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前三章简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答:冰不能继续熔化;
把正在熔化的0 ℃的冰放在0 ℃的房间里,冰虽然能达到熔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2、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时候这样做?
答:向水中撒盐降低了水的凝固点,可以防止由于气温低,水凝固成冰,所以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代替自来水。

3、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或者0 ℃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
答:0 ℃冰好一些;因为0 ℃的水和0 ℃的冰的温度相同,但0 ℃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4.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主要采用烧、烤、炒的烹调方式做像糌粑(把干面粉炒熟)的一类食品,很少用平原地区居民常用的煮、炖一类的烹调方式。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藏族同胞很少用平原地区居民常用的煮、炖一类的烹调方式的原因?
答: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用煮、炖的烹调方式不容易把食物做熟,所以很少用煮、炖一类的烹调方式。

5.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

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有被冻伤,这是因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夜间气温骤降时,喷在桔子树上的水凝固成冰,放出热量,使桔子温度不会降得太低,所以没有冻伤桔子。

6.有一种聚乙烯材料可以在15~30℃的范围内熔化和凝固,将这种材料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壁,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若温度低于15℃时,聚乙烯材料凝固放热,使室内温度不致降得太低;若温度高于30℃时聚乙烯材料熔化吸热,室内温度不致上升太高,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7.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答:吃冰棒是利用冰棒熔化吸热;而扇扇子是通过加快人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加快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感到凉快。

8.火箭点火发射时,若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上,发射台就会被烧毁。

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从而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

火箭发射时,发射架为什么不被高温烧坏?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大水池里的水受到高温汽化,汽化吸热,从而保护发射架不被烧坏;火箭发射时,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小水珠组成的。

它是水池里的水汽化后的高温水蒸气又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9.“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
答:不会沸腾,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煲内的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蛊内的水虽然会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10.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做成一个小纸锅。

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

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

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实际做一做,并且说明纸
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答: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烧水不会燃烧。

11.据传某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一道甜点为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以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不动声色,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

请用物理知识解释
答:冰淇淋上面的白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因为水的温度虽然高,但是水在油的下面,被油隔开了,不能汽化,所以无一丝白气冒出,而油的沸点比较高,达不到沸腾的条件,所以从表面看来,给人一种温度不高的假象。

12.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请说出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

答:热风干手器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手表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加快了手上水分的蒸发。

1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
答:水沸腾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出现“白气”,壶嘴处温度较高,水蒸气不会液化,不能产生小水珠,所以壶嘴处不会出现“白气”。


14.在我们南方的春季,每当“回南天”到来时,教室里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

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并提出一个防止教室内“出水”的方法。

(“回南天”是指天气较闷热,空气湿度大的现象。


答:教室内潮湿甚至“出水”,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防止教室内“出水”的方法是关闭门窗、开空调抽湿。

15.小明的妈妈用食用油炸油条时,油的温度约为200℃。

她不小心把几滴水溅到了油锅里,出现了“油花四溅”的现象。

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由于油的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溅入油里的水滴在油中下沉的过程中会迅速汽化,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膨胀破裂把油溅起来。

16.小明和小红都想帮妈妈煮鸡蛋。

当煮鸡蛋的水烧开后,小明认为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的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鸡蛋煮熟。

小红则认为,水烧开后,应当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的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将鸡蛋很快煮熟。

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答:小红的想法更合理。

因为水沸腾后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用小火烧可以节约能源。

17.某小孩的脚不幸被开水烫伤,有经验的老人会迅速打开水笼头为小孩长时间缓冲烫伤部位,然后找来白酒擦洗烫伤处,请解释其中的物理道理?
答:人的体温比开水温度低,开水溅到脚上,放出热量,导致脚烫伤。

用水冲洗或用白酒擦洗烫伤部位,目的是利用水或白酒汽化吸热,减轻烫伤程度。

18.在寒冷的冬天,一辆正常行驶的小汽车排气管口不断有“白气”出现。

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上述现象。

答:寒冷的冬天,排气管内排出的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19.冬天,对着手“吹气”时,会感到手冷;对着手“呵气”时,会感到暖和,为什么?答:“吹气”时,加快了手上空气的流速从而加快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手感到凉爽;
“呵气”时,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后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所以手感到湿热。

20.夏天,小亮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撕开包装纸,发现冰棒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色“粉末”,同时看见冰棒周围出现了“白气”,请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分别解释形成白色“粉末”和“白气”的原因。

答:“白粉”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21.夏天从冰箱冷藏室中取出一个鸡蛋放一会儿,蛋壳表面会变湿;马上用干毛巾擦,却擦不干;过一会儿,不用擦蛋壳表面也会变干。

请解释以上现象。

答: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温度是比较低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所以鸡蛋变湿;过一会鸡蛋上的小水珠汽化变成水蒸气,所以鸡蛋变干。

22.人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到冷;若此时有一阵风吹来,人会感觉更冷。

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答:人上岸后,人体表面上的水分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人会感觉冷;一阵风吹来时,加快了人体表面空气的流速,从而加快了水份的蒸发,蒸发吸热,所以人会觉得更冷。

2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为什么?
答: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水蒸气只有遇到0℃以下低温的环境才凝华,所以下霜之前,气温较低,故“霜前冷”;
下雪后,雪熔化或者升华吸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故“雪后寒”。

24.小明洗澡后,发现浴室的A、B两根水管,水管A上布满水珠,水管B上完全见不到水
珠,小明认为A管通的是热水,B管通的是冷水。

你认为小明的判断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对;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因此布满水珠的应该是冷水管,所以B管通的是热水,A管通的是冷水。

25.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杯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杯的上部。

