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技巧分享
医院介入科穿刺术诊疗常规

医院介入科穿刺术诊疗常规Seldinger穿刺技术是以血管穿刺为基础和代表,目前这一技术也同时被广泛应用在非血管管腔的穿刺插管。
这里所述的穿刺插管技术以股动脉穿刺插管为例。
1.确定穿刺点后局部麻醉术者以左手指示靠近患者右侧腹股沟皮肤皱褶处寻找动股动脉搏动,以此搏动点下方1~1.5cm处作为皮肤穿刺点。
所有患者除不合作或者婴儿者作全身麻醉外,一般均采用局部麻醉,方法步骤如下:用五号齿科针(25~27G)刺入皮内,先作皮内局部麻醉。
然后术者以右拇、食指夹注射针筒,其余三指与手掌夹注射器芯作用相反方向用力,使成负压抽吸状态倾斜进针,针头深入动脉鞘内测,回抽无血时,在动脉内测注入1%利多卡因2ml,针头退至皮下后再向动脉外侧刺入,入鞘后同样注入1%利多卡因2ml.退针时同时在皮下注射1ml利多卡因。
上述负压抽吸状进针时,如发现进入血管,立即退出,重新穿刺。
2.穿刺用尖刀片在穿刺处挑开皮肤2~3mm。
穿刺时穿刺针头的斜面应始终向上,这可从针头座上的缺凹来认定。
斜面向上有利于导丝推进。
左手食指按压在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点处,右手持针,穿刺针以30°~40°角向左手食指下方搏动点处缓慢的推进,针尖到达股动脉管壁上方时有阻力感,此时应稍用力使针尖快速穿过血管前壁。
针尖进入股动脉管腔后,即刻有鲜红色血液经穿刺针喷出,表明穿刺成功。
3.插入导丝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针,右手取导丝,插向穿刺针座。
缓慢推进导丝。
正常状态下,导丝在股髂动脉内行走无阻力。
如导丝通过穿刺针进入血管时有阻力,切忌用导丝猛插,此时应透视观察导丝前端位置和形态,以便调整。
4.退穿刺针导丝进入血管15cm以上,术者右手将导引子与穿刺针退出皮肤,同时左手中指应保持在血管穿刺点上方给以压迫,拇、食两指固定近穿刺处的导丝。
右手持肝素盐水纱布裹住导丝,一边退出穿刺针,一边清洁导丝。
5.置入导管鞘导管鞘从导丝尾端套入,术者将导管沿导丝缓慢推进到皮肤穿刺点处,稍用力将导管鞘旋转推进,使鞘管完全进入体内。
CT导向下介入操作基本技巧

测量、穿刺
二、穿刺
• • • • • 穿刺针选择,类型,粗细,长短 穿刺角度调整 进针较深调整方法 分步进针, 倾斜穿刺技术
穿刺针选择
病灶紧邻大血管、支气管,针从皮下、肺内分步安 全通过血管分支穿刺至病灶内。
针尖沿椎体与肾脏间隙分步穿刺至病灶
拓宽穿刺路径
• 可注入生理盐水或气体,推开路径中重要 脏器 • 如后入路穿刺椎间盘后缘突出物 • 腹腔神经丛阻滞,注射生理盐水封闭肋膈 窦、推开肾脏
示意图
胸部交感神经阻滞,直接穿刺易损伤胸膜致气胸,注入生理盐水推开胸 膜,安全穿刺至目标。
CT导向下介入操作基本技术
一、定位
是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合理的定位,可以 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
包括体位选择、定位器使用、定位扫描、穿 刺路径设计
体位选择
• 原则
• 利于穿刺 • 病人舒适 • 可避开重要器官 • 要考虑到体位变动对穿刺目标的影响(如 腹腔神经丛阻滞俯卧位膈肌下降会使气胸 风险增加) • 特殊体位
目的不同,体位也不同
舒适的体位可以使病人长时间保持配合,利于定位及手术
病人 移动 造成 穿刺 点发 生变 化
特殊体位
颈椎过伸位
侧卧抱膝位
使用辅助物品
头垫、颈托、背垫等
定位器的使用
• 多使用自制栅格
• 我院使用一次性口罩上沿的铁丝,纵向排 列于胶布上固定,间隔1CM,长20CM,位 于正中间位置使用双根铁丝,方便计数。
内脏及腹腔神经丛阻滞,注射生理盐水封闭肋膈窦 ,顺利穿刺至目标
介入手术常用穿刺技术

导丝进入不畅或遇到阻力:
可能原因:髂动脉弥漫性病变、导丝进入血管内膜下、导 丝进入动脉分支
撤出导丝,有无血液喷出 有→再次尝试进入导丝 无→拔除穿刺针按压5分钟
整理PPT课件
11
股静脉穿刺
穿刺点:股动脉搏动内侧1-2cm 穿刺针连接有液体注射器
进入皮下后负压,负压下沿股动脉搏动伴行方 向进针
整理PPT课件
25
穿刺部位处理
我院多应用加压止血带 止血带上的绿点应对准预计的动脉损
伤位置 边打入气体边撤出
鞘管(约15ml,可 根据手臂粗细调整)
整理PPT课件
26
锁骨下静脉穿刺
整理PPT课件
27
锁骨下窝
锁骨
臂丛外侧束
腋动脉
腋静脉
胸大肌
腋静脉在锁骨下的部分为锁骨下静脉。
整理PPT课件
28
整理PPT课件
8
局麻准备
左手中间三指触及股动脉,无名指位于腹股沟 韧带下。在预计穿刺部位,沿血管走向注射 1%利多卡因,形成线性皮丘。
一边进针,一边注射利多卡因,每进一步应回 抽防止麻药注入血管内
为避免动脉损伤,在动脉搏动内侧和外侧进行深层麻醉, 只在股静脉处做深层麻醉
手术刀破皮:减少置管阻力、减少患者不适
露出一部分(非常重要) 回抽顺畅证实鞘管位于动脉内,肝素盐水冲管
整理PPT课件
24
桡动脉穿刺注意
麻药打过多会导致桡动脉搏动触及困难 破皮不要过深以免刺破动脉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免动脉痉挛 暴力进入导丝可能会损伤血管或内皮,造成皮
下血肿 鞘管进入前应用肝素盐水冲管 鞘管进入前一定要露出一部分导丝
心内科介入手术常用穿刺 技术
整理PPT课件
分享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小窍门

