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化学能与电能综合含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高考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化学能与电能综合含详细答案
一、化学能与电能
1.甲同学向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滴加0.1mol/L的Fe(NO3)3溶液(pH=2),发现银镜部分溶解,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
甲同学认为: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
乙同学认为:Fe(NO3)3溶液显酸性,该条件下NO3-也能氧化单质Ag。
丙同学认为:Fe3+和NO3-均能把Ag氧化而溶解。
(1)生成银镜反应过程中银氨溶液发生____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
(2)为得出正确结论,只需设计两个实验验证即可。
实验I:向溶解了银镜的Fe(NO3)3的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填序号,①KSCN溶液、
②K3[Fe(CN)6]溶液、③稀HC1),现象为___________,证明甲的结论正确。
实验Ⅱ: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溶液,观察银镜是否溶解。
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丙同学的结论。
(3)丙同学又把5mLFeSO4溶液分成两份:第一份滴加2滴KSCN溶液无变化;第二份加入1mL0.1mol/L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产生(经验证黑色固体为Ag颗粒),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
根据上述的实验情况,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Fe2+、Ag+、Ag之间的反应关系_______________。
(4)丁同学改用如图实验装置做进一步探究:
①K刚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此时石墨作_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
此过程氧化性:Fe3+_______Ag+(填>或<)。
②当指针归零后,向右烧杯中滴加几滴饱和AgNO3溶液,指针向右偏转。
此过程氧化性:Fe3+_______Ag+(填>或<)。
③由上述①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还原②产生蓝色沉淀 pH=2 0.3mol/L KNO3或NaNO3溶液 Ag + Fe3+ ⇌Ag+ + Fe2+或(Ag+ + Fe2+ ⇌Ag + Fe3+) 正极><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与浓度有关系,浓度的改变可导致平衡的移动
【解析】
【分析】
(1)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
(2)实验Ⅰ:甲同学认为: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要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可验证Fe3+的还原产物Fe2+的存在;
实验Ⅱ:进行对照实验;
(3)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溶液中发生的反应;
(4)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判断电极反应,并结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分析解答。
【详解】
(1)往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银离子和氨水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银沉淀和铵根离子,Ag++NH3•H2O═AgOH↓+NH4+;继续滴入氨水白色沉淀溶解,氢氧化银和氨水反应生成银氨溶液和水,AgOH+2NH3•H2O═Ag(NH3)2OH+2H2O,若用乙醛进行银镜反应,再加入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生成乙酸铵,氨气、银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H3CHO+2Ag(NH3)2OHΔ
−−→CH3COONH4+2Ag↓+3NH3+H2O,银氨溶液中的银为+1价,被醛基还原生成0价的银单质,故答案为:还原;
(2)实验Ⅰ:甲同学认为: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要证明甲的结论正确,可验证Fe3+的还原产物Fe2+的存在即可,验证Fe2+的实验是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3[Fe(CN)6]溶液会和Fe2+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故答案为:②;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Ⅱ:丙同学认为:Fe3+和NO3-均能把Ag氧化而溶解,且两个实验结果证明了丙同学的结论,而实验I验证了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实验II需要验证NO3-也能把Ag氧化而溶解,需进行对照实验,0.1mol/L的Fe(NO3)3溶液(pH=2),NO3-为0.3 mol/L,所以需向附有银镜的试管中加入pH=2的 0.3 mol/L KNO3或NaNO3溶液,故答案为:pH=2的 0.3 mol/L KNO3或NaNO3;
