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与教育的交叉影响之本质
讲稿——双重性格、耻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说明了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原因,并把这种文化称为“耻感文化”。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一个是美的、一个是武的,一个是顺从的、一个是反抗的,一个是美丽的、一个是血淋淋的。
所以这种性格可能是交织组合在大和民族的深处,也成为它心理结构或者国民精神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
●…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1.“菊”——日本人彬彬有礼的特征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
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
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
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
日本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2.“刀”——日本武士精神的代表日本武士精神,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重名轻死,杀身成仁。
《菊与刀》描写的就是战争中的日本武士,“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
从《菊与刀》看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从《菊与刀》看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孙镜雅来源:《大观》2015年第01期摘要:《菊与刀》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她的“文化模式”理论解读日本文化形态的一本著作。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而这两者极端的事物却都出现在了日本文化中,并且能够很好的相互转化,鲁思·本尼迪克特用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这一对意向不仅代表了日本文化中互悖共存的文化现象,更是代表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
本文将在探讨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时,探讨造成日本双重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人;等级制;双重性格;耻感文化日本通过摄取和融合他国文化来生成自己的文化,又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的不断学习而进行日本化,在这种将别族文化日本化的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别国的先进文化,而且还很好的保持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就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这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征。
日本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它具有柔美如菊的一面,能有闲情逸致的去品茶论道,但是日本人又具有黩武好斗的一面,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日本双重文化的形成有着诸多原因,而这种原因背后的根源所在也是我们需要探讨和发现的。
一、日本双重文化形成的原因(一)民族原因从长期来说,日本岛内只有日本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居住,在很早的时期里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文化,不管是从饮食风俗、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是都是类似的甚至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日本民族的向心力,使得他们能够沟通顺畅并且达成一致的目标,这使得整个社会能够做出相同的行为动作,所以日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能够保持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由日本人的同质性决定的。
(二)思维方式日本人在古代以来一致受到中国思想的影响,但是中国思想对其影响并没有那么彻底,中国并没有能够使日本变得中国话,与此同时,在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文化,但是也同样没有造就出一种和西方一样的模式来,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日本人的被动思维。
浅析日本教育的双重性格

和 国民 的等级 意识才 大 大加 强 。 是 等级 意识 和等级 结 但
构并 没有 销声 匿 迹 .而 是 与平 等 观念 有 机 地结 合 起来 , 形成 独特 的 特征 。具 体 地 , 们 可 以分 别 从 战前 和 战后 我 两个 阶段 来考 察 :
理 体 制三 个方 面比较 全 面地分析 了 日本教 育 的双重性 格 , 以期能从 深层 次进 一 步 了解 日本教 育 的现状 。
【 关键词】日本 教育 双重性格
日本 对很 多人 来说是 一个 充满 神奇 色彩 的 民族 。作
是战 后经 过美 国 强制 性 的 民 主改革 ,l 社会 的 平等 性 E本
为一个 资 源短 缺 的岛 国 ,却 能在 1 纪通 过体 制 转 型 9世
跻 身 列强 行 列 , 战惨 败之 后 , 能 在 不长 的时 期 内 成 二 又 为世界 第 二大 经济 强 国 . 这些 都 不能 不令 人 对 之刮 目相 看 。作 为 中国的 近邻 , t 有其 独特 的性 格特 征 , E本 这与 它 的地理 环境是 分不 开 的。例 如 , 四面环 海 、 在 交通 手段 落
一
构 成 的 。但 是 , 往 官 界 的 门户是 大 开 的 , 通 它不 管 学历 、 族籍、 出生 地 、 社会 阶层 如何 , 是根 据 ‘ 而 业绩 主义 ’ 官 对 僚 进 行选拔 、 升 。 这 些尽 管 都体 现 出 了一 定程 度 的平 晋 ” 等性 , 综合 来看 , 前 E本 教 育仍 然有 较 强 的等 级性 。 但 战 t 造 成 其等级 性 的 原 因主要 有 三 个方 面 : 是 经济 上 的贫 一 富不 均 。文部 科 学省 曾 说 :对 教 育 的兴 趣 , “ 士族 阶层 比 平 民阶层 是 较高 的 . 必 须是 看 到 是 以经 济 上 的原 因为 但 依据 的 。” 日本 , 学 经 费原 则 上 是 由 国民 负担 的 , 在 上 平
浅析日本的双重民族性格

其 次, 自然资源上来看 , 本的资源十分贫乏 , 是 从 日 这 日本发展脆弱性 的一个渊源。 日本 的国土将近 7 %是 山 0
【 收稿 日期] 09 一o 2 20 2— 5
・
无常观、 意识 、 危机 不安 全感 等构成 了 日 人特 有的 “ 本 岛 国心态” 。这种固有地理环境下 产生的特定 心态 , 在漫长 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地 深深扎根 在 了 日本人 的血 脉里 , 遗传给 了一代又一代的 日本人 。了解 了 日 本人的这
一
、
一
