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翻译《论语》在本课选取的每一章;
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
3、联系与之有关的内容,拓展所学范围。

4、背诵《论语》十二章。

【教学重点】
1、翻译《论语》十二章的每一章,并达到字字落实。

2、探究每一章所包含的儒家关于立身处世、修心养性的规范性原则;
【教学难点】
1、拓展与每一章相关的内容,并挖掘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2、背诵《论语》十二章。

【教学方法】
结合注释或者查找资料翻译每一章,并抓住重点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六章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
学也已。


【注释】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正:匡正,端正。

【翻译】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
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赏析】本章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
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既有勤奋的精神,又有高明的方法,才可以算作是热爱学习。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
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
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名家解读】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人格的重视。

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

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

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
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孔
子一个基本的主张。

――萧公权《孔子政治学说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注释】
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翻译】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解读】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
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
是外在的表现。

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
么礼、乐的问题。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

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

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
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第二章【拓展】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
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③忍:忍心,狠心。

【翻译】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
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解读】
“礼”代表着一种修身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下犯上的僭越行为。

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
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混乱。

为了正确理解孔子思想,有必要对“八佾舞于庭”作出解释。

在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
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


于鲁国公侯是出自周王室的贵胄,可享天子礼乐,但因等级不同,同样有着严格的区别。

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作为大夫的季氏,竟然公开在家中使用天子礼乐,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无视王权和君权的僭越。

因此,高度崇尚礼制的孔子才出奇地愤怒,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要求严惩这种行为。

由于礼在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礼制,对于越礼
行为严加惩罚,以保证政局和社会稳定。

如果有做臣子的胆敢使用天子礼仪,那就是大逆
不道,视同谋反。

比如,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是因越礼招祸。

周亚夫虽然贤能,并且立有大功,但由于对皇帝不够恭顺,所以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

汉景帝赏赐给他酒菜,桌上只放
了一大块肉,但没给他准备筷子。

周亚夫认为皇帝是故意难为自己,就生气地对侍者发火,这种失礼行为坚定了景帝决定除掉他的决心。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件皇宫御用盔甲盾牌,准备将来给父亲殉葬。

有人对周亚夫父子不满,就向皇帝告发周亚夫,说他购买兵器准备反叛。

周亚夫本无反叛之心,但这种僭越行为却解释不清,对他心怀不满的汉景帝便借机将他下狱。

作为一代名将,周亚夫不堪狱吏凌辱,在狱中绝食而死。

再如唐代李辅国,仗着手握重兵,竟然矫诏率军软禁唐玄宗。

后因拥戴唐代宗有功,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他的僭越行为,令代宗忍无可忍,派人把他刺杀。

在国家政治上,如果没有礼制约束,就会发生职责不清、政出多门、执行不力、推诿扯皮
等种种现象,严重阻碍政治秩序正常运行,使政府和社会陷入混乱。

而且,上级的越礼行为,很容易被下级模仿,这会使秩序更加混乱,乃至崩溃。

孔子的这种思想,放到现在同样也很实用。

作为古代特有的制度,礼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礼制的精神仍有价值。

现在,无论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企业,都有着各种规章制度,明确各职各人的权责,这便是现代的“礼制”。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组织和企业才
能有效运作并产生效率,否则必败无疑。

比如,作为员工或是中下级管理者,就应当服从
上级的安排,不能越级行事,否则整个公司或者单位就要乱套了。

而且,这种行为很容易
被上级误解,严重影响事业发展。

因此,无论是从政还是做公司职员,只有谨守本分,做
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受到领导的青睐,保证社会或工作的稳定。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原文】
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注释】①道.道理,指真理。

【翻译】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解读】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

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
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拓展】
【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注释】
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

均通。

今从第二义。

②知:同“智”。

【翻译】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

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解读】这是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

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
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他就居住的环境的选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正所谓环境
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孟母三迁”就是环境塑造人的一个典型故事。

孟子很小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也没有改嫁,家境比较贫寒。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母子住在一处墓地旁。