(3)Fe3+遇KSCN溶液变红,第一份滴加2滴KSCN溶液无变化,说明FeSO4溶液中无Fe3+,第二份加入1ml 0.1mol/L 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有黑色固体Ag产生,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变红,说明有Fe3+产生,说明Fe2+被Ag+氧化生成Fe3+,Ag+被还原为Ag,又Fe3+具有氧化性,能够溶解单质Ag,则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Ag⇌Fe2++Ag+或Ag++Fe2+⇌Ag+Fe3+;
(4)①K刚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则银为负极,石墨为正极,该电池的反应本质为
Fe3++Ag⇌Fe2++Ag+,该反应中铁离子为氧化剂,银离子为氧化产物,则氧化性:Fe3+>Ag+,故答案为:正极;>;
②当指针归零后,向右烧杯中滴加几滴饱和AgNO3溶液,指针向右偏转,则此时石墨为负极,银为正极,右侧烧杯中银离子浓度增大,反应Fe3++Ag⇌Fe2++Ag+的平衡左移,发生反应Ag++Fe2+⇌Ag+Fe3+,此时Ag+为氧化剂,Fe3+为氧化产物,则氧化性:Fe3+<Ag+;
③由上述①②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物质的氧化性与浓度有关,浓度的改变可导致平衡移动。
2.某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比较Cu2+、Ag+ 的氧化性。
查阅资料:Ag+ + I-= AgI↓ K1=1.2×1016;2Ag+ + 2I-= 2Ag↓+ I2K2= 8.7×108(1)方案1:通过置换反应比较
向酸化的AgNO3溶液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说明氧化性Ag+>Cu2+。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2:通过Cu2+、Ag+ 分别与同一物质反应进行比较
试管滴
管
1.0 mol/L
KI溶液
1.0 mol/L AgNO3溶液Ⅰ.产生黄色沉淀,溶液无色
1.0 mol/L CuSO4溶液Ⅱ.产生白色沉淀A,溶液变黄
①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2,黄色沉淀是________。
②经检验,Ⅱ中溶液含I2。
推测Cu2+做氧化剂,白色沉淀A是CuI。
确认A的实验如下:
a.检验滤液无I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________(填离子符号)。
b.白色沉淀B是________。
c.白色沉淀A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说明氧化性Ag+>Cu2+。
(3)分析方案2中Ag+ 未能氧化I- ,但Cu2+氧化了I-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编号实验1实验2实验3
实验
KI溶液
KI溶液 AgNO3溶液
a b
KI溶液 CuSO4溶液
c d
现象无明显变化
a中溶液较快变棕黄色,b中电
极上析出银;电流计指针偏转
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色;
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极均为石墨,溶液浓度均为 1 mol/L,b、d中溶液pH≈4)
①a中溶液呈棕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②“实验3”不能说明Cu2+氧化了I-。
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设计实验证实了该依据,实验方案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方案2中,Cu2+能氧化I-,而Ag+未能氧化I-。
其原因一是从K值分析:______;二是从Cu2+的反应特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2Ag+=2Ag+Cu2+;AgI Cu2+AgCl CuI+2Ag+=Cu2++Ag+AgI2I――2e-=I2
将d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 mol/L Na2SO4溶液,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K1>K2,故Ag+更易与I_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2Cu2+ + 4I- = 2CuI + I2,生成了CuI沉淀,使得Cu2+的氧化性增强
【解析】
【分析】
【详解】
(1)向酸化的硝酸银中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说明银离子氧化铜,反应生成银单质和铜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2Ag+Cu2+; (2)经过检验,Ⅱ中溶液含有碘单质,推测铜离子做氧化剂,白色沉淀A为碘化亚铜,沉淀A中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得到灰黑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为蓝色,说明生成了铜离子,滤渣加入浓硝酸得到黄色沉淀为碘化银,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生成白色沉淀,说明B为氯化银。
①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2,黄色沉淀为AgI。
②a.检验滤液无I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铜离子;b.白色沉淀B是氯化银;c.白色沉淀A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I+2Ag+=