地, 平原和低地很 少 , 占陆地 总面 积的 2 % , 中农业 约 5 其 用地仅 占 1%。地少 人 多 使得 日本 的粮 食 资 源严重 不 4 足, 大部分依赖 于进 口, 这一 最基本的温 饱问题 也使 日本 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受到 了一定程度 的限制。有位 学者 曾 说过 :一个 在粮 食 上 自给 自足 或基 本 上 自给 自足 的 国 “ 家, 相对于一个不能 自给 自足 , 而必须进 口它 所缺乏 的粮 食, 否则就 会饿 死 的 国家来 说 , 有很 大 的 优势 ” 然 具 。 而, 残酷 的地理条件剥夺了 日本这一优势 。在工业生产所 需要的重要原材料 和能源方 面, 日本几 乎都没 有 , 而且 能 够作为替代品的原料也没有 , 大部分要依靠进 口。若 以 绝 原材料和能源作为威胁 的筹码的话 , 无疑是对 日本这个 世 界上最大 的资源进 口国的致命打击。 再者 , 从领土面积来看 , 日本陆地包 括北方 四岛( 尺捉 岛、 国后岛、 色丹 岛、 齿舞诸岛) 3 万平方公里 , 约 8 比马来西 亚的面积稍大一些 , 当于 中国的 l2 、美国的 12 、 相 /5 /5 巴西 的 12 、 / 3 印尼的 15 【 领 土面积如此狭小 , / 。 6 即使人 口密 度 再大 , 也都难 以摆脱 国内市场狭窄的限制 , 这对经济贸易发 达的 日 本来说 , 拓展广 阔的海外 市场 是其 继续 发展下去 的 必然选择 , 然而对 于原材料 和能源都严重依赖 进 口的 日本 来说 , 其经济发展 中生产 、 贸易的每个环节都表现出对外界 的强烈依赖 , 这也就决定了 日本在贸易方面的敏感性。 典型的岛国地缘环境 , 孕育 出了 日本特有的民族文 化 和民族性格 。 日本 四围环海与外隔绝 , 长期生活在一个 相 对封闭的环境 中, 使得 日本 民族 内部有着强 烈 的凝聚力 , 而对外界也 自然地形成一种狭隘的排斥心理 ; 岛上资源 贫 乏、 自然灾害频繁 , 身处这样 的环境使 得 日本 国民对本 民 族和国家的命运有着一 种深深 的忧 患意识 。 自闭 、 外、 排
_菊与刀_日本人的双重性格_费克申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28日/第010版书评周刊・社科《菊与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费克申有这样一本书,是美国人写的,1949年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大受欢迎,不仅是当时的畅销书,而且是常销书。
有统计表明,到1996年,该书在日本重印逾百次,印数为230万册,恐怕日本的经典著作也不过如此,这部书译成中文后也被大量发行,光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就重印几达20次。
这部超级畅销书就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的名著《菊与刀》。
这部书的产生在今天看来,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是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请写的,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命题作文。
不过,看看时代背景,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了。
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和日本正在太平洋展开着殊死搏斗,但美国已经预测到胜利属于保卫民主和自由的盟国一方,于是,就请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的情况。
本尼迪克特采访了被拘留的日本人,并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主要是文学,写成了报告,向政府提出建议,即日本不像其现在显示的那样,搞什么“一亿玉碎”,而是会投降,但美国不能直接对其实行直接统治,因为两国,或者说欧美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太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尼迪克特的预言是正确的。
这部报告后来就被整理成《菊与刀》这部令人称奇的书。
顺便说一句,美国是积极研究敌对一方的,从各个层面上,都在进行学习和研究,正应了《孙子兵法》上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日本却攻击盟国是“英美鬼畜”,学校都不学习英语了,两相对照,再看看结局,足以见得理性的力量是能够战胜丧心病狂的野蛮激情的。
我们看这部书时,可能最先感兴趣的是书的名字。
菊是日本皇室的徽章。
为什么要用日本皇室的徽章做标题呢?让我们先看看日本的天皇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本的天皇古代不过是一个部族的酋长,逐渐强大,战胜了其他部落,而称为首领,但在体制上并不成熟。
于是,日本人向中国学习,引进了中国隋唐的典章制度,甚至文字,日本天皇比拟于中国的皇帝,实行皇权专制的政治。
对日本文化双重结构的思考_兼论中日文化之差异

对日本文化双重结构的思考———兼论中日文化之差异贾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
日本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在不同层次结构间冲突、融合,长期并存,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探究日本历史上的共同体形态(特别是中世纪农村共同体),着重从宗教、儒学等方面对历史发展中日本文化所体现出的双重结构进行了思考,并从中引发出对中日文化差异的探讨。
关键词:日本;双重文化;共同体形态;中日;文化差异日本文化的双重结构并不是新旧文化的重叠,而是体现为每个历史发展时期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
这种结合使外来文化和日本的固有文化和平共处,形成了上下两个层次或多层次的结构,正是这种不同层次结构间的冲突、融合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例如,奈良时代初期的日本是一个封闭的氏族共同体社会,由于引进了中国大陆的律令制①官僚模式,其结果形成了院政政治体制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和思想。
日本引进律令制是为了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但地域共同体的文化形态仍然存续着,共同体内部的氏族体制也未消亡,日本的固有文化意志仍在起作用。
因此,其政治形态绝非是中国隋唐那样的中央集权,而仅是一种松散的中央集权制,即院政政治体系(以上皇为中心的公卿集团执政)。
又如明治时期,在封建性的封闭社会结构中引进了西方的代议制②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这两种异质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家制立宪国家的政治体制。
相应于这种双重结构国家形态的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即古代氏族社会的神道与中国儒教及佛教相结合而形成的“天皇”观,并在封建道德(孝亲忠君)中渗入了欧洲的个人主义(自主爱国)伦理,形成了“忠君爱国”的伦理规范。
十二世纪中叶,武士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于1192年成立了镰仓幕府。
至此,日本脱离亚细亚生产方式,类似西欧庄园制为主要形态的封建制趋于成熟,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独特民族风貌的武家政治。
在这个时期“公家”和“武家”两种力量并存,相互制约。
更重要的是,各地出现了以武士为中坚的封建割据局面及商人为中介的商品流通网络。
双重性格:日本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的影 响 , 也深深 被西方 文化浸染 , 但表现 出来 的却 是 既 不 同 于 东 方 又 不 同 于 西 方 的 独 特 文 化 模 式 2 j诣。当今 的 日本 文 化 是 东 西 方 文 化 融 合 的产
的强大推动力 。 日本前首 相吉 田茂 曾说过 :教 育在 “