分享心脏介入治疗中的小窍门介入治疗中有很多手法上的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很多临床医生的手感和体会,这些方法和经验如果能够得到共享,可能会在我们各位遇到手术困难时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些东西很重要,它既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也不会出现在专业杂志中,这只是存在在各位的专业的大脑中。
我在此希望各位将这些巧妙的一些小动作或者是短短的瞬间贡献出来给大家分享,并让这些巧妙的小窍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主题呢?因为高手比低手高得就是这些!希望我们各位能够早日成为真正的高手!欢迎各位战友一起来讨论--心脏介入治疗中的一些小窍门如:手法、捷径等。
本人先来开个头!有一次,有个右冠远端的病变,我已经将指引导管和导丝到位了,根据病变情况考虑直接支架植入,但因为右冠近段严重向上扭曲,尽管导丝已经在远端,仍然无法使支架导管通过扭曲的近段。
就在这时病人咳嗽了一下,我马上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窍门。
在大家未看到结果时,先想一下,我发现了什么?(以下是用白色字体,请用鼠标选择下两行后可见)请大家继续分享,交流!对于类似的扭曲病变,如果憋气不行,可以试用stablizer plus等超强支撑力力的导丝,使血管扭曲被拉直。
或者干脆再下一根导丝,支架通过扭曲后将另一根导丝退出再定位支架。
支架最好选择顺应性良好的ISION 或者DIRER,或者AE的过去的几个型号。
有一次,同事对右冠近段病变的AMI 患者急诊PCI中,发现存在较多的血栓,轻轻将guiding推入后顺利将血栓吸出。
这有助于防止术后no-flow现象的发生。
但一定注意操作温柔、轻缓,防止损伤开口、夹层形成。
有一次,同事对右冠近段病变的AMI患者急诊PCI中,发现存在较多的血栓,轻轻将guiding推入后顺利将血栓吸出。
这有助于防止术后no-flow现象的发生。
但一定注意操作温柔、轻缓,防止损伤开口、夹层形成。
建议最好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因为直接使用指引导管吸血栓无助于防止血栓的脱落导致无复流。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作者: ————————————————————————————————日期: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股动脉穿刺ﻫ穿刺部位(大腿根部)常规消毒,铺消毒巾,术者常规站于患者右侧,用左手环指(无名指,位置是第四只手指)与中指触摸股动脉搏动。
摸清股动脉搏动的部位后,中指远端置于环指下方的股动脉搏动点;将食指置于环、中指下方股动脉搏动点连线的延长线上,食指下方即为局部麻醉,穿刺皮肤的进针点。
局麻后用尖刀片切开局部皮肤,再将环、中指远端置于搏动的股动脉上。
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即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前壁的穿刺点。
确定股动脉穿刺点后,再将股动脉前壁穿刺针由下方的皮肤进针点采用45°穿刺向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待针尖触到股动脉搏动的前壁后,再持续用力,将股动脉穿刺针刺向股动脉腔内。
针尖与针柄的轴线要始终朝向环、中指下股动脉的轴心线走向。
穿刺针喷血后,再插入导引钢丝,沿导丝再插入动脉防漏套鞘或导管进行诊断性DSA 或行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1、穿刺点:手腕背侧垫一无菌巾,胶布固定手掌,取腕横纹近心端约2-3cm桡动脉搏动强处为进针点,此处桡动脉形态相对平直,容易穿中。
ﻫ2、1%利多先打个小皮丘即可(开始打多了影响穿刺,增加痉挛),中指和环指伸直以指腹触摸动脉,穿刺针与皮肤大约10-15度角缓慢进针,到中指下方时再稍微抬高针尾,再继续进针,如果未见回血,则稍后撤,多数能成功。
ﻫ3、送入导丝后再大胆补麻药,然后再扩皮,置入5F动脉鞘3/4长度(减少痉挛发生率),补硝甘,肝素(这是我们的习惯,用2000u-3000u,先回抽动脉血稀释一倍,推进去一半液体,再抽动脉血稀释,后完全推进去,以减轻肝素对血管的刺激),后静推1%利多2ml。
整个介入过程病人感觉很舒适,也没有出现过痉挛现象。
学介入从拔鞘做起:可能是高手们都不屑于再谈拔股动脉鞘,从台上下来,只要在科里,我都是主动去拔鞘,谈谈自己的体会:ﻫ1、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BP要维持在90-100mmhg、HR60/min 以上,如果患者的平时基础心率低,至少控制在50/min以上,严密监护下也可以拔鞘。
介入操作要点

