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数字语运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MASSM E D I A VOC ATI O NAL TECHN I CAL COLLEGE
Vol .9No .1
Jan .2009
[收稿日期] 2008-11-30
[作者简介] 李印久(1954-),男,湖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会长,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与播音系住校教授。

・文史哲经管・
语言中的数字语运用探讨
李印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与播音系,湖南长沙410100)
[摘 要] 在社会生活里,语言中的数字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元素,它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语言;修辞
[中图分类号] H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454(2009)01-0084-03
数字是计数用的,由于人类的社会日常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字,便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

数字不仅仅是计数符号,也是特殊的象征符号,并引入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人类交往的语言中,数字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元素。

在汉语言中,它的作用相当重要。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活中数字的运用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文化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象征。

从具体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的运用与文化背景和心理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六”与“八”的特殊涵义
在生活中,人们对“六”与“八”不只理解为单纯的数字,而且为它们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先说“六”。

当人们谈到六时,就有“六六顺”的说法。

对“六”追根朔源,我们发现“六”的出现比较有意思。

“六”在甲骨文中示意屋沿或洞口流水,金文中像如今的“介”字,又是“流”的谐音字。

“顺”则由“川”和“页”组成,“川”为水的变形,“页”为人的头形,示意人顺沿着水边走,久而久之,“六六顺”便进入了日常用语,
使许多人将“六”、“六六”、“六六六”与“顺”、“顺利”、“和顺”、“一帆风顺”紧密相连。

“八”和“发”的联系,不像“六”和“顺”有那么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广东话中,“八”的语音为发。

于是广东人便将“八”、“八八”、“八八八”与“发”、“发财”、“发家”、“发展”、“一路发”联系在一起了,成了“八八发”。

实际上,“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如八卦文化就以八种自然物解释世界。

道教传说中有八仙。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八”构成的历程:婴儿出生八个月长乳牙,八岁换牙,二八十六岁为成年,三八二十四岁是挥才创业之日,四八三十二岁为安身立命之际,五八四十为不惑之年,六八四十八功成名就时,七八五十六闭门养花时,八八六十四垂垂老已至。

八个八便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了。

(二)“一”和“三”的人生内涵
“一”是和太极文化联系在一起的。

《易经》中《系辞上传》说:“易有大极,是一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极,即太极。

唐代学者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

太极是“易”的源头,因此“一”也可视“易文化的始姐。

”“一生二,二生

48—
三,三生无数”。

这是说,“一”是数的开始,没有一就没有二、三、四、五……
“三”表示多数。

“一而再,再而三”、“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不限于“三”,而是多次的表述。

“事不过三”的“三”,则有极至的含义。

古人将日、月、星合称为“三光”,又将星空划分为三个区域,称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道教神仙所居住的最高仙境为“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

居住在三清天、三清境的三位尊神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佛教有“三世佛”,即过去佛迦叶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弥勒佛。

传说中,我国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有“三皇”,即燧人、伏羲、神农等。

在八卦文化中,每一个卦象都是由三个爻构成的,三个爻表现了卦的变化,那么“三”也就具备了变化的内涵。

(三)“二”、“四”、“五”、“七”的象征
“二”在汉语成语中有三心二意、誓无二心、市不二价、二桃杀三士、烈女更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等表述,这些虽然是有特殊的涵义,但人们却更喜欢“二”的另一个变化,即:“双”和“对”,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比翼双飞、成双成对,这样“二”就有了更丰富和变化的内容。

“四”包含着一个生命的循环———春种、夏荣、秋收、冬眠,只要是有生命的,都会感受一年四季的循环,都会在四季中生生不息。

“四海”泛称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

佛教教义有“四谛”,即:苦、集、灭、道。

又有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天王,即:东方持国、西方广目、南方增长、北方多闻。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还有文房四宝、四大发明、四库全书等等。

“五”与中华文化最显著最有影响的结合是“五行”。

“五行”又称“五材”、“五部”,为木、火、土、金、水。

我国有五大名山,古乐有五音等。

“七”与人的生死有关。

据说女子生长周期以七为基数。

女婴七个月开始长牙,七岁换牙,二七十四岁月经初潮,七七四十九岁时进入绝经期。

旧俗中,春节过后的第七日为“人日”;悼念亡人以“七”计,七七四十九天完成亡人的超度。

人的情态变化归纳为七种。

在我国民间,与“七”有关的最著名的传统节日是“七夕”,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牛郎、织女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