现代 化 中发挥 了主要 作用 , 大 概 可 以说 是 日本 现 这 代化 的最大特 点 。L 1 然 而在 成 功 的 同 时 , 负 面 ”1。 ] 1。 其 效应 也越来越 突出 , 学校 教育 的整齐划 一 、 管理 制度 的僵化呆 板和考试 竞 争激 烈 等 问题 的 出现 , 教育 使
度等无不受 “ 校外 的事情” 约也是 不争 的事实 。因 制
此, 在探讨 日本教育 的特质 时 , 不能不 把其 文化特性
考虑在 内。
一
现代科技 的推 崇等 。然 而 , 正是 这 种看 似水 火 不容 实则操 之可行 的特征 , 构成 了 日本 文 化独 特 的双重
性格 [3 日本教 育 中的许 多特 性 正 是深 深 根植 于 4。 ] 这样 的文化土 壤 。
物 , 这种融 合不是 两 者 简单 的综 合 , 是“ 合” 但 而 化 ,
不是 全盘 的“ 国化” 而是 从 “ 国化 ” 渐转 变 为 外 , 外 逐
“ 日本 化” 的过 程 。从 圣德太 子“ 大化 革新” 时期 到江
丧失 了原有 的价 值 。2 O世 纪 8 0年 代 至 今 , 日本 的 教育 荒废 现 象 , 学 生 旷课 、 如 逃学 ( 日语 称 “ 级 崩 学 坏” 及 校园暴力 、 侮 等行 为 ( ) 欺 日语 称 “ 己灭” 愈 异 ) 演愈烈 。“ 校外 的事 情 比校 内的事 情更重 要 , 校外 的
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与教育性格的嬗变

( .山东 理 工 大 学 大 学 外 语 教 学 部 , 1 山东 淄 博 2 5 4 ; 5 0 9
2 山东 师 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 山东 济 南 2 0 1 ) 5 0 4
摘
要 : 文 试 图从 史 实 和 学 理 两个 方 面 分 析 日本 文 化 的 两 个 悖 论 : 近 代 以 前 与 中 国文 化 同 文 同 种 的 日本 本 在
和 民族 发展 的不 竭 动力 。
起 来 的网状 权力 结构 中 , 除至 高无 上 的法 律之 外 , 没
有 绝对 的权 力 可 言 。法 国思 想 家 孟 德 斯 鸠 曾经 说
过 :要 防 止滥 用权 力 , 必须 以权 力 约 束 权 力 。 这 “ 就 ”
一
至 理名 言 , 破 了西 方 政 治 文 化 三 权 分 立 的 奥 秘 点
关键词 : 比较 教 育 ; 日本 ; 化 悖 论 ; 式 规 则 ; 育 性 格 文 形 教 中图 分 类 号 : 4 —5 . G 00 9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1 9 (0 6 0—0 00 1 7 —2 8 2 0 ) 3 0 8 — 5
至乃 治 , 千世 乱 而一 世 治 也 。L 中 国和 日本 传 统 是 ”l
力拥有 者 ( 国王或 皇帝 ) 往往会 以利 己的伦 理道 德为
美 诸 国 的社 会组 织形 式 , 是这 种模 式 的典 型代 表 。 从地 缘 文 化 的角 度 来看 , 日本 既缺 少 西 方 民主
理论 的基 础 , 缺 少 西 方 法 治 的 实践 。鉴 于 中 国传 又 统文 化对 周边 国家 强 大 的辐 射 力 , 多 中外 学 者通 许
日本文化的两个悖论与教育性格的嬗变

阶层通过争权夺利、 互相残杀 、 与皇室联姻等方式 , 直接危及到皇室 的统 治地 位 , 大有“ 天子而令诸 挟 侯” 之势。圣德太子试 图通过全面借鉴中国先进 的
政治 、 文化和教育组织模式 , 固天皇的统治地位。 稳
值得注意 的是 , 中国历 代皇帝专权 和强调德 与
治模式不 同的是 , 圣德太子采取 的是通过分权 和法 治的方式稳固了 日 本天皇 的统治地位。如果说中国
分为两种。第一种模式是 , 精神权威和世俗权 力合
而为一 , 国家 的立法 、 执法和司法权边 界模糊 , 并且
由一种等级化 的秩序构成。中国和 日 本传统社会的
政治组织形式 , 是这种模 式的典 型代表 。人类社 会
政治体制 的第二种模式是 , 在精神权威与世俗权 力 分离的前提下 , 以权 力制约权 力 , 亦即权力制衡 模 式。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来看 , 作为东亚国家的 日 , 本 既缺少西方民主理论 的基础 , 又缺少西方法治的实 践。鉴于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周边国家强大的辐 射力 , 许多中外学者通 常把 近代 以前 的 日本文化划 归为儒教 圈, 把 “ 而 西学 东渐 ” 之后 的 日本近代 文 化, 划归为“ 脱亚人 欧” 的西方化过程 。然而 , 接下
对我国今天的政治体制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发作
用 的改 革运 动 。
大化革新运动 的发起者 圣德太子 , 一位精通 是
汉文化 、 希望按照中国“ 王大一统” 尊 的思想对 日本
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的天皇 。六世纪末 七世纪初 , 本 尚处于由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 的过 日 渡期 , 全国尚没有形成统一的书写文字 , 与历史悠久 的中华文 明相 比, 其文化 的后 进性是 显而 易见 的。 然而 , 最让 日 本皇室担心的, 是当时 日 益强大的氏族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李清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摘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较为显著。
日本人尊崇和为贵,却又对他人敬而远之;既主张艰苦奋斗,又追求奢靡享受;既善于模仿外来事物,又有排外的消极思想。
本文将从“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入手,探究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原因;影响一、集团主义精神日本人的集团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其近代化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面对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时,同一民族的人能否团结一致这是致胜的关键。
日本集团主义精神反对英雄主义,他们认为带动群众工作热情的不是榜样力量,而是集团主义精神。
在日本,团结协作、体谅他人是被人称赞的优良品质,而凸显个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却往往被众人所不喜。
长期以往,日本人形成了牺牲小我的合作精神,并自觉自愿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可以这样说,集团主义精神是维持社会秩序,确保集团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明治维新以及战后日本经济成功发展中可以看到,集团主义对于日本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集团主义精神也存在一定弊端。
比如说日本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因此性格相对软弱、缺乏主观决断能力。
在实际工作当中,日本人基本上从不会对自己的上级说不,不论上级的决定正确与否,不论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他们都会唯命是从,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从而证明自身能力,获得他人的敬服。
反之,则极易被同事孤立,甚至会受到言语攻击。
因此,日本人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自动申请离职,或者采用自杀的手段来承担相应责任。
集团主义精神让日本人对于集团以及社会的评价十分重视,进而导致日本人的自尊心极强,看待声誉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
二、等级制度一直以来,日本的等级观念都比较严重,已然成为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日本人都认为不平等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