Cu2++Ag+AgI。
(3). ①a中溶液较快变棕黄色,b中电极上析出银,说明形成原电池,a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溶液变黄色是生成了碘单质,电极反应为2I――2e-=
I2。
②实验3不能说明铜离子氧化碘离子,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设计实验验证了该依据,实验方案及现象为:将d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 mol/L Na2SO4溶液,c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
③方案2中,铜离子氧化碘离子,而银离子未能氧化碘离子的原因,K1>K2,故Ag+更易与I_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铜离子氧化碘离子的方程式为:2Cu2+ + 4I- = 2CuI + I2,生成了CuI沉淀,使得Cu2+的氧化性增强。
3.某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比较Cu2+、Ag+ 的氧化性。
(1)方案1:通过置换反应比较
向酸化的AgNO3溶液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说明氧化性Ag+>Cu2+。
(2)方案2:通过Cu2+、Ag+ 分别与同一物质反应进行比较
实验试剂
编号及现象
试管滴管
1.0 mol/L
KI溶液
1.0
mol/LAgNO3溶
液
Ⅰ.产生黄色沉淀,溶液无色
1.0
mol/LCuSO4溶
液
Ⅱ.产生白色沉淀A,溶液变黄
①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2,黄色沉淀是________。
②经检验,Ⅱ中溶液含I 2。
推测Cu 2+做氧化剂,白色沉淀A 是CuI 。
确认A 的实验如下:
a .检验滤液无I 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________(填离子符号)。
b .白色沉淀B 是________。
c .白色沉淀A 与AgNO 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说明氧化性Ag +>Cu 2+。
(3)分析方案2中Ag + 未能氧化I - ,但Cu 2+氧化了I -的原因,设计实验如下: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 现象 无明显变化 a 中溶液较快变棕黄色,b 中电极
上析出银;电流计指针偏转 c 中溶液较慢变浅黄色; 电流计指针偏转
(电极均为石墨,溶液浓度均为 1 mol/L ,b 、d 中溶液pH≈4)
① a 中溶液呈棕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用电极反应式表示)。
② “实验3”不能说明Cu 2+氧化了I -。
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设计实验证实了该依据,实验方案及现象是_______。
③ 方案2中,Cu 2+能氧化I -,而Ag +未能氧化I -的原因:_______。
(资料:Ag + + I - = AgI↓ K 1 =1.2×1016;2Ag + + 2I - = 2Ag↓+ I 2 K 2 = 8.7×108)
【答案】Cu+2Ag +=2Ag+Cu 2+ AgI Cu 2+ AgCl CuI+2Ag +=Cu 2++Ag+AgI 222I e I ---= 将
d 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 mol/L 24Na SO 溶液,c 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
转 K 1>K 2,故Ag +更易与I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2Cu 2+ + 4I - = 2CuI + I 2 ,生成了CuI
沉淀,使得2Cu +的氧化性增强
【解析】
(1)向酸化的AgNO 3溶液插入铜丝,析出黑色固体,溶液变蓝,说明铜置换出了金属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2Cu Ag Ag Cu ++
+=+,说明氧化性Ag +>Cu 2+,故答案为222Cu Ag Ag Cu +++=+;
(2)① 经检验,Ⅰ中溶液不含I 2,黄色沉淀是碘离子与银离子形成的碘化银沉淀,故答案为AgI ;
②Ⅱ中溶液含I 2,说明Cu 2+做氧化剂,将碘离子氧化,本身被还原为Cu +,因此白色沉淀A 是CuI 。
a .检验滤液无I 2。
溶液呈蓝色说明溶液含有Cu 2+,故答案为Cu 2+;
b .滤渣用浓硝酸溶解后,在上层清液中加入盐酸,生成的白色沉淀B 为AgCl ,故答案为AgCl ;
c .白色沉淀A 与AgNO 3溶液反应生成了Cu 2+和灰黑色沉淀,灰黑色沉淀用浓硝酸溶解后的溶液中含有银离子,黄色沉淀为AgI ,说明灰黑色沉淀中含有金属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2CuI Ag Cu Ag AgI +++=++,说明氧化性Ag +>Cu 2+,故答案为
22CuI Ag Cu Ag AgI +++=++;
(3)①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构成了原电池,a 中溶液中的碘离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碘
单质,溶液呈棕黄色,电极反应式为222I e I ---=,故答案为222I e I ---=;
② “实验3”不能说明Cu 2+氧化了I -。
依据是空气中的氧气也有氧化作用,只需设计没有铜离子的情况下,也能看到相似的现象即可,可以设计实验:将d 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 mol/L 24Na SO 溶液,c 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故答案为将d 烧杯内的溶液换为pH≈4的1 mol/L 24Na SO 溶液,c 中溶液较慢变浅黄,电流计指针偏转;