1.描述全脑血管造影过程(术前、术中、术后)答:掌握好适应症,排除禁忌症。
1、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了解病情、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前术中药物准备、造影剂准备、建立静脉通路、术中监测以及其他改善操作效率的措施。
2、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注意问题:1、导管和血管的同轴性。
2、导管和弯曲血管壁的关系。
3、输送导丝、导管要轻柔匀速。
4、及时观察血管状况。
5、始终保持导管和导丝头端在视野范围之内。
6、动态灌洗、排除气泡。
7、密切观察导管和导丝头端的运动。
8、导丝的特殊应用。
3、操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常规术区消毒铺单,暴露双侧腹股沟;连接至少两套滴注器(分别连Y阀和鞘);接高压注射器并抽吸造影剂,连接装置要求无气泡;肝素盐水冲洗造影管。
穿刺点选择腹股沟韧带下1.5-2cm股动脉搏动最强处,局部浸润麻醉,进针角度与皮肤呈30-45°角,穿刺成功后,在短导丝的辅助下置入血管鞘。
持续滴注调节,滴速15-30滴/分。
全身肝素化,控制APTT>120秒或ACT>250秒。
在透视下依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颈内、外动脉,双侧椎动脉,必要时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对血管迂曲者,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以使用导丝辅助。
老年患者应自下而上分段行各主干动脉造影,必要时以猪尾巴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
4、术后处理:自然中和肝素,压迫并加压包扎穿刺点,卧床24小时,保持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
监测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半小时一次。
2.简述脑动脉常见代偿途径。
答:1、一侧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患侧A1段和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通过前交通动脉可以完全代偿对侧半球供血;如果A1段发育不好,通过患侧大脑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皮层软膜动脉代偿;前交通动脉和患侧后交通动脉联合供血;如果前交通动脉发育不好,单独通过患侧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代偿或颈外动脉代偿。
2、双侧颈内动脉闭塞:代偿主要来源于双侧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外动脉。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股动脉穿刺穿刺部位(大腿根部) 常规消毒,铺消毒巾,术者常规站于患者右侧,用左手环指(无名指,位置是第四只手指)与中指触摸股动脉搏动。
摸清股动脉搏动的部位后,中指远端置于环指下方的股动脉搏动点;将食指置于环、中指下方股动脉搏动点连线的延长线上,食指下方即为局部麻醉,穿刺皮肤的进针点。
局麻后用尖刀片切开局部皮肤,再将环、中指远端置于搏动的股动脉上。
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即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前壁的穿刺点。
确定股动脉穿刺点后,再将股动脉前壁穿刺针由下方的皮肤进针点采用45°穿刺向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待针尖触到股动脉搏动的前壁后,再持续用力,将股动脉穿刺针刺向股动脉腔内。
针尖与针柄的轴线要始终朝向环、中指下股动脉的轴心线走向。
穿刺针喷血后,再插入导引钢丝,沿导丝再插入动脉防漏套鞘或导管进行诊断性DSA 或行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1、穿刺点:手腕背侧垫一无菌巾,胶布固定手掌,取腕横纹近心端约2-3cm桡动脉搏动强处为进针点,此处桡动脉形态相对平直,容易穿中。
2、1%利多先打个小皮丘即可(开始打多了影响穿刺,增加痉挛),中指和环指伸直以指腹触摸动脉,穿刺针与皮肤大约10-15度角缓慢进针,到中指下方时再稍微抬高针尾,再继续进针,如果未见回血,则稍后撤,多数能成功。
3、送入导丝后再大胆补麻药,然后再扩皮,置入5F动脉鞘3/4长度(减少痉挛发生率),补硝甘,肝素(这是我们的习惯,用2000u-3000u,先回抽动脉血稀释一倍,推进去一半液体,再抽动脉血稀释,后完全推进去,以减轻肝素对血管的刺激),后静推1%利多2ml。
整个介入过程病人感觉很舒适,也没有出现过痉挛现象。
学介入从拔鞘做起:可能是高手们都不屑于再谈拔股动脉鞘,从台上下来,只要在科里,我都是主动去拔鞘,谈谈自己的体会:1、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BP要维持在90-100mmhg、HR60/min以上,如果患者的平时基础心率低,至少控制在50/min以上,严密监护下也可以拔鞘。
介入手术护理技巧

介入手术护理技巧
1. 介入手术概述
介入手术是一种通过导管或其他介入治疗工具进入体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介入手术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介入手术护理技巧。
2. 术前准备
在介入手术之前,护士需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核对患者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准备所需的器械和药品等。
此外,还需要告知患者相关的手术注意事项,解答其疑问,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3. 患者安全保障
患者的安全是介入手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同
时,保持手术场所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感染的风险。
护士还需要与
医生密切合作,确保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
4. 导管置入技巧
导管置入是介入手术中常见的操作之一。
护士需要掌握良好的
技巧,确保导管的准确置入。
在操作中,护士应站在患者的适当位置,采用无菌操作,控制导管的进深和旋转方向,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5. 护理并发症处理
在介入手术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血栓形成等。
护士需要对这些并发症保持警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出血情况,护士可以采用压迫止血、冷敷等方法进行处理。
以上是介入手术护理中的一些常用技巧,希望对护士的工作有
所帮助。
在实践中,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自
身的护理技能和水平。
介入手术技巧分享

经挠动脉行冠脉造影,很多习惯股动脉操作的术者用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进右冠多不习惯,不易进入。
我的经验-———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略后退出左冠口,退出后,略逆时针旋转前送管子至窦底(顺时针旋转,往往再次进入左冠)。
出左冠后,前送管子,管尖上翘,多已到窦底。
(左前斜位—-管尖朝向脊柱,窦底多在膈肌上2-4厘米处)顺时针旋转(在窦底),至管尖朝向我们时,始轻提管子,多能顺利弹入右冠。
泰尔茂多功能管最远的那个弯曲比普通JR往上翘,按股动脉常规操作方法,边提边转,很容易管子口已在右冠口上面,则很难到位。
最好不要让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弹入右冠口,否则有将右冠口撕出夹层的风险。
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左手轻柔的向内送导管,导管会后退出左冠口,再向下边送入窦底,边顺时针旋转,边轻提导管,多能顺利转入右冠.桡动脉造影-—-常规选用泥鳅导丝,但全程需X线透视,否则易进小分支,盲送导丝,可能造成血管损伤.很大的优点是---挠动脉痉挛率低。
有医疗单位采用普通绿导丝行挠动脉造影,造影完毕,退导管前,送入绿导丝,用一20或50ml 注射器在导管末端,边推注盐水,边退导管(保留导丝在升主动脉).送其他导管时,沿保留着的导丝送入即可。
优点:送导丝时不必全程透视,不易进分支血管。
导丝支撑力好。
缺点:挠动脉痉挛几率偏高。
交换导丝为啥这么费劲,右手固定导丝,左手回撤导管,小距离不停地重复动作,造影管就出来了,而导丝保留在主动脉根部了。
桡动脉介入途径:A 造影成功率很高的,常是5f的tiger共用管,穿刺成功的话一般造影不成问题的;B 桡动脉的介入途径的不成功是两方面:1 穿刺不成功;这需要多次细心与耐心的考验,还有自信很重要的。
2 挠动脉痉挛,特别是6f和6f以上的导管,在东方的人种容易发生。
我们这里常规予“鸡尾酒”。
C 我们常规选用泥鳅导丝150cm,需要交换用260cm.D 有时”不急时"也做急诊PCI,感觉还可,要有自信才行。
介入手术配合技巧