浅谈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

浅谈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日本民族——这个岛国上的大和民族,在地域空间和历史时间之中,孕育和积淀了自身的民族文化,而蕴含在民族文化之中的便是其特殊的民族性格征,这些性格特征一直都是世人研究日本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也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解释日本文化种种怪异的现象,比如切腹自杀、魔鬼训练。
当我们描述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到“但是”、“却”、“而”等这一类转折意味浓厚的词汇,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因为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往往呈现出双重性、矛盾性,而这样的句式用于描述其他民族的时候却会显得有些荒谬。
日本民族是优雅与残忍的结合体,这是日本民族性格特征中显而易见的一点。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优雅与柔美,正如贤惠的日本女子一样温雅哀婉;刀则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是“武士道”精神的灵魂,诉诸的是暴力。
在美国学者露丝·本尼狄克特的研究中,日本民族的这种性格特征被形象化的比喻为“菊与刀”,菊的恬淡优雅和刀的凶暴与残忍,一如日本的樱花和武士。
一、优雅的民族性格日本民族的优雅,记录在文学中、影视艺术中,并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川端康成的经典之作《伊豆的舞女》里描绘了一群身姿曼妙的伊豆舞女,她们虽然生活得不很如意,但是依然很积极很优雅的努力生活着。
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也描写了很多优雅的女子,比如初君的妻子有纪子就是那种很典型家庭主妇,每天照顾好孩子,等着丈夫回家,把家里打理的一尘不染,过着有品质又优雅的生活。
电影《情书》、《恋空》里所展现出来的是那种很清纯、很恬静、又很青涩的的女子,追寻着纯净又甜美的情感。
虽然不能说电影里所展现的是所有日本人的性格特征,但是却是能反映出植根在日本人内心的一种文化积淀。
日本女子的优雅,在家庭主妇的身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动作优雅,极其的有礼貌重礼节,在家里一直都是贤内助,把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同时又很能吃苦十分的隐忍。
比如日本电影《朋友》里的那位妈妈,不管女儿怎么蛮横,她始终表现出足够的隐忍与耐心,特别是当她得知女儿患了癌症之后,她对女儿更是关怀备至,默默地承受另一份痛苦,让你深切的感到母爱的伟大。
日本个性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日本 问题 研究
4 9
日本个性教 育对我 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庞 宏伟 薛晓春 李海峰。 ( 河北 大 学教务处 , “ 河北保 定 0 10 ) 7 0 2
内容摘要 : 个性教育是 当今 日本 教育 界所 奉行 的重要原则 之一 , 我国所推行 的素质教育 而 与 日本的个性教育有许多共 同之处 。本文从分析 日本个性教育的内容人手 , 进而提 出了 日本个 性教育对 我国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 关 键词: 日本 ; 性 教 育 ≠ 质 教 育 个 素
( ) 四 大学入 学选拔 制度 的多样 化
大学入 学考试 形式 的多样 化主 要表现 在 : 笔试 之 外增 加 了面试 、 论文 、 用技 能 等考 试 实 形式 , 成绩 评定不 是只 以考 试成 绩为 最后标 准 , 还要 参 考个 人特 长 等综 合考 核 成绩 。此 外 , 还增 加了推荐 入学 等形式 。这些 灵 活的考试 形 式有 利 于 消除学 生 为升人 大学 而产 生 的“ 惧 试 、 试” 厌 等现象 , 而缓解 了仅 以学 业成绩 为 唯一 评 价标 准 的升 学竞 争 压力 , “ 从 从 以考 试 为 中心” 向“ 走 以培养 学生 能力 中心” 。有助 于对 学 生进 行 综合 性 的 、 多方 面的 考察 , 促进 学 生 的个性 化发 展 。 ( ) 五 扩大地 方及学 校 自主 权 日本 在个性教 育改革 过程 中 , 变 了中央集 权 的教育行政 体制 , 学校设 置 、 区设定 、 改 对 学 人事、 财政 、 学校管理 等方 面 , 给教 育 委员会 以更 大 的 自主权 , 实现 了教育委 员会 与学校 权力 关 系 的重 构 。为了推行个 性 的 、 特色 鲜 明的学 校教 育 活 动 , 校 可 以根据 自身 的状 况 、 点 学 特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

岛国性情与耻感文化----日本人的双重性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所有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斗争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在太平洋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岛屿登陆战中,日本人也让美军吃够了苦头。
二战后期,德日法西斯败局已定,美国继续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
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
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
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
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参阅大量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
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名叫《菊与刀》,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菊”使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它们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本尼迪克特根据观察分析,得出有关日本民族性格的论断,她认为,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善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
日本人为什么发动侵略战争?受侵略国家的人民都认为,这是因为日本推行压迫弱小的罪恶方针,无情践踏“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条国际准则的结果。
可日本人对战争则另有看法。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矛盾性格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二战后受美国政府的委托,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报告整理成书出版,即现在的《菊与刀》。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训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本尼迪克特把日本文化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不在于人的内心。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日本人及其文化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
