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标签:痉挛性瘫痪;舒筋止痉汤;肝肾阴虚;风痰瘀阻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病后期常见后遗症,主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挛缩、肿胀,甚则伴有偏瘫,偏身麻木、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

积极寻求有效的抗痉挛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的重大问题。

目前,西医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药物主要包括中枢解痉药和外周解痉药,如巴氯芬、丹曲林、肉毒杆菌毒素及其他一些镇静药物等,但由于这些药物对患者的精神、神经、肠胃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损害肝肾功能,因此限制了患者长期应用。

笔者现通过查阅历代文献,结合当代研究,就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从肾虚肝旺立论的基础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关于病因病机,历代文献已有较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调眩,皆属于肝。

”《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明确指出该病的发生与肝脏密切相关,且多由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

《医贯·中风要旨》云:“其手足牵掣,口眼歪斜,乃水不荣筋,筋急而纵也。

”肝为风脏,在体合筋,肝阴、肝血易不足,肝风易动,肝阳易亢,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阴不足,筋脉失其濡养则可表现为肢体的僵硬挛缩、屈伸不利,风阳上扰头面经络,则可致口眼歪斜等临床表现,故痉挛性瘫痪的发生与肝最为密切。

《景岳全书》还指出:“肝病则血病而筋失所养,筋病则掉眩强直之类,无所不至……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详矣……筋急者当责之无血……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吴鞠通亦强调:“痉者,筋病也……皆肝内动为之。

”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且痉挛性瘫痪系由于肾虚肝旺,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所致。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以及证候学特征的认识并未统一,多是在结合古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
体会,对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提出了颇多新的认识,其中认为从肾虚肝旺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亦不乏其人。

如邹氏[1]认为,本病拘急痉挛的肢体症状是“风动”的表现,此“风”为内风,因肝血不足,血虚不能敛肝阳,肝阳化风,虚风内动。

中风恢复期,实邪渐去,本虚之象渐显,精血不足,虚风内动,筋脉失荣。

本病在脏腑的病机为血虚风动,病位在肝肾。

凌氏等[2]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或因秉赋不足,或因年老体衰,或因劳倦内伤,或因久病体虚,以致肝肾不足,气血衰少。

在此基础上,或内风旋动,或五志化火,或湿痰生热,造成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蒙塞心神,或风痰瘀血痹阻经络。

急性期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阳、痰热、血瘀、腑实等标实为主,进入恢复期后,壅
脑之邪大势已去,疾病转危为安,但痰浊瘀血未清,脑神未复,而正虚已现,并可因患者的病情、病程及体质的差异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经络。

2 辨治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筋;肾阴为人身阴液之本,水火之宅,具有滋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充养脑髓、骨骼,并制约阳亢之功。

中风后患者因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筋脉失其濡养,出现肢体僵硬挛缩、屈伸不利、肢体无力等硬瘫的临床表现;若阴不制阳,肝阳亢逆化风,肝风内动,致筋脉挛急,可见肢体拘急痉挛,甚则肌肉动、抽搐。

正如《景岳全书》云:“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治疗上,历代医家亦多从肝肾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辨治。

如吴昆《医方考·中风方论》云:“中风之久,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手足拘挛……史国公药酒神良……手足拘挛,风燥其筋也……(史国公药酒中)当归、牛膝、杜仲、枸杞子,所以养血,亦可以润燥。

养血,则手得血而能摄,足得血而能行;润燥,则筋得血而能舒矣。

”即是通过滋补肝肾,使肝肾阴血充足,达到敛阳入阴、平遏肝风、柔筋活络的目的。

此外,《景岳全书·论治气血》亦云:“偏枯拘急痿弱之类本由阴虚言详矣。

然气血本不相离。

故阴中有气,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

何也?盖气主动,无气则不能动。

不能动则不能举矣。

血主静,无血则不能静。

不能静则不能舒矣。

故筋缓者,当责其无气。

筋急者,当责其无血。

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营煎、小营煎之类主之。

”此三方均具有养血滋阴益精的功用,由此可看出,张景岳亦主张通过滋肾育阴、养血敛肝,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基于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验及近年来临床治疗经验,我们认为,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肝肾阴亏,血不养筋,肝阳亢逆,化火生风,肝风夹痰,闭阻脉络,阻碍气机,血瘀脉道,终致风痰瘀阻,筋脉不利,拘急挛缩。