技能培训方法选择和实践经验分享
01
模拟操作培训
利用模拟器材进行介入手术操作练 习,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临床实习培训
参与临床介入手术,观摩学习并逐 步参与手术操作。
03
02
动物实验培训
在动物身上进行介入手术操作,培 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手术技巧。
经验交流与分享
确认患者身份及手术 部位,防止手术错误 。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 包括生命体征、营养 状况、皮肤情况等。
器械、药品准备及检查流程
根据手术需求准备相应的手术 器械、敷料和药品。
检查器械的完好性、功能性和 灭菌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遵循药品管理规范,核对药品 名称、剂量、有效期等信息。
手术室环境设置与消毒处理
者的舒适度。
康复锻炼计划制定及执行监督
康复评估与目标设定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明确康复目标和计划。
个体化康复锻炼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包括锻炼方式 、强度、时间等。
锻炼执行与监督
指导患者正确执行康复锻炼计划,并对其进行监督和鼓励,确保锻炼 效果。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分享介入手术操 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04
考核评价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
理论知识考核
制定介入手术相关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对团 队成员进行闭卷考试。
综合能力评估
结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结果,对团队 成员进行综合能力评估。
操作技能考核
制定介入手术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对团队成 员进行实际操作考核。
反馈与改进
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反 馈并制定改进措施。
介入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演讲人: 日期:
1
目 录
contents
• 介入手术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无菌术基础知识概述 • 介入手术前准备工作 • 介入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技巧 • 介入手术后感染控制管理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介入手术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3
介入手术定义及分类
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性治疗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 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 诊断和局部治疗。
3
灭菌与消毒方法介绍
灭菌方法
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化学气体灭菌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杀灭所有 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和病毒,确保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无菌状态。
消毒方法
主要使用化学消毒剂对手术物品进行处理,如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剂对手术 部位进行皮肤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器械进行浸泡消毒等。
无菌物品存储和使用要求
手术器械清洗、包装和灭菌流程
01 02
清洗
手术器械在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渍、组织残留等 污染物。清洗时应使用流动水和专用清洗剂,确保器械表面和内部腔隙 的彻底清洁。
包装
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干燥处理,并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包装 时应确保器械的完整性和密闭性,避免微生物的再次污染。
出血及血肿处理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出血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对于术后出现的血肿,可进行局 部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损伤 血管。对于已发生的血管损伤, 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避免影响 患者血液循环。
介入手术后感染控制管理
3
切口缝合技巧及敷料更换时机掌握
手部消毒
清洗后的双手应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手部进行擦拭或浸泡,确保手部的无 菌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随时保持手部的清洁和消毒状态,避免对手术造成污 染。
冠脉介入之球囊使用技巧领悟心语

冠脉介入之球囊使用技巧领悟心语冠脉介入中最为常见的器械之一就是球囊,分为不同的型号和类型。
常见分型为顺应性球囊,非顺应性球囊,半顺应性球囊(少见)。
类型分类:普通球囊;切割球囊;灌注球囊等。
熟练的使用不同类型的球囊是冠脉介入医师必备的技能,也是迈向高手的必经之路,如何在复杂的临床过程中玩出高水的球囊技巧,那就靠自己的日积月累和观摩高手的操作技巧。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今天我就球囊在介入过程的不同使用方法给于总结,不足之处还望各位战友补充,使之丰满。
1.最为简单的是预扩张闭塞病变,做PCI介入治疗的第一步啊,也是新手的第一步,多根据不同病变血管的直径选择相似的球囊,直径多为2.0mm;2.5mm,多选择顺应性球囊充分的球囊扩张实际上要根据血管的直径进行判断。
预扩张使用的球囊直径不能过大,也不能与参考血管直径相差过大。
采用非顺应性球囊扩张时压力可适当加大。
2.后扩球囊:释放支架后,发现支架贴壁不良,往往给于高压力非顺应球囊,俗称高压囊或者后扩囊。
直径多为与支架相同或者略大于支架直径0.5mm,长度基本是短于支架长度。
3.CTO病变介入常用技术是在微导管支撑下导丝通过病变,然后尝试微导管通过病变。
一般而言,Finecross导管通过病变后,初始球囊选择1.25~1.5 mm直径的球囊,Cosair导管通过病变后可直接使用1.5 mm或2.0 mm的球囊进行预扩张。
CTO病变时可能用到1.25-1.5mm单标记的小直径球囊,逐步向病变远端扩张,以便更容易通过大的预扩球囊,有时候病变较坚硬,不能有效扩张,这给时候怎么办?重点来了,小球囊掘进技术加爆破技术,再向前推送球囊的时候,同时给于小球囊爆破,通过瞬间的爆破压力使病变处达到扩张的目的。
建议高手使用,不然容易导致夹层。
4.普通病变不容易导丝通过的,可以穿上球囊,推送至病变近端,提供强力的支撑,起到微导管的作用。
5.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存在使用边支导丝保护技术时,主支支架释放后边支急性闭塞,使用更换各种导丝再进入失败的情况,此时,可以采用球囊补救技术,沿保护导丝送入球囊进行扩张,到达扩张闭塞边支的功能。
介入手术常用穿刺技术