这说明,研究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类型”。
本尼迪克特是在美日交战的情况下研究日本的,她只能凭借间接的资料进行“远程研究”。
中国人对日本实感最深、关系最密,两国文化又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时偶尔也把中日作了点小小的比较。
一、双重性格重恩与复仇“文化的基本代码,从一开始,就为每个人确定了经验秩序,这个经验秩序是它将要处理的,它在里面会重新找到迷失的路”。
中国人的恩限定在血缘关系中,但是日本人却将恩泛化到整个社会结构中,他们将所有的社会关系都理解成受恩和报恩的关系,君主和臣民之间、父母和儿女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归根到底都是由“恩”将他们连接在一起。
这样,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恩情,使得他们自觉履行义务而毫无怨言,实际上就从社会心理层面阐释了等级制度的内在合理性。
日语教育中异文化理解的理论探讨——以日本事情教育为例

职 时 业 空
日语 教 育 中异 文 化 理 解 的 理 论 探 讨
— —
以 日本 事情教 育 为例
何 明清 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南 师范 学 院 ,江 西 赣 州 3 l 0 ) 赣 4 0 0
因此 ,这 就警 示 我 们要 时 刻 关注 文化 民族 主义 扩散 的可 能性 。 理 解 差异 的确 有助 十 问题 解决 的 观 点或 许 过于 片面 化 了 ,如 果 考虑 到真 正 的共 感 是理 解 达成 的 基 础 ,我 们就 不得 不对 运用 差 异作 为材 料 来 进行 异 文 化理 解 的做 法 抱有 疑 问。作 为 文化 类 型化 中间媒 介 的 口语教师 ,应该事先 意识到 “ 因差异化而被类 型化 的文 化将 会在 不知不觉 中变 得更 加差异 化 l” r 。差别 问题 阻碍 了理解 的共 生 ,“ 讨论 差异 无助 丁差别 的 消 文 化 文 本 解” ( 吉野 . 9 ) 口本著 名社 会学者江原 由美 子认 1 7。 9 为 :差别是一 种非对 称性的东西 ( 江原 . 9 5 ,拘 泥 18 ) 本 文试 在 理论 层 面 上从 以下 三个 角度 对 日语 教 于 文化 差异 的争 论无 助于 差别 的解 决 。 2. 文化 固 有 性 和 文 化 差 异 论 对 异 文 化 理 解 的 负 育 中的异 文 化理 解进 行 讨 论 。首 先 是在 文 化独 自性 的 质 疑声 中 ,探 讨 文化 类 型 化和 文 化差 异论 是否 妥 面影响 。在此 ,我们不是将差 别看作是心理 上的或是 当的 问题 ;其 次是 针对 语 言 习得 是 文化 习得 的观 点 认 同上 的 问题 ,而是强调 把握 其形 式侧面 的重 要性 , 展开讨 论 ;最后 是从 以学 习者为 中心 的观念 出发 ,探 不要 忽视 了问题 的本质部分 。关于差 别和差异 ,正 是 讨 文化 文本 与 读者 的 关系 问题 。 因为 “ 被差别者”也 同样被置于 “ 差别”事实的面前 , 所 以其情形是多样 的 ,从而也说 明 “ 差别”不是 以 “ 差 日语 教 育 中异 文 化理 解 的 理 论 基 础 异 ” 为根 据 的 。在 E本 事情 教育 中我们 有 过这 种 经 t 1. 文化 固有性 和 文化差 异论存 在 的 问题 。 日本 验 :当我们和 某个 “ 差异 ”集 团的成 员开始 交往 , 被 关于 日本 事情 教育 的研 究 ,涉及 了上 世纪 7 、8 0 0年 后 来 发 现对 方 是归 属 某个 集 团 的一 员 ,有 时便 会 带 代 日本社 会 安 定 ,经 济 繁荣 当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文化 有 一种意外感 。相反 ,当我们事先知道某 人是属于某 独 自性持 肯 定 态度 的相 关分 析 ;传 统 的创 造 和 虚构 个集 团 的成 员而继 续 和他 交 往 ,直 到后 来 双方 在 不 性 ;作 为 日本 文化 比照 物 的美 国社 会 存在 等 等 内容 知不 觉 中 已经 建立 了 良好 的 关 系 ,并 同 时注 意到 那 ( 小川 . 9 6 。其 中许多研究 阐述 了 日本 文化独 自性 人原 来 是属 于 怎样 的集 团的 。 差异 和差 别的理 论 存 19 ) 差 观念 的危 害性和复杂性 。 E语教 育不仅与 日语 、 日本 在于个 体 当 中,正是讨 论差 异 的要求导 致 了 “ 别 ” t 理论 的产 生。就是说 ,运用差别理论 解决 问题就 如同 文化相 关联 ,对语 言 、文化 的本 质 ,包括 其形成进行 差 差 历 时性 考 察 至 关重要 。若 要对 相 关研 究 领域 进 行历 解决 “ 别 问题” 的关键在于是 否存 在 “ 异”认识 时性 和 共 时性 考 察 ,一 定 要 涉及 到 已形 成 的文 化 和 样 于 事无 补 。 差 别 是一 种从 本 质上 的排 除行 为 。 从差 别 者埘 语 言 ,这 样 作为 非 常不 安 定 的文 化就 显 得 更加 突 出 了。因此 ,对待语 言文化 不仅 需要慎重处理 ,还 要对 被 差别 者 毫 不关 注 的 日常 经验 来看 ,可 以说 差 别 的 把 文 化类 型 化来 分 析其 差 异性 的做法 的妥 当性 提 出 排 除性 是 内附 的一 种 东西 。 因为 差别 者 将被 差 别者 质疑 。下面 ,对 在异文化理 解教育 中经常 用到的差 异 排 除在 外 ,所 以也不想去 考虑 差别 者带有 何种 差异 。 论 问题 ,援引吉野 (9 7 1 9 )和江原 (9 5 1 8 )等人的观 也就 是说 ,差别 是 非对 称 的 。所 以对 差 异 的指 出及 评 价 ,反 而 可 能会 强化 这 种差 异 ,从而 说 明使 之 差 点 ,对 其进 行 批判性 分 析 。 差 随着 关于 文化 差异 知 识 的异 文 化 间交 际 出版 物 别 化 的论 据 是 不成 立 的 。 因此 ,江 原认 为 “ 别就 江 的不断增 加 ,让人 们更 加忽 视 了与外 国人 的共通 性 , 是 让 人 们 不 要 看 到 这 种 差别 存 在 的 种 装 置 ” ( 1 8 ) 留下 了更深 刻的 文化差 异 印象 。结 果 ,“ 来 以消 除 原 .9 5 。 原 非对称性 的原 因是 由于差 别者 方面设 定范畴 , 异 文 化 问交 际 障碍 为 目的 出版物 ,不 但没 有 达 到预 定 目的,反而成为 了一道文化屏障” ( 吉野 .9 7 。当 将 自己与被差 别者的界 限设 定。一方 是无 目的 的 ,而 19 ) 日本 人 和外 国人在 交 际 中 出现 困难 时 ,则容 易 将其 另一 方带 有 目的性 ,所 以 ,提 示 差 别 的责 任 由被 差 归咎 于 文化 ,说 外 国人 不理 解 日本 人 的思 维 方 式等 别者 承担 。然 而 ,原 先 因差 别者 的 范 围划 分而 导 致 等。从这种 意义上来说 ,虽不 能说 文化差异论 的提 出 的被 差 别者 的 差别 提 示 ,就 从这 种 装置 出发 而 又 同 种 者 、传播者 、接受者均 为 民族主义者 ,但 是可 以说 明 归 到这 个 装置 ,成 为 了装置 本 身 的 一 行 为 。 另 ‘ 你 “ 文化 问交 际和文化 民族 主义是 内外 一体 的关系 ” 方被 划定 范 围的人 ,当被 问到 “ 是 属于 哪个范 围” 异 。
关于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研究

关于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研究作者:刘萍左娜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6期摘要:文化与身处文化当中的个体的性格的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像土壤和生长在土壤之中的植物的关系一般。
文化给予个体的性格以潜移默化的滋养和影响,而个体又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回馈给自身的文化以双向的影响。
文化具有随着时间增长而不断积蓄自身力量的性质,而人的性格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又得到了不同的改变。