后来,母亲看到孟子和邻居的
小孩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

她觉得这样对孟子的成长不利,就带着孟子搬到了市集上,可是孟子又学商人卖东西的样子。

孟母知道后,再次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

孟子看到学校里的人守秩序、懂礼貌的样子,也跟着学了起来。

孟母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孟子之所以能成大儒,可以说
与他生长、学习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位身处其中
的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
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

记得曾有人说过,在人的
一生中,有三件幸事可以值得庆贺:一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二是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三是成家时找到一位好伴侣。

这些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不过,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是不幸的。

在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人追求上进,更是缺少远见
卓识的人。

也许他们的资质很不错,但是长期在这种平庸的环境下,身上的那点儿“灵气”
早晚都会消磨殆尽,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变成俗不可耐之人。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
不重要,关键是你和谁在一起。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若是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于天际,那你就得和群鹰为伍,
不要落入鸡窝安享太平;若是你想驰骋于森林之中,就要与群狼共舞,而不能流连于那可
人的羊。

若是你想变得更加聪明一些,就得多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道德
高尚的人,就应多接触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崇,这也许就是环境对人们做出的潜移默化的改造。

俗话说,读好书、交高人,乃是人生两大幸事。

一个人是红是黑,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
知道结果了。

身边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着你的德行越高,对于今后你在事业上的帮
助也就越大。

若是能够借人之智,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

第四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章为《论语》:里仁篇
【注释】①喻:通晓,明白。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解读】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
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
深远。

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

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②省.反省,检查。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
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
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就是
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

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

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
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

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
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

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
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

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

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

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

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

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

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

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

”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

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

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

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第六章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注释】
①文质彬彬(bīn):文质配合适当。

【翻译】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解读】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

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

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

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
之位。

【翻译】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啊,可以让他去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解读】孔子“曲线从政”
在本章中,孔子给予自己的弟子冉雍以极高的评价,说他有堪为诸侯的治国之才,那么,
冉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记载不多,只知道他做过鲁国权臣季氏私
邑的长官。

治政期间,他“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收到不错的效果。

但是,这个官
职他仅仅做了三个月。

因为季氏聘他仅仅看中他的名声,用作政治花瓶,而不是真心用他做管理,所以对他的建议和主张并不采纳。

看清形势以后,冉雍便辞去职务,继续跟随老师修身进学。

在孔子去世后,唯恐圣道失传,他与闵子骞等共同编撰《论语》。

他自己还单独著有《敬简篇》六章,可惜在秦朝焚书时散佚了。

孔门弟子之中,冉雍以德行著称,为孔门十哲之一。

除了这些评价,据说孔子在临终之时还曾对弟子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后来,战国大儒荀子对他很推崇,把他与孔子相
提并论,说他:“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
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可见,冉雍确实是孔门德行卓著的高徒。

撇开冉雍不谈,通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孔子总是大力赞美自己的弟子,
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向当政者推荐他们,这与孔子一向低调谦和的风格不太相符。

孔子为
什么要这样做,其目的何在?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孔子的这个做法背后大有文章。

我们都知道,孔子一生修德求学,最终的目的是一展才华,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天下太平。

但是,周游列国十多年,孔子处处碰壁,不仅政治主张备受冷遇,有时甚至有
性命之忧。

孔子彻底明白,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有生之年已是无法实现了,只能寄希望于自
己的弟子,由他们发扬自己的学说,推行自己的主张。

此乃孔子曲线从政的道路,是孔子
的无奈,也是他超越性的长远智慧。

孔子的做法启迪我们,做事不要一条胡同跑到底,此路不通,就改走他途。

要知道,条条
大路通罗马。

同样的事情,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坚持不懈虽然很重要,但是当
你选择的方向是错误的时候,就应果断地放弃这条“死胡同”,选择一条更加适合自己、更
有前途的路走。

而且,当你在那条“死胡同”上摔得遍体鳞伤、跌得头破血流,却依然看不
到希望的时候,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下去。

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说不定你想要的就在新的征
程上等着你呢!就像孔子,从政之路堵死以后,他毅然投身到教育事业当中,通过栽培弟子,将自己的主张发扬光大。

【名家解读】
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

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
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

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
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

“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

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

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

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

第七章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典故】
殷朝时代,陕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