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轶事——孙中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中山是伟大的,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不同寻常之处,能为常人所不能为之事,孙中山做为一个平民总统,更有他传奇而精彩的人生。

一:孙中山的名字
孙中山一生用过上百个名号和化名,据说孙中山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村庙的神像北帝
来报梦,所以孙中山生下的第一个乳名叫“帝象”。

九岁,孙中山进村塾读书,先生给他起名“孙文”,这个名字通常是孙中山在正式场合及公文、函电、题词中使用的。

而我们也常听到的”孙逸仙“其实的”孙日新“的粤语谐音,是他自己根据“四书”的《大学》中”苟是新、日日新、又是新”而取的。

还有“载之”、“德明”,还有很多化名。

而“孙中山”这个名字其实在他自己的一生中是没有用过的,他用过“中山樵”这个日本名字,却从来没有用过孙中山。

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孙
中山流亡海外,1897年,孙中山到日本,日本青年宫崎滔天、平山周十分欣赏仰慕他,他们
决心帮助他。

为了安全,让孙先生改住他们安排的旅馆。

他们一路经过中山侯爵府邸,来到
了名为“对鹤馆”的旅舍。

住宿要填写登记表,填到姓名栏时,平山周认为他正在流亡之中,
不能公开使用真姓实名,想起刚才路过的中山侯爵府邸。

“中山”是日本人最常见的姓,便借
来一用。

于是,平山周就写下了“中山”二字。

有了姓,可没有名,孙先生接过笔,在登记表
上的“中山”后面,写下了一个“樵”字。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以“樵”为名。

孙中山说:“现
在中国到处是榛莽荆棘,我就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樵夫啊!”就这样,孙文先生在日本就以“中
山樵”这个日本姓名进行革命活动。

而国内盛行孙中山这个名字的,则与章士钊有关1903 年
他在翻译日人宫崎寅写的一本介绍孙中山革命事迹的《三十三年之梦》一书时,误将书中孙
逸仙与中山樵两个名字连缀在一起,译为“孙中山”,从此在国内传开了,久而久之,竟然比
孙文这个正式名字还响亮。

不曾想我们众所周之的大孙中山的大名竟然是中国姓氏与日本姓
氏的结合啊!
孙中山虽然使用过这么多名字,但一般而言,在中国,人们都习惯称他为孙中山;在日本,则称他孙文;在欧美各国,就多称他为Sun Yat -sen(孙逸仙)
二、强盗与弟弟
这是一则关于孙中山才思敏捷的小故事。

有一次,孙中山的一个日本友人问:“我们是同文同种的亚洲国家,为什么贵国人民甘受欧美人的压迫、奴役和掠夺,而对于日本人点了些
微便宜时,却大加仇恨呢?”孙中山很幽默地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家庭,兄弟二人同
住在一个地区内,弟弟孔武有力,哥哥因病身体稍弱。

某一晚,有外来的强盗劫掠了哥哥的家,哥哥大声呼救,弟弟反来乘机打劫,你看像这们的情况,究竟是恨强盗还是会痛恨弟弟呢?”日本人不禁哑然。

三、知难行易学说
我们经常说知易行难,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已经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

”《尚书》中也提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

然而孙中山认为"知易行难"学说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在理论上,容易使人坐而论道,空谈心性,不敢或不愿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上,容易
使人轻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甚至放弃信仰革命理论。

有一次在面各桂林全市的学界演说中,为了阐明他的“知难行易”学说,讲了这个一样故事:“一家人自来水管坏了,他请一个工人来维修。

工人稍微动了动手,便修好了。

他问要付多少工钱,工人说要二十元加二角钱。

主人听了很诧异也很生气,说“你这么简单的修理,为何要这么多钱?既然收钱,为什么不给了二十元一个整数呢,还要加二角?”,工人说:“你
看我修好,觉得这个工作很容易,但此前我学这门技术是花了相当的功夫的,要二十元是支
付我学习求知的代价,至于我学会了之后来修理,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所以只付我二角钱
就可以了。


孙中山说:“由此可见,知是难的,行是易的,对于革命的道理、对于三民主义的意义也是如此,大家以为革命很难,是对三民主义不了解,如果你们都认识到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
国的道理,一致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中国要富强是一定能够达到的。

”我不得不说孙中山绝对是第一优秀辩手,但不管知难行易,知易行难,我觉得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受
到更多世人的追捧。

四、三民主义文字浅显易懂
孙中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筹钱就是在演讲,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孙
中山在广东高等师范礼堂,按期演讲三民主义,演讲时黄昌榖笔记,由邹鲁校对。

当时里面
有一段,邹鲁看了不很明白,特意拿了原稿去见孙中山,孙中山问他不明白的从什么地方起
到什么地方止,邹鲁指出后,孙中山不假思索,立即把这一段全部涂掉。

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学理虽然非常深奥,却要使凡识字的人,个个都能看得懂。

这样我的主义才能普及民众,然后始能望其实现,你看不懂,就不知要有多少人看不懂,所以全部删去。

”许多人批评三民主义的文字太过浅显,且是不知孙中山的良苦用心了。

五、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孙中山酷爱读书,一生都不释卷。

他曾经说:“除了革命以外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

便不能生活。


有一次,孙中山和宋庆龄在上海福州路的旧书店花选购了一大堆书,因为书太重了搬不动,想雇了一辆马车,但是他想买的书太多,口袋里的钱买书都没够,一分都没剩,最后只
好向随从马湘借了四角钱付了车费。

孙中山一生漂泊,但一有闲暇就抓紧读书,1897年在流亡日本时把日本友人家中所有藏
书都读了一遍。

他还提倡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

有一次,黄季陆得到两本刚刚出版的
《战后欧洲新宪法》和《近代政治问题》,他大体读了一遍,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认为他
是最早读到的新书,别人都没这么容易得到,非常自豪。

见到孙中山之后,孙中山问他“你刚从国外回来,最近外国有什么新书出版?”黄季陆立刻说他读了这两本新书,而且很得意的把两书的内容陈说并大加评论了一翻,说了半个多钟头,孙中山一声不响,一点也不加阻挠,
直到他说完,孙中山从旁边的一个书橱取出一本红封面的书,带着微笑问他“是这本吗?”黄
季陆翻看中发现孙中山用红蓝铅笔画了许多横线,还有的打了问号,说明孙中山已经非常认
真的读过。

黄季陆非常惭愧,自觉实在自以为是,班门弄斧。

孙中山很慈祥的微笑说:“读书要多读新出版的名著,这样才能渊博,才能吸收新知。

阅读专注也很要紧,这样学问才有系统。

你现在已经在做事了,做事时更要抽出时间来读书,不然追不上时代,就会变做一个落
伍者。

你还年轻,好好用功。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中山也没有忘记读书。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
共商国事,冯玉祥的部下鹿钟麟奉命到北京车站迎接和保护孙中山。

鹿钟麟走进车厢后大吃
一惊,他看到孙中山不是坐着而是正躺在卧铺上。

他的健康状况很不好,但是枕边放着书,
手里还正在拿着书看。

伟人的一生,太多的故事,他苦口婆心的教化着一个时代的人民,不经易间也留给了后
人诸多的精神财富。

故事是讲不完的,略收集个人比较喜欢的几则与大家分享,共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