日本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其存在的独特性始终为世人所好奇,而日本文化的形成又影响着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反过来亦如是。
本就试图探析这两者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的关系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人;性格;影响不管身处文化中的人们对其土生土长的文化圈持的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文化以共性的方式将其影响灌输给每一个在其中成长的人们,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在日本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成长成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时,他们也在不断促进自身文化的形成,同时也在不断地深化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在相互影响中形成的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只要是出生和成长于日本这片土地上的个体,不管在他们的主观意识当中,对于日本文化是持接受还是排斥的态度,这都丝毫不会影响日本文化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灌输给他们的“共性”。
这种文化,并不是指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也不是指身处日本高层才能够得到浸染的文化,而是指寻常人家,从家庭内部到不断向外延伸的社会交往,包括邻里和学校中的社交等等,其间所包含的文化的共性。
不管是在日本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的方式,还是出了家门,邻里间年龄教长的儿童教年幼儿童的游戏方式,都包含着日本文化的影子,而正是这些影子,不断地影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
年龄一到,日本的男子就要开始学习祖辈流传下来的柔道抑或剑道;而女孩子们,就要开始向母亲或者祖母、老师等人学习茶道和花道的艺术。
许多的日本年轻人在开始学习这些独具日本文化特点的技艺时,往往都会缺乏耐性抑或是无法理解,但是时长日久,即便是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日本人,也可以逐渐领悟到这些技艺所给予他们的身心方面的影响。
日本个性教育原则及含义

日本个性教育原则及含义共性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共性教育对于调动人的内在的乐观因素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力气,促进人的全面进展,进而推动社会进展和增进人类福利有着重要意义。
个体(共性)的全面的进展,日益成为教育的基本课题,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被提出和强调。
随着社会的进展和科技的进步,共性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起来。
日本正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顺应时代和国内的要求,进行共性教育原则的改革。
二战之后,日本随着国内实行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作为教育民主化趋势的内在要求,日本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依据国内民主改革的实际状况和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死板性、闭塞性等问题,突出地提出了敬重共性、进展共性和实行共性教育的原则,即进展个人力气,依据个人力气和共性赐予受教育的机会,主见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基本内容包括:首先,在教育的目的上,强调敬重同学的共性和进展同学的共性。
他们认为,所谓共性,不仅仅包含每个人的共性这种狭隘的意义,它还包括家庭、学校、地区、企业、国有文化和时代的共性等。
这里强调的共性,并不是自由放纵和无组织、无纪律、不负责任等,而是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扩大选择的自由和各自的特色。
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要求具有鲜亮的共性,擅长独立思考,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
对于家庭、学校、企业、地区、国家来说,则要求灵敏、独立发挥各自的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
而不是要求一个模式,千篇一律。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求给同学和老师最大限度的自由。
共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表现又极大地丰富着共性。
没有共性就没有共性。
假如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集体的共性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那么,势必汇合成巨大的活力。
因此,战后日本要求在教育中把重视共性原则作为最基本、最重要、贯穿一切的原则。
当时,日本的文部大臣前田在194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新教育应当始终以共性的完成为目标,因此,必需敬重自由,打破划一的教育方法,由各教育机构和老师自由地开动脑筋创新路子。
日本文化的共存性思考

日本文化的共存性思考【摘要】本文着手于日本宗教与语言方面的共存性,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归纳与理解,将日本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所存在的共存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今后我国对日本文化的共存性研究提供合理化的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化;共存性;宗教一、引言日本文化在实际应用与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共存性特点,这一特点致使日本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
日本文化在实际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与宗教语言等各个方面,在有效提升日本文化传播性的同时,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日本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二、日本宗教方面的共存性宗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一种必然表现形式,宗教文化在实际的推广及传播的过程中,极大的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渗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贡献,是社会文化繁衍变迁的有效见证。
宗教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化的宗教文化传播可以帮助社会更好的进行发展。