③Ag + + I - = AgI↓ K 1 =1.2×1016;2Ag + + 2I - = 2Ag↓+ I 2 K 2 = 8.7×108,K 1>K 2,故Ag +更易与I -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
2Cu 2+ + 4I - = 2CuI + I 2 ,生成了CuI 沉淀,使得2Cu +的氧化性
增强,因此方案2中,Cu 2+能氧化I -,而Ag +未能氧化I -,故答案为K 1>K 2,故Ag +更易与
I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AgI 。
2Cu 2+ + 4I - = 2CuI + I 2 ,生成了CuI 沉淀,使得2Cu +的氧化性增强。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探究,本题的难度较大,理解实验的设计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的难点为(3)③,要注意根据反应进行的趋势大小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解答。
4.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是电化学的两个重要内容。
某兴趣小组做如下探究实验:
(1)如上图1为某实验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设计的原电池装置,若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NO 3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则NO 3-
移向_____________装置(填写“甲或乙”)。
其他条件不变,若将CuCl 2溶液换为NH 4Cl 溶液,发现生成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则石墨上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上图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 型,则甲装置是____________(填“原电池或电解池”),乙装置中石墨(2)为 极,乙装置中与铁线相连的石墨(1)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 。
(3)在图2乙装置中改为加入CuSO 4溶液,一段时间后,若某一电极质量增重 1.28 g ,
则另一电极生成______________mL(标况下)气体。
【答案】(1)甲;2H++2e-=H2;
(2)原电池;阳;Cu2++2e-=Cu
(3)224
【解析】
试题分析:(1)装置1中铁是负极、石墨是正极,阴离子在原电池中移向负极,NO3-移向甲装置;若将CuCl2溶液换为NH4Cl溶液,发现生成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则石墨上电极反应式2H++2e-=H2;(2)图2,其他条件不变,若将盐桥换成弯铜导线与石墨相连成n型,则甲装置中两个电极不同,构成原电池;,乙装置是电解池,石墨(2)与正极相连,石墨(2)为阳极,乙装置中与铁线相连的石墨(1)是阴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式为Cu2++2e-
=Cu;(3)某一电极生成 1.28 g铜,转移电子
1.28
20.04
64/
g
mol
g mol
⨯=,则另一电极生
成氧气,根据转移电子相同,生成氧气0.01mol,标况下的体积为224mL。
考点:本题考查电解原理和原电池原理。
5.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原电池原理探究一定温度下(实验时实际的环境温度)使铁钝化的硝酸的最低浓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浓硝酸5。
0mL(质量分数为65%,
密度为1。
4g/mL)。
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②将铜丝和铁丝同时插入浓硝酸中,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先指向铜丝,但又迅速反转(只需1—2s)指向铁丝一端。
③用盛有5。
0mL蒸馏水的注射器向具支试管内加水,并注视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
在指针恰好发生反转又指向铜丝时停止
实验,记录此时已注入的水的体积。
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实验温度(℃)注入水的体积(m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装置中仪器a 因其作用而称为____;指针指向铁丝时,铁丝为___极(填“正”或“负”)
(2)65%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在未注水前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3)T 1_______T 2(填“>”、“<”或“=”)
(4)在本实验温度下,使铁钝化的硝酸最低浓度为_____%;利用本实验数据判断,若以45%的硝酸进行实验(不再注水),则电流表的指针应指向_____电极(填“铁”或“铜”) (5)该实验装置上的不足是_________,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盐桥 正 14。
4mol/L NO 3-+e -+2H +=NO 2↑+H 2O = 48 铜 缺少尾气处理
装置 应在两侧支管口处均连接导管,将产生气体导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解析】
【详解】
(1)在该装置中仪器a 因其作用而称为盐桥;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所以铜是正极,所以铁是正极;