股神经 股动脉
股静脉
精选可编辑ppt
6
穿刺位置选择
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与趾骨结节 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搏动最强点
精选可编辑ppt
7
穿刺部位选择
在肥胖患者,皮肤皱褶定位会造成误导
位置太高:位于腹股沟韧带或其上方:导管进 入受阻、不易压迫止血导致血肿甚至大出血、 腹膜后血肿
位置太低:易进入股动脉分支股浅动脉或股深 动脉:假性动脉瘤、血栓闭塞、送入导丝困难
心内科介入手术常用穿刺 技术
精选可编辑ppt
1
股动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 桡动脉穿刺 锁骨下静脉穿刺
声明:本PPT大部分内容摘自《介入治疗解剖学图谱》、 《Grossman心血管介入学》、《心脏电生理及射频消 融》、《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 限学习用途。
精选可编辑ppt
2
股动、静脉穿刺
精选可编辑ppt
8
局麻准备
左手中间三指触及股动脉,无名指位于腹股沟 韧带下。在预计穿刺部位,沿血管走向注射 1%利多卡因,形成线性皮丘。
一边进针,一边注射利多卡因,每进一步应回 抽防止麻药注入血管内
为避免动脉损伤,在动脉搏动内侧和外侧进行深层麻醉, 只在股静脉处做深层麻醉
手术刀破皮:减少置管阻力、减少患者不适
动脉穿刺点在锁骨下,无法按压,切忌送入导 丝、送入鞘管,若送入鞘管需要开胸手术
若抽出气泡提示刺伤肺尖引起气胸,立即撤针, 胸部透视观察
精选可编辑ppt
35
穿刺部位的处理
回抽血液明确有无血栓 拔除鞘管,按压5min
精选可编辑ppt
36
精选可编辑ppt
37
包扎即可。 3、射频消融一般术后直接拔除,冠脉造影或支
介入治疗穿刺技术

可以早期活动、患者容易接受
桡动脉痉挛常见
无需闭合设备、较少顾及凝血的问题 、设备成本更低
血管并发症少见
常规止血措施
桡动脉穿刺路径止血比较简单,不用考虑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me, APTT)或ACT(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 ACT)值。拔除鞘管后常规对穿刺点局部压迫4-6小时后,可以拆除加压 绷带。桡动脉压迫后第1、2小时要分次减压松手,以免手部静脉循环过 度受阻引起严重肿胀和疼痛。
腹膜后血肿是最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之一,往往与穿刺点过高,超过 腹股沟韧带,突入后腹膜内有关。因出血点位于后腹膜,无法有效压迫, 一旦出血很难止血。拔出鞘管后,血液将流向腹膜后,引起剧烈腰痛、 腹痛、腹胀、甚至出血性休克。遇到这种情况常规进行心电血压监测, 急查血常规,停用所有抗凝药物。腹部CT可确定诊断是否有腹膜后出血, 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输血、扩容。若病情不能得到控制,血压不稳定应 急诊进行股动脉造影,找到出血点后请外科手术修补、或置入带膜支架 覆盖出血点以紧急止血。
股动脉止血措施
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可即刻拔出股动脉鞘管,常规压 迫穿刺点20~30分钟后,若穿刺点无活动性出血,可进行制 动并加压包扎,常规用1公斤沙袋压迫局部穿刺点4~6小时, 并制动18~24小时后可拆绷带,进行正常活动。
股动脉拔除股动脉鞘管
在拔除股动脉鞘管时,最容易出现的是迷走反射(拔管时因股动脉 壁受到刺激后,引起的心跳减慢、血压减低、皮肤苍白、大汗等一系列 迷走神经反射增强的综合征,有时可以危及生命,国内报道的发生比例 约3%~7%)。在拔管前予加快补液速度,并事先准备好多巴胺以备不 测。拔管时手法尽量轻柔,一旦出现迷走反射,要立即静脉推注多巴胺 3~5mg,并鼓励病人用力咳嗽,可有效拮抗迷走反射。若处理后仍血压 偏低,要注意除外失血性休克。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

导管介入手术的技巧和经验股动脉穿刺穿刺部位(大腿根部) 常规消毒,铺消毒巾,术者常规站于患者右侧,用左手环指(无名指,位置是第四只手指)与中指触摸股动脉搏动。
摸清股动脉搏动的部位后,中指远端置于环指下方的股动脉搏动点;将食指置于环、中指下方股动脉搏动点连线的延长线上,食指下方即为局部麻醉,穿刺皮肤的进针点。
局麻后用尖刀片切开局部皮肤,再将环、中指远端置于搏动的股动脉上。
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即穿刺针进入股动脉前壁的穿刺点。
确定股动脉穿刺点后,再将股动脉前壁穿刺针由下方的皮肤进针点采用45°穿刺向中指下的股动脉搏动点,待针尖触到股动脉搏动的前壁后,再持续用力,将股动脉穿刺针刺向股动脉腔内。
针尖与针柄的轴线要始终朝向环、中指下股动脉的轴心线走向。
穿刺针喷血后,再插入导引钢丝,沿导丝再插入动脉防漏套鞘或导管进行诊断性DSA 或行介入治疗。
桡动脉穿刺1、穿刺点:手腕背侧垫一无菌巾,胶布固定手掌,取腕横纹近心端约2-3cm桡动脉搏动强处为进针点,此处桡动脉形态相对平直,容易穿中。
2、1%利多先打个小皮丘即可(开始打多了影响穿刺,增加痉挛),中指和环指伸直以指腹触摸动脉,穿刺针与皮肤大约10-15度角缓慢进针,到中指下方时再稍微抬高针尾,再继续进针,如果未见回血,则稍后撤,多数能成功。
3、送入导丝后再大胆补麻药,然后再扩皮,置入5F动脉鞘3/4长度(减少痉挛发生率),补硝甘,肝素(这是我们的习惯,用2000u-3000u,先回抽动脉血稀释一倍,推进去一半液体,再抽动脉血稀释,后完全推进去,以减轻肝素对血管的刺激),后静推1%利多2ml。
整个介入过程病人感觉很舒适,也没有出现过痉挛现象。
学介入从拔鞘做起:可能是高手们都不屑于再谈拔股动脉鞘,从台上下来,只要在科里,我都是主动去拔鞘,谈谈自己的体会:1、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BP要维持在90-100mmhg、HR60/min以上,如果患者的平时基础心率低,至少控制在50/min以上,严密监护下也可以拔鞘。
CT导向下介入操作基本的技巧-推荐课件