病机核心为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瘀阻为标。

故治疗以滋肾柔肝、熄风化痰、舒筋活络为大法,拟方舒筋止痉汤。

药用熟地黄10 g,白芍30 g,钩藤15 g,木瓜15 g,伸筋草15 g,全蝎5 g,僵蚕10 g,鸡血藤15 g,路路通10 g,桑枝30 g,牛膝15 g,石斛15 g,炙甘草10 g。

方中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滋肾补肝、封填骨髓、利血脉、益真阴之功,乃“补血之君,壮水之主”,治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乃补肾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敛阴止汗之功效。

二药共为君药,功专补益肝肾阴血。

全蝎、僵蚕、钩藤搜风通络止痉,且钩藤具有清热平肝之功,辅助平抑上亢之肝阳;木瓜、伸筋草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之功效;鸡血藤、路路通具有养血活血、舒筋活络之效。

诸药共为臣药,达到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

桑枝、牛膝起引经报使之效,病在上肢重用桑枝,患在下肢则重用牛膝,且怀牛膝尚具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效。

石斛以养肝胃阴津,炙甘草合白芍药取酸甘化阴、缓急止痉之意,且炙甘草还能调和诸药。

全方配伍,共奏滋肾柔肝、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舒筋止痉之功。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多年,3年前患脑梗死,经
治后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于2011年7月10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求治。

患者神清,自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上肢拘急、僵硬、挛缩状态,右下肢无力,行走拖沓,同侧头面及肢体麻木不适,头昏,视物模糊,言语蹇涩不利,时有口角流涎,腰酸,双下肢夜间时有抽筋,胃纳尚可,夜寐早醒,小便频数,大便可,口干渴饮,舌黯、边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滑。

辨证为肝肾阴虚,风痰瘀阻,治以舒筋止痉汤加减。

处方:熟地黄10 g,生地黄10 g,白芍30 g,枸杞子10 g,菊花10 g,桑寄生15 g,牛膝15 g,钩藤15 g,全蝎5 g,僵蚕10 g,伸筋草30 g,鸡血藤15 g,路路通10 g,木瓜15 g,酸枣仁15 g,夜交藤3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石斛15 g,炙甘草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2周后,患者诉服药后肢体僵硬状态较前减轻,活动幅度较前增大,仍有腰酸、小便频数,守方加潼蒺藜15 g、桑螵蛸15 g,继服月余,症状明显缓解,肢体活动大体如常。

4 小结
临床上,卒中后患者并发痉挛性瘫痪的几率较高,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

我们通过参阅古今医家对本病的论述,结合自身的临床体会,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以肝肾阴虚为本,以风、痰、血瘀为标,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在筋,病机为肝肾阴亏,风痰瘀阻,筋脉失养,治以滋肾柔肝、熄风化痰、活血通络、舒筋止痉为大法,方用舒筋止痉汤加减。

然临床证型变化多端,遣方用药必不可拘泥于一方,应在本方基础上加减治之。

若痰湿较重,则加苍术、白术、二陈汤健脾化痰除湿;痰热较重,可加胆南星、竹茹、浙贝母清化痰热;瘀血明显则加桃仁、红花加强活血通络,甚则可加用水蛭、地龙以破血逐瘀;气虚明显则加黄芪、党参益气扶正治疗;阴虚见肌肉动、颤动者,可加炙龟甲、煅牡蛎等以滋阴潜阳、熄风止痉,如此则更能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邹忆怀.偏瘫痉挛的中医证治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5):62-64.
[2] 凌方明,陈景亮,高敏.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7):6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