日本宗教文化作为日本本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在日本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针对日本本土中各个宗教的实际特点,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更需要结合宗教文化对日本宗教中的共存性进行有效分析。
日本的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神道、基督教与佛教,其中神道是日本本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这种文化始于社会中的自然宗教。
神道通常都以神社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而神社中供奉着以自然事物和生活现象为主的神。
在日本宗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神道逐渐发展为将日本本土祖先祭拜为神,这一点与我国道教中的教祖一论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日本宗教文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正确性。
基督教作为日本宗教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宗教于1549年被传入日本,在宗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在日本本土盛行,但是,由于西方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致使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无法有效地融入日本民众的实际生活,在日本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基督教而导致的宗教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研究 性的情况下, 昭示其常态。理解日本文化和教育 的特殊现象, 也需要从文化学的角度, 把教育系统 与文化系统重叠的那部分从教育研究中抽取出来 独立研究 , 把教育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剥离 开来。在日本的教育中, 无论是划一化与个性化、 等级性和平等性, 抑或是功利主义与永恒主义的 教育观这些充满着矛盾性与不可调和性的但却共 存的事物 , 其存在的依据更多的是基于日本文化 调和、 整合的结果, 日本文化中特有的 文化濡化 现象 , 在将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思想紧密结 合起来的同时, 基于自身的文化特性, 可能并未有 效处理好二者的协调与融合的程度而导致了在日 本教育上表现的错位与不协调。站在文化系统论 的角度来审视 , 在上世纪 六十年代左右 , 日本 的 教育立国 政策起到了促进日 本经济发展的 作 用, 是由于当时的教育与文化系统之间的融合呈 现出积极的、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 消极的一面 被暂时 隐藏 起来; 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 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日本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反主 流的社会文化 , 而同时的日本教育并未做出相应 的调整因此呈现出滞后、 断裂的态势, 日本文化中 消极的一面被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 文化序列上 的混乱导致了 学级崩坏 和 异己灭 等教育荒废 现象的愈演愈烈。 换句话说, 日本教育的发展或者说反复的过 程实际上是日本所特有的 双重性格 的 文化性 格 与基于日本经济、 社会发展而不断 变异 的日 本教育这两个从运行机制和呈现方式都不同的系 统之间的碰撞、 冲突的过程。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用 控制 来概括。我们需要的 是在不同的现象中寻找系统的关系 , 而不是在类 似的现象中找寻实质的认同。日本教育中 教育 荒废 现象的本质或者说原动力应是日本民族根 深蒂固的 杂种性 、 日本文化特有的 双重性格 与不断 变异 的日本教育三者之间互相融合、 碰 撞的过程 , 在重构与断裂之间徘徊的社会文化学 意义上的必然产物。 注释
今, 日本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整齐划一、 管理制度 僵化呆板、 考试竞争激烈等不利于教育效果实现 的现象, 具体表现是学校中存在的学生旷课逃学 等班级崩溃 ( 日语称 学级崩坏 ) 现象和校园 暴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规划 ( 教育学科 ) 2006 年度国家课题( 课题批准号 : BH A060034) 的研究成果之一。 ! 234 !
社会文化研究 性格 ) 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日本当代 知名文化学 学者加藤 周一教授 认 为: 日本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 杂种性 , 它 有着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特质。它在历史上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和佛教的积淀 , 也深深浸染着 西方文化的精髓, 但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却是既
转变 , 佛教在日本被彻底世俗化了。加藤周一指 出: 我国不存在那种排他性、 超越性的哲学、 宗教 [ 8] 体系 , 文化本身功利化、 世俗化了。 这种很早就 表现出来的功利文化, 是当今日本实用技术主义、 享乐主义的共同背景, 反映到教育上, 便表现为教 育的经济主义取向。 功利主义取向带来的日本教育学力低下、 教 育荒废现象有增无减等现象推动着日本三次教育 改革的实施。 1986 年 4 月 , 临教审在发表的∃ 关 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 中指出: 要在与 时俱进、 不断适应未来形势的同时 , 不要忘记传承 人类优秀文化, 因为其中具有超越时代而永恒不 变的东西 , 教育应当体现这一点。[ 9] 但是对于到 底什么才是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东西 , 临教审并未 提及。1996 年 7 月中教审发表∃ 展望 21 世纪我 国教育的应有状态% 的咨询报告, 提出将开展以培 养 生存能力 为理念的课程改革。中教审指出, 在教育中存在无论任何时代、 任何国家都予以重 视的东西 , 这就是 丰富的人性 , 尊重 正义感及 公正性的精神 , 不断地律己、 与他人相协调、 同情 [ 10] 他人之心 , 尊重人权之心 , 热爱自然之心等 。 可见 , 上述 生存能力 应当属于 超越时代而永 恒不变的东西 。 三、日本文化的 双重性格 对日本教育的影 响之文化学本质 为什么日本文化的 双重性格 会对日本的教 育造成如此深刻的影响 ? 如果仅仅从教育的社会 背景和日本国民的性格等方面来解释 , 似乎有过 于笼统之嫌。固然, 这种教育的社会背景会从教 育体制的制定、 实施直至评价的全过程来对教育 施加影响。这也符合教育系统论的观点。但是, 鉴于日本文化和日本教育的特殊性使然 , 如果我 们在论证和分析的过程中, 采用文化学的视角 , 把 教育系统放入文化圈 的文化序列这个 层面来审 视, 指明日本文化对日本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是以 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为媒介和渠道 , 以教育与文 化之间互相影响、 制约作为 交叉点 , 并最终以对 日本国民性格的塑造为 落脚点 , 来完成这一系 列教育与文化交叉的、 看似断裂无体系的, 但实际 上是连贯的、 逻辑性很强的过程。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 即是在不削弱其特殊 236 !