(2)根据10001000 1.465%c 14.4mol /L M 63
ρω⨯⨯===;正极是硝酸根离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32NO e 2H NO --+++=↑2H O +;
(3)温度相同条件下加入水探究一定温度下(实验时实际的环境温度)使铁钝化的硝酸的最低浓度,改变加入水的量体坛就钝化浓度,所以温度不变,故12T T =;
(4)重复三次实验平均加水量 2.3 2.5 2.4mL=2.4mL 3
++=,使铁钝化的硝酸最低浓度5.0 1.465%100%48%5.0 1.4 2.4
⨯⨯=
⨯=⨯+,利用本实验数据判断,若以45%的硝酸进行实验(不再注水),铁不发生钝化,铁做负极,则电流表的指针应指向电极铜电极; (5)反应过程中所生产的了氮的氧化物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该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应在两侧支管口处均连接导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吸收尾气,避免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6.I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
某兴趣小组拟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 2S 2O 3·5H 2O )。
⑴【查阅资料】
1. 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
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
②向Na2CO3和Na2S混合液中通入SO2可制得Na2S2O3,所得产品中常含有少量Na2SO3和Na2SO4。
2. Na2SO3易被氧化;BaSO3难溶于水,可溶于稀HCl。
⑵【制备产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
实验步骤:
①按图示加入试剂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仪器a的名称是;E中的试剂是(选填下列字母编号)。
A.稀H2SO4 B.NaOH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②先向C中烧瓶加入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再向A中烧瓶滴加H2SO4。
③等Na2S和Na2CO3完全消耗后,结束反应。
过滤C中混合物,将滤液(填写操作名称)、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⑶【探究与反思】为验证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该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将方案补充
完整。
(所需试剂从稀HNO3、稀H2SO4、稀HCl、蒸馏水中选择)
①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入足量的BaCl2溶液,,则可确定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
②为减少装置C中生成Na2SO4的量,在不改变原有装置的基础上对实验步骤⑵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操作是。
③ Na2S2O3·5H2O的溶液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所得产品通过方法提纯。
Ⅱ.高铁酸盐在能源环保领域有广泛用途。
用镍(Ni)、铁作电极电解浓NaOH溶液制备高铁酸盐Na2FeO4的装置如图所示(假设电解前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铁是阳极,电极反应为Fe-6e-+ 4H2O = FeO42-+ 8H+
B.电解时电子的流动方向为:负极→Ni电极→溶液→Fe电极→正极
C.若隔膜为阴离子交换膜,则OH-自右向左移动
D.电解时阳极区pH降低、阴极区pH升高,撤去隔膜混合后,pH比原溶液降低
【答案】⑵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分)分液漏斗(1分) B (1分)③蒸发(1分)
⑶①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HCl,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2分)②先向A中烧瓶滴加浓H2SO4,产生的气体将装置中空气排尽后,再向C中烧瓶加入Na2S和Na2CO3混合溶液。
(2分)③冷却结晶或重结晶(2分)Ⅱ.ABC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2)①装置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SO2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E中的试剂是NaOH溶液,目的是吸收剩余的二
氧化硫,因为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与稀H2SO4和饱和NaHSO3溶液不反应,故答案选B。
②将Na2S2O3结晶析出的操作应为: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探究与反思】
①根据:Na2S2O3•5H2O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其稀溶液与BaCl2溶液混合无沉淀生成;Na2SO3易被氧化;BaSO3难溶于水,可溶于稀HCl;BaSO4难溶于水,难溶于稀HCl,以及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加入硫酸会引入硫酸根离子可知,取适量产品配成稀溶液,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沉淀未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则可以确定产品中含有Na2SO3和Na2SO4。
