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由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上报,被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4年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编号20142790-T-469。
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委会(TC64/SC5)归口。
2.简要起草过程
《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自发布以来已实施多年,由于低聚果糖在我国发展更新较快,某些指标、方法不再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规范行业生产、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根据行业需要,对低聚果糖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组织开展《低聚果糖》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2015年9月发文征集起草单位及资料,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
2015年10月-2016年4月,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通过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和建议提出标准草稿,下发各起草工作组成员。
根据意见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文本讨论一稿,筛选可行的检测方法。
2016年5月-10月,在北京召开标准研讨会。
综合各方意见,组织完成低聚果糖含量方法比对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016年10~11月,对7家企业117份样品整理分发、组织测定,结果汇总分析后确定指标设置,经起草组内确认后,月底进行公开征求意见。
2016年11 月提出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开展行业公开征集意见工作。
3.主要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由(暂略)等单位共同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暂略)。
所做的工作: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全面起草工作,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制定研究方案,以及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等组织、协调、审核工作。
其他起草单位协助搜索技术资料并研究分析,进行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参与研究方案确定,对本标准各版本涵盖的全部内容提出编写和修改意见。
二.主要内容的说明
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2009的规定,在GB/T 23528-2009《低聚果糖》(以下简称原标准)基础上修订,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具体如下:
1.范围
描述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和适用情况,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对低聚果糖的名称、分子式、结构式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描述了本标准中引用的标准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与原标准相比,增加了聚合度的定义,便于对低聚果糖各物质成分名称、分子式和结构式的描述。
聚合度定义与GRAS相关公告(GRN No. 537、GRN No. 392)一致,定义为果糖基和葡萄糖基的数目之和。
2)调整了低聚果糖定义,从低聚果糖分子结构的角度对“低聚果糖”进行了定义。
随着试验分析技术的进步,实际检测和近年研究发现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还存在β(2→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具有功能的同分异构体,因此由原标准定义中的“β(2→1)糖苷键”调整为统称的“β-糖苷键”。
低聚果糖存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末端带有葡萄糖基,一种不带有葡萄糖基,因此根据产品实际情况,增加“末端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3~9,或不带有α-D-葡萄糖基、聚合度为2~9”的描述。
删除“属于食品配料”的描述,增加“注:可作为食品原料使用”。
3)原标准中“低聚果糖总含量”调整为“低聚果糖含量”。
依据对低聚果糖的定义,增加相应的蔗-果型(GFn)、果-果型(FFn)的描述。
该定义包含了蔗糖来源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中可能存在的低聚果糖各物质。
4.名称、分子式、结构式
增加对低聚果糖分子式、结构式的描述,依据低聚果糖的定义相应描述。
5.产品分类
按生产原料及工艺分为蔗糖来源的低聚果糖和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分别从原料和生产工艺角度加以定义,定义参照新食品添加剂公告(2009年第11号、2012年第6号、2013年第8号)并适当调整。
删除了按结构分类,将其调整到低聚果糖的结构式中区分。
按形态分为液体产品和固体产品,与原标准一致。
6.要求
6.1 感官要求
由文字描述调整为表格形式,描述内容无明显变化,根据产品实际进行描述。
增加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存在结晶析出的情况说明。
6.2 理化要求
——结合样品征集情况,为丰富行业产品种类,增加F80、F75和F85型产品类型。
——原标准液体产品干物质50型≤70.0/%,其他≤75.0/%。
根据征集样品结果,50型液体产品干物质要求可以达到与它型号液体产品一致要求统一到75%。
——根据产品跟踪分析,存在产品货架期pH降低情况,按5.0-7.0控制的成品,接近保质期(低聚果糖含量等其他指标合格情况)时已下降至4.5甚至以下,特别是征集样品中液体类型产品。
因此,pH值调整为4.0-7.0。
——电导灰分修订为灰分,指标不变。
——色度非安全指标,也非国际标准中要求,但反映产品一定质量。
发现在保质期内产品色度会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变大,如果作为终端产品在贮藏期间色度出现超标0.2情况。
结合样品普查结果,指标调整为0.3。
——透光率指标维持不变。
6.3 食品安全要求
即原标准中的“卫生要求”;根据成分性质接近于淀粉糖类,产品安全要求主要符合GB15203《食品安全标准淀粉糖》的规定。
7.试验方法
7.1 低聚果糖含量测定
原标准方法主要适用于蔗糖来源(蔗果三~六糖);植物来源组分复杂、构型多、同分异构体多(蔗果三~九糖、果果二~九糖、6-蔗果三糖、6-蔗果四糖)。
工作组主要针对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产品的低聚果糖含量试验方法开展研究,实验选取了不同形态、型号、企业的植物来源的7种样品。
对国内外文献法规、企业使用方法研究,最终选择比对原方法在内的6种方法,筛选确定最适方法。
对方法的比较从色谱分离效果、检测数据和方法普及型三方面分析,建议选择高效液相-蒸发光色谱法作为第一法,作为原标准方法为第一法(蔗糖来源仍可以使用原方法),为仲裁法;离子色谱法为第二法。
7.2 灰分测定方法
采用GB 5009.4标准最新拟修订的方法,经检测比对方法差异较小,产品指标符合要求。
8.检验规则
——根据生产实际修改组批定义;
——删除了出厂检验项目中菌落总数的检验要求;
——增加了3项及以上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判定;
——与原标准相比,语言描述略有调整,无实质性变化。
9.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与原标准相比,调整了部分描述。
标志要求按照GB 7718 和GB/T 191规定执行,不再对标签具体内容重复规定,增加“根据产品特性,还应标注产品类型及产品来源”的规定。
其他要求与原标准基本一致。
10.附录
与原标准相比,由于设备进步自带温度换算,删除原附录A干物质(固形物)含量与温度换算表。
删除原附录B果糖基转移酶酶活力定义及测定,内容另行制定标准加以规定。
删除原附录C低聚果糖在食品中的推荐使用量。
增加附录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低聚果糖标准品的谱图,附录B高效离子交换色谱法测定低聚果糖的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