理念、内容和培养模式上,在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评价监督机制、开放合作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策和条件保障也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研究生学术型培养与应用型培养结构失衡,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备,激励研究生创新实践的资助机制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尚待完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资助责任没有明确和落实,部分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4.11.26•【文号】教社政函[2004]49号•【施行日期】2004.1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合格评估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其他有关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学校:为进一步推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我部于今年5月至9月对2000年批准的第二、三批88个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了评估,现将其中81个通过合格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予以公布:一、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1.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2.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3.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4.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5.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6.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7.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8.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9.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10.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1.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1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1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4.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15.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二、合格的重点研究基地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2.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3.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4.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5.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6.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7.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8.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9.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10.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1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13.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14.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15.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16.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17.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18.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19.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20.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2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2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4.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25.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26.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7.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28.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9.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30.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31.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32.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33.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34.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35.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36.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37.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38.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39.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40.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41.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42.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4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44.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45.四川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46.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47.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48.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49.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50.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51.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52.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53.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54.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55.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5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57.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58.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59.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60.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6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62.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63.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64.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65.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66.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上述通过合格评估的重点研究基地及依托学校,请根据专家评估组的决议,尽快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并以学校文件形式将整改措施报告于2004年12月30日前报教育部(社政司)备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7年第4期(总第17期)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编2007年5月10日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度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2007年4月27日下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心三楼会议室举行了2006年度基地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
报告会由中心主任万明钢教授主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鉴教授、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王嘉毅教授、李定仁教授、张学强教授、金东海教授、安雪慧副教授、祁进玉副教授和博士后科研人员傅千吉副教授、孙百才副教授及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王宗礼教授、何波教授和中心行政副主任李光华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报告会上,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何波教授向与会人员作了由其中标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度基地重大项目《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其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期《工作简报》摘编何波教授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其政策研究》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一)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1、双语教学是一个由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构成的特殊领域,对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的研究,可以拓宽相关学科研究领域,丰富相关学科的知识。
2、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传承、积累、更新和发展。
藏区学校双语教学及政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民族文化解决发展困境提供借鉴。
3、藏区双语教学及政策研究,牵涉到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基本理论层面,也涉及到课程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操作层面,其成果对双语教育学科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双语教学通过多元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态度的双语人才,这在构建和谐区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在缓解因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区域紧张状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2004年 5月 30日西师发【 2004】 69号一、总则1、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相关文件及《西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的基本精神,为了更好地建设和管理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特制订本办法。
2、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是由甘肃省教育厅和西北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挂牌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专门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西北区域少数民族教育改革中相关重大问题研究的专业性、开放性研究机构。
3、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在 3年内把中心建设成为独具特色、国内领先的西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使其在国内外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成为该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心、成果中心、人才中心和信息中心,争取早日进入教育部的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4、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吸引、聚集国内外优秀学者及博士后人员, 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少数民族教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学术研究 , 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发展, 培养、造就高层次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人才。
在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要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并逐步汇集一批国际国内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和知名学者;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要围绕 21世纪中国尤其是西北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开展研究,成为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同时,要抓好一批改革实验研究基地,使其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教育的“示范校”。
5、中心对国内外少数民族教育学界开放,采取配课题经费的形式吸引全国优秀民族教育专家参加基地的学术研究,通过聘请专家讲学、特聘教授岗位、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加强学术交流。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的通知教社科[200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各重点研究基地:为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推动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我部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200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