②因为亚硫酸钠易被氧化生成硫酸钠,所以为减少装置C中生成Na2SO4的量,改进后的操作是先向A中烧瓶滴加浓硫酸,产生的气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向C中烧瓶加入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4)Na2S2O3•5H2O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大,所得产品通过冷却结晶或重结晶方法提纯。
Ⅱ.A、铁是阳极,但溶液显碱性,不可能生成H+,A错误;B、电解时电子的流动方向为:负极→Ni电极,溶液中是离子导电,电子再通过是Fe电极→正极,B错误;C、因阳极消耗OH-,故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自左向右移动,C错误;D、电解时阳极吸引OH-而使附近的pH降低、阴极区因OH-向右侧移动而pH升高;因为总反应消耗OH-,撤去隔膜混合后,与原溶液比较pH降低,D正确,答案选ABC。
考点:考查物质制备实验设计及电化学原理的应用
7.工业上用某矿渣(含有Cu2O、Al2O3,Fe2O3、SiO2)制取铜的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Cu2O+2H+= Cu+Cu2++H2O
(1)实验操作Ⅰ的名称为;在空气中灼烧固体混合物D时,用到多种硅酸盐质的仪器,除玻璃棒、酒精灯、泥三角外,还有 (填仪器名称)。
(2)滤液A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 (填离子符号),生成该离子的离子方程式
为,检验滤液A中存在该离子的试剂为 (填试剂名称)。
(3)金属E与固体F发生的某一反应可用于焊接钢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常温下,等pH的NaAlO2和NaOH两份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前者为后者的
108倍,则两种溶液的pH=。
(5)利用电解法进行粗铜精炼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填代号)。
a.电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
b.粗铜接电源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精铜作阴极,电解后电解液中Cu2+浓度减小
d.粗铜精炼时通过的电量与阴极析出铜的量无确定关系
(6)从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中选用合适的试剂,测定粗铜样品中金属铜的质量分数,涉及的主要步骤为: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铜的质量。
(填缺少的操作步骤,说出主要操作方法,不必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
【答案】(1)过滤;坩埚;
(2)Fe2+;Cu+2Fe3+===Cu2++2Fe2+;硫氰化钾溶液和新制氯水或铁氰化钾溶液;
(3)2Al+Fe2O32Fe+Al2O3;(4)11;
(5)b c;(6)将浓硫酸用蒸馏水稀释,使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1)操作I得到液体和固体,因此操作步骤为过滤;灼烧固体需要在坩埚中进行,因此缺少的是坩埚;
(2)Cu2O在酸性条件生成Cu,Fe2O3+6H+=2Fe3++3H2O,Cu+2Fe3+=Cu2++2Fe2+,因此铁元素以Fe2+形式存在;检验Fe2+:先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然后再加氯水,如果溶液变为红色,说明含有Fe2+,也可以用K3Fe(CN)6,如果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有Fe2+;(3)焊接钢轨,采用铝热反应,即2Al+Fe2O32Fe+Al2O3;
(4)设pH=x,NaOH溶液中水电离出c(OH-)=c(H+)=10-x,则NaAlO2中水电离的c(OH -)=10(8-x),NaAlO2的pH=10-14/10(8-x)=10(x-22),两者pH相等,则有x=22-x,解得x=11;(5)a、电解过程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故错误;b、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纯铜作阴极,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故正确;c、粗铜中含有锌、铁等杂质,Zn-2e-=Zn2+,阴极上:Cu2++2e-=Cu,溶液Cu2+略有降低,故正确;d、阴极:Cu2++2e -=Cu,能够得到通过的电量和析出铜的量的关系,故错误;(6) 将浓硫酸用蒸馏水稀释,使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考点:考查物质的提纯、离子检验、铝热反应、电解过程等知识。
8.高铁酸盐(如K2FeO4)是一种高效绿色氧化剂,可用于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处理。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制备高铁酸盐较好的方法为电化学法。
(1)电化学法制备高铁酸钠采用铁片作阳极,Na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其电流效率可达到40%。
写出阳极产生高铁酸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2)铁丝网电极是更理想的阳极材料,相同条件下,可将电流效率提高至70%以上,原因是__________。