(四)“九”和“十”的特殊意义
“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

由于“九”居个位数的最高位,所以“九”有最高、最大的示意。

由此,天有“九天”、“九重天”、“九野”之说。

源于《周易》的“九”为“阳”,“九九”便为“重阳”。

在民间中,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登高赏月的习俗。

由于“九五”有“飞龙在天”之辞,所以又有“九五至尊”之言。

九州,又称“九土”,是中国的代名词,源出为我国古代设置九个州。

还有九河、九派、九德以及官分九品。

这些也可称为“九文化”,又称为“乾文化”,与“六文化”,即“坤文化”相比,更具阳刚气和挑战性,古代的“帝王术”与“乾文化”有密切关联。

“十”在古代,并非用来计数,而是表示方位。

“十”字中的“一”,示意东西;“十”字的“丨”表示南北。

“十”本身示意四方中央具备。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羿射十日”的故事。

十日齐出水干苗枯、万民涂炭,幸亏羿射下了九日。

传说中还有掌管阴曹地府的“十冥王”,十个王都是阴森森的,令人望而生畏。

被称为“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

古曲《十面埋伏》让人难忘,这首琵琶大曲,当有一种回肠荡气的魅力。

二、语言中数字的妙用
数字的丰富多彩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从古到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语言中的数字,而且运用巧妙,充分反映了人类在语言中的智慧和机敏。

明代《百姓统谱》和《尚友录》中,有些人用数字做姓。

如,明代嵩明县丞姓“一”名“善”,河北定州人;唐代还有一个更奇了,姓“第二”名“从直”,是唐玄宗的中尉;元代有一个“三旦八”,做过云南行省右丞;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有个臣子,叫做“四水”。

还有什么五梁、七希贤、八通、九嘉以至于百坚,都是以数字为姓。

清朝有人连名带姓都用数字,《游外诗草》的作者叫

5
8

六十七,《西域闻见录》的作者叫七十一,乾隆时代的正黄旗武将,叫七十五,乾隆时代的江宁将军则叫八十六。

有些词语全用数字构成。

如“三七”是止血中药,“六六六”是杀虫剂,“一○五九”则是剧毒农药,“二百二”是红药水,“二百五”却是指缺心眼儿的或莽撞的人,至于“一五一十”则比喻清楚、无遗漏。

一言堂、二楞子、二流子、二五眼、二把刀,人们听了这些词语,并不去考虑“一”、“二”、“五”的数词,只是觉得十分形象生动,“三不管”是没人管,“四不象”是什么都不象,“八面光”是大滑头。

此外,人们在喜庆的祝福中,也有完全都用数字表达的: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升泰、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百事可乐、千事吉祥、万事如意。

在民谣中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还有: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在成语或谚语中包括数字的现象是相当多的。

“三令五申”意思是再三地命令告诫,“三番五次”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四”和“八”用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之间,则表示各方面的意思,“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都是这样。

对于两个相似的性状,要想去强调它,往往用“一”和“二”镶嵌其间:说“一干二净”是强调一点也不剩,说“一穷二白”是强调基础差、落后。

数目写入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

在现代诗歌中,如贺敬之的《雷锋之歌》:“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条山脉啊,万道长城!”以数词“一……十……百……千……万”为序构成递进,说明雷锋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三、修辞中数字语的活用
数字语在修辞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怎样把它用好用活,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数字语通常总是表达具体数目以外的意思,都带有修辞的色彩。

下面我们主要从修辞中的比喻、夸张、借代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比喻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

说话、写文章往往需要比喻,可形成语言的具体性、实感性和鲜明性。

例如:
(1)姚舍凤、何珍她们早逃进厂里,一五一十报告了屠维岳。

(茅盾《子夜》)
(2)我十四岁才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宗璞《弦上的梦》)
(二)夸张
把事物的特征,有意地加以夸大或缩小称为夸张。

这样的“言过其实”,能把事物的真实更好地呈现出来,数词活用的夸张和一般叙事的夸张不同,它主要是通过数目来表现的,数目越大或越小,夸张的色彩越浓。

如:
(1)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2)金和尚他们一伙五六十个火柴厂工人到了老板周仲伟住宅附近的时候,已经月高三丈。

(茅盾《子夜》)
(三)借代
在语法修辞中,借代是指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如:
(1)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荪甫眼睛望外边,嘴里说:“二妹,回头你和老太爷同坐一八八九号,让四妹和我同车,竹斋带阿婆”。

(茅盾《子夜》)
(责任编辑 张 敏)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 彭嘉强.文学语言艺术谈[M].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1994.
[3] 刘孝存.中国神秘言语———中国神秘文化系列
[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6
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