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练太极拳“裆”部的运行 打出的太极拳会更加漂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白练太极拳“裆”部的运行打出的太极拳会更加漂亮太极拳讲究阴阳,行拳中表现为虚实转换,而在这个转换中,有技巧可言,那就是"裆走下孤”。

有了裆走下弧,才使转换更加圆活顺畅,腿上的内劲十足,低盘稳固,上体才能松活,打出的太极拳会更加漂亮。

要知道裆走下弧,先明确什么是裆。

裆是人体两大腿根之间叫裆,具体到点就是会阴穴部位。

下面再讲"走下弧",什么是走下弧?既行拳中两腿重心及内劲虚实转换时,裆运行的轨迹,而这个轨迹如大号铁锅的锅底形状呈下弧型,固称走下弧。

在农村长大的人,都知道做饭的锅灶,锅是下弧形铁锅,架在灶台上,锅下面是灶坑,用于烧火的空间。

而这好比我们的拳架,两腿似灶台,两大腿内侧空间如灶坑,而裆如锅底,会阴穴如锅底最下端。

二者的区别只不过是灶台是固定的,而我们拳架是移到的。

裆走下弧体现在拳架移动的虚实转换中。

练太极拳不是要求裆要撑圆吗?裆撑圆时,裆内形状不是如桥拱往上的弧线吗?这句活没错,裆撑圆是对的。

那为什么又说裆走下弧呢?要明确裆撑圆是练拳常态,是定势状态,而裆走下弧只是虚实转换的瞬间之策。

如果行拳或定势中,一贯裆走下弧,就成了坐钟的钟摆,叫做"荡裆”。

这样行拳吃力,下盘托不住上体,会出现拳架不正、内气不易下沉现象,还会伤膝。

记住,只是重心虚实转换,或换劲的片刻用裆走下弧。

《杨禄禅太极拳拳谱》中指出:“丹田就是太极,练丹田就是练太极,所以斯拳以练丹田为必要事”。

“裆为会阴,会阴为丹田之府”。

这就充分的说明了“裆”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只知道它的重要性还不行,要知道“裆”在练太极拳时的具体要求和运行轨迹才能在实际中练习与运用。

“裆”有“前裆”和“后裆”之分,“前裆”又有“左裆”和“右裆”之别。

“会阴穴”前为“前裆”,“会阴穴”后为“后裆”,“前裆”的左侧为“左裆”,“前裆”的右侧为“右裆”。

有人留言说:“‘裆’在太极拳中的运行轨迹就是‘吊裆’,‘吊裆’就是提‘会阴’或提‘肛’”。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将“会阴”或“肛”上提,还怎样做到“气沉丹田”呢?
我们先从太极拳五大流派各自对“裆”的具体要求。

陈式太极拳大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开裆”;陈式太极拳小架对“裆部”的要求是“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圆裆”;吴式太极拳是从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杨式太极拳相同;武式太极拳对“裆部”则要求“吊裆”和“裹裆”;孙式太极拳是从武式太极拳演化而成,它对“裆部”的要求与武式太极
拳相同。

尽管太极拳的五大流派对“裆部”有四种不同的要求,但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相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对太极拳“裆部”的运行轨迹有3大忌:
1是不能“摇裆”,
2是不能“涮裆”,
3是不能“翘裆”。

所谓“摇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S”型,使裆扭来扭去;所谓“涮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走成“U”型,两端高,中间低;所谓“翘裆”是在“裆”的运行过程中不能像翘翘板一样,一头高,一头低。

陈式太极拳对“裆部”的运行轨迹要求是平行运动,走后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