37
肺部穿刺要使用中间窗,既可以观察到病灶,也可以观察肺 内血管,防止大出血的发生。
38
不同窗宽对观察目标的影响 39
确定针尖位置
• 多用于倾斜穿刺时 • 自穿刺点向针尖方向寻找,针尖一般显示
锐利,远端可有伪影 • 扫描时一定要把针尖扫完,以判断针尖方
• 移动扫描床至选定床位,打开定位灯,划 线做为横径,栅格的相应位置为纵径,可 划出穿刺点。
• 测量进针深度、角度,必要时测量皮下至 穿刺路径附近重要结构的深度。
13
测量、穿刺
14
二、穿刺
• 穿刺针选择,类型,粗细,长短 • 穿刺角度调整 • 进针较深调整方法 • 分步进针, • 倾斜穿刺技术
15
• 利用三角函数原理 • 不熟练者可倾斜CT机架
32
示意图
33
L5/S1椎间盘穿刺,显示针从上至下斜行穿刺 至椎间盘内
34
腹腔神经丛阻滞,常规扫描此路径易损伤肋膈窦,
倾斜机架,即可显示出穿刺路径
35
术中观察
• 窗技术, • 针尖位置的确定 • 造影剂的使用 • 必要时三维重建
36
窗技术
• 术中观察,要采用合适的窗宽、窗位观察 穿刺目标
向 • 使用薄层扫描、扫描时屏气有助于针尖确
定
40
针尖一般显示锐利,远端可有伪影
41
针一定要扫完,否则很危险
42
造影剂使用
• 可有助于显示病灶 • 预测药液分布情况 • 分阴性及阳性造影剂 • 阴性:气体、酒精 • 阳性:含碘造影剂、钡剂
43
气体造影
44
椎间盘造影
45
【名医小讲堂——肿瘤介入】我们是怎样完成常规TIPS手术的?

【名医小讲堂——肿瘤介入】我们是怎样完成常规TIPS手术的?【名医小讲堂】主讲医生:张子曙教授拥有美国最高级放射行医执照ABR;芬兰kuopio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湖南首位影像介入学博士。
具有欧美多国放射及介入学10余年工作经历。
致力于美国医疗精准化、规范化理念体系的引入,希望对长期从事放射与介入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者带来帮助,现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中需要强调,MELD评分必须小于18分,急性出血患者除外; INR小于1.5,血小板高于50;TIPS常规采用全麻插管。
器械准备1. 穿刺套件,常用的有两种: RUPS 100,和Ring Set,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穿刺针不同,前者为Rosch Uchida针,后者为Colopinto 针。
使用哪种穿刺套件没有硬性规定,由术者喜好而定;2. 180cm加硬超滑导丝。
180cm导丝是TIPS操作的常用导丝长度,便于交换;3. 180cm加硬Amplatz导丝4. 180cm的Bentsen导丝5. 5F Cobra导管,或者多功能导管6. 金标猪尾导管;7. RIM导管,SOS导管,Cobra导管等,用于门静脉侧枝栓塞8. 微导管,用于门静脉侧枝栓塞9. 弹簧圈,无水酒精10. 支持导管(quick cross catheter, QC 导管),用于扩张门静脉穿刺点;11. 10mL螺口注射器若干;30mL螺口注射器2个(用于二氧化碳造影)12. Viatorr支架13. 8mm X 4cm球囊导管14. 超声15. 连接管,用于连接注射器手推注入对比剂;16. 碘对比剂,利多卡因17. 常规颈静脉穿刺针套件18. 长鞘需要10F X 40cm,Ring set中自带的9F长鞘无法送入Viatorr支架!这是RUPS 100套装组合的实物图,显示头端结构,总共四件套,分别是10F长鞘,10F扩张管,14G穿刺导管,0.038”穿刺针。
超实用介入小技巧,解决术中大问题