现将2006年修订稿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教育部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附件: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06年修订)目录一、总则二、管理体制三、人员管理四、项目管理五、人才培养六、成果管理七、学术交流八、经费管理九、科研设施与图书资料、网络建设十、档案管理十一、报告制度十二、检查评估十三、附则一、总则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科学管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是科研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是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在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依托高校要在巩固前期成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提高、注重内涵发展,加大支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211”、“985”工程平台建设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以下建设标准:(一)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创新性的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06.08•【字号】陕教技[2012]5号•【施行日期】2012.06.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陕教技〔2012〕5号)各有关高等学校、各重点研究基地: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省教育厅依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管理办法》,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相关附表请登陆陕西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联系人:李梦泽电话:************陕西省教育厅二O一二年六月八日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方案(试行)为进一步促进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依据《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评估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评估,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加快发展,构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应用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推进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评估原则1.以提高质量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基础建设和制度创新水平。
2.以项目与经费指标、成果指标、发展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重点评价标志性成果和代表性成果,引导重点研究基地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支持和加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科研改革、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社会科学处受学校委托,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中起领导、协调、监督和保障的作用。
第三条社会科学处在基地建设中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科学管理,力争把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成国内同一学科的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
第四条社会科学处在基地建设中的总体工作思路是:通过组织重大课题研究管理、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管理和动态监测评估等措施,使基地的体制改革、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各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力争在一段时期内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第五条社科处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校内文科基地的科研体制改革。
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的方针,通过基地建设,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繁荣我校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
改变以往行政式的科研管理体制,采取措施,尽快将各个科研机构建设成为以课题组形式为主导的研究群体,形成几个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群。
加强并完善基地人事制度改革,协助各基地形成有课题进基地,无课题出基地的新型的人事管理体制。
采用新的科研编制使用办法,做到固定编和流动编相结合,大力减少固定编,增加流动科研编。
每2-3年根据承担的科研任务、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效益对编制进行调整。
第六条社会科学处代表学校定期检查农村教育研究所各方面的工作,保证教育部社政司对基地建设要求的落实;对农村教育研究所所有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保证准确、严密;经常深入农村教育研究所参与研究一些重大活动,保证其研究质量。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配套经费资助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管理办法(2009年11月修订)一、总则1、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科研管理体制,规范和加强对本中心科研项目及其配套资助经费的管理,确保资助经费能专款专用,提高资助经费的使用效益,尽可能为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方便,根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西北师范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西北师范大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实施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西师发[2005]10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心配套经费科研项目、和中心成果奖励资助的管理。
二、管理职责中心负责配套资助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工作,负责对署名基地的成果进行奖励资助。
其主要职责是:1、依据教育部和西北师范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本中心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等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对有关项目进行配套经费资助,并对配套资助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对署名中心的成果进行奖励资助。
2、组织本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申报、各类配套资助项目的申报;协助教育部和项目主管部门做好项目中期检查、项目成果鉴定验收和结项等工作;对中心自立项目进行立项、招标、评审、开题、中期检查及项目成果鉴定验收和结项等工作。
3、做好本中心项目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及时将有价值的成果以《工作简报》、《成果简报》和《咨询报告》的形式报送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其他有关部门;4、为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方便,帮助本中心项目承担人员解决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配套经费资助科研项目的申报及评审程序1、中心专兼职人员申请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其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有关横向研究课题,由本人持立项通知书和有关材料,每年4月1日前向中心提交配套经费申请。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
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与文化》
【年(卷),期】2018(10)4
【摘要】2004年11月,“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被正式确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0多年来,中心在研究成果发表(出版)、科研获奖以及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在国家权威学术期刊《教育研究》《民族研究》《心理学报》等刊物发表方向集中的高水平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CSSCI刊物发文350余篇。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简介;《教育研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4
【相关文献】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J],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J],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J],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J],
5.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J], 肖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重大项目管理改革试点方案华东师范大学二○一○年十二月第一章宗旨第一条为更好实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促进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本领域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切实创新制度、汇聚人才、推进学科交叉、提升国际化水平、形成标志性成果,根据《关于做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教社科司函[]号)有关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校各重点研究基地应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设立“十二五”期间(含年)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下简称“基地重大项目”)。
基地重大项目的设定,应紧密围绕学术前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以产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为目标,以整体规划、整体设立、整体推进的办法,力争通过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科研主攻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章总则第三条为探索创新基地重大项目的管理模式,在年期间本校基地重大项目的选题审批、课题立项、过程管理、预结项、后续资助的全程管理中,通过重选题、重过程、重结果的项目管理新举措,推动研究方向的凝炼。
第四条为切实推进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高地,通过创新基地重大项目管理,努力汇聚人才、扩大交流,使重点研究基地的实体化与开放性落到实处,推进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五条为全面提升研究成果质量,确保重点研究基地标志性成果的产出,通过对基地重大项目采取一次立项、分期拨款、跟踪管理、择优追加经费,加大津贴比例、鼓励驻所研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激励项目承担者集中精力、瞄准前沿、聚焦问题、铸造精品。
第三章选题审批第六条选题标准()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基地研究特色和优势相一致;()能形成标志性成果。
第七条选题来源()由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推荐;()由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成员推荐;()由本领域国内外最有影响的同行专家学者推荐。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构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第二章建设条件第三条重点研究基地的立项建设,按照“突出特色、注重成果、合理布局、择优支持”的原则,由申报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高校提出申请,提交可行性论证报告,经省教育厅组织评审,批准后立项建设,建设期为2—3年。
建设期满,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评估,对达到立项标准的重点研究基地正式挂牌。
第四条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条件包括:1.学科方向明确,特色突出。
重点研究基地应依托所在高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突出的学科和地域特色,研究内容和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发展优势,能够带动该学科研究的创新和发展;2.科研团队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
具有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高级职称研究人员应占研究队伍的二分之一以上;科研整体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声誉;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能吸引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合作;具备组织全国、全省学术活动的实力;近两年内,独立承担过国家级科研项目;3.科研条件良好。
基地拥有独立、集中的研究用房不少于400平方米(包括:研究室、配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术报告厅、拥有1万册以上的图书资料室、办公室等);配备开展科研所需的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基地建有专门网站,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能满足国内外专兼职研究人员来基地开展研究工作;每年有不低于10万元的运转经费;4.管理措施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若干规定
(2003年4月15日)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为把我校教育部挂牌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为国内同一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培训中心,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中心、知名“思想库”和研究咨询中心、高校科研改革的示范中心,特作以下规定。
(一)实行主任负责制
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由校长聘任。
校长与中心主任签订聘任期为三年的责、权、利明确且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学校给予中心主任人员聘任、自主支配研究经费和奖励的权力。
建立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的动态中心主任管理制度。
主任向学校负责,保证任期内完成年度工作计划和建设目标。
完成年度计划,给予年度奖励;完成建设目标,给予任期奖励。
(二)实行全员聘任制
中心的专、兼职科研人员均两年一聘,双方签订责、权、利明确的聘任合同。
1、专、兼职研究人员必须带课题进入中心,课题分为三种,一是已经获准立项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二是中心的招标课题,三是已经签订合同的横向课题。
2、校内研究人员带课题进入中心,聘任期内全力完成课题,课题完成后仍然回到所在院系工作;校外研究人员被中心聘任后,享受中心的一切待遇,课题完成后离开中心。
3、一般课题要求在一年内完成,一年即结束聘任;重大课题可以续聘一年。
4、聘任期满后,如果研究人员又承担了新的研究课题,则重签聘任合同;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的研究人员,不再聘任。
管理人员必须三年一聘,聘任与考核相结合,经过中心负责人考核和研究人员测评,合格者续聘,不合格者则不再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