[ 3] 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 当今的日 本文化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 但这种融合不 是两者简单的综合, 而是 化合 , 是从 外国化 逐
现存的前进与后退并行的局面。 ( 一 ) 划一化与个性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为了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日本教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作为教育目 的, 其特点是文部省的教育统制、 结构单一。通过 考试来选拔人才进入名牌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这 意味着进入上 流阶层并有良好 的发展前 途。因 此, 在这种教育促进个人向上社会流动的背景下, 家长对学生往往寄予厚望, 而学生则承受着巨大 的心理压力。这导致日本教育从内容到方法等一 系列环节都采取划一主义的教育方式。这种划一 性与日本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视教育平等 , 注重对 学生个性的尊重、 对自由精神的培养的教育理念 是相悖的。 当然 , 日本教育也不是铁板一块, 其中还存在 与划一化截然相反的重视个性的传统。从明治维 新开始, 受西方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的影响, 尊重 个性的教育就初现端倪 , 战后日本制定的 经验主 义课程 是重视个性教育的典范。然而 , 教育过分 的经济主义取向导致了个性的缺失, 产生儿童 心 灵的荒芜 。个性化教育改革是日本的必然选择。 自 80 年代开始延伸至今的 第三次教育改革 把 重视个性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 以临教审发 表的四次咨询报告为契机, 批判了划一主义教育, 以个性主义为改革方向。1997 年中央教育审议 会( 简称中教审) 发表名为∃面向 21 世纪的我国教 育的应有状态% 的报告, 其核心理念都是对个性的 尊重 , 强调培养学生的 自由、 自律和公共精神 。 尊重人的个性的教育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虽 然明治时期政府只是把教育看作是富国强兵的手 段和工具 , 个性教育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 但毕竟造 成了一种文化的引进和观念的塑造。目前西方文 化已经不断深入日本文化的内核 , 成为发展中的 日本文化的有机组织。 个性化 已逐渐成为国民 意识的一部分 , 是与 划一化 并存的明治维新以 来的又一 传统 , 也 是日 本教育 双重 性格 的 一种 体现。 ( 二 ) 平等性与等级性 众所周知 , 明治维新开启了日本 脱亚入欧 的西方化进程 , 自由、 平等、 博爱等民主主义精神 被引入日本, 至今已融合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235 !
渐 日本化 的过程。从圣德太子 大化革新 ( 646 年) 伊始直到江户时代, 日本接受了中国强大的辐 射力 , 日本文化被划归为东方儒学圈; 以明治维新 ( 1868 ! 1889 年) 为契机, 日本文化发展开始了转 向, 即日本学者所称的 脱亚入欧 的西方化过程 , 可以说, 东西方的因素在当今日本已经深深地交 织在了一起, 是 杂种 的文化 , 文化濡化 的过程 伴随着日本文化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深受东西方文化共同 文化濡化 的冲击的日 本文化, 加上日本固有文化的影响 , 形成了日本文 化独特的双重性格。于是 , 日本文化似乎是一种 既充满矛盾 , 又和谐统一 的多元体 : 个体强烈 的 出世 愿望与至高无上的群体观念; 男权中心主 义与备受崇拜的 天照女神 ; 社交的彬彬有礼与 私生活的放荡不羁; 对传统观念的墨守成规与对 现代科技的推崇 , 等等。然而 , 正是这种看似是水 火不容的双重性格, 实是内部逻辑性很强, 构成了 [ 4] 日本文化独特的 双重性格 的特征。 一个民族的教育制度是活生生的东西, 是遗 忘了的斗争和艰难, 是∀久远以前的战斗# 的结果。 其中隐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隐秘的 作用。[ 5] 所以 , 考察日本教育首先要求理解形成教育的无形的、 不可捉摸的精神和文化力量, 明了日本文化的 双 重性格 影响日本教育的作用方式。 二、日本文化双重性在教育中的体现 日本文化性格的双重性在教育中表现为教育 的划一化与个性化共存、 等级性和平等性兼容以 及功利主义与永恒主义的教育观并行。这种双重 影响必然会对日本教育 撞击 、 涤荡 从而形成 !
江苏社会科学
2008 年教育 文化版
不过日本教育中的平等观念不仅是西学东渐的产 物, 也潜 藏在 日本 固 有的 文化 之中。在日 本 的 村 集团结构中 , 也存在着水平的层面 , 嵌入了水 平的人际关系。在日本传统的农村中 , 也存在着 邻居之间的横向关系。 村 的秩序, 根本上是纵 向和横向的。从这种传统的 横向 结构中 , 易于 产生平等主义。 尽管日本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作出了 很大的努力, 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上的完全 平等 , 存在着因阶层出身不同而带来的学历水平 和学业成绩的差异。日本学者竹内宏认为 , 教育 机会的扩大并没有改变因父亲职业阶层不同而导 致子女学历水平的差别秩序 , 也就是说教育的平 等化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同时, 在男女受教育 程度方面也存在着不平等。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 育机构中 , 男女学生的人数显著不同, 男生以四年 制的本科为主, 女生以两年制短期大学为主, 女生 受教育程度低。在所学学科上 , 在大学 , 女生所学 学科大多为人文科学、 家政、 教育、 艺术等学科, 比 例分别为 66. 4% 、 98. 5% 、 54. 3% 、 66. 1% , 而 在 [ 7] 理学、 工学、 商学等学科中所占比例较小。 日本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巩固正是在引进和消 化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自圣德太子大化革 新( 646 年) 起 , 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 它 根据唐朝的等级制度把人分为良民和贱民。到了 江户时代 , 各阶级被明显地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 等级 , 它们的身分关系是上下主从关系。在严格 的等级制度下 , 人们因等级不同而在教育权和受 教育程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等级性经过明 治维新和战后民主化改革并未完全消失, 至今仍 在教育领域产生一定的作用。 ( 三) 教育观的功利主义与永恒主义 功利主义 是日本文化 传统中根 深蒂固的 观 念, 它源于日本固有世界观的此岸性、 现世性。日 本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并不存在另一个彼岸的 世界 , 目前生存的世界就是全部。世界就是一个 集团 , 日本人只关心集团内部的事情, 集团外的事 情概不关心。在历史上, 任何外来的宗教、 哲学体 系和日本固有文化一接触 , 就会朝着世俗化的方 向发展, 失 去了宗教或哲 学体系的超越 性、 普适 性。例如佛教本来是宣扬来世的宗教 , 然而一旦 它传入日本, 佛教自身就朝现世利益和此岸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