超实用介入小技巧,解决术中大问题
本期主持:肖俊会主任(广州花都区人民医院)
声明:本讨论来源于介入并发症群,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专家姓名+本俱乐部)。
文内观点针对特定病例,不具备广泛临床指导意义,请勿简单模仿,以免对患者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盲目模仿文中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本俱乐部不负任何责任。
海昌秘籍:
不要紧张,叫人来帮忙,
连说三遍芝麻开门。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开群一年多来,我们战慢血流、斗大血栓,一路攻坚克难,积攒并传播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技巧,许多介入同行受益匪浅,有的已经成长为一方柱石。
其中王海昌主任的经典教学操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之为“海昌秘籍”,是遇事犯难必备之良方,深受广大介入医生的喜爱。
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一例“海昌秘籍”指导下顺利完成的艰难介入病例,结局完美。
一起来学习吧!
58岁女性,5.18因急性下壁右室心梗行右冠PCI,左冠病变今日处理。
直接经桡动脉途径,点35钢丝交换EBU进左冠,通过困难,造影发现桡动脉渗漏:
不慌,按海昌秘籍压迫渗漏处5分钟,经桡动脉鞘给硝甘、罂粟碱:
不造影,换BMW指引导丝,退出绿钢丝,继续按海昌秘籍20×20trec球囊开路,顺利通过:
LAD近段真性分叉病变,中远段极度迂曲,怎么做呢?
最后采取的是单支架crossover:
LAD弥漫性痉挛,担心支架后高压扩张导致局部穿孔,压力逐渐
的起:
撤出EBU,看看桡动脉怎么样了:
海昌秘籍化腐朽为神奇,最终患者没有出现血肿。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您也受益于“海昌秘籍”,不妨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同见证新一代大神的诞生!
DrK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挠动脉行冠脉造影,很多习惯股动脉操作的术者用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进右冠多不习惯,不易进入。
我的经验----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略后退出左冠口,退出后,略逆时针旋转前送管子至窦底(顺时针旋转,往往再次进入左冠)。
出左冠后,前送管子,管尖上翘,多已到窦底。
(左前斜位--管尖朝向脊柱,窦底多在膈肌上2-4厘米处)顺时针旋转(在窦底),至管尖朝向我们时,始轻提管子,多能顺利弹入右冠。
泰尔茂多功能管最远的那个弯曲比普通JR往上翘,按股动脉常规操作方法,边提边转,很容易管子口已在右冠口上面,则很难到位。
最好不要让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弹入右冠口,否则有将右冠口撕出夹层的风险。
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左手轻柔的向内送导管,导管会后退出左冠口,再向下边送入窦底,边顺时针旋转,边轻提导管,多能顺利转入右冠。
桡动脉造影---常规选用泥鳅导丝,但全程需X线透视,否则易进小分支,盲送导丝,可能造成血管损伤。
很大的优点是---挠动脉痉挛率低。
有医疗单位采用普通绿导丝行挠动脉造影,造影完毕,退导管前,送入绿导丝,用一20或50ml 注射器在导管末端,边推注盐水,边退导管(保留导丝在升主动脉)。
送其他导管时,沿保留着的导丝送入即可。
优点:送导丝时不必全程透视,不易进分支血管。
导丝支撑力好。
缺点:挠动脉痉挛几率偏高。
交换导丝为啥这么费劲,右手固定导丝,左手回撤导管,小距离不停地重复动作,造影管就出来了,而导丝保留在主动脉根部了。
桡动脉介入途径:A 造影成功率很高的,常是5f的tiger共用管,穿刺成功的话一般造影不成问题的;B 桡动脉的介入途径的不成功是两方面:1 穿刺不成功;这需要多次细心与耐心的考验,还有自信很重要的。
2 挠动脉痉挛,特别是6f和6f以上的导管,在东方的人种容易发生。
我们这里常规予“鸡尾酒”。
C 我们常规选用泥鳅导丝150cm,需要交换用260cm。
D 有时"不急时"也做急诊PCI,感觉还可,要有自信才行。
F PCI时支撑力与股稍差,G 介入无小事,注意桡动脉介入途径的并发症也是重要一环,术前多准备,术后多观察,直到病人出院才OK。
冠脉穿孔---自制带膜支架冠脉穿孔是PCI一危急的并发症,有时必需带膜支架处理,而国内许多导管室不备带膜支架,病人病情不稳定,术者亦焦急万分。
怎么办?---自制个带膜支架,可能就解决问题。
(本人与专家交流加上自己设想的方法)(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欢迎批评指正)方法:需要两个支架1.选好一个能覆盖住穿孔部位的合适支架(stent1)2.再拿一个同样尺寸的支架(stent2)3.把stent2用高压泵小压力打起来,把支架撤出4.把支架2球囊用剪刀剪下,把囊芯抽出5.把支架2球囊套在stent1上,注意两端对齐6.把stent2套在支架1上,小心地把stent2捏在stent1上(先小力气捏,旋转90度,再捏剩余部分,然后加大气力捏平,注意支架表面不要有突起).这样组合的带膜支架就制好了,顺导丝,送至病变处释放即可。
欢迎大家继续完善或提出更好的方法。
支架大小的选择---1.支架直径--目测选取支架,LAD所选支架与所估计血管直径比例,可为1.1:1 ;而LCX所选支架与所估计血管直径比例,可为(0.9-1.0):12.支架长度---目测法--需选好尽可能暴露病变部位且不短缩的造影体位,(如:LADd病变--正头位,LADp 病变---右肩位或肝位)反复观看以前放过支架的造影,根据已知支架的长度去锻炼你的眼睛。
----久而久之,你的眼力就很准了。
球囊测量法---比较准确。
选好球囊,到病变部位,扩张前或后,测一下病变长度。
对选支架很有帮助导丝测量法--部分导丝前端有长度标示,可做参考1,手推造影剂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排空注射器甚至导管里的空气,防止气栓;2;推注速度要适当,流速太快易导致冠脉内皮损伤,甚至夹层出现。
3;随时注意压力变化,4;导丝旋转不要太快,否则容易导致冠脉多点损伤。
经挠动脉介入治疗时1、选用泥鳅导丝,产生前臂动脉血管边支的几率小,一定要透视下,不要盲送,2、挠动脉容易痉挛,有时送造影导管可以通过,但送guiding时不能通过,这是阻塞位置多在挠动脉,可以给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地尔硫卓,也可以换用肱动脉,不要暴力操作。