研究亦发现,铁电极在某一电压范围内会产生氧气使阳极表面生成Fe2O3膜而“钝化”。
写出产生O2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3)FeO42—易与水4h生成絮状氢氧化铁,也会影响高铁酸盐的产率。
若以铁丝网为阳极,在中间环节(对应图中4h后)过滤掉氢氧化铁,反应过程中FeO42—浓度以及电流效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中实线所示(图中曲线是每隔1h测得的数据)。
图中虚线部分对
应于没有过滤氢氧化铁而连续电解的情况。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填编号)
①过滤:掉氢氧化铁有利于获得较高浓度的高铁酸盐溶液
②过滤掉氢氧化铁对电流效率影响不大
③实验表明不过滤掉氢氧化铁,6h后电流效率几乎为0
(4)在相同的pH条件下,经过相同的反应时间,高铁酸盐的产率与温度关系如图2。
随温度升高,高铁酸盐产率先增大后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
(5)人们还对用铁的氧化物作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进行了研究,例如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该研究方向的价值有__________(至少答一点)。
【答案】Fe-6e-+8OH-═FeO42-+4H2O 铁丝网比铁片接触面积更大 4OH--4e-
═O2↑+2H2O ①③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的生成速率,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与水反应,10℃~20℃时生成为主要因素,20℃以后分解为主要因素。
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消耗电能少;以铁的氧化物为电极,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以磁铁矿作为多孔电极,不会发生钝化现象等合理答案。
【解析】
【分析】
(1)已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方程式时要根据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
(2)接触面积越大,电流越大;阳极铁失去电子,氢氧根也可能失去电子生成氧气;(3)比较实线和虚线对应的坐标即可得出答案;
(4)产率增大说明生成速率增大,减小则说明分解速率增大;
(5)从耗能、环保、提高反应速率等角度解析。
【详解】
(1)铁失去电子,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高铁酸根离子,同时有水生成,故阳极产生高铁酸钠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Fe-6e-+8OH-═FeO42-+4H2O;
(2)铁丝网比铁片接触面积更大,电流效率更高,阳极铁失去电子,氢氧根也可能失去电子生成氧气,再与铁反应生成氧化铁,铁电极上发生析氧反应4OH--4e-═O2↑+2H2O;(3)由图可知,4h后若没有过滤氢氧化铁,高铁酸根离子浓度及电流效率均降低,①C
正确,②错误;虚线所示,6h后电流效率几乎为0,③正确,故选①③;
(4)高铁酸盐产率增高说明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的生成速率,产率降低说明温度升高加快了高铁酸盐与水反应,10℃~20℃时生成为主要因素,20℃以后分解为主要因素;(5)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该研究方向的价值有:以磁铁矿多孔电极制备高铁酸盐消耗电能少;以铁的氧化物为电极,可以实现变废为宝;以磁铁矿作为多孔电极,不会发生钝化现象等。
9.取6根铁钉,6支干净的试管及其他材料,如图所示。
试管①放入一根铁钉,再注入蒸馏水,使铁钉和空气及水接触;
试管②在试管底部放入硅胶(是一种干燥剂),再放入铁钉,用棉花团堵住试管口,使铁钉和干燥空气接触;
试管③先放入一根铁钉,趁热倒入煮沸的蒸馏水(已赶出原先溶解在蒸馏水中的空气)浸没铁钉,再加上一层植物油,使铁钉不能跟空气接触;
试管④中放入铁钉注入食盐水,使铁钉和空气及食盐水接触;[来源:学§科§网Z§X§X §K]
试管⑤放入相连的铁钉和锌片,注入自来水,浸没铁钉和锌片;
试管⑥放入相连的铁钉和铜丝,注入自来水,浸没铁钉和铜丝。
把6支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几天后观察铁钉被腐蚀的情况。
(1)上述实验中铁钉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的是____ (填试管序号);在电化学腐蚀中,负极反应是__________。
(2)从铁钉被腐蚀的情况可知引起和促进铁钉被腐蚀的条件是___________。
(3)为防止铁的锈蚀,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答两种方法)。
【答案】(1)①④⑥ F e-2e-=Fe2+
(2)水、空气、电解质溶液和不活泼金属杂质的存在
(3)在表面涂上油漆、搪瓷、沥青等或镀上不易生锈的合金或牺牲阳极保护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①铁钉与水、空气接触可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②、③两个试管不具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不能发生电化学腐蚀;④铁钉与食盐水、空气接触可形成原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⑤尽管具备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但锌比铁活泼,在原电池中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