所以杯子的上部模糊不清。

26.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 夏天,在下大雨后,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

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答:冬季,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上,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汽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除掉“哈气”;
夏天雨后,车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上,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档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汽不能在璃玻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27.人们常将新鲜蔬菜装在塑料袋内并密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在夏天,当把装有蔬菜的塑料袋从冰箱中取出后,看到塑料袋内、外都有水珠。

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把装蔬菜的塑料袋放入冰箱后,塑料袋内蔬菜蒸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塑料袋内侧形成小水珠;把装蔬菜的塑料袋从冰箱中取出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塑料袋液化,在塑料袋外面形成小水珠。

28.冰箱冷冻室里的冻肉块,其表面通常会有一层霜。

请解释这层霜是怎样产生的。

答:冷冻室的温度低于0℃,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肉上,所以会有一层霜
29.医生给病人检查口腔时,常常先把一面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是为什么?
答:在酒精灯上烧一烧是为了提高镜面的温度,使口腔中的水蒸气不会液化形成小水珠,便于医生观察。

30.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
答: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31.灯泡用久了以后为什么会发黑?
答:钨丝先升华后遇到冷的灯泡壁又凝华形成固态的小钨粒,附在灯内壁
上,长时间灯泡变黑。

32.为什么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交汇处会下雨?
答:冷暖气流交汇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熔
化变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33.雪糕是大家都喜欢吃的冷饮。

请根据图中的情景回答:
(1)图中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2)关于“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哪幅图?请用有关物理知识说明
理由。

答:(1)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变
成液态小液滴,即“白气”;
(2)因为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许多小水珠,水珠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白气”会下沉;故图中的乙符合题意。

34.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而产生大量的热,会因温度过高而烧坏.在火箭的头部涂上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汽化,就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为什么?
答:火箭的头部涂有的特殊材料在高温下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需要吸收热量;然后汽化,由液态变成了气态,也需要吸收热量。

这种材料在熔化和汽化过程中能吸收大部分热量,从而使火箭头部不会因温度升得太高而被损坏,起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

35.用高压锅煮饭菜比用普通锅煮饭菜熟得快,为什么?
答:高压锅密封性能好,在水沸腾时锅内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饭菜在高温的环境下可以很快地煮熟,所以高压锅煮饭比一般锅子要快。

36.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大烧杯中的水加热,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问小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为什么?
答:大烧杯中水虽已沸腾,但小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但温度可达到沸点。

因为小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达到沸点后,由于大烧杯中的水温度也保持在沸点不变,小试管就不能继续从大烧杯中吸热了,所以小试管中的水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37.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开水蒸发产生水蒸气。

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内壁就液化成小水珠,并附在玻璃内壁上,所以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

38.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呈针状有什么作用?
答: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状叶子减小了表面积,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过快,有利于仙人掌在沙漠中的生存.
39.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答: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干冰升华使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使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白雾。

40.夏天,小明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几个冰块,放入装有常温矿泉水的杯中。

过一会儿,他用吸管搅动冰块,发现这几个冰块“粘”在一起了,如图所示。

请解释这个现象。

答: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放在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冰的温度还低于零摄氏度;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零摄氏度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

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41.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
答:铝壶加热时温度升高,由于装有水时,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就不再升高,铝壶的温度只比水的沸点稍高一些,未达到铝的熔点,因此铝壶不会被烧坏。

若铝壶内没有装水,铝壶的温度就会一直升高到接近火焰的温度,超过了铝的熔点,铝壶就会熔化,严重得会引发火灾。

42.冬天,地处北部山区的一些居民,为了室内的保温,常把纸条粘在窗缝处,俗称“溜窗缝”。

为了使纸条不因潮湿而脱落,通常把纸条粘在室外的窗缝处,请你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解释:为什么不把纸条粘在室内的窗缝处?
答:(1)内温度比室外高,当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就会液化成小水珠,若把纸条粘在室内窗缝处,纸条很容易受潮脱落。

(2)内外温差很大,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会凝华成“窗花”,当温度升高时,窗花熔化成水,若把纸条粘在室内窗缝处,很容易受潮脱落。

43.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浸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哪一面吹来的。

(1)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2)举出一个与上述现象进行简单解释。

答:(1)风吹的一面空气流动加快,蒸发加快,蒸发吸热致冷,所以胳膊上风吹的一面觉得较凉。

(2)喝开水时,向杯子上方吹气,可使开水凉得快一些。

(符合题意即可)
44.晒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且要把粮食摊开?
答:因为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的越快。

把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是为了提高粮食的温度,把粮食摊开,是为了增大表面积,都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使粮食快干。

45.冬天,我们在室外“哈”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它们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不同点:冬天哈出的“白气“是由于嘴里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夏天冰糕冒“白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液化形成小水珠。

46.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液体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对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自主探究活动报告,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

(开放型试题,方法合理即可)
(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碗、保鲜膜、水、勺子。

(2)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在两个相同的碗中用勺子加入等量的水,把其中一个碗用保鲜膜封住口,并将两碗水放在通风过道处,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碗中水量的变化。

观察到没有封口的碗里水变干,而封口的碗里仍有水。

(3)得到的结论:在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时,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水蒸发得越快。

47.如何用实验证明碘固体受热直接升华而没有经过液态?
1、器材:烧杯、石棉网、铁架台、水
2、实验步骤:将加有适量水的烧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至水沸腾,对固体碘进行水浴加热,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碘蒸气,而未出现液态碘。

从这个实验就可以说明碘固体受热直接升华而没有经过液态。

3、原理:因为常温常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低于固态碘的熔点(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证明紫色的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来的。

4、结论:碘固体受热直接升华而没有经过液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