3、对于动脉硬化严重的病人,进入升主动脉困难,可以让病人深吸气憋住气,4、多功能导管进行左冠造影容易,进行右冠造影不能就位时,可以将导管头端塑直一些即可,必要时及早更换右冠造影导管,5、造影前一定要留个空白影像后再推造影剂,判断动脉硬化情况,6、完全闭塞病变,对侧血管造影时,一定要多踩一会判断侧枝循环情况影角度的调整----展露病变是造影的基本要求,体位角度不佳,可能会遗漏病变。
现对蜘蛛位造影角度,做一探讨。
常规角度多选LAO45度、加足位30度。
但病人心脏若垂位或横位,此角度可能就不适合,需要做一调整。
透视下,图1--管头离心影边缘近,足位角度不足,需加大足位。
图2--比较理想记住---冠状动脉是分布在心影表面的,永远不会在心影外面。
有时,蜘蛛位冠脉展开不清楚时,选LAO20度、加足位40度,多能解决问题。
前几天做造影,5f的tiger共用管直接跳入园锥支,冒烟推注造影剂结束后5秒,病人发生室颤,除颤成功,好险。
关于送导管和导丝的问题,要心细,手感好。
另外我也常用尺动脉做造影,有时也用肱动脉,尤其是女性,当然做起来快,无阻力,但风险太大,恐闭塞后危险。
这个室颤还是有可能避免的,这是忽略关注压力的常见副作用,因为超选的话压力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变化的,尤其是功用管头比较长比较翘,更容易超选。
这时候贸然的冒烟就容易出现室颤。
当然这个也不是必然的,讨论讨论而已,没有任何针对性,勿拿板砖拍我~~~因此,在过程中时刻关注心电监护及血压的变化是非常关键的,为此还没少挨骂~~~~谈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1。
做过几例桡动脉近端狭窄的,鞘不能完全放进去,造影显示高度狭窄,但此时保留原有鞘管位置,送导丝造影管,往往能顺利通过,只不过因为鞘管没完全送入,转管子的时候得提防点鞘管,病人也会略有不适。
2。
退球囊时一定要注意透视,忽略此项很容易引起guiding反向运动(大佬除外),深插入冠脉,造成夹层,曾经碰到过一例,教训。
3。
当病变处于比较远端的时候,注意导丝远端最好打成圆环状,避免远端血管穿孔。
4。
当造影管或Guiding因为型号的原因到不了位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还是该换就换,不要硬撑,见过教授捣鼓了半个小时未成功后换根管一分钟到位,不该省的不要省。
5。
曾经见过教授处理大的冠脉血栓,球囊低压力扩张,来回拉扯球囊以磨碎血栓,最后冠脉内注射欣唯宁,不知是否可有循证依据。
后面还有的想起来再慢慢说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当中有不少病例主动脉增宽。
左冠导管顶端到达主动脉根部后,随着导丝的撤出,导管的头端部分会恢复其自然弯曲。
尽管再次送入导丝并适当旋转可以将导管顶端送入左冠开口,但问题或应注意的细节是造影完毕撤出导管时应在透视下撤出导管。
因为导管在升主动脉根部易恢复自然弯曲,若未透视直接撤出导管,导管会在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打折。
若在透视下撤导管,则易及时发现这一现象,在送入导丝消除弯曲后可安全撤出导管。
我是新手,移床总是移不好,请教各位高手对移床有什么窍门吗?可以把一副人体的图片(横位)转成PDF文件。
打开该文件后将文件的窗口缩小。
这样,窗口就相当于透视屏,图片中的人体就相当于患者,操作拖动文件的手形工具就象是在操作导管床。
巧用“吸屏气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动作,可使双肺充气,纵膈变窄,从而使弯曲的血管相对拉直。
挠动脉造影时若锁骨下动脉扭曲,惯用此法,以使导丝进入升主动脉。
已被大家所熟识。
另外,升主动脉扭曲,右冠脉开口较高,导管不易到位时,用此动作可使血管暂时拉直,利于导管到位。
若右冠脉弯曲,支架不能通过弯曲血管段时,采用此动作,亦可使血管暂时拉直,利于支架通过。
送导丝尽量保持头端呈旋转状态。
前些天碰到一例右冠中段支架术后复查患者,造影提示中段支架内50%管状狭窄及溃疡形成。
Guiding到位后,送入BMW导丝至支架近端时头端弯曲成勺状,窃喜,可以大胆推送导丝至远端了,可是感觉到一点点阻力,退出导丝重新再进,头端还是弯曲,旋转不是很利索,不过还是放至左室后支。
后进球囊时才发现,原来导丝进入支架外侧了,Guiding 也被顶了出来。
可能与上次支架释放后贴壁不良也有一定关系。
初学术者在经挠动脉造影时,左冠口大体位置,往往心中不了解。
造影导管提上提下、左转右转,反复冒烟来寻找左冠口。
既增加了病人的造影剂量,又使自己多吃X线,有时还造成挠动脉痉挛,为此,被迫改为股动脉,耗时费力。
左冠开口多在气管分叉下第二椎体左“猫眼”处,(见图)在此部位转动造影导管,适当冒烟,可较迅速找到左冠口。
许多心血管介入医生在使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会碰到以下情况:桡动脉穿刺时,穿刺针回血很好,导丝进入一定距离后,前端有阻力。
根据本人的经验,如果使用的是CORDIS的穿刺钢针,且钢丝伸出穿刺针时有明显的磨砂感,此时送入鞘管,穿刺成功概率相当高。
而如果使用TERMU 的穿刺套针时,此时送入鞘管,往往会出现回抽无血。
最可能的原因是导丝和鞘管头端进入血管内膜下或细小分支。
而如果发生鞘管回抽无血的情况,大部分医生的选择是退出鞘管,压迫止血,同时换对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
其实可以做以下尝试:将鞘管止血阀打开后,缓慢后撤鞘管直到出现大量回血,提示此时鞘管头端位于桡动脉主血管真腔内,使用0.014”普通弯头钢丝(一定用弯头,如果使用直头导丝,很有可能再次进入血管内膜下或细小分支)送入鞘管,轻柔推送,此时钢丝往往能够顺利进入血管真腔。
1.桡动脉造影,穿刺血管时两点很重要,首先摸好血管,进入皮下要用针尖感觉血管,退针手掌下缘做好支撑,心平静气,刚开始时见到喷血不要慌(适应它),导丝不顺溜最好别轻易下鞘。
到了一定数量(50例)后,技巧就固定了,心理是关键,一定自信。
所谓的悟性,其实就是就是这两项:固定技巧,提高信心。
当助手穿成了血包,不要轻易改左手或该股,摸不请血管,凭感觉和信心也要把它穿上,是提高心理的有效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心理很放松,无所谓,肯定能穿上,反而很容易了;2.冠脉口是个肚脐眼,养成先要用导丝指引下基本放到附近,抖抖管头,一般自己就跳进去了,会随着心跳摆动,都不用冒烟,几乎都在里面,调整同轴,电影时先轻推,后加力。
大的导管室不怕费材料,爱换管子,其实就用一跟管子,不易到位时,放松心情,依据影像,灵活琢磨,反而增加和磨练实践经验,3.对于公用管挂右冠,大家讲的都是好经验,转出左窦时等一等,等管头冲着屏幕里面时,边提边转,转提要连贯,提的不够时容易跳入窦房结支,不要轻易冒烟,此时轻撤逆旋,然后前推管子,管头平了就进入主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